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答案

名词解释

一、核酸 1. 核酸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 互补形成DNA-DNA 异源双链,或单链DNA 与RNA 链互补形成DNA-RNA 杂合双链的过程

2. 核酸的一级结构:组成DNA 的dNMP 彼此连接的方式和排列顺序。

3. 核酸变性: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的过程

4. 退火:热变性DNA 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这种复性称为退火

5. DNA熔解温度:DNA 热变性时,其紫外吸收值到达总增加值一半时的温度

6. 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双螺旋解体,碱基暴露,紫外吸收明显增强现象。

7. 减色效应:DNA 复性后,碱基又藏于双螺旋内部,紫外吸收减弱

二、蛋白质 1.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 值时,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完全相等,即[正离子]=[负离子],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成为两性离子(也称兼性离子) 。这时氨基酸所处溶液的pH 值就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后形成的化合物叫做肽,形成的键叫肽键。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4.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当天然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严格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并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的现象。

5.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条件若不过于激烈,一旦条件去除,则变性蛋白恢复原来的构象的现象。

6. 盐溶:若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则蛋白质的溶解度会增加的现象。

7. 盐析:若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

8. 必需氨基酸:人和非反刍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9. 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

10. 结构域:是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紧密的近似球状的结构,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各自具有部分生物功能的结构。

三、酶 1. 双成分酶(全酶):由蛋白质组分(酶蛋白) 和非蛋白质组分(辅因子) 组成

2. 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亚基间非共价结合

3. 多酶复合体:由多种功能相关的酶嵌合而成的复合物

4. 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5. 可逆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引起酶的暂时性失活,可以用透析等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的活力。

6. 酶活力单位:量度酶催化能力大小。国际单位(IU ):每min 催化1μmol 底物的酶量

7. 酶的比活力:指每单位质量样品中的酶活力。

必须基团: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和维持酶的特定构象所必需的基团

8. 同工酶: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 但其分子组成结构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9. Ribozyme(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 。

10.别构酶(变构酶):某些酶的相应部位与底物或底物以外的物质非共价结合后,能改变其自身的分子构象从而影响酶本身的活性的酶。

四、糖代谢与生物氧化 1. 葡萄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2. 糖酵解途径(EMP ):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 生成的一系列反应。

3. 三羧酸循环(TCA ):乙酰CoA 与OAA 合成柠檬酸,再经一系列氧化、脱羧(生成CO2),并再生为OAA 的循环反应过程。

4. 磷酸戊糖途径(PPP ):在细胞质中进行的糖的氧化分解途径。

5.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包括消耗O2,生成CO2和H2O, 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6.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氧化脱下的氢原子,沿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呼吸传递体(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 氧化还原,迅速传递到氧分子生成水的总轨道

7. 电子传递抑制剂: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

8.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的氧化作用与ADP 的磷酸化作用相偶联生成ATP 的过程

9.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中间代谢物,再通过酶促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直接偶联ATP 的形成的过程。

10. P/O:每消耗1mol 氧原子所消耗Pi 的mol 数→每消耗1mol 氧原子所生成ATP 的mol 数→每传递2mol 氢生成ATP 的mol 数。

11. 解偶联剂:能导致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解偶联的物质

五、脂肪代谢 1. 脂肪酸β-氧化: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 脂肪酸的α, β碳原子上脱氢氧化并断裂, 生成一分子乙酰CoA 和少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的过程。

2.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

3. 脂肪酸从头合成:指以CH3CO-SCoA 为原料,在乙酰CoA 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系的作用下逐步延长碳链合成脂肪酸的过程。

4. 氧化脱氨基作用:α-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氧化脱氨生成α-酮酸, 并放出游离NH3的过程。

5. 转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NH2转移到α-酮酸上,生成相应的另一种α-酮酸和α-氨基酸。

6. 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和L-Glu 脱氢酶的氧化脱氨作用联合进行称联合脱氨作用。

7.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 上特定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切割的核酸内切酶。

8. 酶的化学修饰:

9. 反馈抑制:在系列反应中终产物对反应序列前头的标兵酶发生的抑制作用。

10. 级联放大系统:在连锁代谢反应中一个酶被激活后,连续地发生其它酶被激活,导致原始调节信号的逐级放大,这样的连锁代谢反应系统称为级联系统。

11. 操纵子:染色体上控制蛋白质(酶)合成的功能单位

12. 基因:

