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 `
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
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次)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
贵了,彼此不要忘记。”
少时:年轻的时候; 尝:曾经; 辍:停止;
怅:失望; 之:去,到; 苟:倘使;
(久)之:助词,无意义;
3.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
若:你; 为:是;
4.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太息:深深地叹息;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安:怎么;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个贫苦人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
適,同“谪”,发配; 戍:守边;
闾左:贫苦人民; 屯:停驻。
6.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
次:编次; 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他们在这里)恰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
要被杀头。
会:适逢,正赶上; 度:估计;
失期:误期; 法:按照法律。
8.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 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
亡:逃亡; 举:发动;
等:同样; 死(国):为„„而死。
9.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
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苦:苦于,为„„所苦; 立:封建君主即位; 乃:是。
10.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秦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
杀死了。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以:因为; 数:屡次; 谏:下对上直言劝戒;
故:缘故; 将:带领; 或:有人。
11.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
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怜:爱怜; 以为:认为;
12.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
为然。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说得很对。
诚:果真; 诈:假装; 为:向,对;
唱:同“倡”,倡导; 宜:应当; 然:是,对;
13.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
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
指意:意图;
14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念:考虑,思索; 威:威服。
1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书,固以怪之矣。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 “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们买鱼煮了吃,
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 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
丹:用丹砂; 书:写; 王:为王;
罾:用网捕; 固:本来; 以:同“已”,已经;
怪:认为„„怪异。
16.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 ,又装作狐狸嚎
叫的声音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
间:暗中; 之:到; 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 篝:用笼子罩; 狐:像狐狸一样;
狐鸣:学着用狐狸鸣叫的声音;
17.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 ,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旦日:明天; 往往:到处;
指:用手指着; 目:用眼看。
18.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
素:一向; 为:被;
19.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一天) 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
吴广的部下。
故:故意; 忿恚:使„„恼怒; 以:用来。
20.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尉剑拔出鞘(想杀吴广) ,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那个尉。陈胜协助吴广,一
同杀了两个尉。
笞:用竹板打; 挺:拔;
佐:帮助; 并:一道,共同。
21.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的会死掉。
借:即使; 第:仅; 令:使。
22.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
命。”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
生的贵种么?”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
且:况且; 宁:难道。
23.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
24.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他们)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尉的
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袒:露出; 为:筑;
盟:盟誓; 为:担任。
25.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
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
下:攻克; 徇:攻取(土地)。
26.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他们行军中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
比:等到。
27.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
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28.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豪杰: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集会; 计:议事。
29.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
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
身:亲身; 被:同“披”,穿着; 坚:铁甲;
锐:武器; 社:土地神; 稷:谷神;
社稷:国家。
30.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
31.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
(的号召)。
刑:惩罚。
二、你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三、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答:(1)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2)对富贵生活的
向往;(3)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4)表现了陈胜强烈的叛逆性格和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研讨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研讨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句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1)表现了士兵对陈胜的敬畏神情; (2)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的情况; (3)
从侧面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研讨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
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有很强的组织
领导才能。
研讨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
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研讨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要把人民群
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研讨7.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期当斩),不得不反。 研讨8.“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从这段文字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研讨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研讨1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
王”的必然趋势;(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
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3)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研讨11.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答:(1)利用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和六国的矛盾发动起义;(2)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
燕有号召力。
研讨12. 阅读“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说说他们商议出了什么。
答:这部分文字围绕“谋”字,商议了下列内容:1. 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2. 分析了当前的形势;(a. “天下苦秦久矣”的全国形势;b. 秦朝内部的矛盾;c. 秦与六国的矛盾);3. 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
研习13. 说说下列几句话反映了陈胜的什么性格特点?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明确:形象地显示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确:显示陈胜远大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精神,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表现了陈胜作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的精神。
(3)苟富贵,勿相忘。
答:反映了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了陈胜与穷朋友同甘
共苦的心愿。
研讨14. 分析陈胜、吴广如何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
明确: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第一步是借吴广被笞以“怒众”,使戍卒站在自己的一边;第二步是杀尉,置戍卒于欲退不能的境地;第三步是向大家讲明两种前途,以“死即举大名”相号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众人的反抗决心。
研讨15:陈胜、吴广用了哪些方法来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的?造成了怎样的效果?分析这些文字的
作用。
方式: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效果:卒皆夜惊恐;皆指目陈胜;威众;
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
况,树立了陈胜在九百戍卒中的领导地位,侧面表现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四、总结全文
1.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2.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五、完成课后练习。(见学案)
