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教案

相似三角形

一、知识概述

(一)相似三角形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温馨提示:

①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其应用广泛.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温馨提示: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且仅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的两条边(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那么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下节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上一节“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温馨提示:

①有平行线时,用上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②已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包括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1)或判定定理(2);

③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2或判定定理3.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定理2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

2

①由于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因此,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时,只需再找一对对应角相等,用判定定理1,或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用判定定理2,一般不用判定定理3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②如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中的三角形,可称为“母子相似三角形”,其应用较为广泛.

③如图,可简单记为:在Rt△ABC中,CD⊥AB,则△ABC∽△CBD∽△ACD.

(三)三角形的重心

1、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2、三角形的重心与顶点的距离等于它与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二、重点难点疑点突破

1、寻找相似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与技巧

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是分析与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的一项基本功.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相似三角形有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公共角或对顶角是最明显的对应角;相似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相似三角形中,一对相等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

(2)相似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短的边)一定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2、常见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要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比较,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想方法迁移到相似三角形中来;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图形,要善于归纳和记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思路要善于总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判定方法.如:

(1)“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见上节图.“见平行,想相似”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2)“相交线型”相似三角形,如上图.其中各图中都有一个公共角或对顶角.“见一对等角,找另一对等角或夹等角的两边成比例”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3)“旋转型”相似三角形,如图.若图中∠1=∠2,∠B=∠D(或∠C=∠E),则△ADE∽△ABC,该图可看成把第一个图中的△ADE绕点A旋转某一角度而形成的.

温馨提示:

从基本图形入手能较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找到添加的辅助线.以上“平行线型”是常见的,这类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较明显的顺序,“相交线型”识图较困难,解题时要注意从复杂图形中分解或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基本图形.

三、解题方法技巧点拨

1、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个数

例1、(吉林)将两块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摆成如图的样子,假设图形中所有点、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2)图中有相似(不包括全等)三角形吗?如果有,就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分析: (1)在△ABC内,有五个三角形,加上△ABC与△AFG,共有七个三角形.

(2)这是依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来解决的计数问题.由于“不包括全等”,图中还剩五个非直角三角形,考虑到题设中两个三角形摆放的随意性,∠1不一定等于∠2,而∠B=∠C=45°,∠3、∠4都为钝角,又排除△ABD与△ACE相似,还剩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相似.

解: (1)共有七个三角形,它们是△ABD、△ABE、△ADE、△ADC、△AEC、△ABC与△AFG.

(2)有相似三角形,它们是△ABE∽△DAE,△DAE∽△DCA,△ABE∽△DCA(或△ABE∽△DAE∽△DCA).

点拨:①解决这类计数问题,一定要依据图形与定理,全面、周密思考,做到不重不漏,这类题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探索一下本题中BD、DE、EC三条线段有何关系?

2、画符合要求的相似三角形

例2、(上海)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出一个△A1B1C1,使得△A1B1C1∽△ABC(相似比不为1),且点A1、B1、C1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1) (2)

分析:

设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C

的三边为

,从而根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或3可画△

A1B1C1,易得

点拨:在4×4的正方形方格中,满足题设的△A1B1C1只能画出以上三个,若正方形方格数不加限制,则和△ABC相似且不全等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个.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例3、(1)如图,O是△ABC内任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求证:△DEF∽△ABC;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DF=3CF,写出图中所有相似三角形,并证明.

分析:

(1)根据题设,观察图形易见,DE、EF、FD分别是△AOB、△BOC、△COA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可证△DEF与△ABC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2)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且BE=CE,DF=3CF,设出正方形边长后,图中所有线段都能求出,故可从三边是否成比例判定哪些三角形相似.

点拨:①第(1)题,若点O在△ABC外,其他条件不变,结论仍成立;

②第(2)题也可用判定定理2,先证△ABE∽△ECF,得出∠AEF=90°后,再证其中任意三角形与△AEF相似,显然,以上证法较简便.

4、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例4、求证: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Rt△ABC和Rt△A′B′C′中,∠C=∠C′=90°,CD、C′D′分别是两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且CD︰C′D′=AC︰A′C′.

求证:△ABC∽△A′B′C′.

分析:

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除使用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外,还可使用“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这一定理.证明△ABC∽△A′B′C′,只要再证一锐角对应相等即可.

证明:

∵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

∴△ACD、△A′C′D′是直角三角形.

5、三角形重心问题

例5、已知△ABC的重心G到BC边上的距离为5,那么BC边上的高为(

)

A.5 B.12

C.10 D.15

解析:

因为G为△ABC的重心,所以DG︰DA=1︰3,因为GE⊥BC,AF⊥BC,所以GE∥AF,所以GE︰AF=DG︰DA=1︰3,因为GE=5,所以AF=15.

6、相似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例6、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过点D垂直于AB的直线交BC于E,交AC延长线于F.

