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印光大师开示:示伦常大教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祐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云: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

11.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廣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佛法自始至終,始是開始,初發心,終是成佛。從初發心至成佛,修放下而已。放下,再放下,再放下。到什麼都沒有了,「放下」也放下,就成佛了。

佛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把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放下,就證須陀洹果。再將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放下,就證阿羅漢果。把塵沙煩惱再放下,就是三賢菩薩。再破無明,放下幾品,就是法身大士。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沒破。把那一品生相無明再放下,再捨掉,就成佛。是故,佛法修布施而已,一切都要捨掉,才能成菩薩,成佛。若捨一點,還留一點,不行,依然是凡夫,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凡夫沒有智慧,煩惱憂慮很多,怕都捨掉了,明天如何生活?錢財放下了,身放不下,依然不行。生死放下了,就無生死了,多麼自在!是故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現代人許多觀念都是錯誤的,迷感顛倒。印光大師教現代人讀了凡四訓,教人從了凡四訓下手,真是高明。我初學佛時,認識朱鏡宙老居士。他老人家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讀了好幾遍,很有道理,我

很相信。了凡四訓講因緣果報,真正相信它,方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多少財,是捨不光的。命裡有的,愈多愈捨,愈捨愈多,怕什麼!一般人怕捨光了,自己生活過不下去。這是錯誤觀念,不僅障礙自己一生幸福,連念佛想求生淨土都不可能。一定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方得自在。佛法自始自終就是捨,即是放下再放下。常常念著布施,念著捨,念著放下,以此觀照,方能得力。勉勵自己要放下,多幫助人開智慧。智慧開了,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要幫助他明瞭因果的道理,幫助他知道佛法的好處,教他如何修學正法,怎樣破迷開悟。

印經就是幫助人開智慧。是故,印光法師一生所有的供養全部拿去印經布施。弘化社印送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三種書,我概略估計,至少有三百萬冊。何以如此大量的流通這三種書?老法師是真有智慧,真能觀機。此三種書均講因果報應,乃是學佛基礎之基礎。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因果報應,起心動念便不敢存壞心。心好,言語造作自然就收斂,才是好人。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先要把人提到這個標準,才能接受佛法。

12.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捨色界即升無色界,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捨法執即為菩薩,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并捨亦捨即成佛。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裏,即兩邊不著矣。處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

「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此即是教人捨,教人放下。你門每天晚上到這兒來聽經,家裡都有電視,外面有很多娛樂場所,也有朋友可以約會,你們都不去,都捨了。不捨怎麼行?捨掉那些,才能學佛。

「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天有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人要不能把欲捨得乾乾淨淨,他去不了色界天。捨色界即生無色界,才能到四空天。

「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我們今天何以證不了阿羅漢,因為我抓得很牢,決定不肯捨。只要執著我,就有三界,就有六道輪迴。若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捨掉我,就立刻超越。是故,要有智慧、要有膽量,敢把我捨掉。捨掉之後,真自在,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不僅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亦沒有六道。生死、六道沒有了,是否這個身立刻就沒有了?不一定。身雖在這個世間,卻沒有生死輪迴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捨掉了,這個身體在世間快樂無比。住世的時間長短,隨緣!隨什麼緣?眾生還需要你這個身體,就多住幾天。多住幾天幹什麼?弘法利生,為眾生作了生死出三界的好榜樣,僅此而已。多住一天,完全是為眾生,為佛法。此乃隨緣,而不是攀緣。

「捨法執即為菩薩」。不但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了,就是菩薩。捨掉世間法,執著佛法,依然不行,心還不清淨。「捨娑婆

即生極樂淨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要捨掉娑婆世界。對娑婆有絲毫貪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必須毫無牽掛,真的捨得乾乾淨淨。日用生活中一切隨緣,縱然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如此才真正做到絲毫牽掛都沒有,才能生淨土,才能親近阿彌陀佛。

「并捨亦捨即成佛」。捨到最後,沒有了,連捨也捨掉了,就成佛,圓滿菩提。「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裡,即兩邊不著矣」,此是把布施波羅密,把菩薩六度萬行具體教導我們。教我們落實在生活中,如何像諸佛菩薩一樣,方是真正的學佛。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行持,不在文字裡學,不在言語裡學,而在日常生活中學。

