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设计:枣阳三中 学校 八 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 )衣 雾凇(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背诵 )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驾一小船(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
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二)、疑读: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三)、研读:
1、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研读后明确。 (四)、品读: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五)、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 )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余拿一小船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④拥毳衣炉火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
.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
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拓展检测案】
生 命 之 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
飞走了。 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
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1.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
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4分)答: 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选句序号( )
赏析: 3.文中第⑩段中写到“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4分)..
答: 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5分),见解深刻独到,语言简洁流畅,最多可加工2分)
答:
答案:
关于西湖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疑读答案
①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②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③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④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⑥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品读答案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痴”,具体分析如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答案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为下文作伏笔。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拓展检测案】答案:
1、(4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分)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2分) 2、(4分)参考答案:
A: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1分),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1分)
B、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1分)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1分),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1分)
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1分)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1分),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1分) 还可从词语欣赏的角度来赏。
3、(4分)参考答案: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3分),都值得崇敬和珍爱(1分) 4、参考答案提示:(原则不赞同写得好可或加分)
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设计:枣阳三中 学校 八 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 )衣 雾凇(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背诵 )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驾一小船(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
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二)、疑读: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⑥、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三)、研读:
1、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
2、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3、研读后明确。 (四)、品读: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五)、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 )饮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余拿一小船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④拥毳衣炉火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
.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
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拓展检测案】
生 命 之 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
飞走了。 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
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1.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
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4分)答: 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选句序号( )
赏析: 3.文中第⑩段中写到“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4分)..
答: 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5分),见解深刻独到,语言简洁流畅,最多可加工2分)
答:
答案:
关于西湖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疑读答案
①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②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③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④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⑥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品读答案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
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2、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痴”,具体分析如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4、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答案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二、阅读
5.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为下文作伏笔。
8“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
9.“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0.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拓展检测案】答案:
1、(4分)“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分)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2分) 2、(4分)参考答案:
A: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1分),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1分)
B、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1分)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1分),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1分)
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1分)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1分),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1分) 还可从词语欣赏的角度来赏。
3、(4分)参考答案: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3分),都值得崇敬和珍爱(1分) 4、参考答案提示:(原则不赞同写得好可或加分)
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