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阶级分析

魏晋时期的阶级分析

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就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与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的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1. 先说河内司马氏的阶层。

《晋书》--《宣帝纪》云: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均,字叔平。均生豫章太守量,子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及防之第二子也·······博学洽闻,服膺儒教。”

据此可知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均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子,信仰当然就是儒教。司马均为将军,到司马儁“博学好古”,司马氏已成为了士大夫阶级了。司马防“父子之间肃如”,是服膺儒教的一种表现。服膺儒教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有河内司马氏而已。例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汉魏的主要士大夫大抵出身豪族,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小族,如山涛。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与豪族相同,所以可以划分为同一个阶层。

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即所谓孝友、礼法等等。但,司马氏虽行仁孝、尽礼仪,却外宽内忌,

2.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他的政策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之类。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层。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表明曹氏并不以儒学为务,与豪族的服膺儒教不同。

《三国志·魏志》一二《毛玠传》云: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勉,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曹操如此厉行节俭,与他出身寒族及当时经济的破坏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摧毁儒家豪族的奢侈之风。

3. 二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1)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

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皇位而代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破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

2) 在求才方面的不同,在曹操的求才三令里表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

标准是才,不是道德。然而,对于以河内司马氏为主的豪族儒家来说,求才方面更看重的是德,也就是“举孝廉”。

4. 司马氏的夺权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夺权,有一下几个原因:

1) 司马懿的坚韧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腐无能之士所能比;

2) 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3) 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到后来却

改变了政治立场,站在司马氏一边。例如,高贵乡公杀曹髦,对于当时服膺儒教的司马昭来说,要杀曹髦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此时,得到了非儒教的寒族出身的贾充的帮助。

二、 论吴、蜀的社会阶层

吴、蜀两国的统治者的阶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在阶级上却可划到一起。曹操出身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即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代相传的法家。所以,曹魏与蜀汉的施政之道相同,并且,蜀汉境内没有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然而,吴国的情势却大为不同,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有战斗能力的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自己,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所以,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控在地方豪族之手,也就是说,孙吴与西晋的施政之道有相似之处。

下面史实可以说明:

《三国志·蜀志》二《先主传》云: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再看《三国志·吴志》一《孙坚传》裴注引《吴书》略云:

“坚世仕吴,家于富春。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俱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征也。’”

蜀和吴的社会阶层不同,影响到两国灭亡以后的历史。由于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导致地方放抗力量薄弱,所以,洛阳征服者易于通知蜀汉,故晋武帝云“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西晋战乱发生

后,在蜀汉境内恢复独立的,也不是蜀汉旧境的汉人,而是自汉中北徙,因乱南返的巴賨。吴则不然,西晋灭吴之后,吴境内的强宗大族并没有因此而别消灭,所以仍然有力量反抗洛阳的统治。洛阳政府采取笼络吴地统治阶层的绥靖政策,然而还未收到明显效果中州以乱。

是故,魏晋统治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为寒族,非儒家。与之相同的是蜀国的统治阶层。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服膺儒教的豪族,与之相同的是东汉、孙吴统治者的社会阶层,另有袁绍。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相承的。魏、蜀的出现于灭亡,反应了豪族儒门的社会动摇和稳定。社会阶层的不同,决定了魏、蜀与东汉、袁绍政权、孙吴政权、西晋政权的不同政治特征。从利弊来看,魏于蜀国的政治胜过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的政治。

三、 南朝的社会阶层分析

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层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

1) 东晋时期

东晋之际,北来士族与东吴本土士族在种族、地域、文化、宗教、社会阶层、名教观念及实际利益上,虽然存在冲突,但是还是可以调和的。东吴士族对于中州士族有这一中羡慕与钦佩的情怀,此或由于孙吴与西晋均为士族专政,在阶级上一致使然。从《抱朴子·吴失篇》可知孙吴士族亦极奢侈贪鄙。然建业不及洛阳局面大,故孙吴士族除了对洛阳士族在钦慕之余,处处都在效仿着洛阳士族。

按东晋初年孙吴旧统治者阶级略分为二类,一为文化士族,如吴郡顾氏等,一为武力强宗,如义兴周氏等。

2) 楚子集团与江左集团

如上所说,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那何为楚子集团呢?南北朝所谓的“楚”相同处是与《史记·项羽本纪》、《货币列传》所说的“西楚”的一部分相当,指以彭城为中心的地域。但,又有不同之处。淮南史乘称淮南或江西为楚。“淮南楚人”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通则。

