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16 No142001年10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Oct12001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
秦永红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Ξ
道教是以自然为本、摘 要:本文论证了道家、教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而且还贯穿于人和社会,文还阐述了道家、关键词:自然无为;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5068(2001)04-0031-02
一,以自然为本,崇尚自然无为,可以说它是一种自然主义哲学。它基于道教自然宇宙观,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以自然为根本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相互统一的哲学体系。道教自然主义哲学从道的本性出发,指出道的根本是自然,道与自然实乃“合二为一”的。“自然无为”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性,是“道”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由此出发,道家哲学阐述了其本体论、认识论、人生哲学、生命伦理、自然伦理和政治伦理等思想,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哲学范畴和命题。如“自然之道”、“元气”、“清静寡欲”、“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范畴,以及“道法自然”、“人发自然”、“无为而治”等命题,展示了道家自然主义为本的哲学特征。
道家自然主义哲学首先表现在道教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上。道家的“道”、“气”分别构成了道教哲学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理论层面的基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是万物之根本,但“道”的产生和其特征均是自然而然,是自然无为的。如《升玄内教经》说“:夫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道教“气”是有形物之根本,人乃“气之聚”,元气由道而生,进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精、气、神,由此滋生万物,故气是道教宇宙生成论基础,同时又是炼养家炼气养生达到长生久视之根本。而元气以自然之道为根本,故气乃自然之气,以自然为法。由此
(道德经》可见,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3
(道德经》章)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的宇
宙生成论最为鲜明地表现了道的自然法则。《老子》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同上),也即““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使万物
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敬重,就在于它不受强制,而总是顺应自然的。所以“德”就是清静无为,因顺自然而有所得于道“;道”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用了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了万物而不主宰他们。可见,道生万物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遵循顺乎自然的原则,遵循了“自然无为”之原则。
其次,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还贯彻于人和社会。“道法自然”这一老子《道德经》名言具有深刻的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意义。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阐明
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学说,即以自然为宗的世界万物统一于道,而道以自然为法,故万物亦应法自然,这是天、地、人概莫能外均应效法遵循的“自然之道”。这句话在于人,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人在自然中的处境来观察、解决人的问题,要求作为
Ξ收稿日期:2001-07-20
“君子”的人,应具有“人道”,须效法“天道”与“地道”。如《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天”、“地”、“人”三者均要效法“道”,即效法“道”的无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任其自然,无条件地与自然融合为一,不要“妄自”作为。人生哲学就应以“道”为最高精神境界、以德为生活智慧,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是把社会生活中对物质、地位的追求等均看作多余的人生“骈技”、“赘疣”,以唤醒人对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及人的自然处境的自觉,呼唤人归于自己的本原、回归自然界,返朴归真。这句话在政治伦理上则要求统治阶级以“无为而达无不为”的“无为而治”作为其政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老子》(老子》定”《37章);用“无事取天下”《57章),天下将国泰民安,百姓将安居乐业。提倡依循“无为”、“无事”、‘无执”的原则以治国爱民;恪守无为,就可达大功告成之目的。总之,道家、道教“无为”是对待社会的处世原则和基本准则,也是治国安邦的政治准则。正如“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老子河上公注》)。《
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是道家重于天道而形成的自然主义传统,不同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哲学和宗教思想起源方法,它源于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前沿形式,其自然主义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科技、美学、医学以及中国人治身、治国、治世态度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独特的借鉴作用,可谓独树一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魁力在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的今天又将重放异彩,显示出其独到的价值和功用。“道法自然”“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这与儒家把‘道’局限于伦理纲常的伦理至上乃道统心传观念相比,显然更具有理性价值,更接近于科
(道家风骨略论》学智慧”《第7页)。“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