第二十课时
桃花源记
1.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 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顺着。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
繁多。
夹岸:溪水的两岸; 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4.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异:对„„感到诧异。
5.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穷:尽,走到尽头。
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
有光亮。
得:发现; 仿佛:见不真切; 若:好像。
7.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舍:舍弃,离开; 才:只,仅仅; 通:使„„通过。
8.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9.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10.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子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 悉:全,都。
1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并:全,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1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乃:竟然; 所:地方; 具:同“俱”,完全,详尽。
1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情款待。
要:同“邀”,邀请。
1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咸:全,都; 讯:打听,探问。
1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焉:从这里; 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世:朝代; 乃:竟然; 无论:更不必说。
1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具:同“俱“,详尽; 惋:惊。
1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中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20.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停:停留,居住; 去:离开; 语:告诉;
为:对,向; 道:说;
2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已经; 扶:沿着;
向:原来的; 志:做标记。
22. 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及:到;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23.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
源的路了。
得:找到。
2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规:打算; 欣然:高兴地样子。
25.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津:渡口; 问津:探访。
二、熟背课文,能否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三、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研讨2.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1)因“时”而叹惋,为桃源外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迁而叹惋;因“世”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而叹惋;因“人”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世人”遭受的战乱、剥削之苦而叹惋。
(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的心理,同时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安宁幸福的生活。
研讨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研讨4.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研讨5. 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研讨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研讨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讨8.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或: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讨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1)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这种“留白”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1)“说如此”的内容(如,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等);“为具言所闻”的内容;“皆叹惋”的内容。(参考上文)
(2)作用:使文章内容简练,结构紧凑,设置悬念,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研讨10.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桃花源美在哪里?
答:(1)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为线索。(2)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研讨11. 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研讨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1)生活。(2)衣着。(3)心情。
研讨1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
研讨14.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研讨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研讨16. 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研讨17.桃花源让世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
答: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人人和乐、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
研讨1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四、总结全文。
作者在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五、课堂练习。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以此展开想象,写一段人物对话,80字左右。
六、完成课后练习。(见学案)
第二十一课时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俱:都; 净:净尽,无余 ;
共:相同,一样; 色:颜色;
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从:顺、沿; 东西: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
3.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许: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
4.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缥碧:青绿色;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5.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6.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湍:急流的水; 甚:胜过; 奔:飞奔的马;
7.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负:凭借; 竞:争逐;
上:向上; 轩邈:比高远;
8.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直:笔直地; 指:向上。
9.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飞溅在山石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激:冲击 ;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 作:发出;
响:声响; 好:美丽; 韵:和谐之声。
10.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穷:停; 绝:断。
1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鸢:老鹰; 戾:到 ; 息:停止,平息;
12.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窥:看; 反:归,还。
13.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柯:树枝 ; 疏:稀疏 ;
交:互相; 映:掩映。
二、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研讨2.本文的总领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内容上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总体特征,结构上总领下文,情感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本文的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研讨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感。
研讨4.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研讨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研讨6.《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研讨7.富春江“山之奇”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高峻,陡峭,连绵,茂密,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欣欣向荣。
研讨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研讨9.赏析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连绵的形貌特征,展现了大自然富有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欣赏和赞美之情。
研讨10.赏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1)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2)作者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对自然地向往之情。(3)运用骈句(对偶),句式工整,结构严谨,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研讨11 “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鸢飞戾天者”比喻追逐名利的人,“经纶世务者”比喻热衷于官场的人。
研讨12.“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研讨13.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具有相同意境的一句诗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研讨1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研讨15.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对对子。
(1)两岸连山无阙处,百里江水皆缥碧。
(2)石潭上竹树环合,寒树间好鸟相鸣。
研讨16.《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和《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了环境的萧索凄凉,《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和生机勃勃。
