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130021刘晓丹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现代婚育观的多元化。现代医学技术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免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普及,使人口出生的规模、数量、年龄结构、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我国15岁以下的小儿占全国人口总效的l/3左右(约4亿)。而且这个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小儿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减少。小儿自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中毒、意外伤害增多。为此保护儿童、预防疾病、规范用药、全方位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小儿发热这--3L科急盎要正确认识、护理、直教、指导。

1.发热

1.1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谭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或口腔温度超过”.5℃,一昼夜温度渡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正常d,JL体温(舡温)波动在36.9℃一37.5℃,腋下温度36.0℃一”.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o.3℃一o.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稍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d,JL体温的调节特点体沮的恒定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来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矛盾的对立坑一。产热是化学性调节过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基础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散热是物理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对流以爱肺呼吸时所献失的热量。

小儿体沮■节中枢功托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叠易随环境墨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沮度”又称中性沮度。即描能维持正常的体棱沮度(血称体沮,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蠢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墨度。可受环境疆度和衣着情况的影畴.且低于伴棱程度。)的量适宜的环境强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氯量最少,新脒代谢事量怔,蒸发散热亦步。一般而育。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笛.o℃一30.o℃,新生儿出生时为33.O℃一弱.o℃,当环境■度高于或低于中性亚度时,在一定范田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圈内,若环境汪度膏于调节桎限,则体温升高。

I.3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蔓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摩染性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

感染性因素是指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徽生钾,即细菌及其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索)、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律、霉■和寄生虫.其中细蕾和龠毒感染的痰裹所致小儿震热量常见,如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小儿肺炎、小儿化脓性■麒炎、小儿传染性疾病辱。

非摩染性因素是指其一产热过多:由于理化因素破坏组坎,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其分解产物异常增多,而引起发热的疾病,如小儿风漫热JL童类风漫病、小儿急性白血病、薪生几溶血反应辱。其二散热摩碍:由于新生儿体温谓节中枢功能差。体衰面积相对较大,在室溢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发汗散热,但体内水分不足时血液浓缩而致发热称脱水热。

1.4震热的热度、热越热度是由于各种象热因素的种类、毒力及小儿的机体反应的不同.体沮升蠢的程度也不同。以口腔量度为饲分为低热(体担”.5℃一37.9℃)、中等热(体量38.0℃一38.9℃)、高热(体沮39.O℃一柏.9℃)、赶★热(体1>41.O℃)。热越是发热纳体温曲线形状。不同痰囊曲热型是有差异的,有如下四型。稽留热:体重持续在39.0℃.柏.O℃。达敷天戚敷用.“小时波动范置不超过l℃,见于小儿肺炎球膏肺炎。弛张热;体丑在39.o℃以上,24小时内叠麓达l℃以上,体疆■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小儿败血症、风湿热。阀歇热;体置骤然升高至骝.0℃以上,持续1小时或更长时问。然后下降至正常戚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阃戢.又反复升高。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瞢出现。见于疟戎。不规则发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侗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小儿急性白血庸。

1.5发热是疫病的急性期反应在许多疾病的早期,出现体温升商、代谢增强、神经内分泌反应、血液造血反应、免疫激活辱称之为急性期反应。是相互联系以防御为主的自穗反应对疾■转归有重要意义。遣度的体墨升高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免疫糠话,可促进多种免疫功毹,如白缉矗鼙蒲、T缩矗激活增强,千抗素(姗I)和白细胞介・65・

素一2(皿一2)合成增多。B细胞激活大量合成免疫球蛋白等,但持久、过高的发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可损害机体的主要器官功能和免疫功能,使机体呈负营养平衡状态。

2.发热与/J、JL疾病的关系

2.1发热与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热多因脐部、口腔、皮肤黏膜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等,同时伴有辆神欠佳、拒乳症状,但早产儿发生感染时体沮升高与感染的程度并相符。要幼儿发热主要是感染因素所致。呼吸系统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臂肺炎。多为高热,急性起病,病情较重,伴咳漱、咳痰、肺部干湿罗音。消化系统感染,如细菌性、病毒性肠炎,伴恶心、呕吐、麒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表现。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热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脊液的改变。年长儿发热主要见于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相应改变。