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将主
(中国的科学与技客观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
)。当代著名人文物理学家卡普拉说“术》: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被一些科学人文主义者发现,如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分离,使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更成为政治问题、经
作者简介:秦永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3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济问题,它使道教这一东方传统文化在长期被忽视后以其生态智慧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萌芽在当今社会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复归,表现了道教自然主义哲学的高度智慧和重要意义。
道教自然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赞美自然、崇尚自然的哲学,这是道教、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由此出发,道家、道教要求人类社会应像大自然一样纯朴和谐,这一观点对于物欲泛滥、私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对于巧取豪夺、浮华贪婪的某些当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对于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空前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解除自然、社会及人的异化,消除异化因素以及缓解人的心理矛盾及心理紧张,调节人的身心健康及心理平衡,提倡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倡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和意识观念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道家、道教生态伦理观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使之一”,使中国思想“(人文主义的地位”《第,社,1986年),但,不允许科学,……”“它从来不把人
(同上),从这儿可看出道和自然分开,家、,把人放在同宇宙、自然、社会统一的大系统下来考察的,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主张“天人合一”为其优秀传统。
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而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因而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求得人的发展。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老子》其一焉”《第25章)。人在宇宙中禀赋天地之灵而诞生,成
为宇宙中一大,但这并不意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比其它三大更高。因为“汝身非汝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
(庄子・)。既然人的身体、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知北游》生命、
禀赋、子孙皆不为人自身所拥有,而是大自然和顺之气的凝聚物(清气为天,合气为人,浊气为地),故人类就应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所有生命为友。为此《庄子・秋水》又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知东西之相反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反对把贵的观念用之于自然界,反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恃强凌弱,贵己贱物,妄自尊大。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征服的、统治的对象,为了自己的欲望满足掠夺自然、危害环境和生态、违背自然规律,这不但无助于人类造福,相反,事与愿违,必将遭致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和报应。《太平经》中也谈到“:甲者,阳也,
(太与木同类,故相应也。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与乙相应也”《
平经合校》第670页)。说明人和自然与草木皆属同类,可以相互感应,人和自然息息相通。“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
(太平经合校》不合不行竞吾年”《122页)。即是说,人乃自然之产
物,故对自然需理智而平等地对待,才能天长地久、人和兴旺。人和自然与天地有共性,因而人必须保护自然以保护自身。“天道乃转而相因,更相使也。故兑为天地之口,人亦然。故以类相求,
(太平经合校》人为天地谈也。”《670页)
在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上,老子认为人应遵循固有规律。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道的运行规
(老律是“周行”、‘复命”,即循环演化“,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子》第25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宇宙演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它推动自然循环往复、永恒运动。如果不遵循自然的这一运动规律,必将导致生物循环链条的中断或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失衡,必然使这种周期性动态平衡节律失调。而在道的循环演化中产生的万物和人包括所有生命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律中维持生存、寻求发展。对此,汤因比说道“: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
(展望二十一世纪》有自制,贪婪将导致自灭。”《第57页)。这话
虽然未免过于悲观,但对人类来说至少是一警示。人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人与大自然同一的最高境界和最高体验,唯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本来态势,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有节制地行动,同时还要在索取的同时,施与自然、奉献自然。反对人类强行干预整个世界、干预自然。“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庄子・秋水》告诫人们:自然是内在的本质,人是显露于外的东西,高尚的道德就在于顺应自然。因而,人们的行为应有所止,,应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为”《:,,,外其身而身