求证:(1)△ADF∽△EDB;(2)CD2=DE·DF.

分析:

(1)△ADF与△EDB都是直角三角形,要证它们相似,只要再找一个角对应相等即可;

(2)注意到CD是斜边AB的中线,AD=BD=CD,由结论(1)不难得出结论(2). 证明:

(1)∵DF⊥AB,∴∠ADF=∠BDE=90°,又∵∠F+∠A=∠B+∠A,∴∠F=∠B,∴△ADF∽△EDB.

(2)由(1)得,∴AD·BD=DE·DF.又∵CD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AD=BD=CD.故CD2=DE·DF.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这是一道阶梯型问题,第(2)题根据(1)得出有关比例式,然后使用“等线代换”使问题简捷获证.其实第(2)题也可这样思考:把它转化为比例式,证明这三条线段所在的△CDE∽△FDC.请同学们完成这一证明.

例7、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于E,CF⊥AD于F.

求证:.

分析:

待证式中的四条线段不是在两个三角形中,无法直接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出,需要插入一个“中间比”,由题设易证△ABE∽△ACF,△BDE∽△CDF,从中不难找到这个中间比. 证明:

∵AD是△ABC的角平分线,∴∠1=∠2.

∵BE⊥AD,CF⊥AD,∴∠3=∠4=90°,

∴△ABE∽△ACF,

点拨:①当无法直接由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出结论中的比例式时,一般可寻找“中间比”帮忙;

例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AB、BC上的点,BM=BN,BP⊥MC于点P.

求证:(1)△PBN∽△PCD;(2)PN⊥PD.

分析:

要证PN⊥PD,即证∠DPN=90°,由已知∠BPC=90°,而∠BPC与∠DPN有公共部分∠CPN,因此只要证明∠4=∠5即可.这就必须先证明出结论(1).在△PBN与△PCD中,易证∠1=∠3,以下只要证明夹∠1、∠3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证明:

(1)在正方形ABCD中,AB∥CD,∠ABC=90°.∵BP⊥MC,∴△PBM∽△PCB.

点拨:要注意观察出图中存在的“母子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从而充分利用它得出∠1=∠2及△PBM∽△PCB等重要结论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bd

= ac

acdcab

=或= =⇔ad=bc⇒ bdbacd

(比例基本定理) a±bc±d

=合比性质: bd

acma+c+ +ma== =(b+d+ +n≠0)⇒等比性质:= bdnb+d+ +nb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二、有关知识点: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对应边

成比例”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用类比的方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掌握的方法。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

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

三、注意

1、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它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也是后面学习的相似三

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基础,这个定理确定了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基本图形“A”型和“ 8 ”型。

ADDEAE

==在利用定理证明时要注意A型图的比例,每个比的前项是ABBCAC

同一个三 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尤其是要防止写成ADDEAE

==的错误。 C DBBCEC

2、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Ⅰ.平行线型:即A型和X型。 Ⅰ.相交线型

A

E

B

C

C

3、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且运用相似三角形定理证明

三角形相似及比例式或等积式。

4、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5、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6、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D

A

相似三角形

一、知识概述

(一)相似三角形

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温馨提示:

①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与另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且三条对应边的比相等时,这两个(或几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即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②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形状一样,但大小不一定相等;

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得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其应用广泛.

2、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温馨提示:

①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其相似比k=1.所以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其区别在于全等要求对应边相等,而相似要求对应边成比例.

②相似比具有顺序性.例如△ABC∽△A′B′C′的对应边的比,即相似比为k,则△A′B′C′∽△ABC的相似比,当且仅当它们全等时,才有k=k′=1.

③相似比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继学习时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实质它是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倍数,这一点借助相似三角形可观察得出.

3、如果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4的两条边(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那么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①定理的基本图形有三种情况,如图其符号语言:

∵DE∥BC,∴△ABC∽△ADE;

②这个定理是用相似三角形定义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它不但本身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证明下节相似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故把它称为“预备定理”; ③有了预备定理后,在解题时不但要想到上一节“见平行,想比例”,还要想到“见平行,想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温馨提示:

①有平行线时,用上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②已有一对对应角相等(包括隐含的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1)或判定定理(2);

③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时,可考虑利用判定定理2或判定定理3.但是,在选择利用判定定理2时,一对对应角相等必须是成比例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

2

①由于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因此,在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时,只需再找一对对应角相等,用判定定理1,或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用判定定理2,一般不用判定定理3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②如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中的三角形,可称为“母子相似三角形”,其应用较为广泛.

③如图,可简单记为:在Rt△ABC中,CD⊥AB,则△ABC∽△CBD∽△ACD.