2.2发热与/i、JD传染性疾病xl、JD传染性疾病发热是主要的症状,其热程、热性及伴随症状都有其特点,如/bJD结核病发热时问长,急性2周的高热后转为持续性低热,年长儿一般状态较好,但要幼儿息严重结棱性脑膜炎时,机体反应低时可不发热。小儿麻疹、水痘、流行性腮鼻炎的发热多为高热,同时伴有相应的皮肤黏虞出诊、腮腺肿大的改变。

2.3发热与小儿白血病急性白血病90%占小儿白血病9096以上。近年来发病亭有上升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污染./SJL用药不规范均有关。最常见的肿瘤性的发热是急性白血病。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即由巨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为内毒索和白细胞介素一1(m一1)所诱生。急性白血病发热的热型不定,且抗生素治疗无效。“24发热与小儿计划免疫/J、JL计划免疫是有针对性的将生钧制剂有计划的接种的晏幼儿体内。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预防疾病的过程。一般于接种M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沮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局部、全身反应轻微,无需特殊处理。

3.发热的护理

31退热的指征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的发热都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时才给降温处置。一般小儿感染性疾病.建议肛沮在38.5℃以上,可采取物理阵亚的措施,肛沮在7,9.ooc以上给予退热药.但小儿寐疹在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忌用群搭、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3.2退热的方法一般退热的方法有物理降丑和药物降沮。

3.2l物理降温局部疗法一头部冷敷,用冰袋、冰帽,将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处每IO分钟观察皮肤鳆色井及时换位以免冻伤。全身疗法一沮水、酒精攘浴,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受冷皮肤的变化动作要轻、快.避免擦伤),有效(30分钟涌量体温.并记录).舒适(小儿自动俸位,鼍免强行牵拉)曲原则,另外.小儿息急性传染性病,伴皮疹,不要用酒精擦褡。冷盐水灌肠,适于年长儿。

3.2.2药物降温现在小儿的口最药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口感香甜。所以要很好的管理,以免误服和多服。/J、JL退热药的荆墨有糖浆、片剂、栓剂、针剂.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量、剂型、使用问焉时问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用药。如搴诺林退热剂适用于1—3岁的小儿,英林退热剂适用于2岁以上的Jl、JL,使用阃隔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毫肛退热栓剂不应口服,耍幼儿高热莎采取物理降江爰多饮等措雌,而不过早、过多的用遇热药。/J'JL用乙酚氨基酚遇热,剂量不可过大,JbJL发热量好不用针剂(安痛定)退热、尤其是要幼儿。禁止用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在儿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琶常墨列小儿退热药糖应用不规范的现象.急于降温.瓤繁换药以至用淘汰的退热药,导致体温不升,粒细蠢下障,直脱等不良反应。

3.2.3特殊情况针对有高热惊厥瘸史的患儿应提早用退热药,以防惊厥再度发生。

3.3发热的支持护理

3.3.1一般护理息儿应卧床休息,保持窒内的沮、浸度(沮度18"C一22℃、湿度55%一60%左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3.3.2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培清淡量洧化的藏童琥半藏食,多饮水,不麓饮水者可蕾脉输藏。有利于降墨和排除体内的毒素。・66・

3.3.3密切观察病情发热时定时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小时涓量一次体温,特殊商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须1.2小时测量一次。出汗时,应更换干衣服,蠢免捂汗,虚脱。密切观察息儿的生命指征和一般精神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置。

总之,小儿用药必须科学、规范。积极指导和宣传用药的知识,发挥药材的有效性,防范药秭的蹦作用。

小儿输液四步法的应用

丹东市第230医院小儿科118000张涛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方法之一.经过全科护士多年来千余次穿刺和探索,认为采用四步法会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话成网。且浅袁易见,不易精动,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温等,故pi',JL多采用头皮静脉输藏接。以下就职步法如何应用于小儿静脉输藏进行分述。

1.选择

1.1四肢静脉的选择2岁以上患儿多采用四肢浅静脉进行注射。常用的四肢浅静脉有:手背静脉同、头、足、小藩、大囊静脉。选择息、直血臂,鼍开关节部位的血管。肥胖的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蕾比较深。有时侯在皮肤表砸很难辨认。可依解剖位置进行选择。也可选择腕部掌侧尊脉,足部末捎静脉进行注射。

1.2头皮尊脉的选挣2岁以下患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进行注射,常用的头皮尊脉有:鞭上、黛浅、E上、耳后静脉和枕后静脉。

