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复: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不仅是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需要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的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2康复领域: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
3康复的服务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4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全面康复,整体康复,(身心全面康复,不仅保全生命还尽量恢复功能)
5康复对象: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者 6康复组成: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康复
7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指数法、量表法;2.分期评定,反复多次。
8各种简称:物理疗法PT 作业疗法OT 言语疗法ST 社会服务SW 康复护理RN 康复工程RE 中国传统疗法TCM 文体疗法RT 心理疗法PSY
9康复医学基本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工作方式-多专业联合作战的多工作组)
10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至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广义残疾包括病损,残障)
11 1980年 ICIDH将障碍分病损,残疾,残障
12残疾的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基本目标:身体-个体活动能力-社会参与能力
13残疾预防的目的一级: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有效70%)二级: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10%~20%),三级: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14关节活动度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因关节运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故分为主动活动度APOM 和被动活动度 PROM(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的状态最基本重要的手段之一)
15康复评定: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地准确地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及预后过程
16肌力:肌肉运动时最大的收缩力量。肌力测定: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最大收缩力量,以评定肌肉功能状态
17肌肉分类:原动肌,屈肘中的旋前圆肌和肱桡肌 拮抗肌,屈肘的肱三头肌 固定肌,屈肘时固定肩胛的肌肉 中和肌,扩胸时菱状肌和斜方肌。肌收缩类型:等长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等速收缩
18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肉的募集3、肌肉的初长度都与肌力成正比。 19Lovett分级法:
级别 名称 标准
1
2
3
4 相当正常肌力的百分数(%) 零O无肌肉收缩 0 微弱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差P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尚可F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良好G 能抗重力和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N 能抗重力和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20器械肌力检查→肌力超过3级使用:①握力。握力指数:握力/体重*100 (高于50正常)②背肌力:用拉力计测定,拉力指数:拉力/体重*100(注意腰部疾病患者易诱发腰痛或是使症状加重)
21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
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22肌张力异常:1)、肌张力增高:①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折刀现象)②强直:亦称僵硬,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常为锥体外系损伤所致。2)、肌张力低下3)、肌张力紊乱(运动功能亢进)
态平衡/三级平衡。)
25Berg平衡量表是专门用于测定人平衡的量表,低于40分有摔倒的危险性。
26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运动控制的3个部位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27步行周期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和摆动相)
28RLA 支撑相是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占整个步行周期60%;摆动相是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40%。
29步态分析基本参数:步长(50~80cm)、步幅(100~160cm),步频95~125步/min、步速
1.2M/s、步宽、足偏角。
30步态分析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31常见异常步态1,偏瘫步态常见中风偏瘫,特征为:①足下垂、内翻②膝反张步态③划圈步态。, 2、剪刀步态常见小儿脑瘫,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 3、帕金森步态见于帕金森病,步行开始时第一步踏出困难,步幅缩短,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前冲或慌张步态,易跌倒。
32深感觉检查: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33复合感觉检查: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34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日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分类: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
35Barthel指数评定(BI)→针对基础性日常活动,>40分的患者质量效益最大 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区别:1①内容上,评定项目BI只包括基础的躯体运动功能,FIM还包括
认知功能,更全面;②功能活动等级BI为4个,FIM有7个,更精准。
36运动疗法按患者主动用力程度分类:
