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宿命

『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在红旗网得到了头版置顶和推荐文章的殊荣,增强了萬里雪飄探索真理的信心。初次在红旗网和网友直接交流就有幸见到了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风采,也算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在九地网友那里辩证法不具有普遍性,有时候可以谈辩证法,有时候不可以谈辩证法。须知,万物在运动,没有不在运动的事物,物质也好,意识也好,生产力也好,生产关系也好,经济基础也好,上层建筑也好,总而言之,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所谓的辩证法即是运动,运动即是辩证法,辩证法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禁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辩证法不是普遍地存在着并普遍地发生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断然不会在唯物主义头上冠以辩证头衔。

九地认为「一对矛盾体在通常情况下显现的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但是矛盾的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九地那里存在着禁地,他说「如果是同属于物质范畴的一对矛盾,或者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这里的判断是指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判断——萬里雪飄注]」。以九地的逻辑,公心与私心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辩证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说过「物质决定物质」或者「意识决定意识」,所以九地可以信心满满确认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而物质范畴和物质范畴之间或者意识范畴和意识范畴之间不存在辩证关系。由此九地在物质范畴或者在意识范畴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淖,因为他在物质范畴否认了物质的运动,同时在意识范畴否认了意识的运动,在九地看来只有当物质和意识发生关系时才可以谈决定与被决定的运动。公心与私心沾上了心字,两者可以认为是意识范畴。但是公心与私心作为意识却带有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的性质,公心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私心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公心与私心之间必然发生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斗争。这一辩证思想在『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那里就已经说明了,该文在倒数第二自然段里说道,「当货币所有者在市场购买劳动力的时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同时产生了,然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存在本源与派生的性质,这种性质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自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中无产阶级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萬里雪飄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过机械唯物主义即是唯心主义,而且在『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的第二自然段里就说过,「如何理解本源与派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及其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如何理解本源与派生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关系及其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是唯物主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即是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得不好即是机械唯物主义,甚至由机械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萬里雪飄认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九地反驳说「准确的表述是: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较量」,「你在答复中已经偷换概念了」。可是,九地的「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观念难道不是存在的反映吗?观念的斗争难道不是存在的斗争吗?「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斗争难道不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斗争吗?九地的观念与观念的斗争难道是为了观念而斗争的唯心哲学吗?

萬里雪飄认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互相转化。九地质疑,「按你的观点,请教一个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没有侵略中国时,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蒋介石代表的大地主、官僚买办阶级。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你解释一下,在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怎么样变为次要矛盾的呢?因为按你文章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意思」。事物经过分析,原来的主要矛盾方面或者转化为主要矛盾,或者转化为次要矛盾。抗日战争由于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成为了次要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被赶出大陆之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共产党内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成为了次要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成为了次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其他政治力量没有了矛盾关系,现实矛盾彼此离合错综复杂,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存在。

萬里雪飄认为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问题即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但是九地质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显然,九地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问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对立起来了,其思想根源上面已经说明了,九地只承认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承认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不承认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九地有时对于自己的理论都产生了动摇,他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认为这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面讲的(当然,生产关系是不是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那种意识,大家可以探讨)」。九地意识到了背离了辩证法的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原理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里遇到了麻烦——生产关系是不是意识?——遇到了这么大的障碍他居然不反思。不但不反思,九地还向其他网友发难,「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应该问个为什么?而玉玺兄以上的答复,没有说出其“支配性”是为什么。请教!」。九地不反思恐怕有他自己才知道的用心,他很有可能想通过切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内在关系以「物质决定意识」之矛攻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之盾,其用意恐怕在于丑化马克思主义,让人看马克思主义的笑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说道「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存在与意识范畴的具体运用,同样「物质决定意识」也是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物质与意识范畴的具体运用。「社会存在」内涵比较广泛,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可以认为是社会存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即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九地应该懂得,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之中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物质和物质关系之中也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和意识关系之中依然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

九地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马克思的明确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结论」。以九地的意见,马克思花费了最大精力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居然没有得到明确成果。要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在先,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后,以马克思的能力他应该在哲学批判那里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是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马克思居然没有发现,马克思还笨拙地进行了什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可惜马克思没有听从九地的忠告——只要掌握了哲学知识具体科学的原理不学自明。

