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话改革
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广西的改革建设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 ,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 , 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 ,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几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这一篇文章就是用哲学的相关理论,来谈谈我的家乡---广西的改革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改革,是过去几十年来广西发展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广西破冰铺路的最利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广西改革发展的实际,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科学解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
一、坚持对立统一,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
的需要。这个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客观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随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把发挥广西经济优势问题提上议程,组织力量就经济建设方针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探索发展广西的新路。自治区党委 1981 年 6 月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了“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 糖、水电),发挥八大优势(蔗糖、土特产品、水力发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进口贸易、林业、旅游)”的共识,并把它作为发挥广西经济优势的战略。198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允许特殊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11月进一步明确了在广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到 1983年春,广西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全区生产队总数的99%。除了土地承包,改革还由农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出现了技术、加工、运销、服务和开发性承包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广西立足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自身的优势,考虑到多方面的发展,努力发展生产力,“包产到户”的实施,更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外开放也逐步铺开,1982年8月,广西北部湾首次迎来万吨巨轮。尽管边境线上对越自卫还击的炮声还在轰鸣,但广西的改革开放序幕已初步拉开。改革至今,广西在对外开放上也加大了力度,近年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广西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和沿江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沿边经济开放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呈现出良好势头。“十三五”期间,广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着力发展边境特色产业,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培育黄金水道经济带,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陆海空内河口岸形态齐全,口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一、二类口岸25个,其中一类口岸19个、二类口岸6个,中越边民互市点26个,口岸开放数量仅次于广东、黑龙江两省,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二、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过去三十几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才刚跑完前半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在任何情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超越现实阶段。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下,看广西的区情:广西,既沿海,又沿边,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但是广西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广西来说,想要更好的改革,就要在全中国的大环境下,基于这一基本区情去探寻改革开放初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又不超越现实阶段。
三、坚持总体受益,正确处理讲求效率与注重公平的基本关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总体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正确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使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尽管这种受益有可能会是眼前的吃亏和长远的得益。能否让多数人受益,关键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紧紧扭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偏废。效率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以鼓励先富;公平主要靠政府调控,以促进共富。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推动发展更有效率、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实现生态环境更可持续。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和源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谁拥有效率,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必然会伤害公平。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
1980年“包产到户”的实行,使占广西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获得了可以承包使用的土地,相对自由的收入分配让广大农民增加了劳动积极性,生产力提高;同时,在后来的改革发展中,广西一直注重发展龙头经济,希望让某一地区的经济带动整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如北
部湾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老工业城市柳州的发展等,都起到了良好的领头羊作用。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仍占人口总数大部分,城乡建设是农民直接受益的改革,只有好的居住环境,才能让农民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城乡规划法》后,《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也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广西的城乡建设将逐步打破现有的城乡建设二元结构,把城乡建设作为一体进行统筹考虑,以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步协调改善,促进城乡建设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泽东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近十几年来广西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加强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广西与粤港澳台合作、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广西
参与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广西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这些作为广西改革开放的主流,那么广西内部的村镇、城乡建设等,与主流方向共同发展,促进了广西的发展繁荣。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必须清醒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旧的体制弊端革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产生出来。比如,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部分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困难加大。又如,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业垄断经营和利润过高、薪酬过高的问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问题,当年的改革“铺路石”有的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改革“绊脚石”。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做好稳固的发展。
学哲学,话改革
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广西的改革建设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 ,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 , 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 ,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几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这一篇文章就是用哲学的相关理论,来谈谈我的家乡---广西的改革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改革,是过去几十年来广西发展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广西破冰铺路的最利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广西改革发展的实际,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的高度深化对改革的认识,科学解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
一、坚持对立统一,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同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中,直接受生产力所推动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是易变的,上层建筑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更。当生产关系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要求变革的客观趋势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矛盾,这就需要推进社会变革,以符合经济基础及其发展
