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修改之不合逻辑

这些句子不合逻辑,你还敢确定你都看得出来?

1、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2、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3、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4、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5、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6、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7、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8、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9、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10、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样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11、全县课改经验交流会日前将在我校召开。

12、我班同学基本上全都考上了二本,这个结果很好。

13、这段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不能超过一百二十公里以上。

解析: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14、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5、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解析: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16、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17、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 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18、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19、小张不听大家的忠告,就难免不犯错误。

20、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21、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22、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3、这种模型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不合逻辑类型解说

(一)内容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①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解析:日前”是指几天以前,与“正在……之中”矛盾

②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解析: “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

③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应改为“千多条”。)

④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太绝对,“大学所有课程”,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应去掉“所有”。)

⑤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产品可以伪劣,但劣质产品绝对没有人会去仿造,所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

(二)概念分类不合逻辑(概念混乱)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把“和”字改为“等”字。)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例1: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使用

例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属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1、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数量上前后矛盾:平均数是一个确数,2、照应不周

主要指三种情况:

①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②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

③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

例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前面是“有没有”关涉两面,而后面“关键在于”只是肯定的一面,前后不一致。)

例2: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了,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例3: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偷换主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指的是“孩子”而非“父母”,应补出主语“孩子”。)

3、主客颠倒

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句子主客倒置了,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

例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应是“我国人民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四)多次否定失当(否定不当)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 双重或多重否定造成不合逻辑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把“不再”改为“再次”。)

例2: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复句关系混乱)

1、强加因果关系

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复句关系不当

例1: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句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可去掉。

【规律小结】

一看两面词

1、 看是否为一面对两面的错误。

2、 虽然都为两面,但面与面交叉不当

3、特征:有“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优劣”、“上下”、“左右”、“高低”、“轻重”之类的两面词。

二看数词

1、看数词前后是否重复

2、看数词前后是否矛盾

3、注意点:大约、上下、左右、平均、以上、至少等

4、“倍数”、“增多”、“提高”、“超过”等词语只能用于数量的增加。

三看否定词

有“避免”、“预防”、“防止”、“忌”、“缺乏”、“杜绝”“忘”等词用在否定句中也相当于否定词,要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四看并列词

句中有“和、与、及、以及、和顿号”等表并列的词或并列短语

要注意并列是否合理(注意交叉、属种关系)。

不逗你了,告诉你答案吧

1、“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不合事理。

2、“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出现概念交叉关系。

3、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改为“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惠于低收入家庭”。

4、“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5、强加因果,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6、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科学,所以“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是不合事理的,应是“戴上科学的面具”。

7、“凡是……都……”言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8、“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9、“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

10、包含不当,“理性化”“工业化”等不属于社会制度。

11、时态上自相矛盾:“日前”是过去式,“将”是将来式。

12、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13、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14、“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能否“删除。

15、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16、偷换主语,“—直被翻得破烂不堪”指的是“书”而非“他”。

17、主客倒置,应该是“宝玉对王夫人弥足珍贵”。

18、客体颠倒,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或删去“对于”。

19、“难免”是不容易避免的意思,跟原意不合。

20、可将“不再”改为“再次”。

21、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22、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

23、用“倍”来表示下降,显然不合适

这些句子不合逻辑,你还敢确定你都看得出来?

1、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2、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3、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4、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5、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6、科学的发展逼得反科学的人不得不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来反对科学。

7、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8、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9、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10、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样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11、全县课改经验交流会日前将在我校召开。

12、我班同学基本上全都考上了二本,这个结果很好。

13、这段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不能超过一百二十公里以上。

解析: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14、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5、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解析: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16、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17、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 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18、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19、小张不听大家的忠告,就难免不犯错误。

20、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21、周谷城先生早年就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22、宋朝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23、这种模型赛车按国际一级方程赛车式样仿真缩小32倍而成,从外观看,并不比玩具汽车大多少。

不合逻辑类型解说

(一)内容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①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解析:日前”是指几天以前,与“正在……之中”矛盾

②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解析: “余震再次发生”只能防备而无法防止.

③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应改为“千多条”。)

④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所有课程。(太绝对,“大学所有课程”,仅用三年时间学完是不客观的,应去掉“所有”。)

⑤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产品可以伪劣,但劣质产品绝对没有人会去仿造,所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

(二)概念分类不合逻辑(概念混乱)

因对词语所表达概念内涵及概念间关系的误解而造成的误用。

1、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例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牙膏、牙刷、日用品间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把“和”字改为“等”字。)

2、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例1: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3、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使用

例1: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球衣、球鞋”不属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

(三)表述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1、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矛盾。

例:与空中航路相对应,在沿途的地面上,平均间隔300公里左右就设有一处雷达、通讯导航和众多空管中心等设备,为“天路”上的飞行提供服务。(数量上前后矛盾:平均数是一个确数,2、照应不周

主要指三种情况:

①是句中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②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

