2011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考试
单项选择题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时间为(A) A、2006年6月29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6、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D)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8、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 A、私人职业B、从属职业C、专门职业D、附属职业
9、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
10、《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11、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 A、司机责任B、某寄宿学校责任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责任D、司机和王某共同责任
12、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1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C) A、隐私权B、名誉权C、人身自由权D、身心健康权
14、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A) A、教育机智B、教育创新C、教育威信D、教育管理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D) A、高尚道德B、健康体魄C、审美情趣 D、创新精神
1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的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真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的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8、下列选项中,体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观的是(B ) A、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意义B、教学的本质是交往C、学科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理论的发展 D、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下面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自主学习就是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确定的学习B、探究学习就是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式学习D、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A)的整合。 A、各课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过程D、学科课程
21、下列是对新课程下的教师的陈述,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课程计划的执行者B、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C、教育的研究者D、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22、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D) A、生命教育B、自然教育C、环境教育D、生态教育
2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B) A、选修课B、必修课C、兴趣课D、课外活动
2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以发展为主题,以(B) A、政治建设为中心B、文化建设为中心
C、经济建设为中心D、生态建设为中心
25、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堂结构B、教学内容C、学习方式D、教学组织形式
26、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B)岁的儿童。
A、5——11 B、6——12 C、6——11 D、7——13
27、师生关系的内涵是复杂的,它包含着许多方面。从道德学习或者成长的意义上说,师生关系一般理解为(A) A、相互促进关系 B、权威——服从关系C、道德授受关系D、服从——定向关系
28、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目前我国小学共开设(C)门课程 A、七 B、八 C、 九 D、
十 29、( C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约的 A、德育 B、上课 C、教学 D、课外活动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为主,这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这反应出教学过程的(B)特点。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教育性C、认识的交往性D、有领导的认识 31、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B A、2010年——2015年B、2010年——2020年C、2010年——2025年D、2010年—2050年
32、(C)是实施小学德语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A、小学德育内容 B、小学德育过程 C、小学德育目标 D、小学德育评价
33、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嘻游而惮拘俭。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催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须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句话反映出在德过程中(教师要遵循(C)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4、德育途径是德育的实施渠道或者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其中(D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A、少先队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班主任工作 D、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5、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中(B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工作。 A、了解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6、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它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7、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B)A、学校的师资力量 B、学生的兴趣、爱好 C、学校的教学特色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8、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A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A、小组活动 B、个人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39、学习目的与意义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A)A、间接兴趣 B、直接兴趣 C、好奇心 D、习惯
4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B)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活动文化 D、物质文化
4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的(A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D)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4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D)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44、“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D)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45、一般来说(在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中(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是(B)A、检查复习 B、
2011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考试
单项选择题
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时间为(A) A、2006年6月29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6、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D)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8、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C)、 A、私人职业B、从属职业C、专门职业D、附属职业
9、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B、杂费C、学费、杂费D、学费、杂费、住宿费
10、《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11、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 A、司机责任B、某寄宿学校责任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责任D、司机和王某共同责任
12、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13、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C) A、隐私权B、名誉权C、人身自由权D、身心健康权
14、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加以处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行为称为(A) A、教育机智B、教育创新C、教育威信D、教育管理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D) A、高尚道德B、健康体魄C、审美情趣 D、创新精神
16、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的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真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的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8、下列选项中,体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观的是(B ) A、任何教学都有教育意义B、教学的本质是交往C、学科教师应关注学科前沿理论的发展 D、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下面理解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自主学习就是不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确定的学习B、探究学习就是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C、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式学习D、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A)的整合。 A、各课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过程D、学科课程
21、下列是对新课程下的教师的陈述,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课程计划的执行者B、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C、教育的研究者D、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22、针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能源、环境等危机,对学生进行的旨在树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道德观念的教育被称为(D) A、生命教育B、自然教育C、环境教育D、生态教育
2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B) A、选修课B、必修课C、兴趣课D、课外活动
2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以发展为主题,以(B) A、政治建设为中心B、文化建设为中心
C、经济建设为中心D、生态建设为中心
25、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堂结构B、教学内容C、学习方式D、教学组织形式
26、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B)岁的儿童。
A、5——11 B、6——12 C、6——11 D、7——13
27、师生关系的内涵是复杂的,它包含着许多方面。从道德学习或者成长的意义上说,师生关系一般理解为(A) A、相互促进关系 B、权威——服从关系C、道德授受关系D、服从——定向关系
28、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目前我国小学共开设(C)门课程 A、七 B、八 C、 九 D、
十 29、( C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约的 A、德育 B、上课 C、教学 D、课外活动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学习教科书的知识为主,这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这反应出教学过程的(B)特点。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教育性C、认识的交往性D、有领导的认识 31、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指B A、2010年——2015年B、2010年——2020年C、2010年——2025年D、2010年—2050年
32、(C)是实施小学德语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A、小学德育内容 B、小学德育过程 C、小学德育目标 D、小学德育评价
33、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嘻游而惮拘俭。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条达,催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须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句话反映出在德过程中(教师要遵循(C) 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4、德育途径是德育的实施渠道或者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其中(D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A、少先队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班主任工作 D、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5、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中(B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工作。 A、了解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6、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它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7、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B)A、学校的师资力量 B、学生的兴趣、爱好 C、学校的教学特色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8、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A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A、小组活动 B、个人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39、学习目的与意义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A)A、间接兴趣 B、直接兴趣 C、好奇心 D、习惯
40、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B)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活动文化 D、物质文化
4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的(A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4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D)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43、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D)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44、“增强教学的审美情趣”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D)A、目标策略 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 D、变化策略
45、一般来说(在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中(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是(B)A、检查复习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