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作 者:傻猴子

發表日期:2007/10/29 下午 01:29:44

文章來源:賺大錢精英學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動作視色(顏)言(語)疑(癡) 對境〈 〉表態〈 〉出動〈  〉防非〈–忿(瞋)次第」聽貌(容)事(行)得(貪)

吾雖然忙,但必得要講,否則對不起大家。若所講如注解一樣,那你們自己看注子便可以了。吾講的與注子一樣,也有不一樣,偶而有新發明,再采取合理的注解,因為不合理的注解居多,注得曲曲折折,多是炫耀自己的學問而已,所以吾不采取。縱使是吾采的古注,有未盡之意,吾變化文法來說說,其中都有吾的心血。因為注經必須先懂爾雅、說文,懂得訓詁,便知道其中的含義就有不同,如「未之有也」,換地方就都不同了。講東西的方法都不如佛學的唯識學,你們看不進去,大佛學家也不懂,全在日久天長的熏陶。吾講的你們入不進去,自己受害,吾一律平等,接受不接受全在你,縱使接受了但心不改變,也得不到好處。

此章的注子都看不明白,今依唯識法說,但是一般有門戶之見的人,如同把一個梨切為二,一半儒,一半佛,得到儒的部分便以為好,得到佛的部分就以為不可,有這個道理嗎?此章吾有講表,一看表就會講。先說這段的組織法,這段九句分四段,這一章是「動作次第」。孔子的用意,人一辦事就有對方,先知如何辦,再如何辦,依次第而來,顛倒就不行。

首先是「對境」,辦事有對象,如何知道有對象?眼看耳聽都是對外,這是第一步。儒佛都是如此,佛家講六根,以眼耳為首,「視」以眼看,「聽」以耳聽,一律對外。有外邊的境界,就必須表現你的態度,說話眼不看人、聽不明白,便出誤會,這樣能辦事嗎?聽了之後要如何?往後你們念熟「常禮舉要」,便知約之以禮,例如人家辦喪事,而弔者大悅,合理嗎?接下來對待人,要注意「色」,臉上青黃赤白黑,羞恥則臉色紅,發怒則臉色發青,病、不高興則臉色變白,不愉快則臉是黑的。「色」與「貌」不同,貌是容貌,色是顏色。不論有聲音與否,例如先是笑容滿面,臉一板又不同了。所以對外再來要省察自己的容貌,看看自己對待人是什麼態度。

再來就要辦事,言與行。若外境對象不看清楚,自己的表態也沒有顯現不出來,怎麼辦事?所以再來是出動言語、實行辦事。言語、辦事,辦事便是行。

最後有三條,又是另一類,這一類是吾的新發明,但也不是新發明,只是照著這樣分,這一類就是貪瞋癡。一寫這三個字,有人就以為是異端了,難道儒家沒有貪瞋癡嗎?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君子指求學的人,不求學者不論有無學問,不能稱君子,你們今日要學為君子,因為你們是來求學的原故。自年輕到老都得求學,孔子說過,死而後已,臺灣諺語也說:活到老,學到老。有弟子問:何時可以不上學?孔子指著墳墓,意思是死了才可不學。學與不學一迷一悟,悟則處處都通,迷則處處障礙。

求學君子必得有條件,有九個條件,而注重「思」。「思」字,六書通云,念也。思念,再考慮。又擇理為思,經過前面的念慮,再精確選擇那一項合理。再依佛家的說法,你們必須懂百法明門,一切法合起來為百法,「明門」有明才能開。門,入門,否則屋裡黑漆漆看不見。一百個法就是「明」字,明白了。百法之中有一個五俱意識,五者同時起,但一個是一個。日本國的法律,就是源生於佛學。現今的法律也是學這個,如刑法犯罪,必須具五個條件,先須作意,有意幹此事。其次有計畫,再著手,有動作。其中還分已遂、未遂,最後產生結果。經過這些條件犯的罪才成立,這是出自百法明門。

