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境外投资

作者:何济川

大庆社会科学 1998年09期

  中国的境外投资,由于目前缺少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统计结果。国内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各类企业批准在海外开办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共计4839家,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总投资为53.7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2月27日却报道说,一份有关中国资本外流的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资本来源,在1989年至1995年之间,经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亿美元。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字则要大得多。该组织说,1995年,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占2%的份额。在1989年至1995年之间, 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 在中国,“不是所有长期资本外流都经过政府批准,大部分长期资本是通过非法转移的形式流到国外的。这从国际收支资本账户中出现的大量‘误差和漏洞’中反映出来。这种资本的数额从1989 年的3.3 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78亿美元。”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论证谁更接近于真实, 而是从中国境外投资的地区布局着眼,给关心中国境外投资的读者一个轮廓的了解。

  一、回归前的香港地区

  中国内地资本到香港投资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25年前的1872 年。清朝同治十一年间,在香港设立了轮船招商公局(今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它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唯一延续至今的企业,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用企业。其他几个老牌中资企业,要数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已有80年的历史;中国旅行社则已成立69年;华润公司也接近半个世纪的春秋了。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1979年以前,中资企业尽管经过了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也少得可怜,总共不过122家。 这在香港当时注册的24万多家公司中,仅占万分之五。在经营业务方面,除中银、中旅、招商、上海实业等少数企业涉及金融、旅游、航运和制造业以外,几乎所有中资企业都无一例外地经营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从70年代末开始,适应香港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趋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1979年到1989年,中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最多时达2000多家。1989年以后,香港中资企业经过近3年时间的清理、调整、充实,精简到1500家, 并逐步走上有序、正常的发展轨道。据统计,到1995年底,香港非制造业的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4873亿港元,比1994年底的总额上升6%。 按投资国家与地区分析,英国为最大的投资国,占非制造业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9%,即1431亿港元。其次是中国内地,占总额的21%,为1046亿港元。1995年当年增幅最大的为内地,增长13%。到1996年为止,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发展到1818家。据测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达1.3万多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总资产就达9000 亿港元,净资产近1600亿港元。在香港的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可见,中国内地资本对香港的投资在香港的资本构成中逐步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在金融业、对外贸易、航运交通、旅游服务、房地产、制造业、商业等行业也逐步占有了一定的位置。在香港贸易、金融和保险、航运三个主要方面,中资所占的市场份额,已占同行业的22%至25%。中资经营的往内地的旅游服务,约占50%。中资承建的各类工程,约占建筑工程量的12%。在高科技方面,中资是香港发展高科技的积极力量。如航天科技集团所开发的科技产品,就曾获得“总督工业奖”和“产品优异设计奖”,航天科技集团也成为香港第一家全面获得“ISO—9002 ”国际质量标准证书的电子电器工业类上市企业。此外,中资对香港电讯、航空、隧道、机场、货柜码头的参股和部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香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1994年5月,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参与了港币发行,到目前发钞量达120亿港元,占香港发钞量的16 %。

  香港的中资企业遵守香港的法律和法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谋求自身发展,为香港的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中资企业自觉以“繁荣香港,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融入香港社会。长期以来,为香港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须的蔬菜鱼肉,在香港的新机场工程、海港、道路、水务、楼宇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中资企业本着“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经营原则,承担了一些艰难、薄利的项目。中资企业在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实业投资硕果累累。中资在香港的实业投资,遍布航空、海陆运输、仓库码头、隧道、电讯、电子、机械、化工、制衣、食品、烟草、印刷、酒店、房地产、商业百货和超级市场等众多行业。重大项目有:中信泰富投标33亿港元取得的添马舰地盘发展权,控股50%的大屿山愉景湾楼宇开发权,参股25%的国泰航空,占股7.87%的香港电讯,分别占46.2%和35%股份的东区和西区海底隧道;华润集团参股投资的大老山隧道和国际货柜码头,以及储量30万吨的青衣岛油库;粤海集团下属广南集团收购并占有70%股权的香港22间KK超级市场;中国航空(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控股35.8%的港龙航空公司等。