「一面行去」,行什麼?有這個身,就有行。如釋迦牟尼佛所表現的,早晨起來穿衣服、托缽、吃飯,即是行。我們早晨起來穿衣服,亦是行。在家裡做家事,上班時做工,事事都是行,此即是一面行去。我們天天如此行,佛菩薩天天亦如此行,差別何在?佛菩薩心裡乾乾淨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學佛菩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學不起心、不動念。日常應酬,隨緣而不攀緣。心裡如如不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方是學佛。

「即兩邊不著矣」。因為有行,不著空;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處事」。我們每天工作,每天都有自

己需要做的事做。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什麼事都不妨礙。「待人」。與別人往來應酬。「接物」。處理一切物質上的事。若能像佛菩薩一樣心地清淨,絲毫不沾染,則無論辦何事,「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為社會為大眾作好榜樣。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

「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此一法,一切世間法都包括其中,一切佛法也在其中。大乘佛法修什麼?唯一布施而已!所以大善知識教人看破、放下。看破自然放下,放下即是布施,看破即是般若。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前面世尊告訴菩薩一個大原則,此兩句略為具體的指示出來。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六塵,涵蓋了全部境界。

1.舉「色」等六塵,攝盡一切法。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 。一有沾惹,即為所污。

「色」是眼根所對的。我們眼功能的範圍,都稱作色,黑暗也是色。色裡有明有暗,有顯色,有不顯色的,範圍包括得非常之大。「聲」是耳根所對的。耳所聽的是音聲,用「聲」作代表。鼻所聞的,用「香」作代表。舌嚐的用「味」作代表,身體接觸的,包括寒暑,

我們感覺冷熱,都用「觸」來作代表。「法」之含意就更廣泛,包括我們起心動念,即是念頭涵蓋的範圍皆用「法」代表。布施是放下,是捨。是故,此句實際上是教我們,外面的境界都要放下。

「舉「色」等六塵」,此六事,佛經裡稱之為「六塵」。我們六根起作用,不出這六大類。何以稱作塵?塵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我們一天不擦乾淨,就有灰塵污染。佛用此比喻此六樣東西能污染清淨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是故比喻為塵。

「攝盡一切法」,範圍非常廣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其中。「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一有沾惹,即為所污」。「沾惹」是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被污染了。如果對六塵沒有分別執著,就不礙事,對於清淨心,對於真如本性都沒有妨礙。

2.「不住」,即不執著。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

其實世尊不但二十二年講「般若」,甚至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九界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均不出「無住」二字。我們要深深明瞭它的義趣,要認真修學,能做到就是作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與凡夫差別在那裡,佛菩薩在一切境界之中無住;除佛之外,九法界有情眾生,對於境緣都有住,只不過住的程度有淺深不同而已。凡夫深重的執著;聲聞的執著比我們輕;菩薩的執著更輕,但還是有。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執著。是故,他是等覺菩薩,不能稱為如來, 道理在此。

一無所住,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住。真的到一無所住,波羅蜜就功德圓滿了。

3.財施即前五塵,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

「財施即前五塵」,此是講布施。財布施有內財、外財。佛在《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講布施,差不多講了七、八十種,講得很詳細,經文相當長。

「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此段意義非常深,要細細地體會。佛教導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我們懂了,也很認真做。如果你心裡還有念頭,我每天都修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此念未斷,你依然還沒捨掉。換言之,雖布施,卻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說的是要不住相。何以不能住相,佛把道理為我們說清了,我們方知不住相之所以然。因為一切法緣生,我們修一切布施,也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這是事實真相。你住就錯了。下面是總結這段文的結成。

十四、結成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剛經》上講「不住」,句句都提醒我們,此是佛的真實慈悲。凡夫住相,病根深蒂固,太深太深了,決不是提醒我們幾句,就能使我們真正覺悟,那是不可能的。雖然聽講時明瞭了,聽完之後一出門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現前。由此可知回頭之難,才勞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斷的提醒。在此我們對佛的恩德,多少能體會一些。

1.《華嚴》分「捨」為多種,最後說究竟捨。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2、「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此處的法也是廣義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與非法都不能住。「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六塵是外面境界。斷滅就是下文講的非法相。斷滅是空,一切六塵不要,都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從事上講,空掉了,就不能度眾生。諸位要知道,眾生中也包括自己。不能度眾生,便不能度自己,何能度別人。由此觀之,要六塵的事相,然不能執著。

