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有入园焦虑
开学了, 不少幼儿在父母的陪伴下欢天喜地地走进幼儿园, 可是当父母将他们交给幼儿教师后准备离开时, 幼儿却大哭大闹, 不愿意离开父母, 害怕独自留在幼儿园里。这种现象并不鲜见,3岁的幼儿新进入幼儿园, 与依恋的对象(主要是亲人) 分离时, 随即产生焦虑、不安、伤心、痛苦的感觉和撒娇、哭喊、吵闹等拒绝分离的表现, 即幼儿“入园焦虑”, 实际是一种分离焦虑, 它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
入园焦虑作为幼儿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 可以说是初入园幼儿的一种心理年龄特征。具体原因解析如下:
被迫离开高度依恋的亲人。3.5岁是幼儿产生依恋的一个高峰期。由于幼儿长期与亲人生活在一起, 对亲人产生了一种极度的依恋情感, 表现为时时看见亲人在身边, 与他们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 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 而且是唯一的受宠者, 感到安心、安全、踏实、舒心。幼儿初入园, 要离开父母独自留在幼儿园, 被迫离开他们高度依恋的亲人, 在幼儿园里暂时没有找到可以继续依恋的对象, 依恋感无法得到满足。幼儿入园虽然是暂时与亲人分离, 可能某些幼儿认为是永久性的分离, 故而吵闹的更凶。如果家长离开, 他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同时, 幼儿教师要照顾许多的小朋友, 不可能只关注唯一的人, 于是幼儿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与焦虑感。
怎样应对入园焦虑
被迫接纳相对陌生的环境。幼儿初次入园, 面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与陌生的小朋友, 心理忐忑不安。可以说幼儿在入园以前, 不管是在家里, 还是在社区, 不管是走亲访友, 还是外出购物, 幼儿都有亲人陪伴。幼儿初次入园, 独自留在幼儿园, 意味着被迫接纳相对陌生的环境, 独自应对各种关系。由于多数幼儿缺乏独立应对关系的经验, 对幼儿园的新环境不太适应, 对幼儿教师比较陌生, 对小朋友不能接纳、不信任,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 彼此不能理解, 心中存有疑虑、隔膜, 感到害怕, 没有安全感。
既然幼儿产生入园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离开了所依恋的人, 面对陌生环境产生了不安全感; 那么要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 就必须使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了解、熟悉、适应、喜欢, 对幼儿教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与依恋感, 对小伙伴产生好奇、喜欢与依恋, 逐渐融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氛围中。
遇到这种情况, 按以下几点来做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 态度要坚决, 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 不要说, “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 ”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 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 一步三回头, 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 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 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 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 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 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 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 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 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 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 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 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 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 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 疯狂地喊叫哭泣, 无助地趴在地上, 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 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 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怎样变成爱上幼儿园
其实, 协助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并非难事, 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 便可应付裕如。
第一, 为孩子找友伴, 同龄的或大一、两岁的小孩。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合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 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将来上幼儿园时, 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上学, 如此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伴; 第二, 养成孩子的正常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三餐定时定量, 中午要睡午觉; 第三, 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 完成孩子大小便的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增加其自我自信心; 第五, 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提供幼儿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
在未上幼儿园时, 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先养成其规律生活的习惯与自动自发的生活, 这样才能使孩子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将来才能适应团体生活, 不致于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导致适应不良。
特别是养成孩子正常作息和训练孩子大小便, 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 很容易在团体生活中受到挫折, 容易遭到同学们的讪笑,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降低其自尊心, 失去自信心, 变得退缩畏怯, 不敢轻易尝试与冒险, 缺乏进取的精神。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 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有条件的最好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 让他们过一过集体生活, 同龄儿相互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很快他们就会和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刚去托儿所幼儿园的不适应, 会很快过去, 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为什么孩子会有入园焦虑