  中资企业利用香港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认真吸收和借鉴香港当地和外资企业集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理念来构思企业发展方略,一批大型中资企业集团在香港迅速崛起。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港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已达11家, 他们依次是:中银、华润、中远、招商、中旅、粤海、中信、中国海外、越秀、中国保险、光大。 香港中资58 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已超过1600亿港元,约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6%以上。其中,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7只,分别是:中信泰富、粤海投资、华润创业、 上海实业控股、中国海外、中远太平洋、越秀投资。

  二、亚洲地区

  (一)东盟。东盟各国为了加强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正在酝酿建立“东盟自由投资区”。一个囊括东南亚10国的“大东盟”预计将在本世纪末实现。“大东盟”的形成将建立起一个拥有近5亿人口、5000 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6500多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大市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和形成,将为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创造良好的机遇。

  在现阶段,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国主要有菲律宾和越南。近年来,中国在菲律宾的投资逐步增多,现有生产性企业十几家,主要是在纺织、钻探、采矿、汽车、摩托车、发电站、水泥制品、商品检验、保险、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相对来说,贸易性企业较多,有20多家。国内的许多企业家已看到菲律宾的市场潜力,在菲的投资积极性提高。建筑机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厂商都准备在菲投资设厂。

  目前,中国在越南投资所涉及的项目主要有化工、建材、饮食和服务业。合作领域还包括纺织、水电和渔业。1993年越批准外资项目资金68.2亿美元,在投资的31个国家中,中国排在第20位。其中有5 个投资总额为646 万美元的项目得到了越南国家投资合作委员会颁发的许可证。1994年中国得到越南批准的投资项目金额为4200万美元,有30个公司在越设立了办事处。与越南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中国对越投资项目还比较少,金额也不大,技术设备大部分仍属中低水平。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对越的投资只局限在安全可靠和回收资金快捷的项目上,有部分中国的资金还是通过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南非的公司曲线进入越南的。”

  可见,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大都是中国友好近邻,可将中国在实用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对方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搞一些中小型加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还可以适当投资,进行中、小型机械设备的生产和组装。中方可以技术和设备作为主要的投入,同时,这些投资企业应成为中国出口的机电和成套设备的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点。

  另外,印支国家和缅甸都将成为“大东盟”的成员,发展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缅甸的经济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发展,商品市场活跃,对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需求旺盛,为中国向缅甸小型企业投资、扩大在缅市场份额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缅甸是一个有4500多万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农业和基础工业的调整,对于与国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小型企业投资甚少,轻纺、小五金、日用百货品国内仅能供应25.3%,其余要依赖进口。私商看到这一好的市场,想搞这类小企业,但缺少资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国内商品市场供应紧缺,不得不依赖进口来缓解市场紧张局面。缅甸这样的经济结构,为外国小型企业投资提供了良机。中国的轻纺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大部分产品正是缅甸市场需要的,完全有条件带技术和设备来缅办厂。不但缅甸有市场,产品还可能转口到第三国市场,也是扩大中方出口的新渠道。当前,中国一些企业在缅甸投资办了制衣厂、抽纱厂、帽子厂、大输液厂等,而且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不需要办复杂的审批手续。不足之处是:既没有经过国内有关单位的审批,也没有报缅投资委员会,如选择的合作伙伴不可靠就投入资金、设备会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物色好合作伙伴,最好通过华商会,中国驻缅使馆经商处介绍客户;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争取向缅甸投资委员会报批;最好通过经商处协调,以免重复设厂。

  (二)南亚。南亚八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被视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一。南盟决定在2005年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南亚潜在的大市场正被世界认识。南亚各国现均推行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企业私有化步伐加快。中国在大力捉进对南亚出口的同时,正尝试推进对南亚的投资。