(三)三角形的重心

1、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2、三角形的重心与顶点的距离等于它与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二、重点难点疑点突破

1、寻找相似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与技巧

正确寻找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是分析与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的一项基本功.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相似三角形有公共角或对顶角时,公共角或对顶角是最明显的对应角;相似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或最小的角)一定是对应角;相似三角形中,一对相等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

(2)相似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短的边)一定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2、常见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要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比较,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想方法迁移到相似三角形中来;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图形,要善于归纳和记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思路要善于总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判定方法.如:

(1)“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见上节图.“见平行,想相似”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2)“相交线型”相似三角形,如上图.其中各图中都有一个公共角或对顶角.“见一对等角,找另一对等角或夹等角的两边成比例”是解这类题的基本思路;

(3)“旋转型”相似三角形,如图.若图中∠1=∠2,∠B=∠D(或∠C=∠E),则△ADE∽△ABC,该图可看成把第一个图中的△ADE绕点A旋转某一角度而形成的.

温馨提示:

从基本图形入手能较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帮助我们尽快地找到添加的辅助线.以上“平行线型”是常见的,这类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有较明显的顺序,“相交线型”识图较困难,解题时要注意从复杂图形中分解或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基本图形.

三、解题方法技巧点拨

1、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个数

例1、(吉林)将两块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摆成如图的样子,假设图形中所有点、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2)图中有相似(不包括全等)三角形吗?如果有,就把它们一一写出来.

分析: (1)在△ABC内,有五个三角形,加上△ABC与△AFG,共有七个三角形.

(2)这是依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来解决的计数问题.由于“不包括全等”,图中还剩五个非直角三角形,考虑到题设中两个三角形摆放的随意性,∠1不一定等于∠2,而∠B=∠C=45°,∠3、∠4都为钝角,又排除△ABD与△ACE相似,还剩三个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相似.

解: (1)共有七个三角形,它们是△ABD、△ABE、△ADE、△ADC、△AEC、△ABC与△AFG.

(2)有相似三角形,它们是△ABE∽△DAE,△DAE∽△DCA,△ABE∽△DCA(或△ABE∽△DAE∽△DCA).

点拨:①解决这类计数问题,一定要依据图形与定理,全面、周密思考,做到不重不漏,这类题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探索一下本题中BD、DE、EC三条线段有何关系?

2、画符合要求的相似三角形

例2、(上海)在大小为4×4的正方形方格中,△ABC的顶点A、B、C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请在图中画出一个△A1B1C1,使得△A1B1C1∽△ABC(相似比不为1),且点A1、B1、C1都在单位正方形的顶点上.

(1) (2)

分析:

设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C

的三边为

,从而根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或3可画△

A1B1C1,易得

点拨:在4×4的正方形方格中,满足题设的△A1B1C1只能画出以上三个,若正方形方格数不加限制,则和△ABC相似且不全等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个.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例3、(1)如图,O是△ABC内任一点,D、E、F分别是OA、OB、OC的中点,求证:△DEF∽△ABC;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DF=3CF,写出图中所有相似三角形,并证明.

分析:

(1)根据题设,观察图形易见,DE、EF、FD分别是△AOB、△BOC、△COA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可证△DEF与△ABC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2)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且BE=CE,DF=3CF,设出正方形边长后,图中所有线段都能求出,故可从三边是否成比例判定哪些三角形相似.

点拨:①第(1)题,若点O在△ABC外,其他条件不变,结论仍成立;

②第(2)题也可用判定定理2,先证△ABE∽△ECF,得出∠AEF=90°后,再证其中任意三角形与△AEF相似,显然,以上证法较简便.

4、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例4、求证: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Rt△ABC和Rt△A′B′C′中,∠C=∠C′=90°,CD、C′D′分别是两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且CD︰C′D′=AC︰A′C′.

求证:△ABC∽△A′B′C′.

分析:

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除使用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外,还可使用“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这一定理.证明△ABC∽△A′B′C′,只要再证一锐角对应相等即可.

证明:

∵CD、C′D′分别是△ABC、△A′B′C′的高,

∴△ACD、△A′C′D′是直角三角形.

5、三角形重心问题

例5、已知△ABC的重心G到BC边上的距离为5,那么BC边上的高为(

)

A.5 B.12

C.10 D.15

解析:

因为G为△ABC的重心,所以DG︰DA=1︰3,因为GE⊥BC,AF⊥BC,所以GE∥AF,所以GE︰AF=DG︰DA=1︰3,因为GE=5,所以AF=15.

6、相似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例6、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过点D垂直于AB的直线交BC于E,交AC延长线于F.

求证:(1)△ADF∽△EDB;(2)CD2=DE·DF.

分析:

(1)△ADF与△EDB都是直角三角形,要证它们相似,只要再找一个角对应相等即可;

(2)注意到CD是斜边AB的中线,AD=BD=CD,由结论(1)不难得出结论(2). 证明:

(1)∵DF⊥AB,∴∠ADF=∠BDE=90°,又∵∠F+∠A=∠B+∠A,∴∠F=∠B,∴△ADF∽△EDB.