开学了, 不少幼儿在父母的陪伴下欢天喜地地走进幼儿园, 可是当父母将他们交给幼儿教师后准备离开时, 幼儿却大哭大闹, 不愿意离开父母, 害怕独自留在幼儿园里。这种现象并不鲜见,3岁的幼儿新进入幼儿园, 与依恋的对象(主要是亲人) 分离时, 随即产生焦虑、不安、伤心、痛苦的感觉和撒娇、哭喊、吵闹等拒绝分离的表现, 即幼儿“入园焦虑”, 实际是一种分离焦虑, 它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
入园焦虑作为幼儿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 可以说是初入园幼儿的一种心理年龄特征。具体原因解析如下:
被迫离开高度依恋的亲人。3.5岁是幼儿产生依恋的一个高峰期。由于幼儿长期与亲人生活在一起, 对亲人产生了一种极度的依恋情感, 表现为时时看见亲人在身边, 与他们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 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 而且是唯一的受宠者, 感到安心、安全、踏实、舒心。幼儿初入园, 要离开父母独自留在幼儿园, 被迫离开他们高度依恋的亲人, 在幼儿园里暂时没有找到可以继续依恋的对象, 依恋感无法得到满足。幼儿入园虽然是暂时与亲人分离, 可能某些幼儿认为是永久性的分离, 故而吵闹的更凶。如果家长离开, 他会感到自己被抛弃了; 同时, 幼儿教师要照顾许多的小朋友, 不可能只关注唯一的人, 于是幼儿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与焦虑感。
怎样应对入园焦虑
被迫接纳相对陌生的环境。幼儿初次入园, 面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与陌生的小朋友, 心理忐忑不安。可以说幼儿在入园以前, 不管是在家里, 还是在社区, 不管是走亲访友, 还是外出购物, 幼儿都有亲人陪伴。幼儿初次入园, 独自留在幼儿园, 意味着被迫接纳相对陌生的环境, 独自应对各种关系。由于多数幼儿缺乏独立应对关系的经验, 对幼儿园的新环境不太适应, 对幼儿教师比较陌生, 对小朋友不能接纳、不信任,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 彼此不能理解, 心中存有疑虑、隔膜, 感到害怕, 没有安全感。
既然幼儿产生入园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离开了所依恋的人, 面对陌生环境产生了不安全感; 那么要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 就必须使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了解、熟悉、适应、喜欢, 对幼儿教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与依恋感, 对小伙伴产生好奇、喜欢与依恋, 逐渐融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氛围中。
遇到这种情况, 按以下几点来做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 态度要坚决, 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 不要说, “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 ”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 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 一步三回头, 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 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 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 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 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 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 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 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 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 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 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 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 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 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 疯狂地喊叫哭泣, 无助地趴在地上, 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 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 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怎样变成爱上幼儿园
其实, 协助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并非难事, 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 便可应付裕如。
第一, 为孩子找友伴, 同龄的或大一、两岁的小孩。每天抽空让孩子和左邻右合年龄相近的孩子多相处, 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将来上幼儿园时, 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一起上学, 如此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伴; 第二, 养成孩子的正常作息习惯。早睡早起, 三餐定时定量, 中午要睡午觉; 第三, 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游戏,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 完成孩子大小便的训练。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增加其自我自信心; 第五, 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提供幼儿一些简单的图卡、画片以培养其阅读的习惯。
在未上幼儿园时, 家长必须要花时间和心血,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先养成其规律生活的习惯与自动自发的生活, 这样才能使孩子减少挫折、增强自信心。将来才能适应团体生活, 不致于因为生活的改变而导致适应不良。
特别是养成孩子正常作息和训练孩子大小便, 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些习惯, 很容易在团体生活中受到挫折, 容易遭到同学们的讪笑, 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降低其自尊心, 失去自信心, 变得退缩畏怯, 不敢轻易尝试与冒险, 缺乏进取的精神。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 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有条件的最好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 让他们过一过集体生活, 同龄儿相互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很快他们就会和谐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刚去托儿所幼儿园的不适应, 会很快过去, 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