4类运动的特点:①被动运动:运动时患者不用力。②辅助运动:部分在外力的辅助下,部分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③主动运动:不依靠助力也无外部阻力的情况下,全部由患者主动用力。④.抗阻力主动运动:患者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37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有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等作用,调节精神和心理。
38运动疗法的适应证:①运动系统疾病②神经系统疾病③内脏器官疾病④代谢障碍性疾病 关节附属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发生的运动,是关节发挥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运动,通常不能自己主动完成,如关节的分离、牵拉和相邻腕骨或跗骨间的滑动。 39 ⅠⅡ级手法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损Ⅲ级手法治疗关节痛疼并僵硬Ⅳ治疗关节因周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损
40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抗阻训练原则和超量恢复原则。
41当肌力为0级时,只能进行传递神经冲动练习;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辅助运动;肌力3级或以上,主动运动;肌力四级或以上,抗阻力运动。
42 1、 等张训练: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力练习,大幅度关节活动。 等张训练优点:肌肉张力大幅度升高,训练效应明显,操作方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以及时预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缺点: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又有显著的角度特异性,一般认为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约20°范围内的肌肉有效。
2、等长训练;即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激励联系。优点:由于等长练习不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等长训练中肌肉张力大幅升高,可产生明显的训练效应,同时操作方便,可在肢体固定时、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以及时预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强静态肌力,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又有显著地角度特异性,一般认为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约20o范围的肌力有效 3、等速收缩: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这种练法称为等动训练。 优点:等动训练是通过等动练习器(联合器械)进行的 等速收缩训练集中了等长和等张训练的优点,使肌肉在各个 角度收缩都能受到最大的阻力,比等张训练花费时间少,且能 以不同的速度完成动作。缺点:关节不稳定或关节韧带损伤早期愈合,不宜使用
43耐力训练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度等。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制订的部分。
44表达运动强度的客观指标有:①最大吸氧量百分数;②代谢当量值METs;③心率 靶心率=180(170)-年龄(岁 运动中允许达到的心率
45牵引方法:手法牵引,滑轮牵引,电动牵引
46牵引重量①颈椎牵引重量:一般为1/10~1/7体重并稍超越些。(对于颈肌痉挛或需要其他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
48物理因子疗法的作用机制:直接作用;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反射作用;经络作用。 49物理因子的作用特点:①无创、舒适、操作简便等特点,易为患者接受。②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只有转换为物理能被组织吸收后才能产生作用。③物理因子的弱刺激激起生命活跃,中等刺激促进生命活跃,强刺激则起抑制甚至破坏作用。④物理因子治疗一定次数后可产生
适应性,故要分疗程进行治疗。⑤某些物理因子对少数人可产生过敏反应,如电过敏、磁过敏或光过敏等。⑥应用不同的物理因子做治疗,可起协同作用或加强作用。
50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
51Rood疗法:(特点)是通过施加在皮肤上的刺激引起促进或抑制。也就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一般为肌腹)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诱发或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恢复肌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的。运动模式基于先天的原始反射模式,经过不断利用和感觉的反馈修正,逐步在大脑皮质水平形成和谐的运动控制。如果对瘫痪患者的皮肤感受器反复施加正确的刺激,就可能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
52光敏法 蓝紫光疗法: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紫外线疗法:急性期、维生素D吸收、促黑色素生成→白癜风,佝偻病。
53水疗法:治疗作用:水温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
54压力疗法:在病患部位的外部施加压力,压力囊(肢端水肿)、压力衣(增生性瘢痕)。 55石蜡疗法适用证:软组织损伤恢复期、关节炎、腱鞘炎、骨折或关节术后挛缩、瘢痕增生等。
57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58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59异常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60肌痉挛模式: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是上肢屈肌亢进和下肢伸肌亢进。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数≤8分为昏迷状态,是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为轻度损伤。
6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根据脑卒中恢复过程中肌张力的变化分为6个阶段或等级。 急性期康复治疗1.介入时机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到病情稳定后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2.治疗目的①预防并发症②尽早促进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3.治疗措施: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②床上体位变换③被动活动关节④床上活动
62脑卒中康复治疗1急性期:床上运动/正确体位摆放/体位变换→目的预防褥疮泌尿感染,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准备2恢复期:床上分离,控制活动,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训练→目的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增强肌力,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后遗症期:维持性训练→防止功能退化。并发症: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痛,痉挛