九地批判万物归一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是「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另一种说法!」。佛家的唯心思想需要批判,但是佛家的辩证思想需要继承和发展,九地熟练运用的物质、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诸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佛家的「空」吗?人类社会的万物归一不就是共产主义吗?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孰先孰后问题在九地那里也成为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九地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有唯物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只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一切正确的方法论,只是人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上,才会得到的」。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难道是先验的东西吗?以先验的世界观指导先验的方法论,以先验的方法论指导九地「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九地的一切都成为了先验的东西。不要忘了九地刚刚说过的话,「但是,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世界观、方法论和公心、私心同属意识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里怎么就分出了「只有——才」的主次之分呢?世界观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方法论是在实践中分析、判断、综合的思维过程,思维即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一。马克思原来信仰黑格尔思想,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现黑格尔思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后来经过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以九地的逻辑没有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很难展开,即使马克思开始有了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在没有经过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很难说朴素的思想就是九地要求的那个正确的世界观,要知道马克思曾经和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思想作过坚决斗争。黑格尔逻辑到了最后才发现探索真理的过程即是建立方法论的过程,方法论其实就是真理的内容。如果唯心主义思想家黑格尔在这里,恐怕他也不禁要问,九地的正确的世界观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有知识有思维能力的九地糟蹋得就像一具僵尸面目可憎。不过九地还是逃脱不了他的唯心主义宿命,恩格斯早有预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二零一四年二月九日

主题词  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红旗网网友对于『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的评论

九地的评论

这篇文章,说明楼主是下了功夫的,由于有点繁琐,尚未全部看完,就觉得楼主对基本的问题是模糊,有如下问题需要及时商榷。如果这些问题是楼主错了,那么: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章以下部分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果是我认识错了,也是我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1、私有制和公有制是不是一对矛盾?

2、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不是一码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

楼主认为:【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认为:“原来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根据这个法则,那么,如果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一对矛盾体,私有制被消灭了,公有制就不应该存在,而共产主义社会却实行的又是公有制,只能说楼主错了。事实上,私有制和公有制只是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形式,二者不是一对矛盾;

《矛盾论》指出:“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有其主要的矛盾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民族矛盾就代替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同样的,任何一对矛盾,其此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也是可以转变为彼时的次要的矛盾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楼主在文章中的论述,好似把这两个转变搞混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认为这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面讲的(当然,生产关系是不是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那种意识,大家可以探讨)。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变、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所指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应该是从解决矛盾的方法方面讲的,而不是在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

楼主的“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Liuyuxi1948 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这篇文章看了题目挺好,一读文章确实有点繁琐,想读明白,没有三遍是不可能的。因此读了几段,就丢弃了。

就你的提的问题,谈点意见:

(1)“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公有制与私有制也是对立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与“私”、公有制与私有制也是存在的,只是与阶级社会的“公”与“私”、公有制与私有制,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根本不同的罢了。

但是说【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错误的。

(2)你说得对。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对立统一规律支配下的表现。与物质、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是一个范畴的问题。

但是说【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是错误的。

萬里雪飄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谢谢九地网友评论,也欢迎诸位网友共同探讨。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是一对矛盾」?

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即使是文革时期还存在少量的个体经济。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纯而又纯的私有制社会,还存在着以南街村为代表的数千个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明天即使这些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全部消失,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存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较量,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

第二个问题「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不是一码事」?

矛盾论第四部分的标题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显然两者不是一码事,文章接着标题说道「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关键是下面这一段,「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段意思是说,不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展不平衡,而且在主要矛盾中[在次要矛盾中也一样]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发展也不平衡,在主要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譬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主要矛盾,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次地位关系,可以认为它们是矛盾的外在关系。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是某一矛盾或者某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事关某一矛盾或者某一事物的性质,可以认为它们是矛盾的内在关系。

我们可以把某一个矛盾和另一个矛盾综合起来作为某一事物加以认识,此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或次要矛盾方面,至于原来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的主次矛盾方面可以暂时不作为思维的对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是一码事,但是也不能搞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矛盾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我们也可以把综合起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于是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就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此时在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在甄别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的性质时就要发挥作用了。对于事物既可以分析,也可以综合,是综合还是分析取决于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需要。

