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
四快一慢:(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中心是一个
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整个时间,如七天。
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
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四组一队:
以连为单位,设
四野并不是天生会攻坚,比如三打四平时就没有打好。但是由于林彪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战法,所以在战争后期四野的攻坚威力是其它野战军无法比拟的。四野攻坚的主要经验有5个。
1.攻城部队在采取
三野的部队攻打上海时,在城内打了4天,一个小小苏州河就能
挡阻它的前进,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采取
2,坑道作业: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首先要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也是四野后来执行最坚决的战法。
攻打锦州、天津挖交通壕,是林彪推广义县攻坚经验。锦州总攻发起前,各纵队都完成万米以上的交通壕,有的挖两万多米。一条条蛛网似的从攻击出发地推进到锦州城墙跟前。交通壕都是蛇形的。步兵的1米多宽、2米多深,最前点距敌60多米,以敌人投弹扔不到为准。炮兵的能开进汽车,有的把火炮推到距敌百把米远。大军云集,地面上很少看到有人走动,既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又减少了伤亡。范汉杰回忆,说他曾想反击我们,一看那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有拚命打炮。可是看不见人只能乱打一气。
其它野战军也有挖交通壕的,但是执行不够坚决和彻底。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开始乱冲伤亡很大,后来部队也开始挖交通壕迫近作业。但是由于三野不太重视战术总结和积累,打上海的时候三野又没有重视挖交通壕,仍然犯了开始乱冲的错误,造成部队伤亡很大,然后才开始挖交通壕,用炸药一点一点地作业才取得了进展。
3.突破城垣时的战术要点,这是林彪教给四野的战术技巧。林彪在锦州攻城前直接给二纵干部讲话时提出这样的攻城战术要点:
在突破口被打开后,攻击部队要尽可能的全力涌入,像散大戏一样,使部队尽量多的进入城内,这样敌人的反击部队就难以把我军的突击部队反击出来,使我攻城突击部队不但能牢牢控制突破口,而且还有能力向纵深发展,迅速形成真正的突破。
其它野战军往往会犯四野以前曾经犯个的错误,就是在突破口被打开后,突击部队进入的数量不够。我军的突击部队一般只有一个连或一个营,这样守城的敌人在发现我军打开突破口后,往往一面用火力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同时用预备部队向我进入突破口或城内的突击部队进行反击,使我突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歼我突击部队,重新控制突破口,使我攻城失败。这样,对突破口的反复争夺,就会造成我军伤亡个大,进展很慢。
林彪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个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指挥官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
4.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
机关。林彪还要求炮兵的第一棵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
对比之下,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地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防御体是没有被打乱,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甚至全部被消灭,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打了四天后,刘昌义可以率4万部队起义这个事实也说明敌人的指挥体是仍然完好。四野打锦州、天津的时候,敌人的指挥官早已失去了与部队的联是,想起义都不可能。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5.对城内的堡垒和指挥中心等军事要点,在有精确的图纸和情
报保证的前提下,总攻开始时用精确的炮击,打掉对方的指挥部和一些炮兵阵地应该是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不能称为打烂城市,也是无可指责的。如果三野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没有用炮只能说明他们水平不够,而不是什么仁义用兵。
至于城内的巷战,无论是三野还是四野都没有用炮。三野在上海城内不许用炮粉正常,四野在天津城内一样也没有用炮,这不能成为三野在城内进展缓慢的理由。对城内的堡垒,四野用的是他们善于使用的
关于攻坚战的标准,敌人必须是战死或被俘虏才能算攻坚战,起义或投诚是不能算的. 因此,上海有四万人投诚、济南有近3万人投诚,都不能算完全的攻坚战,因为如果算的话,四野迫使北平敌人20多万起义大概可以算是最漂亮的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灵活用兵典范