(老子》《第7章),唯提倡无私
,,才能获得幸福,有所建,也才能抛弃人类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带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以此相伴的各种欲望的澎涨,抛弃人片面强调宇宙中人类生命的高贵性与独特性,无视个体生命对生物圈的依赖性与从属性和人类与宇宙整体的统一性和协同性,因此导致畸型的捍卫个体独立、自由,忘记了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放弃与他人和社会的协同合作,造成私利泛滥、物欲横流、生态破坏、社会混乱的局面。《太平经》也告诫人类“: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而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上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之大不谨
(太平经合核》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第115页)
天地为人之父母,人不应做不孝不敬之事以祸害其父母。“人者,
(太平经合核》在阴阳之中央,为万物之师长,能作最众多。”《第
205页)但“人者,是中和万物长也,其长悦喜理,则其万物事理,其
(太平经合核》长乱则物乱”《第644页)。故,人应象子女之于父
母,对待自然;象兄长对于弟妹,对待万物,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为此,在道教戒律里有众多约束道教徒对大自然不敬不法行为并加以神化的宗教道德律令和行为规范,如《太平经禁烧山林诀》以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女青鬼律戒》、《升玄内教经》《、太清阴戒》《、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发灯祝愿仪》等中均有大量内容反映。其中有较多的保护生态的律文如:“烧田野山林之罪”、“污秽五岳山河之罪”、“烧山捕猎之罪”、“张筌捕鱼之罪”、“砍伐树木采折花草之罪”、“落子伤胎之罪”。《太上老君经律》中有“第四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十四戒,不得烧野田山林”、“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草花”、“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河中”、“第四十九戒,不得以足踏六畜”、“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泽”、“第七十五戒,不得渔猪伤熬众生。”另外还有第95、97、98、129、132、172、173戒等等,并提出“有知之人,可无犯禁”“,故天上令急禁……”加以重申;提高其神圣、权威性,要求令行禁止。
综上所述,道家、道教哲学从根本上是建立在以自然为本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哲学。它第一次提出了“自然天为”的天道观,是一种极其理性的、思辨的方式,是对宗教意识和实践理性的超越和突破,标志着我国民族哲学智慧的历史形成,这在古代思想史上是一大解放和突破1是一种最深刻而完善的生态智慧。道家、道教顺张自然,亲近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人类反思现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树立高度自觉的自然保护主义意识,提倡理性的、精神化的生活方式,解决人类违背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无疑是灵感启发的源泉之一,是一服清新剂,它起到了开拓人类心灵新天地的作用,是属于未来高理性、高文化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责任编辑 王碧瑶)
・32・
第十六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16 No142001年10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Oct12001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
秦永红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Ξ
道教是以自然为本、摘 要:本文论证了道家、教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而且还贯穿于人和社会,文还阐述了道家、关键词:自然无为;生态伦理;;中图分类号-5068(2001)04-0031-02
一,以自然为本,崇尚自然无为,可以说它是一种自然主义哲学。它基于道教自然宇宙观,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以自然为根本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相互统一的哲学体系。道教自然主义哲学从道的本性出发,指出道的根本是自然,道与自然实乃“合二为一”的。“自然无为”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性,是“道”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由此出发,道家哲学阐述了其本体论、认识论、人生哲学、生命伦理、自然伦理和政治伦理等思想,形成一整套独特的哲学范畴和命题。如“自然之道”、“元气”、“清静寡欲”、“物我两忘”等重要哲学范畴,以及“道法自然”、“人发自然”、“无为而治”等命题,展示了道家自然主义为本的哲学特征。
道家自然主义哲学首先表现在道教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上。道家的“道”、“气”分别构成了道教哲学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理论层面的基础。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是万物之根本,但“道”的产生和其特征均是自然而然,是自然无为的。如《升玄内教经》说“:夫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道教“气”是有形物之根本,人乃“气之聚”,元气由道而生,进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精、气、神,由此滋生万物,故气是道教宇宙生成论基础,同时又是炼养家炼气养生达到长生久视之根本。而元气以自然之道为根本,故气乃自然之气,以自然为法。由此
(道德经》可见,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3
(道德经》章)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的宇
宙生成论最为鲜明地表现了道的自然法则。《老子》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同上),也即““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使万物
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受敬重,就在于它不受强制,而总是顺应自然的。所以“德”就是清静无为,因顺自然而有所得于道“;道”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用了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了万物而不主宰他们。可见,道生万物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遵循顺乎自然的原则,遵循了“自然无为”之原则。