13. 基因组:

六、核酸代谢 1. 半保留复制:复制时,DNA 两条链解开,分别以每条链为模板合成互补链,形成的两个子代DNA 中均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2. 前导链:以3’→5’走向的亲代链为模板来合成子链,这条亲代链就称前导链。

3. 滞后链:

4. 冈崎片段:DNA 复制中出现的一些不连续的片段。

5. 中心法则:由DNA 决定RNA 的碱基顺序,又由RNA 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

6. 复制叉:在复制泡两侧DNA 的两股链成分叉状的结构。

7. 半不连续复制:在复制叉上新生的DNA 链一条按5’→3’的方向连续合成; 另一条则按5’→3’的方向不连续合成。

七、转录、蛋白质合成 1. 转录:在DNA 指导的RNA 聚合酶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四种NTP 为底物,合成出一条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RNA 的过程。

2. 逆转录:

3. 有意义链:在转录中,与模板链互补的DNA 链。

4. 反意义链:在一个转录单位中,双股DNA 链中作为模板被转录的一条链。

5. 不对称转录:DNA 链是有极性的,RNA 聚合酶以不对称的方式与启动子结合,使得转录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6. 启动子:指RNA 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 序列。

7. 终止子: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DNA 序列

8. 转录单位:转录起始于DNA 的特定位点,并在一定位点处终止,此转录区域称为转录单位。

9. 密码子:在mRNA 链上,相邻的三个碱基(三个连续的核苷酸) 作为一组, 编码一种氨基酸。

10. 反密码子:tRNA 的反密码环上能够识别mRNA 上的密码,并且与之互补配对的三个顺序排列的碱基。

11. 多聚核糖体:一个mRNA 分子上有多个核糖体按序阅读,此时的结构。

12. 翻译:以mRNA 链为模板,按照mRNA 分子上三个核苷酸决定一种氨基酸的规则,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问答题

蛋白质

1、什么是蛋白质变性作用?变性的蛋白质有何特点?

答:指天然蛋白质收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使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都随着发生改变或丧失,但并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的现象。

特点:①丧失其生物活性②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大,扩散系数变小③使埋藏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侧链基团暴露与变性蛋白质表面,导致光化学性质变化④对蛋白酶降解的敏感性增大。

酶与维生素:1、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有哪些部位?有何作用?

答: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由一些与底物结合的有一定特性的基团组成;第二个是催化部位由一些参与催化反应的基团组成。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脂类代谢:1、1mol 甘油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可产生多少ATP?

答:①1mol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消耗一分子NADH

②磷酸二羟丙酮→丙酮酸,生成一分子NADH 和2分子ATP

③丙酮酸→乙酰CoA ,生成1分子NADH

④乙酰CoA →TCA ,生成3个NADH,1分子FADH2和1分子ATP

∴共生成ATP :6NADH ×3+1FADH 2×2+3ATP ﹣1ATP =22个ATP

2、1mol 六碳脂肪酸和1mol 六碳糖完全氧化成CO2和H2O ,哪一个产生的ATP 更多? 答:六碳脂肪酸先经活化消耗2分子高能磷酸键,经2次β—氧化生成3个乙酰CoA ,2个NADH,2个FADH2 ∵2NADH ×3=6ATP 2FADH2×2=4ATP

3分子乙酰CoA →TCA 3×3NADH ×3=27个ATP 3FADH2×2=6ATP

3×1ATP =3ATP ∴共有6+4+27+6+3—2=44个ATP

1mol 六碳糖经过EMP 生成2丙酮酸+2ATP+2NADH ,生成8或6ATP , 丙酮酸生成的乙酰CoA 进入TCA 循环生成3(NADH+H,1NADH 生成3个ATP )+FADH2+GTP=9+2+1=12ATP,所以2乙酰CoA 共得24ATP ,总共得24+8/6+2×3=36或38个ATP

3、从细胞定位、酯酰基载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受氢体和供氢体、合成或降解的方向和酶系统情况,比较脂肪的β-氧化和从头合成,从而水明两者并非是简单的可逆。 答:脂肪酸从头合成:在胞质溶胶中进行,载体是ACP ,供体或受体为NADPH 2,有7种酶参与,酶系反应式缩合、还原、脱水、还原,反应方向是从w —位到羧基。

+脂肪酸β—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载体是CoASH, 供体或受体为NAD 、FAD ,有4中酶参

与,酶系反应式氧化、水合、氧化、裂解,反应方向是从羧基端开始。

4、20中蛋白质氨基酸中哪些氨基酸可经过一步反应从EMP-TCA 途径中间产物直接合成?一谷氨酸为氨基供体写出这些反应式。

答:谷氨酸(Glu )、丙氨酸(Ala )、天冬氨酸(Asp )。

反应式: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丙转氨酶)

谷氨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草转氨酶)

5、为何称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枢?其有何生理意义?

