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在桥边》 新课标 小说的话题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比重历来不低。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高一至高三每学年都集中安排了小说单元。高一设一单元,以现当代小说为主;高二设两单元,在现当代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高三第一学期设两单元,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独立开来;第二学期则专设《红楼梦》学习。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看,教材的某些编排是有重复之嫌的。仅比较第二册和第四册。高一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教参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探究意识。”到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核心仍然是主题,只不过提供了分析主题的角度如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与第二册略有不同的是提到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到古代小说单元,重点变成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而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实际在教学《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早已涉及。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小说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传统的三要素来组织的。

浙江省高中新课改将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个必修的选修模块纳入教学。其在教材选编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三个板块。单元提供精读和略读两个文本,按照单元某一话题择定。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话题分基本话题与延展话题,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曹文轩教授还特别指出“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

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以伯尔《在桥边》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小说的情节:腿不方便的主人公每天在新桥边重复统计经过的人员、车辆这份单调的工作,时不时开个小差,想想心爱的姑娘,差点丢了工作,最后却有惊无险。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根据这些讯息,大致可以推导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小说的作者、创作的背景——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推导小说的主题。如果要让这旧酒换上新瓶,可以将三个环节做如下修改:取消小说背景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寻找隐含信息;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时采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合作探究、归纳主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出现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桥边》的情节处理。这篇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叙述腔调是一种玩世不恭式的自嘲。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情节几乎靠主人公心爱的姑娘过桥时的心理变化牵动。仅有的跌宕也以喜剧收尾。由于文本穿插了很多的描写和议论,也就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换句话说,《在桥边》看上去就不像小说。那么情节如此弱化,又怎么推导出厚重的主题呢?更何况小说除了第一句“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全文再无一处提及小说的背景。如果不了解作者,从何探知主题呢?

可以想见,再怎么轰轰烈烈的讨论,也无法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篇小说的主题构建。因此,必然是由教师主导着,诱引着,由师生合作而非生生合作着来达成最终主题的呈现了。显而易见,这离新课标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图已经相去甚远。

再回到新课标的单元要求上来。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按照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文本的选择是以话题为依据的,那么话题和文本的关系就好比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就是说教学《在桥边》时目标定位必须突出“情节”这一核心,那么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应该围绕“情节”展开。而在前述中,很明显情节的梳理、概括,目的是为了引出主题。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情节只是推导主题的手段,是从属地位。这就会造成本应作为重点赏析的情节沦为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胡勤老师在《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对语文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来教,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而前述的设计语文教学的功能就直接沦为工具性了。而相关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的知识其实全在教师的预设中,那么这一环节知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也便不大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桥边》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

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理解‘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对情节运行的作用”。但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如果脱离主题孤立地来赏析情节意义不大,顶多是获得了这类文本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或者说让学生学会咀嚼文本,也很有可能陷入琐碎的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主题定为赏析的重头也未尝不可。其实在外国小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经常会有取舍方面的顾虑。以《在桥边》为例,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很值得探究的,由此可以延展出很多相关的作品,从而去启发学生探索如战后小说创作主题的共性与个性等课题研究。当然也可以探究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很多方面,但单元话题又限制我们作过度的延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明确学习的定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外国小说教学可以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二是能够分析判断作品中呈现的思想意义如人性、世界观、价值观;三是能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学会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记住外国小说作为一门选修课,“对于高中生而言,现在就系统接收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外国小说欣赏·前言》)。

二、明确教学的定位。教学时以学习小说的要素(求全)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话题(求深)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是前者,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比较全面深入,但面面俱到下,一则教学时间不允许,二则教学会陷入模式化的怪圈,重走传统小说教学的老路。如果是后者,对学生把握西方小说的大致的特点以及更新小说欣赏的方法会起到帮助,同时可以深入挖掘文本。虽然教学中可能无法兼顾文本的其他元素,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深入。两者相较,无疑后者会更适合新课标的需求。

考虑以上因素,重回到《在桥边》的教学上。以突出“情节”这个话题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顺序是否可以作如下调整呢?

