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系三大民系: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东的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
广府: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最具开放性。广府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即为杰出代表。广府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广府人敢为天下先,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华南人才汇聚中心。
广府人具有务实精神,政治观念较弱,商品意识却很强,而广州商人在清中期就已闻名全国。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这就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强烈的商品意识也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即使在学术思想上,他们也强调学以致用。
广州向来是岭南文化中心,所以经常被用来指代广东文化,广州话被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被称为,粤剧。粤曲。广州菜被称为,粤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福佬:福佬人主要居住在广东东部。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州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潮州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州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潮州人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潮汕地区的海外贸易开始较早,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进行贸易。明清时期,潮州地区已有发达的海洋性商业贸易活动。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期,潮州商人还是偷偷进行海外贸易。潮州人所具有的超强适应力,竞争力和团结力,使得他们在海外贸易中非常受用。很多潮州人从做小商小贩起家,最终发财致富。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许多地方都建有潮州会馆。明清时期,在国内的许多商埠也都设有潮州会馆。现在,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加,澳等地也组建有潮州人社团。1981年成立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聚会。1997年第八届年会第一次在潮州人本土汕头举行,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向大会发来贺电,潮商在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刻苦自强的客家人: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州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固。其表现有二: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二是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龙屋。客家人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与广府人,潮州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等。
客家人重耕读,轻工商的观念以及小农意识,使客家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也与同在岭南的广府人和潮州人拉开差距。客家华侨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扶持公益事业,却很少投资设厂。近年以来,这种情形才有所突破。
相传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自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多次民族大迁移,首先在闽粤赣边区,客而家焉。从唐末到北宋末年,北方汉人南迁又出现两次高潮。大量汉人又进入闽粤赣交界地带,与当地的越人以及畲族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客家民系,最初客家人多居住在条件艰苦,土地贫瘠的山地。逢山必有客。到了明清,由于人口的增多,粤东北一隅贫瘠的山地承受不了人口的压力,一些客家人又分成小批向广东梅州以外的地区迁徙,灾祸从此埋下伏笔。
咸丰年间开始,矛盾终于爆发,南迁到广东中西部地区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因为土地问题引发械斗。广东地少人多,迁入的客家人更加剧了土地矛盾,使广东成为全国土地最紧张的省份之一,两个以土地为命脉的民系之间最后选择武力来解决争端。而清廷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内外交困,加上当地官员处理不当,没能及时遏制冲突,酿成历史大灾难。
这场旷日持久的械斗也引发了冲突地客家人和广府人向外大规模迁徙。为了避祸,广东中部的客家人分别迁于香港,澳门,东南亚甚至远至欧美各洲,这是一次世界范围的移民运动。最后清廷将冲突地的客家人迁移安置到其他地方,甚至包括外省的广西,让一些客家人重新回到了梅州,一时的矛盾虽然得到缓解,但客家人和广东土著人之间因此而造成的心理隔阂持续多代以后。
那场历史罕见的民间械斗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死角,后来修建的开平碉楼也主要是防范土匪和洪涝。现在客家土楼和开平碉楼都已经进入历史的目录,成为当地旅游景点,供后人观赏,而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交流和融合早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
广东民系三大民系: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东的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他们各有各的脾气和本性。
广府: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也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最具开放性。广府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即为杰出代表。广府人具有冒险,创新精神,在近代史上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广府人敢为天下先,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华南人才汇聚中心。
广府人具有务实精神,政治观念较弱,商品意识却很强,而广州商人在清中期就已闻名全国。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这就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强烈的商品意识也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即使在学术思想上,他们也强调学以致用。
广州向来是岭南文化中心,所以经常被用来指代广东文化,广州话被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被称为,粤剧。粤曲。广州菜被称为,粤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福佬:福佬人主要居住在广东东部。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州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潮州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州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
潮州人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潮汕地区的海外贸易开始较早,北宋就有印尼的商船到潮州进行贸易。明清时期,潮州地区已有发达的海洋性商业贸易活动。即使在清初海禁时期,潮州商人还是偷偷进行海外贸易。潮州人所具有的超强适应力,竞争力和团结力,使得他们在海外贸易中非常受用。很多潮州人从做小商小贩起家,最终发财致富。
世界各地有华人的许多地方都建有潮州会馆。明清时期,在国内的许多商埠也都设有潮州会馆。现在,在东南亚各国和美,加,澳等地也组建有潮州人社团。1981年成立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聚会。1997年第八届年会第一次在潮州人本土汕头举行,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向大会发来贺电,潮商在海外影响可见一斑。
刻苦自强的客家人: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州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固。其表现有二: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二是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龙屋。客家人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然成风,与广府人,潮州人的重商情节大不相同,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清代杰出诗人,书法家宋湘,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黄遵宪,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丁日昌,著名华侨实业家姚德胜,张弼士,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等。
客家人重耕读,轻工商的观念以及小农意识,使客家人在国内外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也与同在岭南的广府人和潮州人拉开差距。客家华侨经常为家乡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扶持公益事业,却很少投资设厂。近年以来,这种情形才有所突破。
相传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自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多次民族大迁移,首先在闽粤赣边区,客而家焉。从唐末到北宋末年,北方汉人南迁又出现两次高潮。大量汉人又进入闽粤赣交界地带,与当地的越人以及畲族长期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客家民系,最初客家人多居住在条件艰苦,土地贫瘠的山地。逢山必有客。到了明清,由于人口的增多,粤东北一隅贫瘠的山地承受不了人口的压力,一些客家人又分成小批向广东梅州以外的地区迁徙,灾祸从此埋下伏笔。
咸丰年间开始,矛盾终于爆发,南迁到广东中西部地区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因为土地问题引发械斗。广东地少人多,迁入的客家人更加剧了土地矛盾,使广东成为全国土地最紧张的省份之一,两个以土地为命脉的民系之间最后选择武力来解决争端。而清廷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和鸦片战争,内外交困,加上当地官员处理不当,没能及时遏制冲突,酿成历史大灾难。
这场旷日持久的械斗也引发了冲突地客家人和广府人向外大规模迁徙。为了避祸,广东中部的客家人分别迁于香港,澳门,东南亚甚至远至欧美各洲,这是一次世界范围的移民运动。最后清廷将冲突地的客家人迁移安置到其他地方,甚至包括外省的广西,让一些客家人重新回到了梅州,一时的矛盾虽然得到缓解,但客家人和广东土著人之间因此而造成的心理隔阂持续多代以后。
那场历史罕见的民间械斗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死角,后来修建的开平碉楼也主要是防范土匪和洪涝。现在客家土楼和开平碉楼都已经进入历史的目录,成为当地旅游景点,供后人观赏,而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交流和融合早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