1.2.I需与头皮动脉相鉴别静脉外观呈徽蓝色,无搏动,臂壁薄,易被压瘪,但较易固定,不易滑动.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警璧薄。不易被压瘴,血f易滑动。血液星离心方向藏动。1.2.2剃去局部毛发选捧头皮静脉时。外露的静脉不清晰,可依解莉位置,崩去局部毛发,再仔细选择合适的血管。tl,)L头皮尊脒多半较细.且直行距离短。署选好穿捌点,使进针后针尖、针梗恰位于直行的部位。

1.2.3看血警深浅度瘦的患儿多半血管浅。胖的息儿多半血f较深,不墨看见。凸出皮肤平面的血管较浅.平或略凹于皮肤平面的血瞥较探。

2.齄摸

选掸血瞥后需用手指■摸血f的弹性、搏动、深浅度。

2.1血管弹性弹性好的血蕾,触摸感觉软,易被压瘪,触之患儿无疼痛感。弹性差的血管,触摸感觉硬如条索状,不易被压癌.麓之患儿有疼痛巷。

2.2搏动选择头皮尊脉用★指触摸感觉是否有捧动,尤其是肥胖的息儿,找血管不曩,血管较深,发现一根就注射是不穗妥的,而应■摸。头皮静脉元搏动时为静脉可选择注射。

2.3探浅度正常患儿的四肢血警浅表.肥胖息几皮下精肪鞍厚,直f较探。有时候在皮肤衰面较难辨别.可先扎上止血带,找剜合遗的静辣。

头皮静脉粗的血f一般较深,毛细血管较浅,矗儿啼哭时■起的血管深度为浅。啼哭时变化小的血臂深度为深。

3.穿栩

3.1息儿准备选择四脏浅静脉,息儿可取站、坐、卧位。术者左手曩住患儿五指固定位,助手叠患儿的肘鄢或■麓郝防运动。如果选择头皮静脉,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部,为慑证穿一注射成功,避免患儿哭闹挣扎。助手耍用双臂央住患儿双臂,用双手同定住患儿头部。防止息几一曩助手身体.使头部固定部确切。

3.2穿捌注射

3.2.1准备好药液.排出空气,针尖用套臂保护好。3.2.2选择注射部位,用2%奠耵消毒局部皮肤,在穿■部位上皮约删处扎上止丘带,再用7591,乙醇腻碘待干。・毋・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作者:

作者单位:刘晓丹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1. 李广兰.李秀丽 小儿发热60例家庭护理体会[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

2. 秦凤华.田春贤.桑伟群.侯江红.单海军.王雅丽.董志巧 中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规范化护理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3. 刘艳萍.郝丽娜 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3)

4. 王小翔 门诊发热患儿的护理指导[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3)

5. 刘跃梅 小儿发热,护理易犯6错[期刊论文]-家庭医药2004(4)

6. 王雪.何贵蓉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0)

7. 钟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

8. 吕国芹 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

9. 吴秀娥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会议论文]-2007

10. 廖耀玲 儿童哮喘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2001,8(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5202983.aspx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130021刘晓丹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现代婚育观的多元化。现代医学技术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免疫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普及,使人口出生的规模、数量、年龄结构、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我国15岁以下的小儿占全国人口总效的l/3左右(约4亿)。而且这个比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小儿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减少。小儿自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中毒、意外伤害增多。为此保护儿童、预防疾病、规范用药、全方位护理是儿科护理工作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对小儿发热这--3L科急盎要正确认识、护理、直教、指导。

1.发热

1.1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谭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或口腔温度超过”.5℃,一昼夜温度渡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正常d,JL体温(舡温)波动在36.9℃一37.5℃,腋下温度36.0℃一”.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o.3℃一o.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稍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d,JL体温的调节特点体沮的恒定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来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矛盾的对立坑一。产热是化学性调节过程,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基础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散热是物理调节过程。主要通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对流以爱肺呼吸时所献失的热量。

小儿体沮■节中枢功托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叠易随环境墨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沮度”又称中性沮度。即描能维持正常的体棱沮度(血称体沮,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蠢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墨度。可受环境疆度和衣着情况的影畴.且低于伴棱程度。)的量适宜的环境强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氯量最少,新脒代谢事量怔,蒸发散热亦步。一般而育。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笛.o℃一30.o℃,新生儿出生时为33.O℃一弱.o℃,当环境■度高于或低于中性亚度时,在一定范田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圈内,若环境汪度膏于调节桎限,则体温升高。

