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历史

备课组长签字:

学科领导签字:

初二历史上学期导学案

课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实;熟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描述,学会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学习本课,增强爱国、爱党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养成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二、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知识要点。

2、小组合作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自学不懂的问题,将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合作解决)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通过预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 九一八事变

夜,日军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 ,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 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开始了。

2、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主张。 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继续围攻红军。并亲临西安督战。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月日,张扬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派 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三)、成果展示(请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

三、合作探究

1、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而在东北的中国正规军近十七万,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军进攻,但是,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讨论:如果不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日本能否侵占东北?

2、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张、杨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杀蒋?囚蒋?放蒋?)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四、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西安事变又叫( )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二)阅读材料

1、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五、课堂小结

把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写出来并展示给大家

备课组长签字:

学科领导签字:

初二历史上教学设计

课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设计者:

一、情境导入:红军长征胜利后,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中国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九一八事变”。

二、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强,上课精力比较集中,认真完成课堂要求,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个别学生上课讲话,不注意听讲,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教师应严格要求这样的学生,转变学教观,改变方法,因材施教,使其进入学习状态。

三、知识梳理: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四、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实;熟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描述,学会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学习本课,增强爱国、爱党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养成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五、 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知识要点。

2、小组合作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自学不懂的问题,将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合作解决)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通过预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 九一八事变

夜,日军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下令不抵抗。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开始了。

2、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主张。 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继续围攻红军。并亲临西安督战。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月日,张扬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派 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三)、成果展示(请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

六、合作探究

1、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而在东北的中国正规军近十七万,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军进攻,但是,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讨论:如果不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日本能否侵占东北?

2、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张、杨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杀蒋?囚蒋?放蒋?)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七、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西安事变又叫( )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三)阅读材料

1、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八、课堂小结

把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写出来并展示给大家

备课组长签字:

学科领导签字:

初二历史上学期导学案

课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设计者: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实;熟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描述,学会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学习本课,增强爱国、爱党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养成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二、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知识要点。

2、小组合作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自学不懂的问题,将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合作解决)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通过预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 九一八事变

夜,日军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 ,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 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开始了。

2、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主张。 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继续围攻红军。并亲临西安督战。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月日,张扬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派 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三)、成果展示(请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

三、合作探究

1、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而在东北的中国正规军近十七万,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军进攻,但是,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讨论:如果不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日本能否侵占东北?

2、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张、杨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杀蒋?囚蒋?放蒋?)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四、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西安事变又叫( )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二)阅读材料

1、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五、课堂小结

把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写出来并展示给大家

备课组长签字:

学科领导签字:

初二历史上教学设计

课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设计者:

一、情境导入:红军长征胜利后,为自己的发展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中国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九一八事变”。

二、学情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强,上课精力比较集中,认真完成课堂要求,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个别学生上课讲话,不注意听讲,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教师应严格要求这样的学生,转变学教观,改变方法,因材施教,使其进入学习状态。

三、知识梳理: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四、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实;熟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描述,学会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学习本课,增强爱国、爱党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养成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学习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五、 预习指南

(一)、学法指导:

1、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知识要点。

2、小组合作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分析探讨自学不懂的问题,将各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进行师生、生生交流,合作解决)

(二)、自主预习、储备知识 (通过预习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

1、 九一八事变

夜,日军炸毁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下令不抵抗。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开始了。

2、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 主张。 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接受他们的建议,继续围攻红军。并亲临西安督战。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月日,张扬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又称 。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派 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三)、成果展示(请把你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

六、合作探究

1、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而在东北的中国正规军近十七万,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军进攻,但是,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讨论:如果不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日本能否侵占东北?

2、作为蒋介石的部下,张、杨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杀蒋?囚蒋?放蒋?)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七、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29年 B、1930年 C、1931年 D、1932年

2、西安事变又叫( )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三)阅读材料

1、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2、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请回答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动机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八、课堂小结

把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写出来并展示给大家


相关文章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现行课本,坚持课改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改进教法,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 ...查看


  •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马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马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本着教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继续坚持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研室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 ...查看


  •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 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设置探讨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对教师来说,它是接受课后信息的重要方式.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是极其重视的,下课之前总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但是现在有不少的教师仍在搞题海战术, ...查看


  • 2013泰州中考细节
  • 泰州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意见>([2008]1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 ...查看


  •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方案
  •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调整方案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意见 (一)下列内容调整为选教内容 我们生活的世界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3-3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再现世 ...查看


  • 期末工作安排
  • 天坪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工作安排 一.期末质量检测工作: 检测学科: 1.小 学:语文.数学.科学(3-6年级) 2.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历史.生物 3.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 ...查看


  •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 浅谈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方法 孔集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霞 尊敬的各位历史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是来自孔集乡一中的一名普通历史老师.首先感谢华老师给我这一次来之不易的发言机会.下面我就简单谈两点 一我平时是怎样教学历史课的. 二关于 ...查看


  • 重庆市初中课程安排表
  • 重庆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6    更新时间:2012-5-21 重 庆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文 件 渝教基[2012]21号 重庆教育委员会 关于调整普通中 ...查看


  • 2014秋初中.小学期中考试的通知
  • 各镇区(办事处)中心校.县直及驻城民办中学: 现将初中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考学生:七.八.九年级全体在校学生. 二.命 题:各年级各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由县教研室统一命制. 三.考试科目: 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