本文第二自然段开头说道「主次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范畴,矛盾发展不平衡,存在主次矛盾之分,主次矛盾既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也是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这是作者自己的提法,它们既然是矛盾就可以归一。事实上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到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即是矛盾从外在关系过渡到内在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毛主席的『矛盾论』从主要矛盾过渡到主要矛盾方面再继续过渡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就已经说明了矛盾从外在关系向内在关系辩证发展的过程。

本文第三自然段引述的『矛盾论』内容在原文中排布在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段落里,这一段内容也可以当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事实上这一段内容说的是矛盾的「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不是矛盾的支配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可以综合为生产方式来理解,生产方式也可以分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可以综合为社会形态来理解,社会形态也可以分析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理解。

第三个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

本源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其实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源和派生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第一性和第二性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物质和意识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如果它们不是矛盾关系,它们之间怎么会有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同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规律,辩证法和方法论是同一个东西。矛盾无处不在,对立统一规律无处不在,不承认这一点就很难说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将第一性、第二性和对立统一对立起来很容易走向机械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即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万物归一就是因为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结果。为了生存人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人们在解决衣食住行的生活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与人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一般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不存在。生产力存在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存在于生产力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的一体两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事物。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对立统一。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毛主席的『矛盾论』正是因为站在了这一矛盾的普遍法则之上才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提倡繁琐哲学,但是有时为了斗争需要把问题说清说透不得不搞一点「繁琐哲学」,毛主席的『矛盾论』就是「繁琐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搞「繁琐哲学」比毛主席有过之而无不及。厌恶「繁琐哲学」拒绝「繁琐哲学」我们如何接近马恩列毛?资产阶级大搞繁琐哲学,我们不搞一点「繁琐哲学」,我们拿什么批判资产阶级精神鸦片?在文化上斗不过资产阶级,我们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的精神奴隶,奴隶之所以是奴隶是因为奴隶的「我」是奴隶的主子。

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九地对于Liuyuxi1948的评论的评论

“公”、“私”,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指是不同的,但是,公有制、私有制是两个明确的概念,仅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 “公”和“私”是指公心和私心,在此种情况下,是指思想意识,属于意识范畴的东西;如果语义中的 “公”和“私”分别代表“公共财产”、“私人财产”的话,指的是物的归属权问题。因此,不论哪种情况,  “公”、“私”与公有制、私有制不能等同对待。而我提出的问题,是专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才得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公有制,没有私有制了,所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不是一对矛盾体。至于玉玺兄所认为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制,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根本不同的罢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仍然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公有制,是存在的。如果你所认为共产主义时期的私有制和现在的内涵不同了,那就是消失了,只是“同名”罢了!——因此,我依然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不是一对矛盾体(这纯属学理讨论)。

为什么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我认为,这一典型的“矛盾的一方支配另一方”的例子,是源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它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一对矛盾体在通常情况下显现的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那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是同属于物质范畴的一对矛盾,或者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何种原理得出的结论呢?须知,矛盾的一方的支配性是客观事实,而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又是一码事,特别是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应该问个为什么?而玉玺兄以上的答复,没有说出其“支配性”是为什么。请教!

九地对于萬里雪飄的评论的评论

【明天即使这些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全部消失,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存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较量,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准确的表述是: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较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决裂”的之一,不能混淆。你在答复中已经偷换概念了。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是一码事,但是也不能搞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矛盾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要搞清楚概念,分清楚问题的不同性质、不同方面,做出准确表述的问题。关于你的文章在这个方面的描述,我只认为是混乱的。因为你没有表述清楚。按你的观点,请教一个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没有侵略中国时,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蒋介石代表的大地主、官僚买办阶级。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你解释一下,在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怎么样变为次要矛盾的呢?因为按你文章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将第一性、第二性和对立统一对立起来很容易走向机械唯物主义。】——我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恰恰是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得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结论的,这就是二者有机的结合。事实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马克思的明确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结论。

【「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即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万物归一就是因为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结果。】——这就是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另一种说法!