「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就度了。譬如,我們眼見色,如果我在色相上分別執著,就住了。色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是故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眼也見色,但是他不分別、不執著,色不染污他的清淨心,眼根在色塵裡得度了。同理,耳聽音聲,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音聲也不能染污清淨心,音聲與清淨心沒有交涉,耳根在音聲裡得度了。其餘諸根亦復如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得度?時時刻刻觀照自己,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從早到晚起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度?真正得度,清淨心現前,外境就不是「六塵」,因為塵是染污清淨心。若不能染污清淨心,則外境是「六性」。眼見色性、耳聽聞性,乃至意知法性,禪宗說明心見性,此即是見性。性在那裡?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中。

古德開悟時求師印證,老師問他「你在那裡?」他在地上拿了一把小草或拿一個小石頭比一比,就這個!對不對?對的,一點都沒錯。只要不分別、不執著,則六塵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如果諸位聽了還不能體會,我們再舉一個比喻。譬如作夢,夢中有境界,作夢當然有自己,決不可能作夢而夢中沒有自己。夢中一定有自己,還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那裡來的?夢就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境界,整個夢中的境界就是自心變現的。如果此時你覺悟了,反問自己,我的心在那裡?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若問心是什麼樣子?你在夢中隨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樣子。

所謂「全妄即真」,妄是什麼?整個夢中虛妄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真心變成了虛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界就是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此乃諸佛菩薩之境界。我們在境界中迷了,把真妄分成兩回事,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知它們是一。虛妄境界裡,我不是他,他也不是我,不斷輾轉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無始劫來直到今天,我們迷在妄之中,不知道事實真相,是故處處執著,牽腸掛肚,永遠放不下,虧吃大了。放不下,便造成了六道輪迴的現象。

六道輪迴真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佛教導我們破迷開悟,從虛妄中超越出來。金剛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我們就在事相中恢復自己的本性,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用什麼方法?「不住」。

「不住」不是沒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方是真受用,沒有副作用。我們住相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住相的受用,就與諸佛如來的受用完全相同。若明瞭事實真相,就像佛在經上講大作夢中佛事,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千萬不要執著。執著就自生煩惱、自找輪迴。所以,悟了之後,決定與性德相應,不但度自己,也度別人 。

3.修行本旨是不住,下手又不能滅境。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天樂水鳥,聲境也。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

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

「修行本旨是不住」,此是講總綱領、總原則,不住就不執著。分別還不太要緊,就怕執著。分別的過失淺;執著的過失重。執著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單有分別,即超越了六道。阿羅漢、菩薩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是「四聖法界」;有分別、有執著是「六凡法界」。

「下手又不能滅境」。不能離開境界,即是不能離開六塵境界。「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今天我們修念佛法門,許多同修告訴我,好幾年了,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雜念依然那麼多,當然功夫就不得力。有沒有方法幫助我們?觀像是個好方法,我們念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的佛像。這裡有觀想,有觀像,此處講「觀想佛像」,塑造的佛像或彩畫的佛像都行。選我們最喜歡的佛像,最喜歡的就與自己有緣,有緣比較容易成就。我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為你常常看,就不看別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此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初學有很大的幫助。此是色境。

「天樂水鳥,聲境也」。修淨土的,一般讀《彌陀經》的人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講得都很詳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尊在經上描繪,西方世界天樂迎空、水鳥說法,我讀經,想此境界。放下經本,我們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會往上面流,流水的音聲會說法,我們看到小鳥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隬陀佛變

化所作,禽鳥都能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門,他就為我們宣說什麼法門。此是聲境。

「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可見淨宗的修學,六塵境全都用得上,一樣也沒有捨棄。淨宗與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成就」是指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縱然有甚深的禪定,都不能算成就。無量劫之前,我們就聞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是故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到今天依然落到如此地步,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明瞭事實真相,我們方知非超越不可。有沒有辦法超越?有,淨宗法門教我們在一生中「決定超越」。是故淨土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諸佛的悲願,希望我們早一天超越六道輪迴,早一天得到成就。