  南亚国家普遍经济落后,对外资依赖较大,但目前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还小。至1995年底,经批准的中国在南亚的投资项目45个,协议金额2650万美元,实际投入1263万美元。其中,中国与印度两国公司在印度卡纳塔卡邦班加罗尔市合资的(KPL )工程塑料项目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搞得较好的一个。该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 年生产能力1200吨。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在合同项下向印方出口两条同向双螺杆挤出造粒生产线和五个改性塑料配方。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同时从其技术配方收汇中抽出10万美元入股,与印合资,成为KPL 合资项目的主要股东之一。KPL合资项目是中印两国在卡邦的第一个合资项目, 该项目已于1996年11月正式投产。

  尼泊尔是中国的友好近邻,投资潜力很大,但中国在尼的投资也处于起步阶段。据尼泊尔官方提供的资料,到1996年9月末, 尼泊尔批准的外国投资项目共316个,总成本资金430亿卢比(约合7.8亿美元)。 其中外国投资为92.8亿卢比(约1.6亿美元)。 按投资国家分:印度居首,投资110个项目;其次是日本,32个项目;美国,26个项目; 中国和韩国,各16个项目。

  (三)中亚。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是中国的近邻,其中哈、吉、塔三国直接与中国接壤,中亚五国自然资源丰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黄金和稀有金属藏量丰富。中国发展同它们的经贸合作关系不仅互惠互利,而且对保持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极为重要。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形式正由简单易货贸易逐步向多层次发展,并日趋规范化。几年前,双方以个体、私营及小型企业相互贸易占主导地位。现在,合作方式已由最初以易货形式(交换一些日用商品和初级原材料)过渡到投资兴办合资、独资企业,涉及轻工、农业、服务、餐饮等领域。据统计,在哈萨克斯坦,中哈合资企业300多家,在乌兹别克斯坦注册的中国独资、 中乌合资企业有80多家。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也有数量不等的各类企业,其中一些企业产销两旺,前景看好。不过,中国与五国之间目前还是以易货为主,大中型技术合作项目偏少。而中亚五国对中国的期望是能在矿产、油气、农牧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

  三、中欧和拉美地区

  中欧地区以罗马尼亚为多。目前,中国在罗马尼亚注册的中资公司约3300家,注册资本2000多万美元,其中约200家为国营公司。 在两国经贸关系尚未找到突破口以前,这些公司将作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主力军,以保持两国双边贸易的相对稳定性。他们在罗市场异常活跃,对促进双边交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中国在罗华商队伍中个体户居多,他们所经营的多为中、低档产品,其中也不乏假冒伪产品,罗对此反映不少,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商品在罗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同类高档产品也同时遭殃,从而阻止了有实力的公司在罗的发展。

  1990年以来,华商纷纷在罗注册公司,从事贸易活动,经营的多为轻工产品。许多公司由于相互间不通气,经常因进口同类产品而撞车,造成无谓的经济损失。一些有远见的华商已走出批发点转向生产投资性项目。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由华商投资的旅游鞋厂、布鞋厂、衬衫厂相继在罗开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诸如卷烟厂之类的大型投资项目正在筹备或在酝酿之中。罗正在进行私有化运动,工业部门面临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外资的需求甚烈。罗政府部门多次表示希望华商在罗投资。有鉴如此,中国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公司来罗进行生产性投资。

  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也已起步。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南美洲组成的拉丁美洲,面积2054万平方公里,现有独立国家33个,未独立地区13个。拉美各国不仅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份量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与拉美各国在经济技术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在拉美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拉美24个国家建立了160 多家合资或独资企业,累计投资额达3亿美元,其中较大项目有秘鲁的铁矿开采、 巴西的铁矿冶炼和木材加工,智利的鱼粉生产和阿根廷的自行车装配等。在巴西的炼铁厂和木材厂是中国目前在拉美地区独资、合资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中国与巴西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在矿业、农牧业、渔业资源开发、水电站项目等方面有许多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有利条件。目前国内一些部门和企业正与巴西就农牧业合作和矿产品开发进行探讨。