Liuyuxi1948 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第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争论,用几句话也说不清楚,按辩证法的观点讲,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公有制、私有制的概念也不会不变。

第二个问题据我的认识:哲学有两大范畴(1)世界观,是解决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2)方法论,就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一规律所支配。包括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尽管各自研究的范围不同,但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支配性“问题是由在”什么条件下“来决定,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灵魂。

九地对于Liuyuxi1948 的评论的评论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有唯物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只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一切正确的方法论,只是人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上,才会得到的。有人会质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诞生以前,就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吗?我说有。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是总结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理论结论,就如阶级斗争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才有的一样,那都是客观的存在,只是马克思把它明确了,上升为了理论学说而已。

『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在红旗网得到了头版置顶和推荐文章的殊荣,增强了萬里雪飄探索真理的信心。初次在红旗网和网友直接交流就有幸见到了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风采,也算是一次不小的收获。在九地网友那里辩证法不具有普遍性,有时候可以谈辩证法,有时候不可以谈辩证法。须知,万物在运动,没有不在运动的事物,物质也好,意识也好,生产力也好,生产关系也好,经济基础也好,上层建筑也好,总而言之,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所谓的辩证法即是运动,运动即是辩证法,辩证法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禁地。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辩证法不是普遍地存在着并普遍地发生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断然不会在唯物主义头上冠以辩证头衔。

九地认为「一对矛盾体在通常情况下显现的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但是矛盾的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九地那里存在着禁地,他说「如果是同属于物质范畴的一对矛盾,或者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这里的判断是指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判断——萬里雪飄注]」。以九地的逻辑,公心与私心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辩证关系,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说过「物质决定物质」或者「意识决定意识」,所以九地可以信心满满确认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而物质范畴和物质范畴之间或者意识范畴和意识范畴之间不存在辩证关系。由此九地在物质范畴或者在意识范畴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淖,因为他在物质范畴否认了物质的运动,同时在意识范畴否认了意识的运动,在九地看来只有当物质和意识发生关系时才可以谈决定与被决定的运动。公心与私心沾上了心字,两者可以认为是意识范畴。但是公心与私心作为意识却带有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的性质,公心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私心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公心与私心之间必然发生决定与被决定或者支配与被支配的斗争。这一辩证思想在『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那里就已经说明了,该文在倒数第二自然段里说道,「当货币所有者在市场购买劳动力的时候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就同时产生了,然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存在本源与派生的性质,这种性质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自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中无产阶级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萬里雪飄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过机械唯物主义即是唯心主义,而且在『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的第二自然段里就说过,「如何理解本源与派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及其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如何理解本源与派生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关系及其主次地位的相互转化,是唯物主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即是辩证唯物主义,解决得不好即是机械唯物主义,甚至由机械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萬里雪飄认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九地反驳说「准确的表述是: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较量」,「你在答复中已经偷换概念了」。可是,九地的「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观念难道不是存在的反映吗?观念的斗争难道不是存在的斗争吗?「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斗争难道不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斗争吗?九地的观念与观念的斗争难道是为了观念而斗争的唯心哲学吗?

萬里雪飄认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可以互相转化。九地质疑,「按你的观点,请教一个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没有侵略中国时,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蒋介石代表的大地主、官僚买办阶级。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你解释一下,在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怎么样变为次要矛盾的呢?因为按你文章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意思」。事物经过分析,原来的主要矛盾方面或者转化为主要矛盾,或者转化为次要矛盾。抗日战争由于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成为了次要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被赶出大陆之后,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共产党内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成为了次要矛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成为了次要矛盾,并不意味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其他政治力量没有了矛盾关系,现实矛盾彼此离合错综复杂,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存在。

萬里雪飄认为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问题即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但是九地质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显然,九地将第一性与第二性的问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对立起来了,其思想根源上面已经说明了,九地只承认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承认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不承认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九地有时对于自己的理论都产生了动摇,他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认为这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面讲的(当然,生产关系是不是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那种意识,大家可以探讨)」。九地意识到了背离了辩证法的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原理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里遇到了麻烦——生产关系是不是意识?——遇到了这么大的障碍他居然不反思。不但不反思,九地还向其他网友发难,「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应该问个为什么?而玉玺兄以上的答复,没有说出其“支配性”是为什么。请教!」。九地不反思恐怕有他自己才知道的用心,他很有可能想通过切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内在关系以「物质决定意识」之矛攻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之盾,其用意恐怕在于丑化马克思主义,让人看马克思主义的笑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说道「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存在与意识范畴的具体运用,同样「物质决定意识」也是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物质与意识范畴的具体运用。「社会存在」内涵比较广泛,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可以认为是社会存在,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即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九地应该懂得,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之中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物质和物质关系之中也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和意识关系之中依然存在本源与派生的辩证关系。