先走近作家。学生在必修阶段曾学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作者应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处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旧知进而贴近文本。

其次走近时代。文本创造的时代背景是跟战后德国大规模经济重建密切相关。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生可以了解伯尔的创作主要取材“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理创伤。但《在桥边》中明显战争的痕迹已经被经济重建的表面繁荣冲淡。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旧知无法与新知接轨。通过教学预设可知文本的主题很难从文本本身获知,加之教学目标的重心不在于主题,也就没必要在主题上大费周章浪费时间。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主题先行,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更新旧知,进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在以上环节铺垫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教学的重心——情节赏析了。结合“思考与实践”第二小题“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教师就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学生了。由于已经了解文本的主题,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情节时就可以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家创作中的良苦用心。相信这一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学生生成教师预设以外的知识。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从不缺乏,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却总是被束缚在一主题三要素上。“外国小说欣赏”凸显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打破了陈

旧的框架。那么尽管教学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革新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勇敢向陈规挑战。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新瓶装旧酒的观念来应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 胡勤《中学语文教学》 08年第4期

2、《谈谈人教版的教学》 褚树荣 《中学语文教学》08年第3期

3、《教学设计》 P89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4、《教师教学用书》 P86 P89 人民教育出版社 07年2月第二版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慧丽 [1**********]

《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在桥边》 新课标 小说的话题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比重历来不低。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高一至高三每学年都集中安排了小说单元。高一设一单元,以现当代小说为主;高二设两单元,在现当代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高三第一学期设两单元,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独立开来;第二学期则专设《红楼梦》学习。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看,教材的某些编排是有重复之嫌的。仅比较第二册和第四册。高一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教参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探究意识。”到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核心仍然是主题,只不过提供了分析主题的角度如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与第二册略有不同的是提到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到古代小说单元,重点变成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而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实际在教学《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早已涉及。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小说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传统的三要素来组织的。

浙江省高中新课改将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个必修的选修模块纳入教学。其在教材选编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三个板块。单元提供精读和略读两个文本,按照单元某一话题择定。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话题分基本话题与延展话题,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曹文轩教授还特别指出“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

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以伯尔《在桥边》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小说的情节:腿不方便的主人公每天在新桥边重复统计经过的人员、车辆这份单调的工作,时不时开个小差,想想心爱的姑娘,差点丢了工作,最后却有惊无险。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根据这些讯息,大致可以推导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小说的作者、创作的背景——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推导小说的主题。如果要让这旧酒换上新瓶,可以将三个环节做如下修改:取消小说背景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寻找隐含信息;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时采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合作探究、归纳主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出现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桥边》的情节处理。这篇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叙述腔调是一种玩世不恭式的自嘲。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情节几乎靠主人公心爱的姑娘过桥时的心理变化牵动。仅有的跌宕也以喜剧收尾。由于文本穿插了很多的描写和议论,也就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换句话说,《在桥边》看上去就不像小说。那么情节如此弱化,又怎么推导出厚重的主题呢?更何况小说除了第一句“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全文再无一处提及小说的背景。如果不了解作者,从何探知主题呢?

可以想见,再怎么轰轰烈烈的讨论,也无法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篇小说的主题构建。因此,必然是由教师主导着,诱引着,由师生合作而非生生合作着来达成最终主题的呈现了。显而易见,这离新课标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图已经相去甚远。

再回到新课标的单元要求上来。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按照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文本的选择是以话题为依据的,那么话题和文本的关系就好比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就是说教学《在桥边》时目标定位必须突出“情节”这一核心,那么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应该围绕“情节”展开。而在前述中,很明显情节的梳理、概括,目的是为了引出主题。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情节只是推导主题的手段,是从属地位。这就会造成本应作为重点赏析的情节沦为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胡勤老师在《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对语文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来教,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而前述的设计语文教学的功能就直接沦为工具性了。而相关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的知识其实全在教师的预设中,那么这一环节知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也便不大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桥边》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