(2)由(1)得,∴AD·BD=DE·DF.又∵CD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AD=BD=CD.故CD2=DE·DF.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这是一道阶梯型问题,第(2)题根据(1)得出有关比例式,然后使用“等线代换”使问题简捷获证.其实第(2)题也可这样思考:把它转化为比例式,证明这三条线段所在的△CDE∽△FDC.请同学们完成这一证明.

例7、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于E,CF⊥AD于F.

求证:.

分析:

待证式中的四条线段不是在两个三角形中,无法直接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出,需要插入一个“中间比”,由题设易证△ABE∽△ACF,△BDE∽△CDF,从中不难找到这个中间比. 证明:

∵AD是△ABC的角平分线,∴∠1=∠2.

∵BE⊥AD,CF⊥AD,∴∠3=∠4=90°,

∴△ABE∽△ACF,

点拨:①当无法直接由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出结论中的比例式时,一般可寻找“中间比”帮忙;

例8、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N分别是AB、BC上的点,BM=BN,BP⊥MC于点P.

求证:(1)△PBN∽△PCD;(2)PN⊥PD.

分析:

要证PN⊥PD,即证∠DPN=90°,由已知∠BPC=90°,而∠BPC与∠DPN有公共部分∠CPN,因此只要证明∠4=∠5即可.这就必须先证明出结论(1).在△PBN与△PCD中,易证∠1=∠3,以下只要证明夹∠1、∠3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证明:

(1)在正方形ABCD中,AB∥CD,∠ABC=90°.∵BP⊥MC,∴△PBM∽△PCB.

点拨:要注意观察出图中存在的“母子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从而充分利用它得出∠1=∠2及△PBM∽△PCB等重要结论

一、本章的两套定理

第一套(比例的有关性质):

bd

= ac

acdcab

=或= =⇔ad=bc⇒ bdbacd

(比例基本定理) a±bc±d

=合比性质: bd

acma+c+ +ma== =(b+d+ +n≠0)⇒等比性质:= bdnb+d+ +nb

涉及概念:①第四比例项②比例中项③比的前项、后项,比的内项、外项④黄金分割等。

二、有关知识点:

1.相似三角形定义: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3.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截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5.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对应边

成比例”就可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用类比的方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掌握的方法。

6.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

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 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

如果△ABC∽△A1B1C1,△A1B1C1∽△A2B2C2,那么△ABC∽A2B2C2

三、注意

1、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它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也是后面学习的相似三

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基础,这个定理确定了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基本图形“A”型和“ 8 ”型。

ADDEAE

==在利用定理证明时要注意A型图的比例,每个比的前项是ABBCAC

同一个三 角形的三条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尤其是要防止写成ADDEAE

==的错误。 C DBBCEC

2、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Ⅰ.平行线型:即A型和X型。 Ⅰ.相交线型

A

E

B

C

C

3、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且运用相似三角形定理证明

三角形相似及比例式或等积式。

4、添加辅助平行线是获得成比例线段和相似三角形的重要途径。

5、对比例问题,常用处理方法是将“一份”看着k;对于等比问题,常用处理办法是设“公比”为k。

6、对于复杂的几何图形,采用将部分需要的图形(或基本图形)“抽”出来的办法处理。

D

A


相关文章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 数学与应用数学 [1**********] 郭晓萍 在数学教学中,几何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从生活到教室,从历史到课堂,几何都给师生带来许多有趣而富有挑战的课程.而图形相似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平面几何的核 ...查看


  • 北师大版[相交与垂直]教案_数学
  • 北师大版<相交与垂直>教案_数学一年级语文二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五年级语文六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高中语文一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四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七年级数学八年级数学九年级数学高中数学 ...查看


  • 数学教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 ...查看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 1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流程: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评析 设计思路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贯穿全过程 ...查看


  •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教案
  • 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才 一.教学目标 1. 2.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 度(如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测量河宽问题.盲区问题)等的一些实际问题. 3. 通过把实际 ...查看


  • 27.1图形的相似教案
  • 课题:27.1图形的相似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两个图形相似的概念,会判断相似图形. (2)掌握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并会运用其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认识相似图形,在观察.操作 ...查看


  • 2017中考数学相似三角形教案.doc
  • 初三数学复习教案 课 题:相似三角形(2) 教学目的: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定理探究一些以相似为背景的综合性考题. 教学重点:注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及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例题分析 例1.如图,将两块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查看


  •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课件 教案
  • <23.1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3章23.1图形的旋转(P59-P 61)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概括.抽象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查看


  •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
  • 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 河北屯镇初级中学 齐志强 各位领导和老师: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视导活动中为大家做展示课,谨此请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指导.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2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