其次,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还贯彻于人和社会。“道法自然”这一老子《道德经》名言具有深刻的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意义。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阐明
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学说,即以自然为宗的世界万物统一于道,而道以自然为法,故万物亦应法自然,这是天、地、人概莫能外均应效法遵循的“自然之道”。这句话在于人,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以人在自然中的处境来观察、解决人的问题,要求作为
Ξ收稿日期:2001-07-20
“君子”的人,应具有“人道”,须效法“天道”与“地道”。如《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天”、“地”、“人”三者均要效法“道”,即效法“道”的无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任其自然,无条件地与自然融合为一,不要“妄自”作为。人生哲学就应以“道”为最高精神境界、以德为生活智慧,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是把社会生活中对物质、地位的追求等均看作多余的人生“骈技”、“赘疣”,以唤醒人对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及人的自然处境的自觉,呼唤人归于自己的本原、回归自然界,返朴归真。这句话在政治伦理上则要求统治阶级以“无为而达无不为”的“无为而治”作为其政治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此“,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老子》(老子》定”《37章);用“无事取天下”《57章),天下将国泰民安,百姓将安居乐业。提倡依循“无为”、“无事”、‘无执”的原则以治国爱民;恪守无为,就可达大功告成之目的。总之,道家、道教“无为”是对待社会的处世原则和基本准则,也是治国安邦的政治准则。正如“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老子河上公注》)。《
道家自然主义哲学是道家重于天道而形成的自然主义传统,不同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种哲学和宗教思想起源方法,它源于自然和自然科学的前沿形式,其自然主义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科技、美学、医学以及中国人治身、治国、治世态度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独特的借鉴作用,可谓独树一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魁力在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的今天又将重放异彩,显示出其独到的价值和功用。“道法自然”“决定了道家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研究,都力图采取客观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这与儒家把‘道’局限于伦理纲常的伦理至上乃道统心传观念相比,显然更具有理性价值,更接近于科
(道家风骨略论》学智慧”《第7页)。“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
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将主
(中国的科学与技客观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
)。当代著名人文物理学家卡普拉说“术》: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被一些科学人文主义者发现,如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分离,使生态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更成为政治问题、经
作者简介:秦永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3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济问题,它使道教这一东方传统文化在长期被忽视后以其生态智慧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萌芽在当今社会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复归,表现了道教自然主义哲学的高度智慧和重要意义。
道教自然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赞美自然、崇尚自然的哲学,这是道教、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由此出发,道家、道教要求人类社会应像大自然一样纯朴和谐,这一观点对于物欲泛滥、私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对于巧取豪夺、浮华贪婪的某些当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对于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竞争空前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解除自然、社会及人的异化,消除异化因素以及缓解人的心理矛盾及心理紧张,调节人的身心健康及心理平衡,提倡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倡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和意识观念将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道家、道教生态伦理观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使之一”,使中国思想“(人文主义的地位”《第,社,1986年),但,不允许科学,……”“它从来不把人
(同上),从这儿可看出道和自然分开,家、,把人放在同宇宙、自然、社会统一的大系统下来考察的,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主张“天人合一”为其优秀传统。
老子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而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因而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求得人的发展。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
(老子》其一焉”《第25章)。人在宇宙中禀赋天地之灵而诞生,成
为宇宙中一大,但这并不意味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比其它三大更高。因为“汝身非汝有也,……熟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
(庄子・)。既然人的身体、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知北游》生命、