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理解‘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对情节运行的作用”。但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如果脱离主题孤立地来赏析情节意义不大,顶多是获得了这类文本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或者说让学生学会咀嚼文本,也很有可能陷入琐碎的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主题定为赏析的重头也未尝不可。其实在外国小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经常会有取舍方面的顾虑。以《在桥边》为例,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很值得探究的,由此可以延展出很多相关的作品,从而去启发学生探索如战后小说创作主题的共性与个性等课题研究。当然也可以探究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很多方面,但单元话题又限制我们作过度的延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明确学习的定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外国小说教学可以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二是能够分析判断作品中呈现的思想意义如人性、世界观、价值观;三是能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学会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记住外国小说作为一门选修课,“对于高中生而言,现在就系统接收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外国小说欣赏·前言》)。

二、明确教学的定位。教学时以学习小说的要素(求全)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话题(求深)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是前者,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比较全面深入,但面面俱到下,一则教学时间不允许,二则教学会陷入模式化的怪圈,重走传统小说教学的老路。如果是后者,对学生把握西方小说的大致的特点以及更新小说欣赏的方法会起到帮助,同时可以深入挖掘文本。虽然教学中可能无法兼顾文本的其他元素,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深入。两者相较,无疑后者会更适合新课标的需求。

考虑以上因素,重回到《在桥边》的教学上。以突出“情节”这个话题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顺序是否可以作如下调整呢?

先走近作家。学生在必修阶段曾学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作者应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处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旧知进而贴近文本。

其次走近时代。文本创造的时代背景是跟战后德国大规模经济重建密切相关。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生可以了解伯尔的创作主要取材“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理创伤。但《在桥边》中明显战争的痕迹已经被经济重建的表面繁荣冲淡。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旧知无法与新知接轨。通过教学预设可知文本的主题很难从文本本身获知,加之教学目标的重心不在于主题,也就没必要在主题上大费周章浪费时间。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主题先行,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更新旧知,进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在以上环节铺垫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教学的重心——情节赏析了。结合“思考与实践”第二小题“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教师就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学生了。由于已经了解文本的主题,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情节时就可以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家创作中的良苦用心。相信这一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学生生成教师预设以外的知识。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从不缺乏,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却总是被束缚在一主题三要素上。“外国小说欣赏”凸显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打破了陈

旧的框架。那么尽管教学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革新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勇敢向陈规挑战。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新瓶装旧酒的观念来应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 胡勤《中学语文教学》 08年第4期

2、《谈谈人教版的教学》 褚树荣 《中学语文教学》08年第3期

3、《教学设计》 P89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4、《教师教学用书》 P86 P89 人民教育出版社 07年2月第二版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慧丽 [1**********]


相关文章

  • 美术教育学重点[1]
  • 1. 美术教育的划分方式:按场所划分为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 . 按年龄划分为少年儿童美术教育.成人美术教育.老年美术教育.. 按目的划分为职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中学科目,出 ...查看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查看


  • 桥边的老人教案 1
  • 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加减法(简洁与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 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 ...查看


  • 桥边的老人
  •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情节.环境作用,总结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反战和大爱的题旨: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相关资料: ( ...查看


  • [桥边的老人]公开课微课
  •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 2.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理解海明威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查看


  • 2010[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 2010<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过程 ...查看


  • [在桥边]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难点)    2.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了海明威<桥边的老人&g ...查看


  • 荷花淀说课稿(减缩版)
  • <荷花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139号曹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孙犁先生的<荷花淀>.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位置和作用 <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一单元的 ...查看


  •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悲一腔热血黍离情
  • [教学设想] 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第四单元选取了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并将该单元的主题设定为"南宋的乱世词心".<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