1康复: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以减轻残疾的影响和使残疾人重返社会,不仅是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需要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的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2康复领域: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
3康复的服务方式:康复机构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社区康复
4现代康复医学的核心思想:全面康复,整体康复,(身心全面康复,不仅保全生命还尽量恢复功能)
5康复对象: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年老体弱者 6康复组成:康复医学理论基础,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康复
7康复评定的特点:1.广泛使用指数法、量表法;2.分期评定,反复多次。
8各种简称:物理疗法PT 作业疗法OT 言语疗法ST 社会服务SW 康复护理RN 康复工程RE 中国传统疗法TCM 文体疗法RT 心理疗法PSY
9康复医学基本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工作方式-多专业联合作战的多工作组)
10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至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广义残疾包括病损,残障)
11 1980年 ICIDH将障碍分病损,残疾,残障
12残疾的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基本目标:身体-个体活动能力-社会参与能力
13残疾预防的目的一级: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最有效70%)二级: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10%~20%),三级: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14关节活动度又称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因关节运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故分为主动活动度APOM 和被动活动度 PROM(检测ROM是评定运动系统功能的状态最基本重要的手段之一)
15康复评定: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地准确地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及预后过程
16肌力:肌肉运动时最大的收缩力量。肌力测定: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最大收缩力量,以评定肌肉功能状态
17肌肉分类:原动肌,屈肘中的旋前圆肌和肱桡肌 拮抗肌,屈肘的肱三头肌 固定肌,屈肘时固定肩胛的肌肉 中和肌,扩胸时菱状肌和斜方肌。肌收缩类型:等长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等速收缩
18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肉的募集3、肌肉的初长度都与肌力成正比。 19Lovett分级法:
级别 名称 标准
1
2
3
4 相当正常肌力的百分数(%) 零O无肌肉收缩 0 微弱T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差P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尚可F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良好G 能抗重力和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N 能抗重力和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20器械肌力检查→肌力超过3级使用:①握力。握力指数:握力/体重*100 (高于50正常)②背肌力:用拉力计测定,拉力指数:拉力/体重*100(注意腰部疾病患者易诱发腰痛或是使症状加重)
21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
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22肌张力异常:1)、肌张力增高:①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折刀现象)②强直:亦称僵硬,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屈伸肢体时始终阻力增加,又称铅管样强直,常为锥体外系损伤所致。2)、肌张力低下3)、肌张力紊乱(运动功能亢进)
态平衡/三级平衡。)
25Berg平衡量表是专门用于测定人平衡的量表,低于40分有摔倒的危险性。
26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运动控制的3个部位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27步行周期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和摆动相)
28RLA 支撑相是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占整个步行周期60%;摆动相是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40%。
29步态分析基本参数:步长(50~80cm)、步幅(100~160cm),步频95~125步/min、步速
1.2M/s、步宽、足偏角。
30步态分析法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31常见异常步态1,偏瘫步态常见中风偏瘫,特征为:①足下垂、内翻②膝反张步态③划圈步态。, 2、剪刀步态常见小儿脑瘫,下肢呈交叉状态步行。 3、帕金森步态见于帕金森病,步行开始时第一步踏出困难,步幅缩短,阵发性加速,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前冲或慌张步态,易跌倒。
32深感觉检查: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
33复合感觉检查: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34日常生活活动(ADL)是指人们为了独立生活而每日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和个人卫生、独立的社区活动等方面内容。分类:基础性或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
35Barthel指数评定(BI)→针对基础性日常活动,>40分的患者质量效益最大 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区别:1①内容上,评定项目BI只包括基础的躯体运动功能,FIM还包括
认知功能,更全面;②功能活动等级BI为4个,FIM有7个,更精准。
36运动疗法按患者主动用力程度分类:
4类运动的特点:①被动运动:运动时患者不用力。②辅助运动:部分在外力的辅助下,部分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③主动运动:不依靠助力也无外部阻力的情况下,全部由患者主动用力。④.抗阻力主动运动:患者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
