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摘要:新城市主义理论倡导多样性、适宜居住、步行友善的社区和尊重历史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它系统的理论构架与切实可行的实践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城市更新;启示   1引言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   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大多数郊区单元的规模远远超出传统和历史上的城镇规模,就应该回到使用过去通常指导城镇设计的原则来设计郊区,而小规模的城镇形态便是基本的原则。小城镇的正常衍化需要依靠城市的关键部件和设计解决方式的相对稳定,保持这些关键部件和解决方式、设计策略、形式体量的设计原则便得以保证城镇特色、形态和空间经验不因那些不断变化的要素的变化而改变。   3.3新城市主义的旧城改造原则   新城市主义支持对现有城区的改造,并力图将混乱无章的郊区改建成丰富多彩功能完备的社区,在规划、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和建筑文化遗产。旧城改造与新城镇设计完全不同,旧城改造需要根据旧城的特定地点、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设计。它必须考虑设计项目和周围的特定关联和文脉的问题。旧城改造处理的不是大面积的彻底重建,而通常是在某个街段内的一个不大的区域、邻里和社区的改建或者重建。   4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现代人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这种以物质观为导向的功能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西方的住区规划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功能至上的物质决定论,产生了现代主义式的“人造城市”,虽然容纳下了更多的人生活在这里,但却没能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相应的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从追求物质空间转向构建社会文化,关注具有社会意义的城市生活的塑造。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正是基于此,即“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当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现象仍然存在,高速增长的 GDP背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但也不能回避物质主导的意识对社会精神层面的冲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建筑和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温馨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城市的更新中,“以人为本”是需要坚持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为老区人们重新营造更好的生活。   4.2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的更新体系   新城市主义理论一个较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其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结构。它关注的是在城市建设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建筑或规划领域,而是结合经济、交通、人口、种族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来寻求解决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途径。《新城市主义宪章》短短的 27 个小节,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区域到一个城市街区,在各种尺度都能进行良好的设计和规划。可以说,系统性的解决问题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目前,我国各地市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城市更新也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着力为老百姓改善生活品质的更新改造工作已经大范围的展开。城市的更新改造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结构加固、屋顶防水处理、外墙节能保温处理、室内管线改造、小区活动器材建设、小区环境治理、停车位治理等。这些更新改造工作基本集中在物质改善的层面,且总是出现了问题才治理;另外一方面,在一个城市中,一项更新工程在全市所有老旧住区中实施,这种做法并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物质性的老化可以容易的及时修补,而结构性的更新则需要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案。   4.3扬长避短,尊重居民居住选择   在新城市主义的更新中,它们从来不会选择推倒重建作为更新的办法。新城市主义者们认为,建筑存在即有意义,一个场所中有人居住和生活,说明这里不单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是已经融入了人类的情感。在城市更新中,要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尊重人们的居住选择。例如在城市旧区更新中,要注重扬长避短:老旧住区往往有较宜人的尺度空间,则要通过整合和利用来提升空间品质;老旧住区中的公共服务功能设施比较单一,则要通过多样化的调整来激活老旧住区中的生活;邻里社会结构瓦解,则要通过精神文化的营造重建和谐邻里关系。事物的存在必然有两面性,好的方面能够发挥和利用,不好的方面能够调整和改善,这才是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   4.4贯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   新城市主义思想、设计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对生态要素的保护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的追求。可持续理念包括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自然要素、城市物质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城市更新应该贯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优化土地利用、保护有意义的已建成物质环境和历史遗存、维护传统社区邻里关系。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改造现有建筑,提高场所的可达性、包容性,创造宜居的生态社区与环境。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吉尔・格兰特,叶齐茂等译. 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睿.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D].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陈煊,张道华,魏小青. 新城市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居住区设计的影响[J]. 中外建筑,2011(10).   [4] 叶齐茂. 新城市主义对解决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启迪――对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Peter Calthorpe的电话采访[J]. 国外城市规划,2004(02).   [5] 沈克宁. 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J]. 建筑师,2003(03).