「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不是捨棄這些境界,就在境界裡修行,就在境界裡超越,方法即是不執著。一般人常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超越了。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因為心上本來沒有。 「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我們講布施,講捨,要捨一切法,要不執著;非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捨。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皆捨,方是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捨之意。

6.能不執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願行無不大,方是菩薩摩訶薩。

小乘人對於世間法不執著了,然對於佛法依然執著,是故他們沒有大智。大乘菩薩不僅破了我執,於一切法也不執著,法執亦放下了,方是大菩薩大智慧。在事上說行布施,就是我們一舉一動,一切作為都為眾生作好榜樣,此是大悲,如是度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說法是言教;身體做出來的是身教;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是意教。身、語、意三業都為教化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我們學佛要在此處學習。如果悲智願行樣樣都大,那不但是菩薩,而且是大菩薩,稱之為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摩訶是大的意思,大菩薩。世尊說《金剛經》的對象,就是大菩薩。我們現在是凡夫,如果我們念頭轉過來,想學菩薩,依照《金剛經》所講的原則,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不但是菩薩,已經是大菩薩。雖然還沒見性,但是的確走的是大菩薩的路徑。

7.發心要廣大,非廣大不能化我見。修行則要細密。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發心要廣大」,因為「非廣大不能化我見」。心量愈大,我執自然就化解了。因為心量大,我執無須破,自然就沒有了。心量狹小,就是堅固的執著,這才是真正的病根。佛用此法把我們的毛病、習氣,從根拔除。

「修行則要細密」。要細心,要綿綿密密。「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能如是想、如是觀,方是大智慧。觀察外面境界比較容易,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毛病,怎麼辦?看到別人的毛病,再回光反省自己,就容易多了。佛教導我們此法,就是觀察外面境界,然後回來反省自己。

「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般若經教我們,的確是從根本修,不是枝枝葉葉。枝枝葉葉上修太難、太瑣碎,要直截了當從根本修。枝葉是從事上修;從理上修,比枝葉強一點,依然不是根本;從心性上修,方是根本。

《金剛經》直截了當教我們從心性上修,雖然說事、說境,到後來都歸到心性,決定是以心性為歸宿。佛在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邊無量諸佛如來。多生多劫我們雖然學佛,都錯過了因緣,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導我們。我們為何錯過了因緣?沒放下,雖然學佛,依舊執著,依舊分別,可知習氣之重。此生因為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殊勝的因緣又現前,是故一定要重視,才能潛移,才能修行。修行先要除病根;病根就是分別、執著。所以,佛教導我們無住、布施,要放下,要捨,佛說法真正的用意在此,我們要能體會。

印光大师开示:示伦常大教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祐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云: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

11.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廣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佛法自始至終,始是開始,初發心,終是成佛。從初發心至成佛,修放下而已。放下,再放下,再放下。到什麼都沒有了,「放下」也放下,就成佛了。

佛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把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放下,就證須陀洹果。再將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放下,就證阿羅漢果。把塵沙煩惱再放下,就是三賢菩薩。再破無明,放下幾品,就是法身大士。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沒破。把那一品生相無明再放下,再捨掉,就成佛。是故,佛法修布施而已,一切都要捨掉,才能成菩薩,成佛。若捨一點,還留一點,不行,依然是凡夫,必須要捨得乾乾淨淨。凡夫沒有智慧,煩惱憂慮很多,怕都捨掉了,明天如何生活?錢財放下了,身放不下,依然不行。生死放下了,就無生死了,多麼自在!是故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現代人許多觀念都是錯誤的,迷感顛倒。印光大師教現代人讀了凡四訓,教人從了凡四訓下手,真是高明。我初學佛時,認識朱鏡宙老居士。他老人家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讀了好幾遍,很有道理,我

很相信。了凡四訓講因緣果報,真正相信它,方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多少財,是捨不光的。命裡有的,愈多愈捨,愈捨愈多,怕什麼!一般人怕捨光了,自己生活過不下去。這是錯誤觀念,不僅障礙自己一生幸福,連念佛想求生淨土都不可能。一定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方得自在。佛法自始自終就是捨,即是放下再放下。常常念著布施,念著捨,念著放下,以此觀照,方能得力。勉勵自己要放下,多幫助人開智慧。智慧開了,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要幫助他明瞭因果的道理,幫助他知道佛法的好處,教他如何修學正法,怎樣破迷開悟。