禀赋、子孙皆不为人自身所拥有,而是大自然和顺之气的凝聚物(清气为天,合气为人,浊气为地),故人类就应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所有生命为友。为此《庄子・秋水》又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知东西之相反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反对把贵的观念用之于自然界,反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恃强凌弱,贵己贱物,妄自尊大。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征服的、统治的对象,为了自己的欲望满足掠夺自然、危害环境和生态、违背自然规律,这不但无助于人类造福,相反,事与愿违,必将遭致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和报应。《太平经》中也谈到“:甲者,阳也,
(太与木同类,故相应也。乙者,阴也,与草同类,故与乙相应也”《
平经合校》第670页)。说明人和自然与草木皆属同类,可以相互感应,人和自然息息相通。“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
(太平经合校》不合不行竞吾年”《122页)。即是说,人乃自然之产
物,故对自然需理智而平等地对待,才能天长地久、人和兴旺。人和自然与天地有共性,因而人必须保护自然以保护自身。“天道乃转而相因,更相使也。故兑为天地之口,人亦然。故以类相求,
(太平经合校》人为天地谈也。”《670页)
在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上,老子认为人应遵循固有规律。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遵从天道、顺应自然、实践无为。道的运行规
(老律是“周行”、‘复命”,即循环演化“,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子》第25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宇宙演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它推动自然循环往复、永恒运动。如果不遵循自然的这一运动规律,必将导致生物循环链条的中断或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失衡,必然使这种周期性动态平衡节律失调。而在道的循环演化中产生的万物和人包括所有生命必须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的节律中维持生存、寻求发展。对此,汤因比说道“: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
(展望二十一世纪》有自制,贪婪将导致自灭。”《第57页)。这话
虽然未免过于悲观,但对人类来说至少是一警示。人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一人与大自然同一的最高境界和最高体验,唯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本来态势,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遵循自然的变化而有节制地行动,同时还要在索取的同时,施与自然、奉献自然。反对人类强行干预整个世界、干预自然。“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庄子・秋水》告诫人们:自然是内在的本质,人是显露于外的东西,高尚的道德就在于顺应自然。因而,人们的行为应有所止,,应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则,(为”《:,,,外其身而身
(老子》《第7章),唯提倡无私
,,才能获得幸福,有所建,也才能抛弃人类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带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以此相伴的各种欲望的澎涨,抛弃人片面强调宇宙中人类生命的高贵性与独特性,无视个体生命对生物圈的依赖性与从属性和人类与宇宙整体的统一性和协同性,因此导致畸型的捍卫个体独立、自由,忘记了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放弃与他人和社会的协同合作,造成私利泛滥、物欲横流、生态破坏、社会混乱的局面。《太平经》也告诫人类“: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而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上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之大不谨
(太平经合核》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第115页)
天地为人之父母,人不应做不孝不敬之事以祸害其父母。“人者,
(太平经合核》在阴阳之中央,为万物之师长,能作最众多。”《第
205页)但“人者,是中和万物长也,其长悦喜理,则其万物事理,其
(太平经合核》长乱则物乱”《第644页)。故,人应象子女之于父
母,对待自然;象兄长对于弟妹,对待万物,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为此,在道教戒律里有众多约束道教徒对大自然不敬不法行为并加以神化的宗教道德律令和行为规范,如《太平经禁烧山林诀》以及《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女青鬼律戒》、《升玄内教经》《、太清阴戒》《、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发灯祝愿仪》等中均有大量内容反映。其中有较多的保护生态的律文如:“烧田野山林之罪”、“污秽五岳山河之罪”、“烧山捕猎之罪”、“张筌捕鱼之罪”、“砍伐树木采折花草之罪”、“落子伤胎之罪”。《太上老君经律》中有“第四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十四戒,不得烧野田山林”、“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草花”、“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河中”、“第四十九戒,不得以足踏六畜”、“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泽”、“第七十五戒,不得渔猪伤熬众生。”另外还有第95、97、98、129、132、172、173戒等等,并提出“有知之人,可无犯禁”“,故天上令急禁……”加以重申;提高其神圣、权威性,要求令行禁止。
综上所述,道家、道教哲学从根本上是建立在以自然为本基础上的自然主义哲学。它第一次提出了“自然天为”的天道观,是一种极其理性的、思辨的方式,是对宗教意识和实践理性的超越和突破,标志着我国民族哲学智慧的历史形成,这在古代思想史上是一大解放和突破1是一种最深刻而完善的生态智慧。道家、道教顺张自然,亲近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人类反思现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树立高度自觉的自然保护主义意识,提倡理性的、精神化的生活方式,解决人类违背理性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无疑是灵感启发的源泉之一,是一服清新剂,它起到了开拓人类心灵新天地的作用,是属于未来高理性、高文化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责任编辑 王碧瑶)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