  摘要:新城市主义理论倡导多样性、适宜居住、步行友善的社区和尊重历史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它系统的理论构架与切实可行的实践对我国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城市更新;启示   1引言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   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大多数郊区单元的规模远远超出传统和历史上的城镇规模,就应该回到使用过去通常指导城镇设计的原则来设计郊区,而小规模的城镇形态便是基本的原则。小城镇的正常衍化需要依靠城市的关键部件和设计解决方式的相对稳定,保持这些关键部件和解决方式、设计策略、形式体量的设计原则便得以保证城镇特色、形态和空间经验不因那些不断变化的要素的变化而改变。   3.3新城市主义的旧城改造原则   新城市主义支持对现有城区的改造,并力图将混乱无章的郊区改建成丰富多彩功能完备的社区,在规划、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和建筑文化遗产。旧城改造与新城镇设计完全不同,旧城改造需要根据旧城的特定地点、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设计。它必须考虑设计项目和周围的特定关联和文脉的问题。旧城改造处理的不是大面积的彻底重建,而通常是在某个街段内的一个不大的区域、邻里和社区的改建或者重建。   4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现代人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这种以物质观为导向的功能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西方的住区规划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功能至上的物质决定论,产生了现代主义式的“人造城市”,虽然容纳下了更多的人生活在这里,但却没能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相应的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人们开始逐渐反思,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从追求物质空间转向构建社会文化,关注具有社会意义的城市生活的塑造。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正是基于此,即“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当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现象仍然存在,高速增长的 GDP背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有了相应的改善,但也不能回避物质主导的意识对社会精神层面的冲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建筑和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温馨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城市的更新中,“以人为本”是需要坚持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为老区人们重新营造更好的生活。   4.2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的更新体系   新城市主义理论一个较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其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结构。它关注的是在城市建设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建筑或规划领域,而是结合经济、交通、人口、种族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来寻求解决城市发展现实问题的途径。《新城市主义宪章》短短的 27 个小节,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区域到一个城市街区,在各种尺度都能进行良好的设计和规划。可以说,系统性的解决问题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目前,我国各地市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城市更新也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部分,着力为老百姓改善生活品质的更新改造工作已经大范围的展开。城市的更新改造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结构加固、屋顶防水处理、外墙节能保温处理、室内管线改造、小区活动器材建设、小区环境治理、停车位治理等。这些更新改造工作基本集中在物质改善的层面,且总是出现了问题才治理;另外一方面,在一个城市中,一项更新工程在全市所有老旧住区中实施,这种做法并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物质性的老化可以容易的及时修补,而结构性的更新则需要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案。   4.3扬长避短,尊重居民居住选择   在新城市主义的更新中,它们从来不会选择推倒重建作为更新的办法。新城市主义者们认为,建筑存在即有意义,一个场所中有人居住和生活,说明这里不单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是已经融入了人类的情感。在城市更新中,要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传统,尊重人们的居住选择。例如在城市旧区更新中,要注重扬长避短:老旧住区往往有较宜人的尺度空间,则要通过整合和利用来提升空间品质;老旧住区中的公共服务功能设施比较单一,则要通过多样化的调整来激活老旧住区中的生活;邻里社会结构瓦解,则要通过精神文化的营造重建和谐邻里关系。事物的存在必然有两面性,好的方面能够发挥和利用,不好的方面能够调整和改善,这才是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   4.4贯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   新城市主义思想、设计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对生态要素的保护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的追求。可持续理念包括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自然要素、城市物质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城市更新应该贯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策略,优化土地利用、保护有意义的已建成物质环境和历史遗存、维护传统社区邻里关系。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改造现有建筑,提高场所的可达性、包容性,创造宜居的生态社区与环境。   参考文献   [1] (加拿大)吉尔・格兰特,叶齐茂等译. 良好社区规划: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李睿.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D].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陈煊,张道华,魏小青. 新城市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居住区设计的影响[J]. 中外建筑,2011(10).   [4] 叶齐茂. 新城市主义对解决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启迪――对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Peter Calthorpe的电话采访[J]. 国外城市规划,2004(02).   [5] 沈克宁. 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J]. 建筑师,2003(03).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