  中国与拉美国家之一的乌拉圭建交于1988年,时间较短,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尚未真正起步。目前中国在乌成立的合资公司共3家, 中方投资额30万美元。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和部门正在探讨同乌拉圭在农牧业、加工组装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行性。

  中拉双方土地辽阔,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和拉美各国都在根据各国的国情深化改革,市场日益开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将为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多的机遇,在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作者介绍:何济川 湖南省招商合作局

作者:何济川

大庆社会科学 1998年09期

  中国的境外投资,由于目前缺少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统计结果。国内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各类企业批准在海外开办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共计4839家,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总投资为53.7亿美元。 英国《金融时报》1996年12月27日却报道说,一份有关中国资本外流的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八大资本来源,在1989年至1995年之间,经政府批准的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约为180亿美元。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字则要大得多。该组织说,1995年,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占2%的份额。在1989年至1995年之间, 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 在中国,“不是所有长期资本外流都经过政府批准,大部分长期资本是通过非法转移的形式流到国外的。这从国际收支资本账户中出现的大量‘误差和漏洞’中反映出来。这种资本的数额从1989 年的3.3 亿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178亿美元。”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论证谁更接近于真实, 而是从中国境外投资的地区布局着眼,给关心中国境外投资的读者一个轮廓的了解。

  一、回归前的香港地区

  中国内地资本到香港投资经营,最早可以追溯到125年前的1872 年。清朝同治十一年间,在香港设立了轮船招商公局(今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它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唯一延续至今的企业,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用企业。其他几个老牌中资企业,要数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已有80年的历史;中国旅行社则已成立69年;华润公司也接近半个世纪的春秋了。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1979年以前,中资企业尽管经过了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也少得可怜,总共不过122家。 这在香港当时注册的24万多家公司中,仅占万分之五。在经营业务方面,除中银、中旅、招商、上海实业等少数企业涉及金融、旅游、航运和制造业以外,几乎所有中资企业都无一例外地经营与内地的进出口贸易。从70年代末开始,适应香港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趋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从1979年到1989年,中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最多时达2000多家。1989年以后,香港中资企业经过近3年时间的清理、调整、充实,精简到1500家, 并逐步走上有序、正常的发展轨道。据统计,到1995年底,香港非制造业的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为4873亿港元,比1994年底的总额上升6%。 按投资国家与地区分析,英国为最大的投资国,占非制造业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9%,即1431亿港元。其次是中国内地,占总额的21%,为1046亿港元。1995年当年增幅最大的为内地,增长13%。到1996年为止,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发展到1818家。据测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达1.3万多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总资产就达9000 亿港元,净资产近1600亿港元。在香港的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可见,中国内地资本对香港的投资在香港的资本构成中逐步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在金融业、对外贸易、航运交通、旅游服务、房地产、制造业、商业等行业也逐步占有了一定的位置。在香港贸易、金融和保险、航运三个主要方面,中资所占的市场份额,已占同行业的22%至25%。中资经营的往内地的旅游服务,约占50%。中资承建的各类工程,约占建筑工程量的12%。在高科技方面,中资是香港发展高科技的积极力量。如航天科技集团所开发的科技产品,就曾获得“总督工业奖”和“产品优异设计奖”,航天科技集团也成为香港第一家全面获得“ISO—9002 ”国际质量标准证书的电子电器工业类上市企业。此外,中资对香港电讯、航空、隧道、机场、货柜码头的参股和部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香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1994年5月,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参与了港币发行,到目前发钞量达120亿港元,占香港发钞量的16 %。