1947年4月8日,为保证夏季攻势顺利实施,民主联军总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林彪针对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情
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则。
一、对占领防御阵地之敌的打法。
对已占领防御阵地之敌,不能打莽撞仗。莽撞仗是敌情不明,地形不明,兵力未集中,火力未布置好,迂回部队未到位,就贸然发起攻击。
对此类敌军,应先查明敌情,弄清地形,按“一点两面”、“四快一慢”部署好兵力、火力,再运用“三猛”、“四组一队”战术发起战斗,消灭敌军。
二、对退却之敌的打法。
对于退却之敌,要打莽撞仗。退却之敌其心思是想跑,容易被击败;我军动作缓慢,敌军就会逃脱。故发现敌军退却时,应不等命令,不等部队到齐,立即以现有兵力展开追击,同时报告上级。
追击要采用多路平行追击,以机动性好的部队取捷径迎头拦击或拦腰截击,追上敌军即以猛打抓住之,并设法断其后路;各追击部队均应主动向敌军退却的方向前进,协同歼敌。
遇敌以少数掩护部队时,以一部兵力解决之,主力应继续追击敌军之主力。
遇敌主力重新转入防御时,则先包围之,经必要准备,再发起进攻。如不能单独歼敌,则以积极的战斗准备等待主力到达后再行攻击。
三、对要退而尚未退之敌的打法。
对要退而未退之敌,要打半莽撞仗。应先以一部分部队与敌军开打,抓住敌军并断其退路。等其他部队和火力到达后,再按“一点两
面”、“四快一慢”等战术部署歼灭之。
半莽撞仗多发生于我军奔袭时。奔袭接敌要快,遇敌小部队、小据点时,能绕则绕,不能绕则以小部队突袭解决之;主力到达奔袭目标时,先包围,后侦察,不能单独歼灭时应等主力赶到再攻击。总的原则是:视不同的敌情,灵活采用不同的战法。
我军兵力优势小时,宜放一面诱敌突围,以一部兵力在敌军突围道路的两侧占领阵地,待敌大部出来后猛烈出击。
如敌主力尚未展开,先头部队应迅速抢占要点,将敌军压缩到不利的地域内,以便于主力到达后实施攻击。
如敌主力已重新退回据点,并展开防御,则应待我军主力到达后再行展开攻击。
林彪六大战术原则体系形成的过程:1945年12月,提出了“一点两面”和“三三制”;1947年2月,提出了“三猛”战术;1947年4月,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1947年7月,提出了“四快一慢”;1948年4月提出了“四组一队”。至此,林彪兵法的六大战术原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术原则体系,并成为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百战百胜的法宝。
林彪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
四快一慢:(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中心是一个
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整个时间,如七天。
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
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计划硬打下去。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四组一队:
以连为单位,设
四野并不是天生会攻坚,比如三打四平时就没有打好。但是由于林彪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战法,所以在战争后期四野的攻坚威力是其它野战军无法比拟的。四野攻坚的主要经验有5个。
1.攻城部队在采取
三野的部队攻打上海时,在城内打了4天,一个小小苏州河就能
挡阻它的前进,就是因为没有坚决的采取
2,坑道作业:突破城垣的第一步,是首先要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部队在接近城垣时的伤亡。这是攻坚的关键之一。坑道作业是使部队能够迅速接近城垣、减少伤亡的最有效的战法,也是四野后来执行最坚决的战法。
攻打锦州、天津挖交通壕,是林彪推广义县攻坚经验。锦州总攻发起前,各纵队都完成万米以上的交通壕,有的挖两万多米。一条条蛛网似的从攻击出发地推进到锦州城墙跟前。交通壕都是蛇形的。步兵的1米多宽、2米多深,最前点距敌60多米,以敌人投弹扔不到为准。炮兵的能开进汽车,有的把火炮推到距敌百把米远。大军云集,地面上很少看到有人走动,既增加了攻击的突然性,又减少了伤亡。范汉杰回忆,说他曾想反击我们,一看那交通壕就没了主张,只有拚命打炮。可是看不见人只能乱打一气。
其它野战军也有挖交通壕的,但是执行不够坚决和彻底。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开始乱冲伤亡很大,后来部队也开始挖交通壕迫近作业。但是由于三野不太重视战术总结和积累,打上海的时候三野又没有重视挖交通壕,仍然犯了开始乱冲的错误,造成部队伤亡很大,然后才开始挖交通壕,用炸药一点一点地作业才取得了进展。
3.突破城垣时的战术要点,这是林彪教给四野的战术技巧。林彪在锦州攻城前直接给二纵干部讲话时提出这样的攻城战术要点:
在突破口被打开后,攻击部队要尽可能的全力涌入,像散大戏一样,使部队尽量多的进入城内,这样敌人的反击部队就难以把我军的突击部队反击出来,使我攻城突击部队不但能牢牢控制突破口,而且还有能力向纵深发展,迅速形成真正的突破。
