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论谈到,空间存在与时间运动是哲学的两个基本事实。理由是:
如果没有空间存在,则所有的意识与思想,都将是脱离“真实空间”的,成为孤立的意识空间的范畴——在这样的范畴里的思想,或许锻炼了脑洞,却没有任何事实价值。
而如果没有运动,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的,那么意识就成了翻旧帐,或者是重复拓印历史旧物的墓碑——这种理性,也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是的,哲学不是历史学,哲学是现实理性,需要现实意义与事实价值。否则,哲学就会沦为一种无聊的幻想,这样就丢失了哲学的理性、智慧之灵魂。
如果每一种存在都必有其依据,或者说合理性,那么理性就是哲学存在的依据。而对于否定哲学存在应当有依据的,我无言以对。
因为意识就是当下的一种存在,必然要求具有当下的依据。
个体的存在,都是有来源和原因的。例如一个婴儿的新生,其将面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先于这个婴儿而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场”的先行存在。
自然界也是同理:一棵树苗的诞生,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已经被定义了。
那么存在的独立性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对“自然而然”的解读和抗争。换句话说,就是对先天规定的必然性的一种觉悟和掌控。
而实现这种觉悟和掌控的条件就是,理性本身。所以说,存在是哲学理性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事实之一。
不过,空间存在的,如果不是物质形式,则不一定是运动的。例如在某个历史节点已经消失的事实,或者是能量、信息的形式。
也就是说,空间存在着运动(变)与不变的东西——这样,人类的理性认知才会有落脚点,和“把柄”。
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不变是掌握变的落脚点和把柄。
但从长期来看,不变是短暂的,有保质期或保鲜期的。变会带动不变发生变化,所以变才是永恒的。
事实上,掌握某个时间段内的不变,是较为容易的。困难的是,这些不变的,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节点发生了什么改变。
所以从理性的层面上讲,变是哲学要掌握的第二个基本事实。
中国的《易经》就是以人为基本立足点,朴素地归纳总结了人可能面对的,天地的变与不变的各种组合形式。
同时,易经所忽略的是“存在”。所以儒家提出格物致知,可惜发展到后来的宋明道学,也只是把格物停留在伦理层面,缺少对科学理性的重视。
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对“存在”的关注,是片面的,偏向伦理层面的。以至于不断僵化,甚至沦为各种教条式的“满嘴仁义道德”。
我想,这对于现在所谓的“复兴儒学”有必要重视的一点。
文: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
上一论谈到,空间存在与时间运动是哲学的两个基本事实。理由是:
如果没有空间存在,则所有的意识与思想,都将是脱离“真实空间”的,成为孤立的意识空间的范畴——在这样的范畴里的思想,或许锻炼了脑洞,却没有任何事实价值。
而如果没有运动,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的,那么意识就成了翻旧帐,或者是重复拓印历史旧物的墓碑——这种理性,也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是的,哲学不是历史学,哲学是现实理性,需要现实意义与事实价值。否则,哲学就会沦为一种无聊的幻想,这样就丢失了哲学的理性、智慧之灵魂。
如果每一种存在都必有其依据,或者说合理性,那么理性就是哲学存在的依据。而对于否定哲学存在应当有依据的,我无言以对。
因为意识就是当下的一种存在,必然要求具有当下的依据。
个体的存在,都是有来源和原因的。例如一个婴儿的新生,其将面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先于这个婴儿而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存在场”的先行存在。
自然界也是同理:一棵树苗的诞生,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已经被定义了。
那么存在的独立性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对“自然而然”的解读和抗争。换句话说,就是对先天规定的必然性的一种觉悟和掌控。
而实现这种觉悟和掌控的条件就是,理性本身。所以说,存在是哲学理性所要面对的两个基本事实之一。
不过,空间存在的,如果不是物质形式,则不一定是运动的。例如在某个历史节点已经消失的事实,或者是能量、信息的形式。
也就是说,空间存在着运动(变)与不变的东西——这样,人类的理性认知才会有落脚点,和“把柄”。
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不变是掌握变的落脚点和把柄。
但从长期来看,不变是短暂的,有保质期或保鲜期的。变会带动不变发生变化,所以变才是永恒的。
事实上,掌握某个时间段内的不变,是较为容易的。困难的是,这些不变的,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节点发生了什么改变。
所以从理性的层面上讲,变是哲学要掌握的第二个基本事实。
中国的《易经》就是以人为基本立足点,朴素地归纳总结了人可能面对的,天地的变与不变的各种组合形式。
同时,易经所忽略的是“存在”。所以儒家提出格物致知,可惜发展到后来的宋明道学,也只是把格物停留在伦理层面,缺少对科学理性的重视。
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对“存在”的关注,是片面的,偏向伦理层面的。以至于不断僵化,甚至沦为各种教条式的“满嘴仁义道德”。
我想,这对于现在所谓的“复兴儒学”有必要重视的一点。
文: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