  香港的中资企业遵守香港的法律和法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谋求自身发展,为香港的稳定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许多中资企业自觉以“繁荣香港,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融入香港社会。长期以来,为香港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须的蔬菜鱼肉,在香港的新机场工程、海港、道路、水务、楼宇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中资企业本着“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经营原则,承担了一些艰难、薄利的项目。中资企业在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实业投资硕果累累。中资在香港的实业投资,遍布航空、海陆运输、仓库码头、隧道、电讯、电子、机械、化工、制衣、食品、烟草、印刷、酒店、房地产、商业百货和超级市场等众多行业。重大项目有:中信泰富投标33亿港元取得的添马舰地盘发展权,控股50%的大屿山愉景湾楼宇开发权,参股25%的国泰航空,占股7.87%的香港电讯,分别占46.2%和35%股份的东区和西区海底隧道;华润集团参股投资的大老山隧道和国际货柜码头,以及储量30万吨的青衣岛油库;粤海集团下属广南集团收购并占有70%股权的香港22间KK超级市场;中国航空(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控股35.8%的港龙航空公司等。

  中资企业利用香港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认真吸收和借鉴香港当地和外资企业集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理念来构思企业发展方略,一批大型中资企业集团在香港迅速崛起。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港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已达11家, 他们依次是:中银、华润、中远、招商、中旅、粤海、中信、中国海外、越秀、中国保险、光大。 香港中资58 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已超过1600亿港元,约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6%以上。其中,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7只,分别是:中信泰富、粤海投资、华润创业、 上海实业控股、中国海外、中远太平洋、越秀投资。

  二、亚洲地区

  (一)东盟。东盟各国为了加强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正在酝酿建立“东盟自由投资区”。一个囊括东南亚10国的“大东盟”预计将在本世纪末实现。“大东盟”的形成将建立起一个拥有近5亿人口、5000 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6500多亿美元对外贸易的大市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和形成,将为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创造良好的机遇。

  在现阶段,中国在东盟的投资国主要有菲律宾和越南。近年来,中国在菲律宾的投资逐步增多,现有生产性企业十几家,主要是在纺织、钻探、采矿、汽车、摩托车、发电站、水泥制品、商品检验、保险、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相对来说,贸易性企业较多,有20多家。国内的许多企业家已看到菲律宾的市场潜力,在菲的投资积极性提高。建筑机械、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厂商都准备在菲投资设厂。

  目前,中国在越南投资所涉及的项目主要有化工、建材、饮食和服务业。合作领域还包括纺织、水电和渔业。1993年越批准外资项目资金68.2亿美元,在投资的31个国家中,中国排在第20位。其中有5 个投资总额为646 万美元的项目得到了越南国家投资合作委员会颁发的许可证。1994年中国得到越南批准的投资项目金额为4200万美元,有30个公司在越设立了办事处。与越南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中国对越投资项目还比较少,金额也不大,技术设备大部分仍属中低水平。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对越的投资只局限在安全可靠和回收资金快捷的项目上,有部分中国的资金还是通过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和南非的公司曲线进入越南的。”

  可见,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大都是中国友好近邻,可将中国在实用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对方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搞一些中小型加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还可以适当投资,进行中、小型机械设备的生产和组装。中方可以技术和设备作为主要的投入,同时,这些投资企业应成为中国出口的机电和成套设备的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点。

  另外,印支国家和缅甸都将成为“大东盟”的成员,发展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缅甸的经济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发展,商品市场活跃,对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需求旺盛,为中国向缅甸小型企业投资、扩大在缅市场份额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缅甸是一个有4500多万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农业和基础工业的调整,对于与国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小型企业投资甚少,轻纺、小五金、日用百货品国内仅能供应25.3%,其余要依赖进口。私商看到这一好的市场,想搞这类小企业,但缺少资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国内商品市场供应紧缺,不得不依赖进口来缓解市场紧张局面。缅甸这样的经济结构,为外国小型企业投资提供了良机。中国的轻纺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大部分产品正是缅甸市场需要的,完全有条件带技术和设备来缅办厂。不但缅甸有市场,产品还可能转口到第三国市场,也是扩大中方出口的新渠道。当前,中国一些企业在缅甸投资办了制衣厂、抽纱厂、帽子厂、大输液厂等,而且都获得了较好的效益。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不需要办复杂的审批手续。不足之处是:既没有经过国内有关单位的审批,也没有报缅投资委员会,如选择的合作伙伴不可靠就投入资金、设备会带来风险。因此,一定要物色好合作伙伴,最好通过华商会,中国驻缅使馆经商处介绍客户;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争取向缅甸投资委员会报批;最好通过经商处协调,以免重复设厂。