I.3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蔓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摩染性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

感染性因素是指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徽生钾,即细菌及其毒素(内毒素和外毒索)、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律、霉■和寄生虫.其中细蕾和龠毒感染的痰裹所致小儿震热量常见,如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小儿肺炎、小儿化脓性■麒炎、小儿传染性疾病辱。

非摩染性因素是指其一产热过多:由于理化因素破坏组坎,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其分解产物异常增多,而引起发热的疾病,如小儿风漫热JL童类风漫病、小儿急性白血病、薪生几溶血反应辱。其二散热摩碍:由于新生儿体温谓节中枢功能差。体衰面积相对较大,在室溢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发汗散热,但体内水分不足时血液浓缩而致发热称脱水热。

1.4震热的热度、热越热度是由于各种象热因素的种类、毒力及小儿的机体反应的不同.体沮升蠢的程度也不同。以口腔量度为饲分为低热(体担”.5℃一37.9℃)、中等热(体量38.0℃一38.9℃)、高热(体沮39.O℃一柏.9℃)、赶★热(体1>41.O℃)。热越是发热纳体温曲线形状。不同痰囊曲热型是有差异的,有如下四型。稽留热:体重持续在39.0℃.柏.O℃。达敷天戚敷用.“小时波动范置不超过l℃,见于小儿肺炎球膏肺炎。弛张热;体丑在39.o℃以上,24小时内叠麓达l℃以上,体疆■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小儿败血症、风湿热。阀歇热;体置骤然升高至骝.0℃以上,持续1小时或更长时问。然后下降至正常戚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阃戢.又反复升高。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瞢出现。见于疟戎。不规则发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侗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小儿急性白血庸。

1.5发热是疫病的急性期反应在许多疾病的早期,出现体温升商、代谢增强、神经内分泌反应、血液造血反应、免疫激活辱称之为急性期反应。是相互联系以防御为主的自穗反应对疾■转归有重要意义。遣度的体墨升高能引起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免疫糠话,可促进多种免疫功毹,如白缉矗鼙蒲、T缩矗激活增强,千抗素(姗I)和白细胞介・65・

素一2(皿一2)合成增多。B细胞激活大量合成免疫球蛋白等,但持久、过高的发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可损害机体的主要器官功能和免疫功能,使机体呈负营养平衡状态。

2.发热与/J、JL疾病的关系

2.1发热与小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热多因脐部、口腔、皮肤黏膜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等,同时伴有辆神欠佳、拒乳症状,但早产儿发生感染时体沮升高与感染的程度并相符。要幼儿发热主要是感染因素所致。呼吸系统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臂肺炎。多为高热,急性起病,病情较重,伴咳漱、咳痰、肺部干湿罗音。消化系统感染,如细菌性、病毒性肠炎,伴恶心、呕吐、麒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表现。神经系统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热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脊液的改变。年长儿发热主要见于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同时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相应改变。

2.2发热与/i、JD传染性疾病xl、JD传染性疾病发热是主要的症状,其热程、热性及伴随症状都有其特点,如/bJD结核病发热时问长,急性2周的高热后转为持续性低热,年长儿一般状态较好,但要幼儿息严重结棱性脑膜炎时,机体反应低时可不发热。小儿麻疹、水痘、流行性腮鼻炎的发热多为高热,同时伴有相应的皮肤黏虞出诊、腮腺肿大的改变。

2.3发热与小儿白血病急性白血病90%占小儿白血病9096以上。近年来发病亭有上升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污染./SJL用药不规范均有关。最常见的肿瘤性的发热是急性白血病。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即由巨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为内毒索和白细胞介素一1(m一1)所诱生。急性白血病发热的热型不定,且抗生素治疗无效。“24发热与小儿计划免疫/J、JL计划免疫是有针对性的将生钧制剂有计划的接种的晏幼儿体内。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预防疾病的过程。一般于接种M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沮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局部、全身反应轻微,无需特殊处理。

3.发热的护理

31退热的指征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的发热都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时才给降温处置。一般小儿感染性疾病.建议肛沮在38.5℃以上,可采取物理阵亚的措施,肛沮在7,9.ooc以上给予退热药.但小儿寐疹在高热时.可予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忌用群搭、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3.2退热的方法一般退热的方法有物理降丑和药物降沮。