答:a.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途径

葡萄糖有氧分解所产生的ATP 数远超过EMP 或葡萄糖无氧降解;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氧化也主要通过TCA 循环。

b. 是物质代谢与转化的枢纽,是糖、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既是“焚烧炉又是百宝库” c.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核酸代谢:1、原核生物DNA 复制体系包括什么?

答: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DNA 解旋酶,引物酶,单链结合蛋白酶,拓扑异构酶,以四种dNTP 为底物,在DNA 为模板指令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DNA 聚合酶催化,向DNA 的3ˊ—OH 端添加核苷酸,以5ˊ→3ˊ的方向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2、生物体DNA 复制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 ①半保留复制②必须在特定的位置开始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后者较常见④两条DNA 链的复制都是朝5ˊ—3ˊ的方向进行⑤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⑥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链式连续的,滞后链式不连续的,通过连接酶把诺干岗崎片断连接起来⑦每个短片断开始复制时都需要RNA 引物⑧复制有多种机制,会因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起始机制及链的延长方式。

转录、蛋白质合成(转录部分):1、生物体基因转录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1、不对称转录;2、DNA 一条链不可能一直为模板链;3、有特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4、对于原核生物,mRNA 为多顺反子;而真核生物为单顺反子;5、沿5’→3’的方向合成;6、连续性:边解链边转录;7、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8、不需要引物

2、简述mRNA ,rRNA 及tRNA 在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答:mRNA 是遗传信息的专递者。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得模板。 tRNA 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携带活化的氨基酸到生长肽链的正确位置,起转氨基酸作用。 rRNA作为核糖体的骨架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或车间。

3、什么是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有哪些特性?

答:mRNA 上相邻的三个碱基作为一组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遗传密码。特性:方向性,简并性,通用性与例外,读码的连续性,有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变偶性。

名词解释

一、核酸 1. 核酸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 互补形成DNA-DNA 异源双链,或单链DNA 与RNA 链互补形成DNA-RNA 杂合双链的过程

2. 核酸的一级结构:组成DNA 的dNMP 彼此连接的方式和排列顺序。

3. 核酸变性: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线团的过程

4. 退火:热变性DNA 在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这种复性称为退火

5. DNA熔解温度:DNA 热变性时,其紫外吸收值到达总增加值一半时的温度

6. 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双螺旋解体,碱基暴露,紫外吸收明显增强现象。

7. 减色效应:DNA 复性后,碱基又藏于双螺旋内部,紫外吸收减弱

二、蛋白质 1.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 值时,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完全相等,即[正离子]=[负离子],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成为两性离子(也称兼性离子) 。这时氨基酸所处溶液的pH 值就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和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后形成的化合物叫做肽,形成的键叫肽键。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4.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当天然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严格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并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的现象。

5.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条件若不过于激烈,一旦条件去除,则变性蛋白恢复原来的构象的现象。

6. 盐溶:若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则蛋白质的溶解度会增加的现象。

7. 盐析:若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

8. 必需氨基酸:人和非反刍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9. 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

10. 结构域:是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紧密的近似球状的结构,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各自具有部分生物功能的结构。

三、酶 1. 双成分酶(全酶):由蛋白质组分(酶蛋白) 和非蛋白质组分(辅因子) 组成

2. 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亚基间非共价结合

3. 多酶复合体:由多种功能相关的酶嵌合而成的复合物

4. 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5. 可逆抑制作用:指抑制剂与酶蛋白以非共价方式结合,引起酶的暂时性失活,可以用透析等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的活力。

6. 酶活力单位:量度酶催化能力大小。国际单位(IU ):每min 催化1μmol 底物的酶量

7. 酶的比活力:指每单位质量样品中的酶活力。

必须基团:参与构成酶的活性中心和维持酶的特定构象所必需的基团

8. 同工酶: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 但其分子组成结构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9. Ribozyme(核酶):具有催化作用的RNA 。

