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山区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贫困山区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宁夏海原高崖教委 田士花

一直以来,对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正如医生的孩子爱生病,自己又没有办法治疗一样,教师的孩子也往往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原因是什么呢?这一方面与教师职业很辛苦,以至于很少有精力去督导孩子的学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有很大关系。很多的老师都感觉到家庭教育的烦恼很多,例如孩子与自己很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孩子的退缩行为等等。很多老师都想不通:“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我有一位好搭档,工作很认真,自己的妻子在校门口开百货店,一天忙时,孩子利用在家的时间给母亲帮忙,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班主任找他去谈话,说:“你是我们教育界有名的人物,培养了很多重点中学的学生,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学不好呢?”当他告诉我这些的时候,很难为情。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为关键的是角色的定位问题,他们对子女只有强求和片面的要求,而没有尊重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而作为教师,总认为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丰富的,怎么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而教师子女在家里如果还像学校一样的生活,他会认为很单调、很压抑,会把自己的心门关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关键的是作为教师的父母要作一个调整。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作为教师,存在着多种角色,在学校是一名教师,在家庭是一位父母,在社会是一名公民。但是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本身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一般说来,其角色的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在家庭和社会中无形就会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以致出现了偏差,导致毁了孩子的一生,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由于教师这种职业在学生中最具有权威性,尤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在家里经常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对待子女也通常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说教和压制多于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教育状况,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愈演愈烈,导致代沟越来越深。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片面列举优秀学生的事例,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让孩子们既敬又怕。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在家里还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此时此刻自己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边界不清造成的,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和谐的被窝。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如果教师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会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他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父母亲近?怎么会告诉父母心里话?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结果不言而喻。

为何教师容易教育出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呢?是因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习惯了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回到家后,对子女习惯性地也会要求很严格,而一旦孩子出现一丁点的小毛病,就严加指责,批评个没完,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就会养成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习惯,总是用超我

的范畴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性”,遇到一些正常的挫折就会受不了,从而走向极端。

二、对孩子的期望意识过高

教师接触的学生最多,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是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这些学生是教师最喜欢的学生。然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将自己的子女同那些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较,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够和他们一样,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经常有一种失落感,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也正如有些女性总谈论别人的丈夫如何优秀,自己的丈夫如何“窝囊”等等。

对自己的孩子期望高还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是教师,我教育了那么多成功的学生,我的孩子就一定能教育成功,而这里所说的教育成功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优异。其实这种心态已经让教师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教师子女成绩都好,也不是只有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如果一味地强人所难,必将适得其反。

三、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时间太少

虽然现在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但升学的压力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从早晨5︰30起床到学校,中午12︰00回家,做饭、休息,下午2︰00上班,下午5︰30回家吃晚饭,7︰00到校一直到10︰30忙到学生睡觉还要到学生宿舍维持纪律回家,一天当中与孩子见面的次数只有两次,早晨或晚上孩子在梦乡或已经进入梦乡,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外,还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分数压力。一天干下来腰酸背疼,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忙于自己的子女,更别说什么学习和品德的教育了。而且,即使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关心子女,由于平时的工作太累,又有职业规范不能在学校对学生发火,所以稍有不顺心就会在子女身上泄愤。这种代偿性的教育无形中给自己的孩子以不公正的待遇。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再坐在桌前,与孩子谈得最多的还是今天学了什么,作业做得怎样,然后是任务似的检查。一位同仁说,他的孩子上七年级了,自己没有一天是属于孩子的,除了辅导学习,很少想到(或想到也没时间) 与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更别说游戏玩耍、外出旅游等。可以说,教师的子女相对地缺少了父爱、母爱,而更多的是师爱。

四、教师家庭条件太优越

贫困山区,相对而言,教师的待遇挺高的,人均1000元左右,这种职业相对收入稳定。现在孩子又少,部分教师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愁吃不愁穿,父母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的房间备有电脑,这确实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也有很大的弊端,孩子一旦陷入误区,就不能自拔。平时除了学习,他们样样争第一:衣服不流行不穿,早餐到学校吃,必须是一个很合胃口的面包,外加一袋牛奶、几根香肠、两个鸡蛋„„,他们吃不了多少,可目的是比“阔气”,这样一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认为已经过上了很“富裕”的生活。古人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不读书同样生活在“黄金屋”中,在内心深处就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怎么才能学好呢?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培养了他们“奢侈”的欲望,削弱了他们“实战”的斗志,在家是“霸王”,在外是“脓包”,在学校不善言谈,不与人交往、默默无闻,回答问题胆

怯,在家脾气很大,饭菜不合胃口,连筷子也不动,有时端一碗饭,大半天还是那一碗,面对困难没有勇气、信心。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教师的不合理心态,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准对自己孩子的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一、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少教师的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并不是很好的,要知道,一种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长期养成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经常和他们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在子女初中时,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也是我们教师正年富力强的时期,所以在忙于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关心一下自己的子女。