九地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马克思的明确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结论」。以九地的意见,马克思花费了最大精力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居然没有得到明确成果。要知道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在先,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后,以马克思的能力他应该在哲学批判那里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是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马克思居然没有发现,马克思还笨拙地进行了什么政治经济学批判。可惜马克思没有听从九地的忠告——只要掌握了哲学知识具体科学的原理不学自明。

九地批判万物归一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是「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另一种说法!」。佛家的唯心思想需要批判,但是佛家的辩证思想需要继承和发展,九地熟练运用的物质、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诸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是佛家的「空」吗?人类社会的万物归一不就是共产主义吗?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孰先孰后问题在九地那里也成为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九地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有唯物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只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一切正确的方法论,只是人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上,才会得到的」。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难道是先验的东西吗?以先验的世界观指导先验的方法论,以先验的方法论指导九地「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九地的一切都成为了先验的东西。不要忘了九地刚刚说过的话,「但是,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世界观、方法论和公心、私心同属意识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里怎么就分出了「只有——才」的主次之分呢?世界观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方法论是在实践中分析、判断、综合的思维过程,思维即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一。马克思原来信仰黑格尔思想,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发现黑格尔思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后来经过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以九地的逻辑没有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很难展开,即使马克思开始有了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但是在没有经过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很难说朴素的思想就是九地要求的那个正确的世界观,要知道马克思曾经和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思想作过坚决斗争。黑格尔逻辑到了最后才发现探索真理的过程即是建立方法论的过程,方法论其实就是真理的内容。如果唯心主义思想家黑格尔在这里,恐怕他也不禁要问,九地的正确的世界观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有知识有思维能力的九地糟蹋得就像一具僵尸面目可憎。不过九地还是逃脱不了他的唯心主义宿命,恩格斯早有预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二零一四年二月九日

主题词  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红旗网网友对于『主次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左翼思想分歧』的评论

九地的评论

这篇文章,说明楼主是下了功夫的,由于有点繁琐,尚未全部看完,就觉得楼主对基本的问题是模糊,有如下问题需要及时商榷。如果这些问题是楼主错了,那么: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文章以下部分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果是我认识错了,也是我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1、私有制和公有制是不是一对矛盾?

2、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不是一码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

楼主认为:【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认为:“原来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根据这个法则,那么,如果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一对矛盾体,私有制被消灭了,公有制就不应该存在,而共产主义社会却实行的又是公有制,只能说楼主错了。事实上,私有制和公有制只是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形式,二者不是一对矛盾;

《矛盾论》指出:“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都有其主要的矛盾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可以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民族矛盾就代替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同样的,任何一对矛盾,其此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也是可以转变为彼时的次要的矛盾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楼主在文章中的论述,好似把这两个转变搞混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认为这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方面讲的(当然,生产关系是不是属于物质决定意识的那种意识,大家可以探讨)。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转变、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所指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应该是从解决矛盾的方法方面讲的,而不是在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

楼主的“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Liuyuxi1948 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这篇文章看了题目挺好,一读文章确实有点繁琐,想读明白,没有三遍是不可能的。因此读了几段,就丢弃了。

就你的提的问题,谈点意见:

(1)“公”与“私”是对立统一的,公有制与私有制也是对立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与“私”、公有制与私有制也是存在的,只是与阶级社会的“公”与“私”、公有制与私有制,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根本不同的罢了。

但是说【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错误的。

(2)你说得对。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对立统一规律支配下的表现。与物质、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是一个范畴的问题。

但是说【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是错误的。

萬里雪飄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谢谢九地网友评论,也欢迎诸位网友共同探讨。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是一对矛盾」?

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中国没有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即使是文革时期还存在少量的个体经济。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纯而又纯的私有制社会,还存在着以南街村为代表的数千个农村集体经济实体。明天即使这些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全部消失,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存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较量,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

第二个问题「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不是一码事」?