百法的五遍行有「觸,作意,受,想,思」,一感觸,意念動,接受外頭狀況。

一感受就會想,計畫想了之後才是思。有事才有思,儒家所說的考慮、選擇,思都有。君子有九條事情,必須用這「思」字。求學時先博學之,先學,第二步審問之,學了怕有聽不明的地方,所以要問明白慎思之,考慮了。再明辨之,篤行之,依著辦事,何錯之有?佛家講聞思修,上來必得聞,其次思,思不是打妄想,依百法解釋,思後才修。你們「未之思也」,不思那所修的是什麼?修的功夫不到,那成什麼功?所以聽懂一句,按一句做就成功「視思明,聽思聰,」。

下頭說九條,三種動態,一種結果。思是能,往外看等等便是所。「視思明」看明白嗎?所以說「明眼人」,往外看必須看明白,這是一種結果。「耳思聰」,聽很靈動,某人說話什麼意思,知個大概。如聽音樂,孔子擊磬,有一位荷簣的人聽聞後便說「有心哉!」有什麼心?打的鐘、敲的磬與彈的絲弦便不同,如何能聽出來?如廟中的單百零八鐘,以高低等音把情思表現出來,如擊磬一般。我們辦事,為人、為社會,要看不看錯,聽不聽錯,聽明白不容易。

「色思溫,貌思恭,」

「色思溫」,有人說,某人喜怒不形於色,七情不表現出來,這不是一時可學,君子不以聲色教人。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對人的容貌該如何?「貌思恭」,面對著對方或對一切人,容貌都必須恭敬,如今提倡見人笑,一見總統便笑,就是不恭敬。恭是面對對方一切表示恭敬,上對下可以有笑意,下對上不行,晚輩要「仰而聽之」,長輩要「俯而就之」,容貌必須思恭。

「言思忠,事思敏,」

再來是動作,「言思忠」忠,誠實,能做到就說,說真話,不能做到便不說。今人都說應酬語,往後你們必須學,朋友見面,作文都必須真實。士貴乎器識,不在乎文學,所以必須言思忠,這樣自然少說話。再者,要思想說的真心話辦得到嗎?所辦的對不對?如想去當小偷,不能說,不能說就不必幹。

「事思敬」,恭與敬不同,恭的底下為心,恭要出自於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現出來,誠於中則形於外。敬是辦某件事,一點不許辦錯、苟且,應辦十分而辦八分便不是恭敬、不認真,辦九分也不行,十分便辦十分,恰到好處,都為他辦到。如上課不準時,就是教學不敬。民為邦本,國者,從囗從或,不一定什麼人在其中,若言思恭,事思敬,何必須要警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周朝的成康之治,囹圄監獄中一片荒草,沒有犯人。若家家荒草那便不行。

這以上都辦到之後,再加以考慮,如劉(霜橋)老師每逢講完經、講演後,便睡不著覺,為什麼?他思想他所說的如何,錯與不錯,因此睡不著,這是君子。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以下是「防非」,事做完了,考慮所辦的對不對。「疑思問」,若心中有疑問仍然去辦,就錯了,這時應當思問。若以問人為羞恥,以顯自己的學問,冒充知道,如果不問,永遠愚癡。

「忿思難」,在社會辦事,有不高興,不能表現忿怒。一表現忿怒加在對方身上,他又再加回來,來回反覆便出亂子。皇疏注的比較好,雖然遇不合理的事加在你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他。但是已經忿怒了,色、貌、視、聽、言語都會變,表現出來,對方便懷恨在心,後來狹路相逢,他必定以恨相對待,那時便有患難。所以每一發忿時,想到後來有患難。想免去將來的患禍,就不要表現忿怒,如漢代的劉寬。讀書所為何事?讀聖人書,學聖人事,不是學文章、演說而已。

「見得思義」,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物產、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見得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義,合義便可接受,不應當得的就不能接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書講不通,就說是錯簡,難道錯簡這麼多嗎?若分兩章講,還不出錯﹔若合為一章講便錯。

孔子說,人的等次,分三等,三等以下就沒有人了嗎?三等以下有其事便有其理,就有這種人,所以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佛家有九品,上分上中下,中、下也是如此。