的需要。这个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改革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这是客观的要求、历史的必然。
随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始把发挥广西经济优势问题提上议程,组织力量就经济建设方针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探索发展广西的新路。自治区党委 1981 年 6 月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了“巩固一个基础(粮食),抓紧两大支柱(蔗 糖、水电),发挥八大优势(蔗糖、土特产品、水力发电、有色金属、建筑材料、进口贸易、林业、旅游)”的共识,并把它作为发挥广西经济优势的战略。198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允许特殊条件下实行“包产到户”,11月进一步明确了在广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到 1983年春,广西实行“双包”的生产队达到全区生产队总数的99%。除了土地承包,改革还由农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出现了技术、加工、运销、服务和开发性承包等多个领域、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广西立足于自身的地理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利用自身的优势,考虑到多方面的发展,努力发展生产力,“包产到户”的实施,更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更大的生产动力。
对外开放也逐步铺开,1982年8月,广西北部湾首次迎来万吨巨轮。尽管边境线上对越自卫还击的炮声还在轰鸣,但广西的改革开放序幕已初步拉开。改革至今,广西在对外开放上也加大了力度,近年来,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广西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和沿江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沿边经济开放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呈现出良好势头。“十三五”期间,广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口岸经济,着力发展边境特色产业,促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培育黄金水道经济带,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陆海空内河口岸形态齐全,口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一、二类口岸25个,其中一类口岸19个、二类口岸6个,中越边民互市点26个,口岸开放数量仅次于广东、黑龙江两省,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口岸开放格局。
二、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活的哲学,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路线。过去三十几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牢牢抓住实事求是这个活的灵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和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们才刚跑完前半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在任何情况下、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起来,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也不超越现实阶段。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条件下,看广西的区情:广西,既沿海,又沿边,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但是广西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广西来说,想要更好的改革,就要在全中国的大环境下,基于这一基本区情去探寻改革开放初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又不超越现实阶段。
三、坚持总体受益,正确处理讲求效率与注重公平的基本关系,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总体受益是全局和局部辩证关系的正确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受益或所有的人都同等程度受益,但从总体上讲,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都必须使多数人受益,不能让多数人吃亏,尽管这种受益有可能会是眼前的吃亏和长远的得益。能否让多数人受益,关键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两者并非“非此即彼”、“零和博弈”,而是紧紧扭结在一起,相互影响,不可偏废。效率主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以鼓励先富;公平主要靠政府调控,以促进共富。我们所要追求的改革目标,就是要推动发展更有效率、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实现生态环境更可持续。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和源泉。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落后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谁拥有效率,谁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必然会伤害公平。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提高效率的直接诱因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同样,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就越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旦显失公平,市场必然丧失活力,社会必然动荡不安,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
1980年“包产到户”的实行,使占广西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获得了可以承包使用的土地,相对自由的收入分配让广大农民增加了劳动积极性,生产力提高;同时,在后来的改革发展中,广西一直注重发展龙头经济,希望让某一地区的经济带动整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如北
部湾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老工业城市柳州的发展等,都起到了良好的领头羊作用。
四、坚持群众路线,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这彻底颠覆了以往阶级社会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底层、压榨对象的谬论;有力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既主张“天赋人权”,又认为人民群众缺乏理性、不能正确行使权力,需要通过契约把权力让渡给社会精英阶层的怪论,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新境界。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推动各项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仍占人口总数大部分,城乡建设是农民直接受益的改革,只有好的居住环境,才能让农民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于2008年1月1日实施《城乡规划法》后,《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也于201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广西的城乡建设将逐步打破现有的城乡建设二元结构,把城乡建设作为一体进行统筹考虑,以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同步协调改善,促进城乡建设走上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五、坚持统筹谋划,把握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注重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又会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全面看问题,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整体推进制度体系构建,又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正如毛泽东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也是如此。
近十几年来广西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加强与东盟全面开放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广西与粤港澳台合作、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广西
参与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广西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等,这些作为广西改革开放的主流,那么广西内部的村镇、城乡建设等,与主流方向共同发展,促进了广西的发展繁荣。
六、坚持底线思维,确立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的基本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式。《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有备无患的结果往往是备而无患,置之死地恰恰能够得以后生。当前,一方面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另一方面社会风险“燃点降低”,稍有不慎,极易引发互动共振的“蝴蝶效应”。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要善用底线思维,认真思考、小心求证,想一万、防万一,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把各种应对的办法想细。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必须清醒看到,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涌现出来,旧的体制弊端革除了,新的体制弊端又产生出来。比如,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性的同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部分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地方发展后劲不足、困难加大。又如,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现象基本消除了,但又暴露出行业垄断经营和利润过高、薪酬过高的问题;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打破了,但又暴露出新的利益格局板结固化的问题,当年的改革“铺路石”有的甚至变成了现在的改革“绊脚石”。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综合各方面,做好稳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