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下(阶级矛盾、民族苗盾),北魏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后期由孝文帝主持迁都及移风易俗。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学习要点:
(1)了解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3、探究问题:
(1)探究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深远影响;
(2)探究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新课导入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废为庶人,并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其处死。同年,鲜卑贵族中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了孝文帝的坚决镇压。
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做垂死挣扎呢? 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自主探究二:
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魏书拓跋澄传》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思考
(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原因。
(2)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
(3)迁都有何意义?
自主探究三: 预习交流3
观察下列图片:
(
1)图一服饰有什么特点?放映了怎样的生活状况?
(2)图二服饰有怎样的特点?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重点聚焦:
一、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 前提、内容、实质、影响、局限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材料:车驾南伐
随堂练习:
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3、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男子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1)上述材料提到了哪几种新制度?
(2)这体现了孝文帝前期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下(阶级矛盾、民族苗盾),北魏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由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后期由孝文帝主持迁都及移风易俗。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学习要点:
(1)了解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3、探究问题:
(1)探究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深远影响;
(2)探究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新课导入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太子废为庶人,并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其处死。同年,鲜卑贵族中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了孝文帝的坚决镇压。
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做垂死挣扎呢? 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自主探究二:
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
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魏书拓跋澄传》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思考
(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原因。
(2)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
(3)迁都有何意义?
自主探究三: 预习交流3
观察下列图片:
(
1)图一服饰有什么特点?放映了怎样的生活状况?
(2)图二服饰有怎样的特点?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重点聚焦:
一、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 前提、内容、实质、影响、局限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材料:车驾南伐
随堂练习:
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
3、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男子15
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1)上述材料提到了哪几种新制度?
(2)这体现了孝文帝前期改革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