這章三條都是上品。文中有「又」其次的意思,「又」字必須致意用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這一章說的是學,人不學,不知義,不學而知者少,這一章專勸人求學,「生而知之者,上也。」生下以來便知道的人,有人說是指天命,不必如此講。生而知者是上等。

「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一學就會的人,這是聰明的人。再來是「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學入不進去,困在這裡仍然不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雖然愚,但是我不退,一直往下幹。既然知道了,便一律平等。坐火車、飛機、牛車,到台北,不論那天到,都是到。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就怕「困而不學」,特別把「困」字照應,前二句文裡都加不上。「困而不學,民斯下矣」,為什麼不說:「王斯下矣」?因為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有老人逼他要學。天子以至庶人,百姓庶人自由,愛學不學沒人逼,若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是下等人。

你們天天求學,學時雖然受到困難,也不是下等人,否則就像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作 者:傻猴子

發表日期:2007/10/29 下午 01:29:44

文章來源:賺大錢精英學院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動作視色(顏)言(語)疑(癡) 對境〈 〉表態〈 〉出動〈  〉防非〈–忿(瞋)次第」聽貌(容)事(行)得(貪)

吾雖然忙,但必得要講,否則對不起大家。若所講如注解一樣,那你們自己看注子便可以了。吾講的與注子一樣,也有不一樣,偶而有新發明,再采取合理的注解,因為不合理的注解居多,注得曲曲折折,多是炫耀自己的學問而已,所以吾不采取。縱使是吾采的古注,有未盡之意,吾變化文法來說說,其中都有吾的心血。因為注經必須先懂爾雅、說文,懂得訓詁,便知道其中的含義就有不同,如「未之有也」,換地方就都不同了。講東西的方法都不如佛學的唯識學,你們看不進去,大佛學家也不懂,全在日久天長的熏陶。吾講的你們入不進去,自己受害,吾一律平等,接受不接受全在你,縱使接受了但心不改變,也得不到好處。

此章的注子都看不明白,今依唯識法說,但是一般有門戶之見的人,如同把一個梨切為二,一半儒,一半佛,得到儒的部分便以為好,得到佛的部分就以為不可,有這個道理嗎?此章吾有講表,一看表就會講。先說這段的組織法,這段九句分四段,這一章是「動作次第」。孔子的用意,人一辦事就有對方,先知如何辦,再如何辦,依次第而來,顛倒就不行。

首先是「對境」,辦事有對象,如何知道有對象?眼看耳聽都是對外,這是第一步。儒佛都是如此,佛家講六根,以眼耳為首,「視」以眼看,「聽」以耳聽,一律對外。有外邊的境界,就必須表現你的態度,說話眼不看人、聽不明白,便出誤會,這樣能辦事嗎?聽了之後要如何?往後你們念熟「常禮舉要」,便知約之以禮,例如人家辦喪事,而弔者大悅,合理嗎?接下來對待人,要注意「色」,臉上青黃赤白黑,羞恥則臉色紅,發怒則臉色發青,病、不高興則臉色變白,不愉快則臉是黑的。「色」與「貌」不同,貌是容貌,色是顏色。不論有聲音與否,例如先是笑容滿面,臉一板又不同了。所以對外再來要省察自己的容貌,看看自己對待人是什麼態度。

再來就要辦事,言與行。若外境對象不看清楚,自己的表態也沒有顯現不出來,怎麼辦事?所以再來是出動言語、實行辦事。言語、辦事,辦事便是行。

最後有三條,又是另一類,這一類是吾的新發明,但也不是新發明,只是照著這樣分,這一類就是貪瞋癡。一寫這三個字,有人就以為是異端了,難道儒家沒有貪瞋癡嗎?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君子指求學的人,不求學者不論有無學問,不能稱君子,你們今日要學為君子,因為你們是來求學的原故。自年輕到老都得求學,孔子說過,死而後已,臺灣諺語也說:活到老,學到老。有弟子問:何時可以不上學?孔子指著墳墓,意思是死了才可不學。學與不學一迷一悟,悟則處處都通,迷則處處障礙。