其它野战军往往会犯四野以前曾经犯个的错误,就是在突破口被打开后,突击部队进入的数量不够。我军的突击部队一般只有一个连或一个营,这样守城的敌人在发现我军打开突破口后,往往一面用火力阻止我后续部队前进,同时用预备部队向我进入突破口或城内的突击部队进行反击,使我突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全歼我突击部队,重新控制突破口,使我攻城失败。这样,对突破口的反复争夺,就会造成我军伤亡个大,进展很慢。
林彪正是看到以往战术的缺点,提出突破后的第一时间,既在敌人还没有反应个来组织炮火反击的时候,我军要一次性投入尽量多的部队,越多越好,不要怕拥挤。这个战术虽然没有见于正式的战术著作,但却是林彪的四野非常有效而实用战术,它保证了四野一次性突破城垣的有效性。这个战术要点按理应该是军师一级的指挥官发现提出,可是实际却是林彪这样的大战略区司令提出,这不能不说是林指挥细腻,眼光独到。
4.突破城垣后的战术要点:林彪和四野特别强调部队在突破城垣后,部队要立即向纵深猛进,
机关。林彪还要求炮兵的第一棵炮弹要打到敌人的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空地一体的
对比之下,三野的战术就比较差了,它没有向纵深猛进穿插迂回的意识,而是一层一层地向里死打。敌人的防御阵地没有被分割,防御体是没有被打乱,敌人的指挥机关一直可以有效的指挥,用机动部队反击我突破部队。淮海战役打黄伯涛兵团时,三野就是用这种一层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黄伯涛可以比较从容调用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部队反击我突击部队,往往是我军刚占领一个村子(部分),脚根还没有站稳,就被敌人的反击部队打回来,甚至全部被消灭,因此伤亡巨大,进展缓慢。三野打上海时还是用一层一层向里死磕的笨拙打法。打了四天后,刘昌义可以率4万部队起义这个事实也说明敌人的指挥体是仍然完好。四野打锦州、天津的时候,敌人的指挥官早已失去了与部队的联是,想起义都不可能。三野这种缺乏分割敌人的战术意识,甚至把原本分散的敌人往一起赶的打法一直到朝鲜战争打美一师的时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5.对城内的堡垒和指挥中心等军事要点,在有精确的图纸和情
报保证的前提下,总攻开始时用精确的炮击,打掉对方的指挥部和一些炮兵阵地应该是必要的军事行动,这不能称为打烂城市,也是无可指责的。如果三野因为不具备这样的水平而没有用炮只能说明他们水平不够,而不是什么仁义用兵。
至于城内的巷战,无论是三野还是四野都没有用炮。三野在上海城内不许用炮粉正常,四野在天津城内一样也没有用炮,这不能成为三野在城内进展缓慢的理由。对城内的堡垒,四野用的是他们善于使用的
关于攻坚战的标准,敌人必须是战死或被俘虏才能算攻坚战,起义或投诚是不能算的. 因此,上海有四万人投诚、济南有近3万人投诚,都不能算完全的攻坚战,因为如果算的话,四野迫使北平敌人20多万起义大概可以算是最漂亮的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灵活用兵典范
1947年4月8日,为保证夏季攻势顺利实施,民主联军总部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林彪针对东北战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情
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则。
一、对占领防御阵地之敌的打法。
对已占领防御阵地之敌,不能打莽撞仗。莽撞仗是敌情不明,地形不明,兵力未集中,火力未布置好,迂回部队未到位,就贸然发起攻击。
对此类敌军,应先查明敌情,弄清地形,按“一点两面”、“四快一慢”部署好兵力、火力,再运用“三猛”、“四组一队”战术发起战斗,消灭敌军。
二、对退却之敌的打法。
对于退却之敌,要打莽撞仗。退却之敌其心思是想跑,容易被击败;我军动作缓慢,敌军就会逃脱。故发现敌军退却时,应不等命令,不等部队到齐,立即以现有兵力展开追击,同时报告上级。
追击要采用多路平行追击,以机动性好的部队取捷径迎头拦击或拦腰截击,追上敌军即以猛打抓住之,并设法断其后路;各追击部队均应主动向敌军退却的方向前进,协同歼敌。
遇敌以少数掩护部队时,以一部兵力解决之,主力应继续追击敌军之主力。
遇敌主力重新转入防御时,则先包围之,经必要准备,再发起进攻。如不能单独歼敌,则以积极的战斗准备等待主力到达后再行攻击。
三、对要退而尚未退之敌的打法。
对要退而未退之敌,要打半莽撞仗。应先以一部分部队与敌军开打,抓住敌军并断其退路。等其他部队和火力到达后,再按“一点两
面”、“四快一慢”等战术部署歼灭之。
半莽撞仗多发生于我军奔袭时。奔袭接敌要快,遇敌小部队、小据点时,能绕则绕,不能绕则以小部队突袭解决之;主力到达奔袭目标时,先包围,后侦察,不能单独歼灭时应等主力赶到再攻击。总的原则是:视不同的敌情,灵活采用不同的战法。
我军兵力优势小时,宜放一面诱敌突围,以一部兵力在敌军突围道路的两侧占领阵地,待敌大部出来后猛烈出击。
如敌主力尚未展开,先头部队应迅速抢占要点,将敌军压缩到不利的地域内,以便于主力到达后实施攻击。
如敌主力已重新退回据点,并展开防御,则应待我军主力到达后再行展开攻击。
林彪六大战术原则体系形成的过程:1945年12月,提出了“一点两面”和“三三制”;1947年2月,提出了“三猛”战术;1947年4月,提出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1947年7月,提出了“四快一慢”;1948年4月提出了“四组一队”。至此,林彪兵法的六大战术原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术原则体系,并成为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百战百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