二、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教师子女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的子女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教育的环境角度来说,学校应该是最好的环境,但是,作为教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女正确对待同校的教师的问题,因为教师子女对教师的认识有时存在着偏差,认为同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父母是好朋友,是自己的叔叔、阿姨,不会对自己有过分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因而在学校里从来不怕教师,甚至不听教师的话,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多加教育。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易子而教”。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孩子的角色偏差。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易子而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三、学会角色的及时转换

教师可能是目前我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除了正常的上班外,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但这种调整不应该在子女身上进行。教师在班级,在学校应该是一位教师,但在家庭应该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回到家庭后,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将工作的压力放下来,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不能用课堂上的口吻,更不能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子女拳脚相加,抽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

四、以平常心态对待子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但是,我们对待自己的子女应该承认他们目前的现实,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在物质上不能给予过分的满足,要知道,一个班级中六七十位学生中才有一个各方面都表现好的学生,而我们的子女只有一个,所以,不能给子女过多的学习压力,也不能将自己的子女和班级中的最好的学生相比较,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用一颗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能有过多的指责,而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们找出原因,研究对策。

的确,把别人的孩子培养好是好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也是对社会的贡献。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教师为了培养别人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到头来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对工作也会起着很大负面的影响。所以希望教师们能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多思考问题,注重角色定位,让自己的孩子也能茁壮成长。

浅谈贫困山区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宁夏海原高崖教委 田士花

一直以来,对教师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正如医生的孩子爱生病,自己又没有办法治疗一样,教师的孩子也往往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原因是什么呢?这一方面与教师职业很辛苦,以至于很少有精力去督导孩子的学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有很大关系。很多的老师都感觉到家庭教育的烦恼很多,例如孩子与自己很疏远,孩子的厌学情绪,孩子的退缩行为等等。很多老师都想不通:“我能带出一个出色的班级,怎么就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我有一位好搭档,工作很认真,自己的妻子在校门口开百货店,一天忙时,孩子利用在家的时间给母亲帮忙,这样一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班主任找他去谈话,说:“你是我们教育界有名的人物,培养了很多重点中学的学生,可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学不好呢?”当他告诉我这些的时候,很难为情。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为关键的是角色的定位问题,他们对子女只有强求和片面的要求,而没有尊重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而作为教师,总认为无论是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上都是丰富的,怎么会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而教师子女在家里如果还像学校一样的生活,他会认为很单调、很压抑,会把自己的心门关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关键的是作为教师的父母要作一个调整。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作为教师,存在着多种角色,在学校是一名教师,在家庭是一位父母,在社会是一名公民。但是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本身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一般说来,其角色的转换是比较困难的,在家庭和社会中无形就会以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衡量自己,以致出现了偏差,导致毁了孩子的一生,成为自己终身的遗憾。由于教师这种职业在学生中最具有权威性,尤其是小学教师,所以,教师在家里经常是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对待子女也通常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说教和压制多于尊重和理解,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教育状况,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愈演愈烈,导致代沟越来越深。

很多当教师的父母,在家里不苟言笑,片面列举优秀学生的事例,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让孩子们既敬又怕。这是因为他们往往在家里还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的“教师形象”,而忘记了此时此刻自己是一位父亲或母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边界不清造成的,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家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摇篮,是一个避风的港湾,是一个和谐的被窝。家,应该是一个宽容、理解、支持的温馨角落,如果教师将“严师”的角色带到家里,家庭成了学校,家庭成员成了学生,会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一种压抑的气氛,特别是他们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必须严格约束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怎么会与父母亲近?怎么会告诉父母心里话?怎么不会“出去”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样对孩子的“失控”就成为了必然,结果不言而喻。

为何教师容易教育出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呢?是因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习惯了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回到家后,对子女习惯性地也会要求很严格,而一旦孩子出现一丁点的小毛病,就严加指责,批评个没完,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就会养成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习惯,总是用超我

的范畴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性”,遇到一些正常的挫折就会受不了,从而走向极端。

二、对孩子的期望意识过高

教师接触的学生最多,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是班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这些学生是教师最喜欢的学生。然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将自己的子女同那些智力水平高的学生相比较,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能够和他们一样,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经常有一种失落感,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也正如有些女性总谈论别人的丈夫如何优秀,自己的丈夫如何“窝囊”等等。

对自己的孩子期望高还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是教师,我教育了那么多成功的学生,我的孩子就一定能教育成功,而这里所说的教育成功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优异。其实这种心态已经让教师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因材施教,不是所有的教师子女成绩都好,也不是只有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如果一味地强人所难,必将适得其反。

三、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时间太少

虽然现在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但升学的压力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从早晨5︰30起床到学校,中午12︰00回家,做饭、休息,下午2︰00上班,下午5︰30回家吃晚饭,7︰00到校一直到10︰30忙到学生睡觉还要到学生宿舍维持纪律回家,一天当中与孩子见面的次数只有两次,早晨或晚上孩子在梦乡或已经进入梦乡,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辅导外,还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分数压力。一天干下来腰酸背疼,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忙于自己的子女,更别说什么学习和品德的教育了。而且,即使能够挤出一点时间来关心子女,由于平时的工作太累,又有职业规范不能在学校对学生发火,所以稍有不顺心就会在子女身上泄愤。这种代偿性的教育无形中给自己的孩子以不公正的待遇。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再坐在桌前,与孩子谈得最多的还是今天学了什么,作业做得怎样,然后是任务似的检查。一位同仁说,他的孩子上七年级了,自己没有一天是属于孩子的,除了辅导学习,很少想到(或想到也没时间) 与孩子谈谈心、聊聊天,更别说游戏玩耍、外出旅游等。可以说,教师的子女相对地缺少了父爱、母爱,而更多的是师爱。