10.别构酶(变构酶):某些酶的相应部位与底物或底物以外的物质非共价结合后,能改变其自身的分子构象从而影响酶本身的活性的酶。

四、糖代谢与生物氧化 1. 葡萄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2. 糖酵解途径(EMP ):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ATP 生成的一系列反应。

3. 三羧酸循环(TCA ):乙酰CoA 与OAA 合成柠檬酸,再经一系列氧化、脱羧(生成CO2),并再生为OAA 的循环反应过程。

4. 磷酸戊糖途径(PPP ):在细胞质中进行的糖的氧化分解途径。

5.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氧化,包括消耗O2,生成CO2和H2O, 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6. 呼吸链:呼吸代谢中间产物氧化脱下的氢原子,沿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呼吸传递体(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 氧化还原,迅速传递到氧分子生成水的总轨道

7. 电子传递抑制剂: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

8.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的氧化作用与ADP 的磷酸化作用相偶联生成ATP 的过程

9.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氧化过程中,形成了某些高能中间代谢物,再通过酶促磷酸基团转移反应,直接偶联ATP 的形成的过程。

10. P/O:每消耗1mol 氧原子所消耗Pi 的mol 数→每消耗1mol 氧原子所生成ATP 的mol 数→每传递2mol 氢生成ATP 的mol 数。

11. 解偶联剂:能导致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和磷酸化作用解偶联的物质

五、脂肪代谢 1. 脂肪酸β-氧化: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 脂肪酸的α, β碳原子上脱氢氧化并断裂, 生成一分子乙酰CoA 和少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的过程。

2.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

3. 脂肪酸从头合成:指以CH3CO-SCoA 为原料,在乙酰CoA 羧化酶和脂肪酸合成酶系的作用下逐步延长碳链合成脂肪酸的过程。

4. 氧化脱氨基作用:α-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氧化脱氨生成α-酮酸, 并放出游离NH3的过程。

5. 转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NH2转移到α-酮酸上,生成相应的另一种α-酮酸和α-氨基酸。

6. 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和L-Glu 脱氢酶的氧化脱氨作用联合进行称联合脱氨作用。

7.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 上特定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切割的核酸内切酶。

8. 酶的化学修饰:

9. 反馈抑制:在系列反应中终产物对反应序列前头的标兵酶发生的抑制作用。

10. 级联放大系统:在连锁代谢反应中一个酶被激活后,连续地发生其它酶被激活,导致原始调节信号的逐级放大,这样的连锁代谢反应系统称为级联系统。

11. 操纵子:染色体上控制蛋白质(酶)合成的功能单位

12. 基因:

13. 基因组:

六、核酸代谢 1. 半保留复制:复制时,DNA 两条链解开,分别以每条链为模板合成互补链,形成的两个子代DNA 中均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2. 前导链:以3’→5’走向的亲代链为模板来合成子链,这条亲代链就称前导链。

3. 滞后链:

4. 冈崎片段:DNA 复制中出现的一些不连续的片段。

5. 中心法则:由DNA 决定RNA 的碱基顺序,又由RNA 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

6. 复制叉:在复制泡两侧DNA 的两股链成分叉状的结构。

7. 半不连续复制:在复制叉上新生的DNA 链一条按5’→3’的方向连续合成; 另一条则按5’→3’的方向不连续合成。

七、转录、蛋白质合成 1. 转录:在DNA 指导的RNA 聚合酶催化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四种NTP 为底物,合成出一条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RNA 的过程。

2. 逆转录:

3. 有意义链:在转录中,与模板链互补的DNA 链。

4. 反意义链:在一个转录单位中,双股DNA 链中作为模板被转录的一条链。

5. 不对称转录:DNA 链是有极性的,RNA 聚合酶以不对称的方式与启动子结合,使得转录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

6. 启动子:指RNA 聚合酶识别,结合和开始转录的一段DNA 序列。

7. 终止子:提供转录停止信号的DNA 序列

8. 转录单位:转录起始于DNA 的特定位点,并在一定位点处终止,此转录区域称为转录单位。

9. 密码子:在mRNA 链上,相邻的三个碱基(三个连续的核苷酸) 作为一组, 编码一种氨基酸。

10. 反密码子:tRNA 的反密码环上能够识别mRNA 上的密码,并且与之互补配对的三个顺序排列的碱基。

11. 多聚核糖体:一个mRNA 分子上有多个核糖体按序阅读,此时的结构。

12. 翻译:以mRNA 链为模板,按照mRNA 分子上三个核苷酸决定一种氨基酸的规则,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问答题

蛋白质

1、什么是蛋白质变性作用?变性的蛋白质有何特点?