求學君子必得有條件,有九個條件,而注重「思」。「思」字,六書通云,念也。思念,再考慮。又擇理為思,經過前面的念慮,再精確選擇那一項合理。再依佛家的說法,你們必須懂百法明門,一切法合起來為百法,「明門」有明才能開。門,入門,否則屋裡黑漆漆看不見。一百個法就是「明」字,明白了。百法之中有一個五俱意識,五者同時起,但一個是一個。日本國的法律,就是源生於佛學。現今的法律也是學這個,如刑法犯罪,必須具五個條件,先須作意,有意幹此事。其次有計畫,再著手,有動作。其中還分已遂、未遂,最後產生結果。經過這些條件犯的罪才成立,這是出自百法明門。

百法的五遍行有「觸,作意,受,想,思」,一感觸,意念動,接受外頭狀況。

一感受就會想,計畫想了之後才是思。有事才有思,儒家所說的考慮、選擇,思都有。君子有九條事情,必須用這「思」字。求學時先博學之,先學,第二步審問之,學了怕有聽不明的地方,所以要問明白慎思之,考慮了。再明辨之,篤行之,依著辦事,何錯之有?佛家講聞思修,上來必得聞,其次思,思不是打妄想,依百法解釋,思後才修。你們「未之思也」,不思那所修的是什麼?修的功夫不到,那成什麼功?所以聽懂一句,按一句做就成功「視思明,聽思聰,」。

下頭說九條,三種動態,一種結果。思是能,往外看等等便是所。「視思明」看明白嗎?所以說「明眼人」,往外看必須看明白,這是一種結果。「耳思聰」,聽很靈動,某人說話什麼意思,知個大概。如聽音樂,孔子擊磬,有一位荷簣的人聽聞後便說「有心哉!」有什麼心?打的鐘、敲的磬與彈的絲弦便不同,如何能聽出來?如廟中的單百零八鐘,以高低等音把情思表現出來,如擊磬一般。我們辦事,為人、為社會,要看不看錯,聽不聽錯,聽明白不容易。

「色思溫,貌思恭,」

「色思溫」,有人說,某人喜怒不形於色,七情不表現出來,這不是一時可學,君子不以聲色教人。君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對人的容貌該如何?「貌思恭」,面對著對方或對一切人,容貌都必須恭敬,如今提倡見人笑,一見總統便笑,就是不恭敬。恭是面對對方一切表示恭敬,上對下可以有笑意,下對上不行,晚輩要「仰而聽之」,長輩要「俯而就之」,容貌必須思恭。

「言思忠,事思敏,」

再來是動作,「言思忠」忠,誠實,能做到就說,說真話,不能做到便不說。今人都說應酬語,往後你們必須學,朋友見面,作文都必須真實。士貴乎器識,不在乎文學,所以必須言思忠,這樣自然少說話。再者,要思想說的真心話辦得到嗎?所辦的對不對?如想去當小偷,不能說,不能說就不必幹。

「事思敬」,恭與敬不同,恭的底下為心,恭要出自於心,心中有恭,在外表現出來,誠於中則形於外。敬是辦某件事,一點不許辦錯、苟且,應辦十分而辦八分便不是恭敬、不認真,辦九分也不行,十分便辦十分,恰到好處,都為他辦到。如上課不準時,就是教學不敬。民為邦本,國者,從囗從或,不一定什麼人在其中,若言思恭,事思敬,何必須要警察?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周朝的成康之治,囹圄監獄中一片荒草,沒有犯人。若家家荒草那便不行。

這以上都辦到之後,再加以考慮,如劉(霜橋)老師每逢講完經、講演後,便睡不著覺,為什麼?他思想他所說的如何,錯與不錯,因此睡不著,這是君子。

「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以下是「防非」,事做完了,考慮所辦的對不對。「疑思問」,若心中有疑問仍然去辦,就錯了,這時應當思問。若以問人為羞恥,以顯自己的學問,冒充知道,如果不問,永遠愚癡。