印經就是幫助人開智慧。是故,印光法師一生所有的供養全部拿去印經布施。弘化社印送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三種書,我概略估計,至少有三百萬冊。何以如此大量的流通這三種書?老法師是真有智慧,真能觀機。此三種書均講因果報應,乃是學佛基礎之基礎。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因果報應,起心動念便不敢存壞心。心好,言語造作自然就收斂,才是好人。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先要把人提到這個標準,才能接受佛法。

12.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捨色界即升無色界,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捨法執即為菩薩,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并捨亦捨即成佛。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裏,即兩邊不著矣。處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

「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此即是教人捨,教人放下。你門每天晚上到這兒來聽經,家裡都有電視,外面有很多娛樂場所,也有朋友可以約會,你們都不去,都捨了。不捨怎麼行?捨掉那些,才能學佛。

「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天有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人要不能把欲捨得乾乾淨淨,他去不了色界天。捨色界即生無色界,才能到四空天。

「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我們今天何以證不了阿羅漢,因為我抓得很牢,決定不肯捨。只要執著我,就有三界,就有六道輪迴。若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捨掉我,就立刻超越。是故,要有智慧、要有膽量,敢把我捨掉。捨掉之後,真自在,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不僅沒有煩惱,沒有生死,亦沒有六道。生死、六道沒有了,是否這個身立刻就沒有了?不一定。身雖在這個世間,卻沒有生死輪迴了。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捨掉了,這個身體在世間快樂無比。住世的時間長短,隨緣!隨什麼緣?眾生還需要你這個身體,就多住幾天。多住幾天幹什麼?弘法利生,為眾生作了生死出三界的好榜樣,僅此而已。多住一天,完全是為眾生,為佛法。此乃隨緣,而不是攀緣。

「捨法執即為菩薩」。不但世間法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了,就是菩薩。捨掉世間法,執著佛法,依然不行,心還不清淨。「捨娑婆

即生極樂淨土」。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就要捨掉娑婆世界。對娑婆有絲毫貪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必須毫無牽掛,真的捨得乾乾淨淨。日用生活中一切隨緣,縱然自行化他,也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如此才真正做到絲毫牽掛都沒有,才能生淨土,才能親近阿彌陀佛。

「并捨亦捨即成佛」。捨到最後,沒有了,連捨也捨掉了,就成佛,圓滿菩提。「由此可知,祇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裡,即兩邊不著矣」,此是把布施波羅密,把菩薩六度萬行具體教導我們。教我們落實在生活中,如何像諸佛菩薩一樣,方是真正的學佛。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行持,不在文字裡學,不在言語裡學,而在日常生活中學。

「一面行去」,行什麼?有這個身,就有行。如釋迦牟尼佛所表現的,早晨起來穿衣服、托缽、吃飯,即是行。我們早晨起來穿衣服,亦是行。在家裡做家事,上班時做工,事事都是行,此即是一面行去。我們天天如此行,佛菩薩天天亦如此行,差別何在?佛菩薩心裡乾乾淨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有分別、有執著。我們學佛菩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學不起心、不動念。日常應酬,隨緣而不攀緣。心裡如如不動,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方是學佛。

「即兩邊不著矣」。因為有行,不著空;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處事」。我們每天工作,每天都有自

己需要做的事做。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什麼事都不妨礙。「待人」。與別人往來應酬。「接物」。處理一切物質上的事。若能像佛菩薩一樣心地清淨,絲毫不沾染,則無論辦何事,「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為社會為大眾作好榜樣。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國家。

「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此一法,一切世間法都包括其中,一切佛法也在其中。大乘佛法修什麼?唯一布施而已!所以大善知識教人看破、放下。看破自然放下,放下即是布施,看破即是般若。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前面世尊告訴菩薩一個大原則,此兩句略為具體的指示出來。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六塵,涵蓋了全部境界。

1.舉「色」等六塵,攝盡一切法。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 。一有沾惹,即為所污。

「色」是眼根所對的。我們眼功能的範圍,都稱作色,黑暗也是色。色裡有明有暗,有顯色,有不顯色的,範圍包括得非常之大。「聲」是耳根所對的。耳所聽的是音聲,用「聲」作代表。鼻所聞的,用「香」作代表。舌嚐的用「味」作代表,身體接觸的,包括寒暑,