答:指天然蛋白质收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使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级结构发生变化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都随着发生改变或丧失,但并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的现象。

特点:①丧失其生物活性②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大,扩散系数变小③使埋藏在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疏水侧链基团暴露与变性蛋白质表面,导致光化学性质变化④对蛋白酶降解的敏感性增大。

酶与维生素:1、什么是酶的活性中心?有哪些部位?有何作用?

答:指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相关的部位。第一个是结合部位,由一些与底物结合的有一定特性的基团组成;第二个是催化部位由一些参与催化反应的基团组成。底物的键在此处被打断或形成新的键,从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

脂类代谢:1、1mol 甘油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可产生多少ATP?

答:①1mol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消耗一分子NADH

②磷酸二羟丙酮→丙酮酸,生成一分子NADH 和2分子ATP

③丙酮酸→乙酰CoA ,生成1分子NADH

④乙酰CoA →TCA ,生成3个NADH,1分子FADH2和1分子ATP

∴共生成ATP :6NADH ×3+1FADH 2×2+3ATP ﹣1ATP =22个ATP

2、1mol 六碳脂肪酸和1mol 六碳糖完全氧化成CO2和H2O ,哪一个产生的ATP 更多? 答:六碳脂肪酸先经活化消耗2分子高能磷酸键,经2次β—氧化生成3个乙酰CoA ,2个NADH,2个FADH2 ∵2NADH ×3=6ATP 2FADH2×2=4ATP

3分子乙酰CoA →TCA 3×3NADH ×3=27个ATP 3FADH2×2=6ATP

3×1ATP =3ATP ∴共有6+4+27+6+3—2=44个ATP

1mol 六碳糖经过EMP 生成2丙酮酸+2ATP+2NADH ,生成8或6ATP , 丙酮酸生成的乙酰CoA 进入TCA 循环生成3(NADH+H,1NADH 生成3个ATP )+FADH2+GTP=9+2+1=12ATP,所以2乙酰CoA 共得24ATP ,总共得24+8/6+2×3=36或38个ATP

3、从细胞定位、酯酰基载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受氢体和供氢体、合成或降解的方向和酶系统情况,比较脂肪的β-氧化和从头合成,从而水明两者并非是简单的可逆。 答:脂肪酸从头合成:在胞质溶胶中进行,载体是ACP ,供体或受体为NADPH 2,有7种酶参与,酶系反应式缩合、还原、脱水、还原,反应方向是从w —位到羧基。

+脂肪酸β—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载体是CoASH, 供体或受体为NAD 、FAD ,有4中酶参

与,酶系反应式氧化、水合、氧化、裂解,反应方向是从羧基端开始。

4、20中蛋白质氨基酸中哪些氨基酸可经过一步反应从EMP-TCA 途径中间产物直接合成?一谷氨酸为氨基供体写出这些反应式。

答:谷氨酸(Glu )、丙氨酸(Ala )、天冬氨酸(Asp )。

反应式:谷氨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丙转氨酶)

谷氨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草转氨酶)

5、为何称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枢?其有何生理意义?

答:a.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途径

葡萄糖有氧分解所产生的ATP 数远超过EMP 或葡萄糖无氧降解;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氧化也主要通过TCA 循环。

b. 是物质代谢与转化的枢纽,是糖、脂肪、氨基酸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

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碳骨架,既是“焚烧炉又是百宝库” c.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核酸代谢:1、原核生物DNA 复制体系包括什么?