3.2l物理降温局部疗法一头部冷敷,用冰袋、冰帽,将冰袋置于腋下。腹股沟处每IO分钟观察皮肤鳆色井及时换位以免冻伤。全身疗法一沮水、酒精攘浴,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受冷皮肤的变化动作要轻、快.避免擦伤),有效(30分钟涌量体温.并记录).舒适(小儿自动俸位,鼍免强行牵拉)曲原则,另外.小儿息急性传染性病,伴皮疹,不要用酒精擦褡。冷盐水灌肠,适于年长儿。

3.2.2药物降温现在小儿的口最药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口感香甜。所以要很好的管理,以免误服和多服。/J、JL退热药的荆墨有糖浆、片剂、栓剂、针剂.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量、剂型、使用问焉时问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用药。如搴诺林退热剂适用于1—3岁的小儿,英林退热剂适用于2岁以上的Jl、JL,使用阃隔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毫肛退热栓剂不应口服,耍幼儿高热莎采取物理降江爰多饮等措雌,而不过早、过多的用遇热药。/J'JL用乙酚氨基酚遇热,剂量不可过大,JbJL发热量好不用针剂(安痛定)退热、尤其是要幼儿。禁止用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在儿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琶常墨列小儿退热药糖应用不规范的现象.急于降温.瓤繁换药以至用淘汰的退热药,导致体温不升,粒细蠢下障,直脱等不良反应。

3.2.3特殊情况针对有高热惊厥瘸史的患儿应提早用退热药,以防惊厥再度发生。

3.3发热的支持护理

3.3.1一般护理息儿应卧床休息,保持窒内的沮、浸度(沮度18"C一22℃、湿度55%一60%左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3.3.2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培清淡量洧化的藏童琥半藏食,多饮水,不麓饮水者可蕾脉输藏。有利于降墨和排除体内的毒素。・66・

3.3.3密切观察病情发热时定时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小时涓量一次体温,特殊商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须1.2小时测量一次。出汗时,应更换干衣服,蠢免捂汗,虚脱。密切观察息儿的生命指征和一般精神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置。

总之,小儿用药必须科学、规范。积极指导和宣传用药的知识,发挥药材的有效性,防范药秭的蹦作用。

小儿输液四步法的应用

丹东市第230医院小儿科118000张涛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治疗方法之一.经过全科护士多年来千余次穿刺和探索,认为采用四步法会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话成网。且浅袁易见,不易精动,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温等,故pi',JL多采用头皮静脉输藏接。以下就职步法如何应用于小儿静脉输藏进行分述。

1.选择

1.1四肢静脉的选择2岁以上患儿多采用四肢浅静脉进行注射。常用的四肢浅静脉有:手背静脉同、头、足、小藩、大囊静脉。选择息、直血臂,鼍开关节部位的血管。肥胖的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蕾比较深。有时侯在皮肤表砸很难辨认。可依解剖位置进行选择。也可选择腕部掌侧尊脉,足部末捎静脉进行注射。

1.2头皮尊脉的选挣2岁以下患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进行注射,常用的头皮尊脉有:鞭上、黛浅、E上、耳后静脉和枕后静脉。

1.2.I需与头皮动脉相鉴别静脉外观呈徽蓝色,无搏动,臂壁薄,易被压瘪,但较易固定,不易滑动.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警璧薄。不易被压瘴,血f易滑动。血液星离心方向藏动。1.2.2剃去局部毛发选捧头皮静脉时。外露的静脉不清晰,可依解莉位置,崩去局部毛发,再仔细选择合适的血管。tl,)L头皮尊脒多半较细.且直行距离短。署选好穿捌点,使进针后针尖、针梗恰位于直行的部位。