我們感覺冷熱,都用「觸」來作代表。「法」之含意就更廣泛,包括我們起心動念,即是念頭涵蓋的範圍皆用「法」代表。布施是放下,是捨。是故,此句實際上是教我們,外面的境界都要放下。

「舉「色」等六塵」,此六事,佛經裡稱之為「六塵」。我們六根起作用,不出這六大類。何以稱作塵?塵是染污的意思。像桌椅,如果我們一天不擦乾淨,就有灰塵污染。佛用此比喻此六樣東西能污染清淨心,污染我們的本性,是故比喻為塵。

「攝盡一切法」,範圍非常廣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其中。「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一有沾惹,即為所污」。「沾惹」是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被污染了。如果對六塵沒有分別執著,就不礙事,對於清淨心,對於真如本性都沒有妨礙。

2.「不住」,即不執著。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

其實世尊不但二十二年講「般若」,甚至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九界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均不出「無住」二字。我們要深深明瞭它的義趣,要認真修學,能做到就是作佛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與凡夫差別在那裡,佛菩薩在一切境界之中無住;除佛之外,九法界有情眾生,對於境緣都有住,只不過住的程度有淺深不同而已。凡夫深重的執著;聲聞的執著比我們輕;菩薩的執著更輕,但還是有。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執著。是故,他是等覺菩薩,不能稱為如來, 道理在此。

一無所住,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住。真的到一無所住,波羅蜜就功德圓滿了。

3.財施即前五塵,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

「財施即前五塵」,此是講布施。財布施有內財、外財。佛在《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講布施,差不多講了七、八十種,講得很詳細,經文相當長。

「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此段意義非常深,要細細地體會。佛教導我們布施,教我們放下。我們懂了,也很認真做。如果你心裡還有念頭,我每天都修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此念未斷,你依然還沒捨掉。換言之,雖布施,卻住相。住相布施不是佛的意思,不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說的是要不住相。何以不能住相,佛把道理為我們說清了,我們方知不住相之所以然。因為一切法緣生,我們修一切布施,也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這是事實真相。你住就錯了。下面是總結這段文的結成。

十四、結成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金剛經》上講「不住」,句句都提醒我們,此是佛的真實慈悲。凡夫住相,病根深蒂固,太深太深了,決不是提醒我們幾句,就能使我們真正覺悟,那是不可能的。雖然聽講時明瞭了,聽完之後一出門又迷惑了,老毛病又現前。由此可知回頭之難,才勞累世尊四十九年不斷的提醒。在此我們對佛的恩德,多少能體會一些。

1.《華嚴》分「捨」為多種,最後說究竟捨。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2、「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此處的法也是廣義的包括非法相。非法相也是法,法與非法都不能住。「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六塵是外面境界。斷滅就是下文講的非法相。斷滅是空,一切六塵不要,都空掉了,行不行?不行。從事上講,空掉了,就不能度眾生。諸位要知道,眾生中也包括自己。不能度眾生,便不能度自己,何能度別人。由此觀之,要六塵的事相,然不能執著。

「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首先要度自己,如何度法?不住就度了。譬如,我們眼見色,如果我在色相上分別執著,就住了。色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是故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眼也見色,但是他不分別、不執著,色不染污他的清淨心,眼根在色塵裡得度了。同理,耳聽音聲,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音聲也不能染污清淨心,音聲與清淨心沒有交涉,耳根在音聲裡得度了。其餘諸根亦復如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得度?時時刻刻觀照自己,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從早到晚起作用,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度?真正得度,清淨心現前,外境就不是「六塵」,因為塵是染污清淨心。若不能染污清淨心,則外境是「六性」。眼見色性、耳聽聞性,乃至意知法性,禪宗說明心見性,此即是見性。性在那裡?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中。

古德開悟時求師印證,老師問他「你在那裡?」他在地上拿了一把小草或拿一個小石頭比一比,就這個!對不對?對的,一點都沒錯。只要不分別、不執著,則六塵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