研讨17.赏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的“皆生寒树”,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研讨18.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想。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是为了说明这里优美的山水,足以使那些追逐名利、热衷官场的人也会产生隐居之心;②作者
触景生情,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③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课堂练习。
扩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一段话,80字左右。
一、熟读原文,翻译句子、识记重点字词。 `
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2.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
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次)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
贵了,彼此不要忘记。”
少时:年轻的时候; 尝:曾经; 辍:停止;
怅:失望; 之:去,到; 苟:倘使;
(久)之:助词,无意义;
3.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
若:你; 为:是;
4.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太息:深深地叹息;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安:怎么; 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5.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个贫苦人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
適,同“谪”,发配; 戍:守边;
闾左:贫苦人民; 屯:停驻。
6.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
次:编次; 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他们在这里)恰巧遇到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
要被杀头。
会:适逢,正赶上; 度:估计;
失期:误期; 法:按照法律。
8.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 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
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
亡:逃亡; 举:发动;
等:同样; 死(国):为„„而死。
9.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
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苦:苦于,为„„所苦; 立:封建君主即位; 乃:是。
10.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秦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
杀死了。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以:因为; 数:屡次; 谏:下对上直言劝戒;
故:缘故; 将:带领; 或:有人。
11.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
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怜:爱怜; 以为:认为;
12.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
为然。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说得很对。
诚:果真; 诈:假装; 为:向,对;
唱:同“倡”,倡导; 宜:应当; 然:是,对;
13.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于是二人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
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 ”
指意:意图;
14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念:考虑,思索; 威:威服。
1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
书,固以怪之矣。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 “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士兵们买鱼煮了吃,
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 写的字,本来已经认为这事怪异了。
丹:用丹砂; 书:写; 王:为王;
罾:用网捕; 固:本来; 以:同“已”,已经;
怪:认为„„怪异。
16.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 ,又装作狐狸嚎
叫的声音喊道:“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
间:暗中; 之:到; 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次所:军队驻扎的地方; 篝:用笼子罩; 狐:像狐狸一样;
狐鸣:学着用狐狸鸣叫的声音;
17.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 ,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旦日:明天; 往往:到处;
指:用手指着; 目:用眼看。
18.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一向待人很好,戍卒多愿意听他差遣。
素:一向; 为:被;
19.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一天) 押送戍卒的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尉恼怒,使(尉)责辱他,借此来激怒
吴广的部下。
故:故意; 忿恚:使„„恼怒; 以:用来。
20.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尉剑拔出鞘(想杀吴广) ,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了那个尉。陈胜协助吴广,一
同杀了两个尉。
笞:用竹板打; 挺:拔;
佐:帮助; 并:一道,共同。
21.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胜)召集并号令所属的士兵说:“你们诸位遇上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该判杀头。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中本来也有十分之六七的会死掉。
借:即使; 第:仅; 令:使。
22.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
命。”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
生的贵种么?”属下的士兵都说:“(愿意)听从(你的)号令。”
且:况且; 宁:难道。
23.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于是他们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
24. 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他们)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被杀死的两个)尉的
头祭天。陈胜立自己为将军,吴广担任都尉。
袒:露出; 为:筑;
盟:盟誓; 为:担任。
25.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义军攻打蕲县。蕲县攻下后,(陈胜)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
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了。
下:攻克; 徇:攻取(土地)。
26.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他们行军中沿途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
比:等到。
27.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
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
28.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豪杰: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集会; 计:议事。
29.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
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
身:亲身; 被:同“披”,穿着; 坚:铁甲;
锐:武器; 社:土地神; 稷:谷神;
社稷:国家。
30.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于是陈胜被拥戴做了王,定国号叫“张楚”。
31.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来惩罚当地的郡县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
(的号召)。
刑:惩罚。
二、你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三、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答:(1)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2)对富贵生活的
向往;(3)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4)表现了陈胜强烈的叛逆性格和勇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研讨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研讨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句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1)表现了士兵对陈胜的敬畏神情; (2)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的情况; (3)
从侧面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研讨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
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敢于斗争善于斗争;(3)有很强的组织
领导才能。
研讨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
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研讨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要把人民群
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人为本、人不要忘本、要讲诚信、做人要懂得珍惜感情等均可
研讨7.说说士卒为什么能跟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答:①感激拥戴陈胜吴广,愿为其用;②形势所迫(失期当斩),不得不反。 研讨8.“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从这段文字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答: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研讨9.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答:(1)抓住时机;(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研讨1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
王”的必然趋势;(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
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3)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研讨11.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答:(1)利用秦王朝的内部矛盾和六国的矛盾发动起义;(2)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
燕有号召力。
研讨12. 阅读“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说说他们商议出了什么。
答:这部分文字围绕“谋”字,商议了下列内容:1. 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2. 分析了当前的形势;(a. “天下苦秦久矣”的全国形势;b. 秦朝内部的矛盾;c. 秦与六国的矛盾);3. 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
研习13. 说说下列几句话反映了陈胜的什么性格特点?
