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感病转属的诊断法
《伤寒论》第一百九十二条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文意:伤寒:外感病。因为有内伤,且内伤严重,太阳经外感期很短,很难辨清类型,只好用伤寒代称。 第一层:转属为太阴病(内伤为脾虚湿困,外感为风湿或湿热之邪)。
脉浮而缓:(如果),诊得脉象为浮而缓。浮而缓脉是气虚湿困之象,反应内伤应为脾虚湿困,那么,外感之邪就应是风湿或湿热之邪。
手足自温者:(虽然身体发热,但是),脚手温度正常。为什么说身体发热?因为,太阴经湿热蕴蒸。
太阴者,身当发黄:(如果外感病转属为)太阴病,(那么,此种湿热蕴结太阴脾经的太阴病,必然有一个特征症状,这就是)身体应当发黄。为什么身体会发黄呢?因为脾虚湿困,湿热蕴结,厥阴肝胆必横克太阴脾经,克者自郁,胆管阻塞,故发黄也。
第二层:转属为阳明病。(内伤为阳明经气虚热燥,外感为风热或风燥或温热)
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如果小便通利(说明内伤不是脾虚湿困),因此,身体不会发黄(因为非脾虚湿困,厥阴肝胆不会克制太阴脾经),到了七八天(时间诊断法,七八天前,内伤不重,外邪不能乘虚而入,七八天后,内伤加重,外邪乘虚而入),大便干燥了,(而且还有发热,恶热,汗出的症状),这就成了阳明病。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其意义有二。其一,分别记述了两种案例。第一种,内伤为脾虚湿困,外感为湿热或风湿之邪,外邪乘虚而入,湿热或风湿蕴结在太阴脾经,肝胆横克,胆管阻塞,形成黄疸病。第二种,内伤为阳明经气虚热燥,外感风热或风燥或温热,七八天后,外邪乘虚而入,专属为阳明病。因为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都属于消化系统,故放在一块进行对比,以资区别。其二,外感病的转属,必须紧抓内伤,只有沿着内伤路线,才能清楚辨别。
元阳道人张敏宁
关键词:外感病转属的诊断法
《伤寒论》第一百九十二条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文意:伤寒:外感病。因为有内伤,且内伤严重,太阳经外感期很短,很难辨清类型,只好用伤寒代称。 第一层:转属为太阴病(内伤为脾虚湿困,外感为风湿或湿热之邪)。
脉浮而缓:(如果),诊得脉象为浮而缓。浮而缓脉是气虚湿困之象,反应内伤应为脾虚湿困,那么,外感之邪就应是风湿或湿热之邪。
手足自温者:(虽然身体发热,但是),脚手温度正常。为什么说身体发热?因为,太阴经湿热蕴蒸。
太阴者,身当发黄:(如果外感病转属为)太阴病,(那么,此种湿热蕴结太阴脾经的太阴病,必然有一个特征症状,这就是)身体应当发黄。为什么身体会发黄呢?因为脾虚湿困,湿热蕴结,厥阴肝胆必横克太阴脾经,克者自郁,胆管阻塞,故发黄也。
第二层:转属为阳明病。(内伤为阳明经气虚热燥,外感为风热或风燥或温热)
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如果小便通利(说明内伤不是脾虚湿困),因此,身体不会发黄(因为非脾虚湿困,厥阴肝胆不会克制太阴脾经),到了七八天(时间诊断法,七八天前,内伤不重,外邪不能乘虚而入,七八天后,内伤加重,外邪乘虚而入),大便干燥了,(而且还有发热,恶热,汗出的症状),这就成了阳明病。
诊断意: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其意义有二。其一,分别记述了两种案例。第一种,内伤为脾虚湿困,外感为湿热或风湿之邪,外邪乘虚而入,湿热或风湿蕴结在太阴脾经,肝胆横克,胆管阻塞,形成黄疸病。第二种,内伤为阳明经气虚热燥,外感风热或风燥或温热,七八天后,外邪乘虚而入,专属为阳明病。因为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都属于消化系统,故放在一块进行对比,以资区别。其二,外感病的转属,必须紧抓内伤,只有沿着内伤路线,才能清楚辨别。
元阳道人张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