1.2.3看血警深浅度瘦的患儿多半血管浅。胖的息儿多半血f较深,不墨看见。凸出皮肤平面的血管较浅.平或略凹于皮肤平面的血瞥较探。

2.齄摸

选掸血瞥后需用手指■摸血f的弹性、搏动、深浅度。

2.1血管弹性弹性好的血蕾,触摸感觉软,易被压瘪,触之患儿无疼痛感。弹性差的血管,触摸感觉硬如条索状,不易被压癌.麓之患儿有疼痛巷。

2.2搏动选择头皮尊脉用★指触摸感觉是否有捧动,尤其是肥胖的息儿,找血管不曩,血管较深,发现一根就注射是不穗妥的,而应■摸。头皮静脉元搏动时为静脉可选择注射。

2.3探浅度正常患儿的四肢血警浅表.肥胖息几皮下精肪鞍厚,直f较探。有时候在皮肤衰面较难辨别.可先扎上止血带,找剜合遗的静辣。

头皮静脉粗的血f一般较深,毛细血管较浅,矗儿啼哭时■起的血管深度为浅。啼哭时变化小的血臂深度为深。

3.穿栩

3.1息儿准备选择四脏浅静脉,息儿可取站、坐、卧位。术者左手曩住患儿五指固定位,助手叠患儿的肘鄢或■麓郝防运动。如果选择头皮静脉,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患儿头部,为慑证穿一注射成功,避免患儿哭闹挣扎。助手耍用双臂央住患儿双臂,用双手同定住患儿头部。防止息几一曩助手身体.使头部固定部确切。

3.2穿捌注射

3.2.1准备好药液.排出空气,针尖用套臂保护好。3.2.2选择注射部位,用2%奠耵消毒局部皮肤,在穿■部位上皮约删处扎上止丘带,再用7591,乙醇腻碘待干。・毋・

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

作者:

作者单位:刘晓丹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1. 李广兰.李秀丽 小儿发热60例家庭护理体会[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

2. 秦凤华.田春贤.桑伟群.侯江红.单海军.王雅丽.董志巧 中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规范化护理探讨[期刊论文]-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3. 刘艳萍.郝丽娜 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期刊论文]-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3)

4. 王小翔 门诊发热患儿的护理指导[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3)

5. 刘跃梅 小儿发热,护理易犯6错[期刊论文]-家庭医药2004(4)

6. 王雪.何贵蓉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0)

7. 钟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与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

8. 吕国芹 柴胡注射液曲池穴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护理[期刊论文]-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

9. 吴秀娥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会议论文]-2007

10. 廖耀玲 儿童哮喘的护理进展[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2001,8(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5202983.aspx


相关文章

  • 小儿发热的护理对策
  • [关键词] 小儿:发热:机理:护理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症.不同原因引起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不同,而且在小儿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热表现及伴随的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滥用退热药,要正确的认识.护理.宣教和指导,现将其机 ...查看


  • 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
  •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2卷第3期JMedTheor&PracVot.22,No.3,Mar2009 ・综述与讲座・ 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 李燕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术后疼痛 ...查看


  • [儿科护理学]练习题(专科)
  • <儿科护理学>练习题(专科) 一.填空题 1.小儿体液免疫不健全,新生儿只能从母体获得________,而缺乏______ 和________ ,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2.幼儿期从___________ 到_________ ...查看


  • 小儿猩红热的护理
  • [摘要] 总结21例猩红热患儿的护理,重点是对发热进行有效的护理,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小儿:猩红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7 文章编号:1004-74 ...查看


  •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 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近年来,小儿肺炎患者越来越多,而影响到那些患儿以后的身体,要大大减少小儿肺炎患者的数量,我对我院的小儿肺炎患者的护理经历的学习与整理,总结了如下护理体会供家属参考.方法:从2013年12月5日至2014 ...查看


  • 小儿发热护理
  • 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 ...查看


  • 小儿高热护理常规
  • 高热护理常规 体温升高,口温超过37.2℃称发热,口温达39.0℃-40.0℃称为高热,体温超过41℃称为超高热.体温过高,对人体器官有严重损伤,可引起惊厥.抽搐.昏迷. [护理评估] 1.病史:了解发热的原因及诱因,询问发热的急.缓及伴随 ...查看


  • 关于感冒的知识
  • 开通黄钻 王永清(常州一院儿科博士)咳嗽讲座记要 1.小孩发热判断 A.头发热,屁股.耳朵不热,则为生理性发热,一个月一次正常,不用急,且对身体好,不要用药或用点中成药,如小柴胡.正柴胡.清开灵,返魂草,蒲地兰,健儿清解液等:板蓝根不要用. ...查看


  • 护理试题(儿科-传染病)
  • 儿科--传染 A 型题 2283.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A 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B 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C 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D 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E 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