(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明确:形象地显示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明确:显示陈胜远大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精神,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表现了陈胜作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的精神。
(3)苟富贵,勿相忘。
答:反映了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了陈胜与穷朋友同甘
共苦的心愿。
研讨14. 分析陈胜、吴广如何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
明确:陈胜、吴广把发动起义计划得十分周密:第一步是借吴广被笞以“怒众”,使戍卒站在自己的一边;第二步是杀尉,置戍卒于欲退不能的境地;第三步是向大家讲明两种前途,以“死即举大名”相号召,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众人的反抗决心。
研讨15:陈胜、吴广用了哪些方法来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的?造成了怎样的效果?分析这些文字的
作用。
方式: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效果:卒皆夜惊恐;皆指目陈胜;威众;
作用:生动地表现了士卒敬畏陈胜的神态,同时也反映了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的情
况,树立了陈胜在九百戍卒中的领导地位,侧面表现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四、总结全文
1.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2.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五、完成课后练习。(见学案)
第二十课时
桃花源记
1.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 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顺着。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
繁多。
夹岸:溪水的两岸; 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4. 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异:对„„感到诧异。
5.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穷:尽,走到尽头。
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
有光亮。
得:发现; 仿佛:见不真切; 若:好像。
7.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舍:舍弃,离开; 才:只,仅仅; 通:使„„通过。
8.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9.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10.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子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 悉:全,都。
1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老人; 垂髫:小孩;
并:全,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1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乃:竟然; 所:地方; 具:同“俱”,完全,详尽。
1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情款待。
要:同“邀”,邀请。
1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咸:全,都; 讯:打听,探问。
16.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焉:从这里; 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世:朝代; 乃:竟然; 无论:更不必说。
1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具:同“俱“,详尽; 惋:惊。
1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中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20.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停:停留,居住; 去:离开; 语:告诉;
为:对,向; 道:说;
2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已经; 扶:沿着;
向:原来的; 志:做标记。
22. 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及:到;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23.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
源的路了。
得:找到。
2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规:打算; 欣然:高兴地样子。
25.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津:渡口; 问津:探访。
二、熟背课文,能否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
三、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研讨2.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1)因“时”而叹惋,为桃源外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迁而叹惋;因“世”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的动乱、黑暗而叹惋;因“人”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世人”遭受的战乱、剥削之苦而叹惋。
(2)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的心理,同时害怕世人破坏他们安宁幸福的生活。
研讨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研讨4.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研讨5. 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1)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3)对无法到达理想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研讨6.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研讨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答:(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讨8.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或: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研讨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1)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这种“留白”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1)“说如此”的内容(如,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等);“为具言所闻”的内容;“皆叹惋”的内容。(参考上文)
(2)作用:使文章内容简练,结构紧凑,设置悬念,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研讨10.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桃花源美在哪里?
答:(1)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为线索。(2)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研讨11. 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研讨1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1)生活。(2)衣着。(3)心情。
研讨1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
研讨14.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研讨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研讨16. 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研讨17.桃花源让世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
答: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人人和乐、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
研讨1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四、总结全文。
作者在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五、课堂练习。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以此展开想象,写一段人物对话,80字左右。
六、完成课后练习。(见学案)
第二十一课时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俱:都; 净:净尽,无余 ;
共:相同,一样; 色:颜色;
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从:顺、沿; 东西: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
3.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许: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
4.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缥碧:青绿色;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5.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6.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湍:急流的水; 甚:胜过; 奔:飞奔的马;
7.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负:凭借; 竞:争逐;
上:向上; 轩邈:比高远;
8.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直:笔直地; 指:向上。
9.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泉水飞溅在山石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激:冲击 ;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 作:发出;
响:声响; 好:美丽; 韵:和谐之声。
10.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穷:停; 绝:断。
1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鸢:老鹰; 戾:到 ; 息:停止,平息;
12.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窥:看; 反:归,还。
13.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柯:树枝 ; 疏:稀疏 ;
交:互相; 映:掩映。
二、研讨中考模拟题。
研讨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答:(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
研讨2.本文的总领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内容上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总体特征,结构上总领下文,情感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本文的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研讨3.“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感。
研讨4.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答: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研讨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研讨6.《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异曲同工的语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研讨7.富春江“山之奇”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高峻,陡峭,连绵,茂密,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欣欣向荣。
研讨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化静为动,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研讨9.赏析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连绵的形貌特征,展现了大自然富有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欣赏和赞美之情。
研讨10.赏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答:(1)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2)作者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对自然地向往之情。(3)运用骈句(对偶),句式工整,结构严谨,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研讨11 “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鸢飞戾天者”比喻追逐名利的人,“经纶世务者”比喻热衷于官场的人。
研讨12.“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感情。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研讨13.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具有相同意境的一句诗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研讨1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研讨15.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对对子。
(1)两岸连山无阙处,百里江水皆缥碧。
(2)石潭上竹树环合,寒树间好鸟相鸣。
研讨16.《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和《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了环境的萧索凄凉,《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和生机勃勃。
研讨17.赏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的“皆生寒树”,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研讨18.作者在信中描写了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又设想了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到这里会引发的感想。他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是为了说明这里优美的山水,足以使那些追逐名利、热衷官场的人也会产生隐居之心;②作者
触景生情,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③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课堂练习。
扩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一段话,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