如果諸位聽了還不能體會,我們再舉一個比喻。譬如作夢,夢中有境界,作夢當然有自己,決不可能作夢而夢中沒有自己。夢中一定有自己,還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那裡來的?夢就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境界,整個夢中的境界就是自心變現的。如果此時你覺悟了,反問自己,我的心在那裡?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若問心是什麼樣子?你在夢中隨便拈一物都可以代表,那就是心的樣子。

所謂「全妄即真」,妄是什麼?整個夢中虛妄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真心變成了虛妄境界,真妄不二。妄的境界就是真心,真妄是一,不是二,此乃諸佛菩薩之境界。我們在境界中迷了,把真妄分成兩回事,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不知它們是一。虛妄境界裡,我不是他,他也不是我,不斷輾轉分別執著,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無始劫來直到今天,我們迷在妄之中,不知道事實真相,是故處處執著,牽腸掛肚,永遠放不下,虧吃大了。放不下,便造成了六道輪迴的現象。

六道輪迴真是自作自受,本來沒有,由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佛教導我們破迷開悟,從虛妄中超越出來。金剛般若的方法非常巧妙,教我們就在事相中恢復自己的本性,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用什麼方法?「不住」。

「不住」不是沒有受用,不住的受用方是真受用,沒有副作用。我們住相受用,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住相的受用,就與諸佛如來的受用完全相同。若明瞭事實真相,就像佛在經上講大作夢中佛事,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一切境界可以享受,千萬不要執著。執著就自生煩惱、自找輪迴。所以,悟了之後,決定與性德相應,不但度自己,也度別人 。

3.修行本旨是不住,下手又不能滅境。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天樂水鳥,聲境也。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

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

「修行本旨是不住」,此是講總綱領、總原則,不住就不執著。分別還不太要緊,就怕執著。分別的過失淺;執著的過失重。執著有六道輪迴。執著沒有了,單有分別,即超越了六道。阿羅漢、菩薩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是「四聖法界」;有分別、有執著是「六凡法界」。

「下手又不能滅境」。不能離開境界,即是不能離開六塵境界。「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今天我們修念佛法門,許多同修告訴我,好幾年了,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雜念依然那麼多,當然功夫就不得力。有沒有方法幫助我們?觀像是個好方法,我們念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的佛像。這裡有觀想,有觀像,此處講「觀想佛像」,塑造的佛像或彩畫的佛像都行。選我們最喜歡的佛像,最喜歡的就與自己有緣,有緣比較容易成就。我喜歡這尊佛像,我供養他,我常常看他、常常想他。因為你常常看,就不看別的;常常想,就不打妄想。此是很好的方法,對於初學有很大的幫助。此是色境。

「天樂水鳥,聲境也」。修淨土的,一般讀《彌陀經》的人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講得都很詳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尊在經上描繪,西方世界天樂迎空、水鳥說法,我讀經,想此境界。放下經本,我們看到水,就想到西方世界的水會往上面流,流水的音聲會說法,我們看到小鳥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阿隬陀佛變

化所作,禽鳥都能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門,他就為我們宣說什麼法門。此是聲境。

「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可見淨宗的修學,六塵境全都用得上,一樣也沒有捨棄。淨宗與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成就」是指超越六道輪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縱然有甚深的禪定,都不能算成就。無量劫之前,我們就聞到佛法,就在修行了。生生世世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是故善根、福德、因緣無比的深厚。到今天依然落到如此地步,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明瞭事實真相,我們方知非超越不可。有沒有辦法超越?有,淨宗法門教我們在一生中「決定超越」。是故淨土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諸佛的悲願,希望我們早一天超越六道輪迴,早一天得到成就。

「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不是捨棄這些境界,就在境界裡修行,就在境界裡超越,方法即是不執著。一般人常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超越了。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因為心上本來沒有。 「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我們講布施,講捨,要捨一切法,要不執著;非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捨。非法是空,法相是有。空、有皆捨,方是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捨之意。

6.能不執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願行無不大,方是菩薩摩訶薩。

小乘人對於世間法不執著了,然對於佛法依然執著,是故他們沒有大智。大乘菩薩不僅破了我執,於一切法也不執著,法執亦放下了,方是大菩薩大智慧。在事上說行布施,就是我們一舉一動,一切作為都為眾生作好榜樣,此是大悲,如是度眾生,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說法是言教;身體做出來的是身教;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是意教。身、語、意三業都為教化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我們學佛要在此處學習。如果悲智願行樣樣都大,那不但是菩薩,而且是大菩薩,稱之為摩訶薩。摩訶薩是梵語,摩訶是大的意思,大菩薩。世尊說《金剛經》的對象,就是大菩薩。我們現在是凡夫,如果我們念頭轉過來,想學菩薩,依照《金剛經》所講的原則,真的去做,那就恭喜,不但是菩薩,已經是大菩薩。雖然還沒見性,但是的確走的是大菩薩的路徑。