  (二)南亚。南亚八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被视为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之一。南盟决定在2005年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南亚潜在的大市场正被世界认识。南亚各国现均推行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企业私有化步伐加快。中国在大力捉进对南亚出口的同时,正尝试推进对南亚的投资。

  南亚国家普遍经济落后,对外资依赖较大,但目前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还小。至1995年底,经批准的中国在南亚的投资项目45个,协议金额2650万美元,实际投入1263万美元。其中,中国与印度两国公司在印度卡纳塔卡邦班加罗尔市合资的(KPL )工程塑料项目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搞得较好的一个。该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 年生产能力1200吨。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在合同项下向印方出口两条同向双螺杆挤出造粒生产线和五个改性塑料配方。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同时从其技术配方收汇中抽出10万美元入股,与印合资,成为KPL 合资项目的主要股东之一。KPL合资项目是中印两国在卡邦的第一个合资项目, 该项目已于1996年11月正式投产。

  尼泊尔是中国的友好近邻,投资潜力很大,但中国在尼的投资也处于起步阶段。据尼泊尔官方提供的资料,到1996年9月末, 尼泊尔批准的外国投资项目共316个,总成本资金430亿卢比(约合7.8亿美元)。 其中外国投资为92.8亿卢比(约1.6亿美元)。 按投资国家分:印度居首,投资110个项目;其次是日本,32个项目;美国,26个项目; 中国和韩国,各16个项目。

  (三)中亚。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是中国的近邻,其中哈、吉、塔三国直接与中国接壤,中亚五国自然资源丰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丰富,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黄金和稀有金属藏量丰富。中国发展同它们的经贸合作关系不仅互惠互利,而且对保持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极为重要。目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形式正由简单易货贸易逐步向多层次发展,并日趋规范化。几年前,双方以个体、私营及小型企业相互贸易占主导地位。现在,合作方式已由最初以易货形式(交换一些日用商品和初级原材料)过渡到投资兴办合资、独资企业,涉及轻工、农业、服务、餐饮等领域。据统计,在哈萨克斯坦,中哈合资企业300多家,在乌兹别克斯坦注册的中国独资、 中乌合资企业有80多家。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也有数量不等的各类企业,其中一些企业产销两旺,前景看好。不过,中国与五国之间目前还是以易货为主,大中型技术合作项目偏少。而中亚五国对中国的期望是能在矿产、油气、农牧产品加工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

  三、中欧和拉美地区

  中欧地区以罗马尼亚为多。目前,中国在罗马尼亚注册的中资公司约3300家,注册资本2000多万美元,其中约200家为国营公司。 在两国经贸关系尚未找到突破口以前,这些公司将作为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主力军,以保持两国双边贸易的相对稳定性。他们在罗市场异常活跃,对促进双边交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中国在罗华商队伍中个体户居多,他们所经营的多为中、低档产品,其中也不乏假冒伪产品,罗对此反映不少,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商品在罗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同类高档产品也同时遭殃,从而阻止了有实力的公司在罗的发展。