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有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例如,起兵荆州,夺取东晋政权,并改国号为楚的柦玄是“楚人”;刘裕亦是晋陵丹徒京口里的楚人;谢玄所组织的以彭城刘牢为首的“北府兵”,主要是楚人,北府兵也可名之为京口楚子集团;萧道成为一楚子军人,他所以能在诸楚子中取得成功,易宋为齐,在于取得三齐的精兵;而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善战楚子的最后一个代表。

3) 陈时期

陈时,楚人的武力已经消失殆尽,为镇压变乱,陈时启用应时而起的南方土著。南朝末期,政治势力转入土著之手,楚子的天下变成了南蛮的天下,梁陈之交,是南朝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楚子集团的时期结束了,士族的历史结束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踏上了政治舞台。陈朝便是依持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的大变动。蛮族在魏收的《魏书·晋司马懿传》

中,专指廩君蛮。而“南蛮”在史书上则为南方非汉族的通称。在这个意义上陈可以说是南方蛮族建立的朝代。

魏晋时期的阶级分析

一、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就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与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的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1. 先说河内司马氏的阶层。

《晋书》--《宣帝纪》云:

“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均,字叔平。均生豫章太守量,子公度。量生颍川太守儁,字元异。儁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及防之第二子也·······博学洽闻,服膺儒教。”

据此可知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均以来,世代为将军、守、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子,信仰当然就是儒教。司马均为将军,到司马儁“博学好古”,司马氏已成为了士大夫阶级了。司马防“父子之间肃如”,是服膺儒教的一种表现。服膺儒教在东汉时期,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有河内司马氏而已。例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汉魏的主要士大夫大抵出身豪族,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小族,如山涛。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信仰与豪族相同,所以可以划分为同一个阶层。

服膺儒教即遵行名教(君臣、父子等)。其学为儒家之学,其行必须符合儒家用来维系名教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即所谓孝友、礼法等等。但,司马氏虽行仁孝、尽礼仪,却外宽内忌,

2.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他的政策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即所谓“乞匄携养”之类。就曹操的家庭出身来说,是寒族,阉宦阶层。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细政苛惨,科防互设”,表明曹氏并不以儒学为务,与豪族的服膺儒教不同。

《三国志·魏志》一二《毛玠传》云: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勉,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曹操如此厉行节俭,与他出身寒族及当时经济的破坏虽有关系,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摧毁儒家豪族的奢侈之风。

3. 二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1) 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

面。曹操要在汉末取刘氏皇位而代之,最为重要的是要摧破儒家豪族的精神堡垒,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获得成功。

2) 在求才方面的不同,在曹操的求才三令里表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

标准是才,不是道德。然而,对于以河内司马氏为主的豪族儒家来说,求才方面更看重的是德,也就是“举孝廉”。

4. 司马氏的夺权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夺权,有一下几个原因:

1) 司马懿的坚韧阴毒,远非汉末同时儒家迂腐无能之士所能比;

2) 司马氏父子得到了豪族强民的支持;

3) 一些寒族出身的官吏,崇尚与曹氏相同,本属曹氏一党,到后来却

改变了政治立场,站在司马氏一边。例如,高贵乡公杀曹髦,对于当时服膺儒教的司马昭来说,要杀曹髦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此时,得到了非儒教的寒族出身的贾充的帮助。

二、 论吴、蜀的社会阶层

吴、蜀两国的统治者的阶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在阶级上却可划到一起。曹操出身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即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诸葛亮为诸葛丰的后代,是世代相传的法家。所以,曹魏与蜀汉的施政之道相同,并且,蜀汉境内没有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然而,吴国的情势却大为不同,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有战斗能力的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自己,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所以,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控在地方豪族之手,也就是说,孙吴与西晋的施政之道有相似之处。

下面史实可以说明:

《三国志·蜀志》二《先主传》云: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再看《三国志·吴志》一《孙坚传》裴注引《吴书》略云:

“坚世仕吴,家于富春。母怀妊坚,梦肠出绕吴昌门,寤而俱之,以告邻母。邻母曰:‘安知非吉征也。’”