「忿思難」,在社會辦事,有不高興,不能表現忿怒。一表現忿怒加在對方身上,他又再加回來,來回反覆便出亂子。皇疏注的比較好,雖然遇不合理的事加在你身上,也不以不合理的態度對待他。但是已經忿怒了,色、貌、視、聽、言語都會變,表現出來,對方便懷恨在心,後來狹路相逢,他必定以恨相對待,那時便有患難。所以每一發忿時,想到後來有患難。想免去將來的患禍,就不要表現忿怒,如漢代的劉寬。讀書所為何事?讀聖人書,學聖人事,不是學文章、演說而已。

「見得思義」,有失有得,一切都是如此。物產、名利,一切一切都是得。見得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義,合義便可接受,不應當得的就不能接受。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書講不通,就說是錯簡,難道錯簡這麼多嗎?若分兩章講,還不出錯﹔若合為一章講便錯。

孔子說,人的等次,分三等,三等以下就沒有人了嗎?三等以下有其事便有其理,就有這種人,所以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佛家有九品,上分上中下,中、下也是如此。

這章三條都是上品。文中有「又」其次的意思,「又」字必須致意用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這一章說的是學,人不學,不知義,不學而知者少,這一章專勸人求學,「生而知之者,上也。」生下以來便知道的人,有人說是指天命,不必如此講。生而知者是上等。

「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一學就會的人,這是聰明的人。再來是「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學入不進去,困在這裡仍然不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雖然愚,但是我不退,一直往下幹。既然知道了,便一律平等。坐火車、飛機、牛車,到台北,不論那天到,都是到。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就怕「困而不學」,特別把「困」字照應,前二句文裡都加不上。「困而不學,民斯下矣」,為什麼不說:「王斯下矣」?因為凡是帝王,不論多壞,都必須念書,有老人逼他要學。天子以至庶人,百姓庶人自由,愛學不學沒人逼,若庶人困而不學,這種民是下等人。

你們天天求學,學時雖然受到困難,也不是下等人,否則就像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不夠人格。


相关文章

  •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 ...查看


  • 黄疸的临床表现
  •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2015-03-12 11:41:36|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 中公医学网 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诊断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黄疸临床表现 1. ...查看


  • 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述的启示
  • 看<论语>论君子与小人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能听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话语,倒底何谓君子?何谓小人?能给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在多数.近日,带着这个问题翻查<论语>经典,得出一 ...查看


  • 第三篇 君子精神
  • 第三篇 君子精神 君子精神是孔子学说的精髓之一,它是孔子倡导的政治和人生中都应具备的高尚情操.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是仁.义.勇.礼.智.信.中庸的混合体,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孔子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是希望能 ...查看


  • 孔子的理想人格
  • <论语>之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摘要:君子是<论语>中的精华之一,现金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为君子依旧会不自觉地用论语中的君子做参照.孔子的思想是永垂不朽的,他的君子是理想人格的典范,是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中对安定的社 ...查看


  • [论语]中君子的心性
  • [摘 要]礼乐文明发展到最成熟阶段的同时,必伴随着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为了寻求礼乐背后的精神内涵,必然要求助于对君子心性的探讨.本文从君子对别人宽容的态度――"人不知而不愠".要求自己少说话多做事――"敏于事而 ...查看


  • 君子兰价格及图片 君子兰天价背后的原因分析
  • 一株君子兰价格可以卖到上万元甚至更高,或许很多人不相信,但这确实是事实.君子兰最初是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五十年代才流入民间的,七十年代的时候君子兰的品种已经有二十多种了.那么君子兰不同品种的价格是怎样的呢? 君子兰,别名剑叶石蒜.大叶石蒜, ...查看


  • 论君子之道 大学论文
  • 论君子之道 摘要:对君子的论述,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qu ...查看


  • 描写君子兰的句子
  • 描写君子兰的句子 1.君子兰是一种品格高尚.伫立含蓄的花卉.它不但具有花株端庄.花形规整.花姿优美.花色鲜艳.果实红亮等许多外在美,而且具有深厚的内在美.人们喜爱君子兰,是爱它的质朴和纯真,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寓之于情,借之传情,这是对君子兰 ...查看


  • 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
  • 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 在<论语>中,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一.看胸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惧不安. 心胸的宽广与否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之一,而心胸是否宽广并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