  1990年以来,华商纷纷在罗注册公司,从事贸易活动,经营的多为轻工产品。许多公司由于相互间不通气,经常因进口同类产品而撞车,造成无谓的经济损失。一些有远见的华商已走出批发点转向生产投资性项目。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由华商投资的旅游鞋厂、布鞋厂、衬衫厂相继在罗开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诸如卷烟厂之类的大型投资项目正在筹备或在酝酿之中。罗正在进行私有化运动,工业部门面临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外资的需求甚烈。罗政府部门多次表示希望华商在罗投资。有鉴如此,中国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公司来罗进行生产性投资。

  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也已起步。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南美洲组成的拉丁美洲,面积2054万平方公里,现有独立国家33个,未独立地区13个。拉美各国不仅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份量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与拉美各国在经济技术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进展顺利,在拉美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拉美24个国家建立了160 多家合资或独资企业,累计投资额达3亿美元,其中较大项目有秘鲁的铁矿开采、 巴西的铁矿冶炼和木材加工,智利的鱼粉生产和阿根廷的自行车装配等。在巴西的炼铁厂和木材厂是中国目前在拉美地区独资、合资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中国与巴西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在矿业、农牧业、渔业资源开发、水电站项目等方面有许多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有利条件。目前国内一些部门和企业正与巴西就农牧业合作和矿产品开发进行探讨。

  中国与拉美国家之一的乌拉圭建交于1988年,时间较短,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尚未真正起步。目前中国在乌成立的合资公司共3家, 中方投资额30万美元。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和部门正在探讨同乌拉圭在农牧业、加工组装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行性。

  中拉双方土地辽阔,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和拉美各国都在根据各国的国情深化改革,市场日益开放,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这将为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多的机遇,在双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作者介绍:何济川 湖南省招商合作局


相关文章

  • 银行间市场全面开放! 三部门分别发文助力境外金融机构准入!
  • 监管君近期组织的实战研讨会获得如下: [F018]金融同业业务跨平台合作和创新业务实战培训[6月25-26|上海.7月2-3号北京] [F020]跨境资本项目外汇交易培训及案例分析[6月18-19|上海] 详询刘老师电话/微信[1***** ...查看


  • 境内居民自然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制度探析()
  • 境内居民自然人境外投资外汇登记 制度探析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 张义乾 前言:在中国境内企业境外间接上市过程中,为实现境外上市主体公司和境内实体运营公司的"无缝连接",达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重组工作中往往会包含境内居民 ...查看


  • 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银监发[2007]27号) 各银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中 ...查看


  • 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现状.特点及政策建议
  • 作者:廖慧 债券 2015年10期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不断推进.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 ...查看


  • 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 [时效性]:已失效 [发文字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9号 [颁布日期]:2004-08-09 [生效日期]:2004-08-09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目录 * 1 href=&qu ...查看


  •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资产评估问题分析
  •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资产评估问题分析 f张静静J蛙fJ人学) 内容提要:个球靠融危机背精F,我Ⅲ对外冉接拙侥迅速增长,越米越字的-☆帝qk琏渐"止出去"进行境外投资i,终荷,金融危机鲶我州Ⅲ仃企qk海外投资带来r卫多史复 ...查看


  • 上海自贸区境外直接投资政策小结
  • 上海自贸区境外直接投资政策小结 在国内自贸区以外,企业境外投资要经过几个步骤:首先是根据资金投向和金额,经过不同级别的发改部门的审批/备案.再经过商务部门的审批/备案,然后在拿到商务部门<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后去外汇局办外汇资金汇 ...查看


  • 我国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探析
  • [摘要] 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已具备了境外投资的条件, 地方政府应针对当地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境外投资, 从而促进民营企业作大作强.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境外投资; 地方政府 [中图分 ...查看


  • 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规定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规定境...
  • 上工申贝(上工申贝(集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规定 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规定 (2008年9月第一次修订,2009年3月26日五届二十三次董事会议批准) 第一章 第一章 总 总 则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上工 ...查看


  • 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
  • 2011年10月14日 09:01  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23号-中国人民银行 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规范银行和境外投资者办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