7.發心要廣大,非廣大不能化我見。修行則要細密。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發心要廣大」,因為「非廣大不能化我見」。心量愈大,我執自然就化解了。因為心量大,我執無須破,自然就沒有了。心量狹小,就是堅固的執著,這才是真正的病根。佛用此法把我們的毛病、習氣,從根拔除。

「修行則要細密」。要細心,要綿綿密密。「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能如是想、如是觀,方是大智慧。觀察外面境界比較容易,找自己的毛病不太容易。找不到自己的毛病,怎麼辦?看到別人的毛病,再回光反省自己,就容易多了。佛教導我們此法,就是觀察外面境界,然後回來反省自己。

「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般若經教我們,的確是從根本修,不是枝枝葉葉。枝枝葉葉上修太難、太瑣碎,要直截了當從根本修。枝葉是從事上修;從理上修,比枝葉強一點,依然不是根本;從心性上修,方是根本。

《金剛經》直截了當教我們從心性上修,雖然說事、說境,到後來都歸到心性,決定是以心性為歸宿。佛在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邊無量諸佛如來。多生多劫我們雖然學佛,都錯過了因緣,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教導我們。我們為何錯過了因緣?沒放下,雖然學佛,依舊執著,依舊分別,可知習氣之重。此生因為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殊勝的因緣又現前,是故一定要重視,才能潛移,才能修行。修行先要除病根;病根就是分別、執著。所以,佛教導我們無住、布施,要放下,要捨,佛說法真正的用意在此,我們要能體會。


相关文章

  • [佛子行三十七颂]
  •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佛子行三十七颂>学修行菩提心的学处.前几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查看


  • 六道轮回经简译
  • 海涛法师<六道轮回经>简译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海涛法师 发布时间:2010-1-28 21:44:01 繁體版 贪嗔痴三毒心不息,六道轮回无法停止. 1.养动物并杀来卖,当堕等活地狱,寿命百千 ...查看


  • 真正的"布施"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 布施本身就是福报(资料图) 文:达摩难陀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布施"是何意?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下: 布施是佛教里讲得最多的一项修行,意思是给予.施舍.喜舍.一般来说,做了布施就有福报,因此许多人便说:"我今天 ...查看


  • 发财致富之妙法
  • 为什么在世界上穷人多,富人少?为什么在世界上一般收入的人多,富豪少?为什么在世界上失败的人多,成功的人士少?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是错误的,只有少数人观点是对的,所以才会有上述结果. 那我们怎样做才是对 ...查看


  • "应无所住"释义
  • <金刚经>"应无所住"释义 李 利 安 六祖慧能大师因为意外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一句而决意离家求法,可见"应无所住"一词在六祖革命中的重要意义.&l ...查看


  • 坚持三年,必定改变命运的方法!
  • 坚持三年,必定改变命运的方法! 持戒念佛放生布施 <持戒念佛放生布施> 虽然学佛的时间不算短,但是以前从来没有从佛法角度研究过人的命运问题. 我年轻的时候命运就很坎坷,母亲改嫁,父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监狱, 平反后 ...查看


  • 读[了凡四训]有感800字
  • 读<了凡四训>有感800字 大学应该如何布施 --读<了凡四训>有感 冯仁浩 我在高中时读的<了凡四训>,当时就对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点有深深的认同感.长期以来,我总是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平很 ...查看


  • 2012年易经.佛法.养生三位一体学习的说明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e27bc0102dx5u.html 杭州风水杨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ongyunjushi2008 [订阅][手机订阅] 首页博文目录 ...查看


  • 命运是怎么形成的
  • 命运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大苦大难.大富大贵,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什么是天数?就是天体运转的规律.在广大的宇宙里,所有物质都是有规律地变化.运动着.这个规律的运转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我.他以及所有众生,包括活的.死亡的和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