矛盾论第四部分的标题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显然两者不是一码事,文章接着标题说道「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关键是下面这一段,「在各种矛盾之中,不论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段意思是说,不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发展不平衡,而且在主要矛盾中[在次要矛盾中也一样]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发展也不平衡,在主要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譬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主要矛盾,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诸多矛盾中的主次地位关系,可以认为它们是矛盾的外在关系。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是某一矛盾或者某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事关某一矛盾或者某一事物的性质,可以认为它们是矛盾的内在关系。

我们可以把某一个矛盾和另一个矛盾综合起来作为某一事物加以认识,此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或次要矛盾方面,至于原来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的主次矛盾方面可以暂时不作为思维的对象。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是一码事,但是也不能搞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矛盾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我们也可以把综合起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于是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就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此时在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在甄别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的性质时就要发挥作用了。对于事物既可以分析,也可以综合,是综合还是分析取决于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需要。

本文第二自然段开头说道「主次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范畴,矛盾发展不平衡,存在主次矛盾之分,主次矛盾既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也是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这是作者自己的提法,它们既然是矛盾就可以归一。事实上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到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即是矛盾从外在关系过渡到内在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毛主席的『矛盾论』从主要矛盾过渡到主要矛盾方面再继续过渡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就已经说明了矛盾从外在关系向内在关系辩证发展的过程。

本文第三自然段引述的『矛盾论』内容在原文中排布在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段落里,这一段内容也可以当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事实上这一段内容说的是矛盾的「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而不是矛盾的支配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可以综合为生产方式来理解,生产方式也可以分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可以综合为社会形态来理解,社会形态也可以分析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理解。

第三个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决定和反作用,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讲的,还是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讲的」?

本源与派生,第一性与第二性,其实就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源和派生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第一性和第二性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物质和意识难道不是一对矛盾吗?如果它们不是矛盾关系,它们之间怎么会有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同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规律,辩证法和方法论是同一个东西。矛盾无处不在,对立统一规律无处不在,不承认这一点就很难说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将第一性、第二性和对立统一对立起来很容易走向机械唯物主义。

「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即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万物归一就是因为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结果。为了生存人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人们在解决衣食住行的生活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人与人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一般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不存在。生产力存在于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存在于生产力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的一体两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事物。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对立统一。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毛主席的『矛盾论』正是因为站在了这一矛盾的普遍法则之上才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提倡繁琐哲学,但是有时为了斗争需要把问题说清说透不得不搞一点「繁琐哲学」,毛主席的『矛盾论』就是「繁琐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搞「繁琐哲学」比毛主席有过之而无不及。厌恶「繁琐哲学」拒绝「繁琐哲学」我们如何接近马恩列毛?资产阶级大搞繁琐哲学,我们不搞一点「繁琐哲学」,我们拿什么批判资产阶级精神鸦片?在文化上斗不过资产阶级,我们就会成为资产阶级的精神奴隶,奴隶之所以是奴隶是因为奴隶的「我」是奴隶的主子。

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九地对于Liuyuxi1948的评论的评论

“公”、“私”,在不同的语境中,所指是不同的,但是,公有制、私有制是两个明确的概念,仅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 “公”和“私”是指公心和私心,在此种情况下,是指思想意识,属于意识范畴的东西;如果语义中的 “公”和“私”分别代表“公共财产”、“私人财产”的话,指的是物的归属权问题。因此,不论哪种情况,  “公”、“私”与公有制、私有制不能等同对待。而我提出的问题,是专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才得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公有制,没有私有制了,所以,公有制和私有制不是一对矛盾体。至于玉玺兄所认为的“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制,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根本不同的罢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仍然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公有制,是存在的。如果你所认为共产主义时期的私有制和现在的内涵不同了,那就是消失了,只是“同名”罢了!——因此,我依然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不是一对矛盾体(这纯属学理讨论)。

为什么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我认为,这一典型的“矛盾的一方支配另一方”的例子,是源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它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一对矛盾体在通常情况下显现的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那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是同属于物质范畴的一对矛盾,或者同属意识范畴的一对矛盾(如“公心”和“私心”),又是根据哪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得出的判断呢?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何种原理得出的结论呢?须知,矛盾的一方的支配性是客观事实,而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又是一码事,特别是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应该问个为什么?而玉玺兄以上的答复,没有说出其“支配性”是为什么。请教!

