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

农经济的形成)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1. 冶铜技术

2.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3、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 4、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

5、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4.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5.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2.明清时期 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表现: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二)、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出现夜市。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2.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四)、明清商业缓慢发展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及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

世界潮流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

的诱导。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B、一战期间(1914—1918) 1、发展的特征:短暂春天

2、原因:(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萧条的原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C、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特征: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 措施

D、抗日战争(1937-1945):特征:沉重打击

E、解放战争(1946-1949):特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三、认识: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1956年三大改造(哪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二、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1978年,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意义: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最先进行的两个省是安徽和四川。 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主要内容(措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 改革产权制度——1992年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

南经济特区。(最大)

2、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 3、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其中位于

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4、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5、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6、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7、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3、女子的旗袍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列宁装。

4、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B、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洋-----印度 C、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西欧-----大西洋------美洲,

D、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3、影响:打破了世界互相隔绝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联系,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 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3、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4、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经过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3)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签订巴黎和约。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

6航海条例》。 三、 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3、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富尔顿1814(火车);

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主要的发明创造: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4)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建立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胡佛的反危机措施: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工业——核心内容(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保护劳工权利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1)经济:减轻了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2)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度,缓和了阶级矛盾。(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快速增长 (2)70年代——特征:经济滞胀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特征: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3、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实行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找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标志:1921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效果:找到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1、主要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布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 四、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1) 内容

政治改革: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

(2)结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2)影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

1) 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WB成立, 2、《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于1995年发展成为世贸组织。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二、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

1.欧盟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5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盟欧正式建立。

2、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4、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2.世贸形成的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3.(宗旨)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5、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7、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3.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如男耕女织);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

农经济的形成)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1. 冶铜技术

2.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3、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在春秋晚期 4、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在汉代

5、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3.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4.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5.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2.明清时期 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表现: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二)、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出现夜市。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2.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四)、明清商业缓慢发展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四、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及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

世界潮流

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派创办企业

的诱导。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B、一战期间(1914—1918) 1、发展的特征:短暂春天

2、原因:(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萧条的原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C、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特征: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 措施

D、抗日战争(1937-1945):特征:沉重打击

E、解放战争(1946-1949):特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三、认识: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1956年三大改造(哪三大改造)的完成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二、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1978年,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2、意义: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最先进行的两个省是安徽和四川。 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主要内容(措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 改革产权制度——1992年十四大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 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 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

南经济特区。(最大)

2、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的是浦东。 3、 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目的在于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其中位于

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秦皇岛和湛江。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

4、 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5、 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6、 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7、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影响; 2、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3、女子的旗袍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列宁装。

4、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B、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洋-----印度 C、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西欧-----大西洋------美洲,

D、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3、影响:打破了世界互相隔绝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联系,世界市场出现了雏形。 二、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3、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 4、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经过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3)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签订巴黎和约。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

6航海条例》。 三、 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3、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富尔顿1814(火车);

4、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主要的发明创造: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4)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建立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胡佛的反危机措施: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工业——核心内容(3)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保护劳工权利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1)经济:减轻了对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2)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度,缓和了阶级矛盾。(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快速增长 (2)70年代——特征:经济滞胀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特征: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3、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实行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没有找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2.标志:1921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效果:找到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三、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1、主要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布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 四、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1) 内容

政治改革: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

(2)结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2)影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

1) 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WB成立, 2、《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于1995年发展成为世贸组织。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二、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

1.欧盟建立的过程: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1965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盟欧正式建立。

2、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4、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成立: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2.世贸形成的意义: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3.(宗旨)目的: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5、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7、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3.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8、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查看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提纲
  •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第6课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世界现存最早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刚经>(868年),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代孙思邈& ...查看


  • 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 政治必修二 政治生活 复习提纲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 ...查看


  •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_百度文库
  • 1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章 人类探索细胞的历史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 (1 )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是英国的科学家胡克 (2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是德国的科学家施莱登 .施旺 和魏尔肖.提出 ...查看


  •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复习提纲
  •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高考复习提纲 一.知识点网络 二.知识点精讲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数据:"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 ...查看


  •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 历史必修三 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 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 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 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 9百家争鸣出现 ...查看


  •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岳麓版)
  • 序号 横岗高级中学 高一历史学案 学生 总分数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二.商朝:1.内服与外服制度: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2015必修三复习提纲
  • 江苏省2015年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Ⅲ复习纲要 2015年1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道家:老子(春秋晚期)和庄子(战国): 老子: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