③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不照应。

例1: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前面是“有没有”关涉两面,而后面“关键在于”只是肯定的一面,前后不一致。)

例2: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法。(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句中使用两组并列短语,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了,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例3: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偷换主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指的是“孩子”而非“父母”,应补出主语“孩子”。)

3、主客颠倒

主体与客体存在着主要与次要、认知与被认知、主动与被动等关系,如果颠倒了位置就可能造成关系的错位,表达的混乱。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句子主客倒置了,应该是“我与报纸接触”。)

例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应是“我国人民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四)多次否定失当(否定不当)

1、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解析: 双重或多重否定造成不合逻辑

2、“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把“不再”改为“再次”。)

例2: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复句关系混乱)

1、强加因果关系

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2、复句关系不当

例1: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句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可去掉。

【规律小结】

一看两面词

1、 看是否为一面对两面的错误。

2、 虽然都为两面,但面与面交叉不当

3、特征:有“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优劣”、“上下”、“左右”、“高低”、“轻重”之类的两面词。

二看数词

1、看数词前后是否重复

2、看数词前后是否矛盾

3、注意点:大约、上下、左右、平均、以上、至少等

4、“倍数”、“增多”、“提高”、“超过”等词语只能用于数量的增加。

三看否定词

有“避免”、“预防”、“防止”、“忌”、“缺乏”、“杜绝”“忘”等词用在否定句中也相当于否定词,要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四看并列词

句中有“和、与、及、以及、和顿号”等表并列的词或并列短语

要注意并列是否合理(注意交叉、属种关系)。

不逗你了,告诉你答案吧

1、“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不合事理。

2、“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出现概念交叉关系。

3、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改为“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惠于低收入家庭”。

4、“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5、强加因果,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6、本来就是为了反对科学,所以“戴上伪科学的面具”是不合事理的,应是“戴上科学的面具”。

7、“凡是……都……”言过其实,犯了绝对化的毛病。

8、“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

9、“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有交叉部分,不能并列

10、包含不当,“理性化”“工业化”等不属于社会制度。

11、时态上自相矛盾:“日前”是过去式,“将”是将来式。

12、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13、数量上自相矛盾:“不过”,不超过;“以上”,超过了。

14、“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能否“删除。

15、属于前后照应不周,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16、偷换主语,“—直被翻得破烂不堪”指的是“书”而非“他”。

17、主客倒置,应该是“宝玉对王夫人弥足珍贵”。

18、客体颠倒,应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或删去“对于”。

19、“难免”是不容易避免的意思,跟原意不合。

20、可将“不再”改为“再次”。

21、周先生投身于“五四”运动,与他成为学者、历史学家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22、作品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主要原因并不是它们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

23、用“倍”来表示下降,显然不合适


相关文章

  • 辨析并修改病句-不合逻辑
  •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辨析并修改病句 [题组六 不合逻辑] 2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贵州茅台12月7日发布公告:鉴于产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等因素,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贵州茅 ...查看


  • 修改病句常见方法大全
  • 修改病句的方法 所谓病句,是指在语法或逻辑上有毛病的句子.如何判别句子的正误呢?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再看句子主干的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合理,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看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 ...查看


  • 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 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 1.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 ...查看


  • 病句修改大全
  • 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词序颠倒:(2)前后矛盾:(3)成分残缺:(4)指代不明:(5)标点错误:(6)关联词用错:(7)重复啰嗦:(8) ...查看


  • 常见的句子错误
  • 常见的句子错误(病因): 1.用词不当.2.成分残缺. 3.搭配不当 4.语序颠倒.5.结构混乱 (句式杂糅) 6.指代不明. 7.表意不明 8.重复累赘 . 9.分类不当(概念不清).10.前后矛盾 11.不合事理.12.不合逻辑.13. ...查看


  • 答语文六种病句类型的十八种技巧
  • 答语文六种病句类型的十八种技巧 辨析病句类型的口诀: 辨析病句要认真,雾里看花莫慌神:基础知识先到位,再察病源记类型. 语序颠倒结构乱,搭配失调意不明:成分残缺或累赘,逻辑荒唐理不真. 辨识从来有标准,合符规范当乎心.或凭语感漫审读,多年经 ...查看


  • 如何提高小学生修改病句能力
  • 如何提高小学生修改病句能力 杨忠堡小学:王芳 一.加强词句教学. 词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句子是若干个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组织起来,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修改病句不是一次单项性的训练,它同字.词.句等紧密相关.因此,要把词和句 ...查看


  • 初中修改病句教学案
  • 中考专项复习--病句辨析与修改 (集备讨论稿)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 2.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 3.能对病句进行恰当的修改. [教学重点] 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病句的方法,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常见病 ...查看


  • 修改病句(九年级教学案例)
  • 黄产 一.学生活动一:辨析病句病因. 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语序不当(4)指代不明(5)否定不明(6)词语误用(7)不合逻辑(8)重复堆砌(9)一面与两面不对应(10)并列不当 ☆学生活动一: (1)搭配不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