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观看剪枝并认识剪枝的过程,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桃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剪枝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关键
1、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2、了解剪枝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根据班级找某某学生。
2、观看剪枝图,出示课题。
3、看王大伯图片,引入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王大伯是什么样的人?(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近闻名、总是、大、甜)
(2)读好这一段,读出敬佩的语气。
(3)设疑:王大伯真的如此闻名吗?
2、学习第二段
(1)“我”跟你一样好奇,想去看看究竟。板书:满怀好奇。
(2)怎么他家的桃子就能结得那么大,那么甜呢?
(3)自由读第二段。
(4)“我”看到了什么?(读出相应句子)
(5)再读,剪枝动作表演,说说从这些内容中读懂了什么?(剪枝动作熟练)
(6)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读“我”问王大伯的话。板书:一脸疑惑。
(7)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注意王大伯说话的语气)
(8)分析王大伯回答的话。(分两个层次:剪下的枝条,留下的枝条)
(9)试用“因为„„所以„„”说话。(回答“我”的问题)
(10)表演“我”与王大伯之间的对话。
(11)现在“我”能确定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吗?板书:将信将疑。结合课文理解“将信将疑”。
(12)指导读好此时心里想的话。
3、学习第三段
(1)“来年”桃园情况如何呢?指名读第三段。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当时的场面怎样?播放图片欣赏桃花美景。
(3)此时的“我”盼望什么?你能预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语气轻松、愉快。
4、学习第四段
(1)“我”很较真,一定要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暑假到了,“我”又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看图,试用“又__又__”描述桃子的样子。
(3)看到这些桃子“我”心情怎样?(惊讶、高兴)板书:又惊又喜。
(4)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代表的感情。
(5)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回顾王大伯说的话。
(7)王大伯不愧为“种桃能手”啊!
(8)小结:冬剪一根枝,夏收万个桃。这劳动中也藏着丰富的学问,我们要好好向生活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三、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引导得出:“减少”是为了“增加”)
2、启发思考:
(1)如果王大伯不给桃树剪枝,结果又会怎样呢?
(2)这个暑假过后,再次见到王大爷,“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3)如果你是一棵小果树,你想对自己的主人说些什么话?
3、生活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向文中的“我”学习)
4、送给大家八个字:删繁就简,勤学好问。
四、作业设计
1、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
剪枝 ——→ 满树桃花 ——→ 挂满桃子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盼望 ——→ 又惊又喜 将信将疑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观看剪枝并认识剪枝的过程,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桃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地理解了王大伯的话。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剪枝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关键
1、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2、了解剪枝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实,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启发:根据班级找某某学生。
2、观看剪枝图,出示课题。
3、看王大伯图片,引入课文。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王大伯是什么样的人?(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近闻名、总是、大、甜)
(2)读好这一段,读出敬佩的语气。
(3)设疑:王大伯真的如此闻名吗?
2、学习第二段
(1)“我”跟你一样好奇,想去看看究竟。板书:满怀好奇。
(2)怎么他家的桃子就能结得那么大,那么甜呢?
(3)自由读第二段。
(4)“我”看到了什么?(读出相应句子)
(5)再读,剪枝动作表演,说说从这些内容中读懂了什么?(剪枝动作熟练)
(6)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读“我”问王大伯的话。板书:一脸疑惑。
(7)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注意王大伯说话的语气)
(8)分析王大伯回答的话。(分两个层次:剪下的枝条,留下的枝条)
(9)试用“因为„„所以„„”说话。(回答“我”的问题)
(10)表演“我”与王大伯之间的对话。
(11)现在“我”能确定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吗?板书:将信将疑。结合课文理解“将信将疑”。
(12)指导读好此时心里想的话。
3、学习第三段
(1)“来年”桃园情况如何呢?指名读第三段。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当时的场面怎样?播放图片欣赏桃花美景。
(3)此时的“我”盼望什么?你能预想到什么?
(4)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语气轻松、愉快。
4、学习第四段
(1)“我”很较真,一定要知道事情的结果。所以暑假到了,“我”又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看图,试用“又__又__”描述桃子的样子。
(3)看到这些桃子“我”心情怎样?(惊讶、高兴)板书:又惊又喜。
(4)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代表的感情。
(5)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回顾王大伯说的话。
(7)王大伯不愧为“种桃能手”啊!
(8)小结:冬剪一根枝,夏收万个桃。这劳动中也藏着丰富的学问,我们要好好向生活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三、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引导得出:“减少”是为了“增加”)
2、启发思考:
(1)如果王大伯不给桃树剪枝,结果又会怎样呢?
(2)这个暑假过后,再次见到王大爷,“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3)如果你是一棵小果树,你想对自己的主人说些什么话?
3、生活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向文中的“我”学习)
4、送给大家八个字:删繁就简,勤学好问。
四、作业设计
1、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
剪枝 ——→ 满树桃花 ——→ 挂满桃子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盼望 ——→ 又惊又喜 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