答: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DNA 解旋酶,引物酶,单链结合蛋白酶,拓扑异构酶,以四种dNTP 为底物,在DNA 为模板指令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DNA 聚合酶催化,向DNA 的3ˊ—OH 端添加核苷酸,以5ˊ→3ˊ的方向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2、生物体DNA 复制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 ①半保留复制②必须在特定的位置开始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后者较常见④两条DNA 链的复制都是朝5ˊ—3ˊ的方向进行⑤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⑥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链式连续的,滞后链式不连续的,通过连接酶把诺干岗崎片断连接起来⑦每个短片断开始复制时都需要RNA 引物⑧复制有多种机制,会因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起始机制及链的延长方式。

转录、蛋白质合成(转录部分):1、生物体基因转录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1、不对称转录;2、DNA 一条链不可能一直为模板链;3、有特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4、对于原核生物,mRNA 为多顺反子;而真核生物为单顺反子;5、沿5’→3’的方向合成;6、连续性:边解链边转录;7、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8、不需要引物

2、简述mRNA ,rRNA 及tRNA 在蛋白质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答:mRNA 是遗传信息的专递者。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直接指令氨基酸掺入得模板。 tRNA 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携带活化的氨基酸到生长肽链的正确位置,起转氨基酸作用。 rRNA作为核糖体的骨架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构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或车间。

3、什么是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有哪些特性?

答:mRNA 上相邻的三个碱基作为一组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遗传密码。特性:方向性,简并性,通用性与例外,读码的连续性,有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变偶性。


相关文章

  • 上海大学安开网答案-医学生物类
  • 529.使用离心机时,当部分装载时,离心管可随意放在转头中而不用考虑平衡. 对 错 (标准答案: 错误 ) 530.离心过程中,若听到离心机有异常响声,待离心完成后再停机检查原因. 对 错 (标准答案: 错误 ) 531.高速离心机各转头有 ...查看


  • 生物保护学电子书版
  • 试题1 试题: 物种灭绝的后果包 括: . . . . 此外,野生动植物对科研.教育.娱乐.对外交往以及旅游等方面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动植物物种大量消失,必然对以上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参考答案] 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优良品种的培养 ...查看


  •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实验室安全试题库-A
  •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实验室安全试题库-A 21376.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对 错 (标准答案:正确) 21377.生物安全柜与超净工作台的区别是生物安全柜提供了对人.样品.环境 ...查看


  • 第九章微生物的突变和诱变育种题库
  • 单项选择题 1. 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易度:容易 认知度:识记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性的是 ( ). 选项A)自发性 选项B)非对应性 选项C)稀有性 选项D)不可逆性 答案:D 2. 知识点:1(微生物的突变) 难 ...查看


  • 第三篇 植物病虫害预测及防治
  • 第三篇 植物病虫害发生预测及防治策略 一.填空题 1.常年预测预报工作的开展是根据有害生物过去和现在的( ).( ).( ).( )等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先进的测报方法,来正确估测有害生物未来发生趋势,并向各级政府.植物保护站和生产专业 ...查看


  • 2017天然药物化学期末考试答案
  • 天然药物化学 交卷时间:2017-09-08 10:43:00 一.单选题 1. (2分) 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 ∙ ∙ ∙ ∙ ∙ 得分: 2 知识点: 天然药物化学作业题 答案D 解析2. A. 莪术醇 B. 莪术二酮 C. ...查看


  •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知识练习题
  • 12.对于氢氧化钠.氨水等废液可以进行如下处理:用6mol/L盐酸水溶液中和,再用大量水冲洗. (标准答案: 正确 ) 13.对于含汞.砷.锑.铋等离子的废液, 实验室可以先进行如下处理:控制酸度0.3mol/L[H+],使其生成硫化物沉淀 ...查看


  • 化学实验室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学实验室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判断正误 1.误服强酸导致消化道烧灼痛,为防止进一步加重损伤,不能催吐,可口服牛奶.鸡蛋清.植物油等. (标准答案: 正确 ) 2.发生强碱烧伤,应立即去除残留强碱,再以流动清水冲洗:若消化道被烧伤可适当服 ...查看


  •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知识试题集-化学类
  • 化学类安全题 279.气体钢瓶使用后,可以不关闭阀门. 对 错 (标准答案: 错误 ) 280.冷凝冷却系统上连接用的橡胶管必须用铁丝等固定住,以防止因水压过高而造成管子脱落. 对 错 (标准答案: 正确 ) 281.可以用烘箱干燥有爆炸危 ...查看


  • 安全生产培训考试题
  • 安全生产培训考试题 一.是非题 1.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答案:1.(√)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领导责任.( ) 答案:2.(×)(全面负责) 3.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