37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有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等作用,调节精神和心理。
38运动疗法的适应证:①运动系统疾病②神经系统疾病③内脏器官疾病④代谢障碍性疾病 关节附属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之外、解剖范围之内发生的运动,是关节发挥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运动,通常不能自己主动完成,如关节的分离、牵拉和相邻腕骨或跗骨间的滑动。 39 ⅠⅡ级手法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损Ⅲ级手法治疗关节痛疼并僵硬Ⅳ治疗关节因周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损
40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抗阻训练原则和超量恢复原则。
41当肌力为0级时,只能进行传递神经冲动练习;当肌力为1级或2级时,辅助运动;肌力3级或以上,主动运动;肌力四级或以上,抗阻力运动。
42 1、 等张训练: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力练习,大幅度关节活动。 等张训练优点:肌肉张力大幅度升高,训练效应明显,操作方便,可在肢体被固定、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以及时预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缺点: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又有显著的角度特异性,一般认为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约20°范围内的肌肉有效。
2、等长训练;即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激励联系。优点:由于等长练习不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等长训练中肌肉张力大幅升高,可产生明显的训练效应,同时操作方便,可在肢体固定时、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存在某些关节损伤或炎症等情况下进行,以及时预防肌萎缩或促进肌力恢复。缺点:是被认为主要增强静态肌力,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又有显著地角度特异性,一般认为只对增强练习角度附近约20o范围的肌力有效 3、等速收缩:动作速度不变。器械的阻力与练习者用的力量成正比,保证动作过程中肌肉始终受到最大的负荷刺激。这种练法称为等动训练。 优点:等动训练是通过等动练习器(联合器械)进行的 等速收缩训练集中了等长和等张训练的优点,使肌肉在各个 角度收缩都能受到最大的阻力,比等张训练花费时间少,且能 以不同的速度完成动作。缺点:关节不稳定或关节韧带损伤早期愈合,不宜使用
43耐力训练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度等。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制订的部分。
44表达运动强度的客观指标有:①最大吸氧量百分数;②代谢当量值METs;③心率 靶心率=180(170)-年龄(岁 运动中允许达到的心率
45牵引方法:手法牵引,滑轮牵引,电动牵引
46牵引重量①颈椎牵引重量:一般为1/10~1/7体重并稍超越些。(对于颈肌痉挛或需要其他牵引治疗颈椎病患者
48物理因子疗法的作用机制:直接作用;体液调节作用;神经反射作用;经络作用。 49物理因子的作用特点:①无创、舒适、操作简便等特点,易为患者接受。②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只有转换为物理能被组织吸收后才能产生作用。③物理因子的弱刺激激起生命活跃,中等刺激促进生命活跃,强刺激则起抑制甚至破坏作用。④物理因子治疗一定次数后可产生
适应性,故要分疗程进行治疗。⑤某些物理因子对少数人可产生过敏反应,如电过敏、磁过敏或光过敏等。⑥应用不同的物理因子做治疗,可起协同作用或加强作用。
50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用于治疗急、慢性疼痛。
51Rood疗法:(特点)是通过施加在皮肤上的刺激引起促进或抑制。也就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一般为肌腹)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诱发或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恢复肌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的。运动模式基于先天的原始反射模式,经过不断利用和感觉的反馈修正,逐步在大脑皮质水平形成和谐的运动控制。如果对瘫痪患者的皮肤感受器反复施加正确的刺激,就可能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
52光敏法 蓝紫光疗法: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紫外线疗法:急性期、维生素D吸收、促黑色素生成→白癜风,佝偻病。
53水疗法:治疗作用:水温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
54压力疗法:在病患部位的外部施加压力,压力囊(肢端水肿)、压力衣(增生性瘢痕)。 55石蜡疗法适用证:软组织损伤恢复期、关节炎、腱鞘炎、骨折或关节术后挛缩、瘢痕增生等。
57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58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59异常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60肌痉挛模式: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是上肢屈肌亢进和下肢伸肌亢进。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数≤8分为昏迷状态,是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为轻度损伤。
6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根据脑卒中恢复过程中肌张力的变化分为6个阶段或等级。 急性期康复治疗1.介入时机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到病情稳定后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2.治疗目的①预防并发症②尽早促进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3.治疗措施: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②床上体位变换③被动活动关节④床上活动
62脑卒中康复治疗1急性期:床上运动/正确体位摆放/体位变换→目的预防褥疮泌尿感染,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准备2恢复期:床上分离,控制活动,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训练→目的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增强肌力,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后遗症期:维持性训练→防止功能退化。并发症: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肩痛,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