九地对于萬里雪飄的评论的评论

【明天即使这些农村集体经济实体全部消失,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存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较量,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就是不同所有制的斗争。】——准确的表述是: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公有制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较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决裂”的之一,不能混淆。你在答复中已经偷换概念了。

【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是一码事,但是也不能搞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矛盾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要搞清楚概念,分清楚问题的不同性质、不同方面,做出准确表述的问题。关于你的文章在这个方面的描述,我只认为是混乱的。因为你没有表述清楚。按你的观点,请教一个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没有侵略中国时,国内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是蒋介石代表的大地主、官僚买办阶级。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你解释一下,在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是怎么样变为次要矛盾的呢?因为按你文章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将第一性、第二性和对立统一对立起来很容易走向机械唯物主义。】——我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恰恰是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得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结论的,这就是二者有机的结合。事实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不是马克思的明确结论,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得出的结论。

【「生产关系不是别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存在形式,生产关系即是生产力」,这即是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万物归一就是因为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和「互相贯通」的结果。】——这就是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另一种说法!

Liuyuxi1948 对于九地的评论的评论

第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争论,用几句话也说不清楚,按辩证法的观点讲,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公有制、私有制的概念也不会不变。

第二个问题据我的认识:哲学有两大范畴(1)世界观,是解决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2)方法论,就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一规律所支配。包括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现象与本质------尽管各自研究的范围不同,但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支配性“问题是由在”什么条件下“来决定,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灵魂。

九地对于Liuyuxi1948 的评论的评论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有唯物辩证法这样的方法论。只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才可能有正确的方法论。因此,一切正确的方法论,只是人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上,才会得到的。有人会质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诞生以前,就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吗?我说有。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是总结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理论结论,就如阶级斗争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才有的一样,那都是客观的存在,只是马克思把它明确了,上升为了理论学说而已。


相关文章

  •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
  •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 ...查看


  •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
  •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价值观 [内容提要]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J.K罗琳借用一个魔幻世界,来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在这个魔幻世界的故事里,作者真情流露出了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邪. ...查看


  • 历史宿命的固守和超越
  • 历史宿命的固守和超越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和受新思想新文化熏陶下的新式知识分子的特性及历史宿命.深刻体会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深情的关怀.从而使我们深深地感到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当 ...查看


  • 四大名著考试答案
  • 1.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杰出地位的文学巨著.它极为深广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的经济.政治.宗法制度,乃至整个上层建筑的腐朽.不合理,对它以后近二百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巨的影响. 揭露 ...查看


  • 文化形态史观
  • 文化形态史观 一.文化形态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1.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灾难 2.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文化形态史观的基本理论 (一)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 (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一)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 斯宾格勒(1880--19 ...查看


  • 观点:也谈科学宿命论--自由意志的难题
  • 也谈科学宿命论 --自由意志的难题 逍遥 人生真的是一个舞台吗?而我们 也仅仅是自以为拥有自由意志的演员, 演着剧本上的悲欢离合--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其起源大抵是人面对自然的无 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难以把握的感慨.时至今天我们也 ...查看


  • 英雄:全人类共同的话题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英雄: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 ...查看


  • [宿命论]危险的宿命论
  • 2015-03-09 17:3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无信仰时代的"妖言惑众",大概只能等待足够的时间来解救.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春节的家庭聚会上,梁冰被小姑姑拉到一边说悄悄话,&qu ...查看


  • _封神演义_的人本主义意识探析
  • 第23卷(增)(2008)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 #33# 5封神演义6的人本主义意识探析 田永顺, 张 娜, 隋永良 *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内江 641 ...查看


  • 西方宿命论
  • 关于西方岁科学宿命论的理解 宿命论的内容是,世间的万物,包括每一人的未来都是天生注定了,人们无力反抗,无法反抗,也无从反抗. 宿命论作为一种悲观消极的世界观,由来已久.源自人们对自然神力的敬畏,和被命运玩弄的无奈.一直以来它都被很多人强烈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