四、教师家庭条件太优越

贫困山区,相对而言,教师的待遇挺高的,人均1000元左右,这种职业相对收入稳定。现在孩子又少,部分教师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愁吃不愁穿,父母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的房间备有电脑,这确实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也有很大的弊端,孩子一旦陷入误区,就不能自拔。平时除了学习,他们样样争第一:衣服不流行不穿,早餐到学校吃,必须是一个很合胃口的面包,外加一袋牛奶、几根香肠、两个鸡蛋„„,他们吃不了多少,可目的是比“阔气”,这样一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认为已经过上了很“富裕”的生活。古人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们不读书同样生活在“黄金屋”中,在内心深处就不把学习当作一回事,怎么才能学好呢?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培养了他们“奢侈”的欲望,削弱了他们“实战”的斗志,在家是“霸王”,在外是“脓包”,在学校不善言谈,不与人交往、默默无闻,回答问题胆

怯,在家脾气很大,饭菜不合胃口,连筷子也不动,有时端一碗饭,大半天还是那一碗,面对困难没有勇气、信心。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教师的不合理心态,尊重孩子的选择,找准对自己孩子的定位,这样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一、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少教师的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并不是很好的,要知道,一种习惯的形成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长期养成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经常和他们交流,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尤其是在子女初中时,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也是我们教师正年富力强的时期,所以在忙于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关心一下自己的子女。

二、给子女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教师子女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的子女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教育的环境角度来说,学校应该是最好的环境,但是,作为教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子女正确对待同校的教师的问题,因为教师子女对教师的认识有时存在着偏差,认为同校的教师和自己的父母是好朋友,是自己的叔叔、阿姨,不会对自己有过分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因而在学校里从来不怕教师,甚至不听教师的话,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多加教育。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易子而教”。事实上,“易子而教”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能避免孩子的角色偏差。就读于父母所在学校的孩子最容易把父母当老师,把老师当父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老师那里撒娇、耍赖,或者就象怕老师一样怕父母。这对孩子的社会角色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易子而教”能很好地避免这一点。我们必须相信,既然自己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那么别人也就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三、学会角色的及时转换

教师可能是目前我国最辛苦的职业之一,除了正常的上班外,还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但这种调整不应该在子女身上进行。教师在班级,在学校应该是一位教师,但在家庭应该是一个好的父亲母亲。回到家庭后,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将工作的压力放下来,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上,不能用课堂上的口吻,更不能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子女拳脚相加,抽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

四、以平常心态对待子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但是,我们对待自己的子女应该承认他们目前的现实,对他们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在物质上不能给予过分的满足,要知道,一个班级中六七十位学生中才有一个各方面都表现好的学生,而我们的子女只有一个,所以,不能给子女过多的学习压力,也不能将自己的子女和班级中的最好的学生相比较,因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用一颗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能有过多的指责,而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们找出原因,研究对策。

的确,把别人的孩子培养好是好教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也是对社会的贡献。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教师为了培养别人的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到头来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对工作也会起着很大负面的影响。所以希望教师们能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多思考问题,注重角色定位,让自己的孩子也能茁壮成长。


相关文章

  • 试论长江师范学院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及路径
  • 试论长江师范学院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及路径 摘要:2016年,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是重点也是难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的精准扶贫. ...查看


  • 关于贫困山区初中生写作难的探究
  • 贫困边远山区中小学校,由于受到落后的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制约,写作难的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小学时作文极差,进入初中后更是对作文束手无策.不少语文教师一提到作文教学,就会愁眉苦脸,师生都产生畏难心理. 我认为,作文差的学生,就像身体有疾患的病 ...查看


  • 珍惜学习机会教案 1
  • 第六课第二框 珍惜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查看


  •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 ...查看


  • 农村实习支教调查报告
  • 篇一: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支教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大学生贫困山区支教调查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 学 院:机械工 程学院 专 业:机自 年 级: 12级 学 号: 1208030383 120 ...查看


  •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努力改进. 一.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近年来,广大农民对子女 ...查看


  •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_王嘉毅
  • 2016年第7期(总第438期) EDUCATIONALRESEARCH No.7,2016General,No.438 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 [摘 要]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 ...查看


  • 志愿者走访注意事项
  • 志愿者走访注意事项 一. 走访对象 走访对象也就是我们潜在的帮助对象的家庭,主要为个别生活贫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以及贫困的单亲家庭和残疾人子女,主要走访对象包括以下: 1.生活贫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 2.孤儿,贫困的单亲家庭和残疾家庭子 ...查看


  • 中职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浅析
  •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投入,而中职学生流失率却越来越高,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校的稳定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如何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成了中职领导和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教育.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学生家庭等方面探讨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