蜀和吴的社会阶层不同,影响到两国灭亡以后的历史。由于蜀汉境内无强宗大族的汉人组织,导致地方放抗力量薄弱,所以,洛阳征服者易于通知蜀汉,故晋武帝云“蜀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西晋战乱发生

后,在蜀汉境内恢复独立的,也不是蜀汉旧境的汉人,而是自汉中北徙,因乱南返的巴賨。吴则不然,西晋灭吴之后,吴境内的强宗大族并没有因此而别消灭,所以仍然有力量反抗洛阳的统治。洛阳政府采取笼络吴地统治阶层的绥靖政策,然而还未收到明显效果中州以乱。

是故,魏晋统治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魏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为寒族,非儒家。与之相同的是蜀国的统治阶层。晋统治者的社会阶层为服膺儒教的豪族,与之相同的是东汉、孙吴统治者的社会阶层,另有袁绍。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相承的。魏、蜀的出现于灭亡,反应了豪族儒门的社会动摇和稳定。社会阶层的不同,决定了魏、蜀与东汉、袁绍政权、孙吴政权、西晋政权的不同政治特征。从利弊来看,魏于蜀国的政治胜过东汉、袁绍、孙吴、西晋的政治。

三、 南朝的社会阶层分析

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层与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

1) 东晋时期

东晋之际,北来士族与东吴本土士族在种族、地域、文化、宗教、社会阶层、名教观念及实际利益上,虽然存在冲突,但是还是可以调和的。东吴士族对于中州士族有这一中羡慕与钦佩的情怀,此或由于孙吴与西晋均为士族专政,在阶级上一致使然。从《抱朴子·吴失篇》可知孙吴士族亦极奢侈贪鄙。然建业不及洛阳局面大,故孙吴士族除了对洛阳士族在钦慕之余,处处都在效仿着洛阳士族。

按东晋初年孙吴旧统治者阶级略分为二类,一为文化士族,如吴郡顾氏等,一为武力强宗,如义兴周氏等。

2) 楚子集团与江左集团

如上所说,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集团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那何为楚子集团呢?南北朝所谓的“楚”相同处是与《史记·项羽本纪》、《货币列传》所说的“西楚”的一部分相当,指以彭城为中心的地域。但,又有不同之处。淮南史乘称淮南或江西为楚。“淮南楚人”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通则。

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有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例如,起兵荆州,夺取东晋政权,并改国号为楚的柦玄是“楚人”;刘裕亦是晋陵丹徒京口里的楚人;谢玄所组织的以彭城刘牢为首的“北府兵”,主要是楚人,北府兵也可名之为京口楚子集团;萧道成为一楚子军人,他所以能在诸楚子中取得成功,易宋为齐,在于取得三齐的精兵;而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善战楚子的最后一个代表。

3) 陈时期

陈时,楚人的武力已经消失殆尽,为镇压变乱,陈时启用应时而起的南方土著。南朝末期,政治势力转入土著之手,楚子的天下变成了南蛮的天下,梁陈之交,是南朝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代,楚子集团的时期结束了,士族的历史结束了,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踏上了政治舞台。陈朝便是依持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的大变动。蛮族在魏收的《魏书·晋司马懿传》

中,专指廩君蛮。而“南蛮”在史书上则为南方非汉族的通称。在这个意义上陈可以说是南方蛮族建立的朝代。


相关文章

  • [六代豪华
  • 作者:戴开柱 中国史研究 1998年06期 刘爱文教授著<六代豪华--魏晋南北朝奢侈消费研究>一书,最近由香港励志出版社出版.该文是作者历十余年系统研究魏晋南北朝消费史,集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力作,是我国魏晋南 ...查看


  • 世说新语论文
  • <世说新语>的文论价值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代刘义庆的志人小说集,它以短小的故事,精炼的文学语言和分类体的形式记录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人物的遣文轶事,勾勒出当时社会真实的生活画面.<世说新语>的价值, ...查看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查看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阅读答案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三
  • 必修三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 ...查看


  •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677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中国古代史>考试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总学时:152 总学分:9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g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下册新人教版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❷教学过程➷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 ...查看


  •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 秘书 秘书制度 演变 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 ...查看


  •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 从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看魏晋风度 摘要:魏晋也就百年的历史,却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大动荡.大转折时代.政治上的黑暗腐朽.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大批知识分子卷入其中深受其害.残酷的现实使得一些上层贵族和门阀士族对社会产生失望的情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