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的反思
1、.知识的获得不能仅靠传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再创造”。 《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章节中最后一个内容,它是在联系学生已有的方向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难度。研读教材后,为了突出“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个教学重点,先出示图,让学生自己说说中国货轮的位置:中国货轮在中国护航舰艇的东北方向。然后让寻找事发地的位置,发现找错了,引发冲突: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描述去找没有立刻找到?使学生认识到:东北方向是一个很大的区域,用它来描述一个点不精确,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应该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去表述。那还需要说清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也有过很多矛盾,是直接说明还是继续让学生去探索?为此,我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角度、距离等因素的,于是,决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并尝试着用图上的信息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产生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
地学习知识。
2、理解的深入不能仅靠重复,更主要的靠变式、反例来深化。 在本课教学中,知识点很清楚,即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如果纯粹是找一些场景中的点让学生说说位置,对于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这种简单的重复也很枯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后面的练习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旅游的情境。学生来讲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整个情境中,我设计了一步步地吸引学生探究所呈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习题的安排也是层层递进的:从直接描述景点点的位置,到根据提示寻找景点的位置,再到观测点的变化等,从易到难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情境的创设是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同样,学生也在这种愉快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中关于角度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图中既有南北方向,又有东西方向,以哪个方向的射线作为起始边。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我是通过对于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四个方位词的理解,突出以南北方向为基准,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练习中一系列的反例、变式来帮助突破这个难点。比如在探险情境中,图示西南区域中的一个点与正西方向之间的夹角60°,让学生描述这个点的位置,结果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南偏西60°”这样的说法,最后通过交流、争论,学生明确“南偏西”应该以南北方
向为基准,也就是以正南方向的射线为起始边的角才是我们所要描述的角度。还有设计了通过动手测量角度进而描述位置的习题,通过自己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到看角度的时候应该以南北方向为基准。
3.学科特性不能仅靠整体把握,更主要靠每一个内容特性的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置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无可替代的学科特性,学科内不同的内容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又有其不同的任务,只有首先把每一个内容自身的任务充分完成好,才能完整地建构起学生的素质大厦。确定位置是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一个内容,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在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对于这里空间观念培养的理解是,学生能根据相关的信息,在头脑中浮现出两个点相对的位置关系。要使学生能对于所描述的位置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象,教学中就要尽量创造一些学生能亲身体验的机会,让空间观念在直观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于平面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的确定,虽没有在三维空间中那么复杂,但涉及的因素也很多: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已有的对于方向的描述留在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其实是一个点和一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点,或者说,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位置关系的描述,只有区域之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大区域),位置关系并不很精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区域,更要能在这样一个区域中准确地确定这个点,这就得让学生亲自去找,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怎样才能精确地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当新问题与旧知识发生冲突后,我创设了让学生自主讨论确定物体位置的几个要素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在形象的情境中抽象出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所以,在学生学会了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精确地确定位置,体会到几要素的必要性后,我又设计了把几个要素浓缩成面、线、点,即确定位置要先找到所在的区域,也就是一个“面”,然后找到一条“线”,最后才能确定那个“点”。可以说,此时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观念。
《确定位置》的反思
1、.知识的获得不能仅靠传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再创造”。 《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章节中最后一个内容,它是在联系学生已有的方向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难度。研读教材后,为了突出“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个教学重点,先出示图,让学生自己说说中国货轮的位置:中国货轮在中国护航舰艇的东北方向。然后让寻找事发地的位置,发现找错了,引发冲突: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描述去找没有立刻找到?使学生认识到:东北方向是一个很大的区域,用它来描述一个点不精确,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应该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去表述。那还需要说清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我也有过很多矛盾,是直接说明还是继续让学生去探索?为此,我进行课前学情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角度、距离等因素的,于是,决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并尝试着用图上的信息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让学生充分经历新知产生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波利亚认为: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重要千百倍。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
地学习知识。
2、理解的深入不能仅靠重复,更主要的靠变式、反例来深化。 在本课教学中,知识点很清楚,即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如果纯粹是找一些场景中的点让学生说说位置,对于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这种简单的重复也很枯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后面的练习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旅游的情境。学生来讲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整个情境中,我设计了一步步地吸引学生探究所呈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习题的安排也是层层递进的:从直接描述景点点的位置,到根据提示寻找景点的位置,再到观测点的变化等,从易到难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情境的创设是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同样,学生也在这种愉快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确定位置的几个要素中关于角度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图中既有南北方向,又有东西方向,以哪个方向的射线作为起始边。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我是通过对于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四个方位词的理解,突出以南北方向为基准,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练习中一系列的反例、变式来帮助突破这个难点。比如在探险情境中,图示西南区域中的一个点与正西方向之间的夹角60°,让学生描述这个点的位置,结果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南偏西60°”这样的说法,最后通过交流、争论,学生明确“南偏西”应该以南北方
向为基准,也就是以正南方向的射线为起始边的角才是我们所要描述的角度。还有设计了通过动手测量角度进而描述位置的习题,通过自己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到看角度的时候应该以南北方向为基准。
3.学科特性不能仅靠整体把握,更主要靠每一个内容特性的充分发挥。
在课程设置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无可替代的学科特性,学科内不同的内容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又有其不同的任务,只有首先把每一个内容自身的任务充分完成好,才能完整地建构起学生的素质大厦。确定位置是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一个内容,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谓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在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对于这里空间观念培养的理解是,学生能根据相关的信息,在头脑中浮现出两个点相对的位置关系。要使学生能对于所描述的位置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表象,教学中就要尽量创造一些学生能亲身体验的机会,让空间观念在直观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于平面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的确定,虽没有在三维空间中那么复杂,但涉及的因素也很多:观测点、方向(角度)和距离。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已有的对于方向的描述留在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其实是一个点和一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点,或者说,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位置关系的描述,只有区域之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大区域),位置关系并不很精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的不仅是区域,更要能在这样一个区域中准确地确定这个点,这就得让学生亲自去找,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怎样才能精确地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当新问题与旧知识发生冲突后,我创设了让学生自主讨论确定物体位置的几个要素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在形象的情境中抽象出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学生形成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整体的、深刻的、概括的”。所以,在学生学会了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精确地确定位置,体会到几要素的必要性后,我又设计了把几个要素浓缩成面、线、点,即确定位置要先找到所在的区域,也就是一个“面”,然后找到一条“线”,最后才能确定那个“点”。可以说,此时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