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00紧急避险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根据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以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正当防卫是合法权益与不法权益之间的冲突,紧急避险则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正当防卫打击的是非法利益,紧急避险损害的则是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是因为从主观上看,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从客观上看,它是在处于紧急危险的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从总体上说,它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

二、紧急避险的构成

紧急避险是采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这些条件是:

(一)避险起因

避险起因是指只有存在着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危险,才能实行紧急避险。不存在一定的危险,也就无所谓避险可言。一般来说,造成危险的原因是以下这些:首先是人的行为,而且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前面已经说过,对于合法行为,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其次是自然界的力量,例如火灾、洪水、狂风、大浪、山崩、地震等。第三是来自动物的侵袭,例如牛马践踏、猛兽追扑等。在以上原因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实行紧急避险。

如果实际并不存在着危险,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二)避险对象

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客体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这一点,对于区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行为人的不法侵害造成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危险的情况下,如果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正当防卫。如果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

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不同,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避险意图

避险意图是紧急避险构成的主观条件,指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因此,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为了保护非法利益,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例如,脱逃犯为了逃避公安人员的追捕而侵入他人的住宅,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仍应负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刑事责任。

(四)避险时间

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危险必须是迫在眉睫,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已直接构成了威胁。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是避险不适时。例如,海上大风已过,已经不存在对航行的威胁,船长这时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这就是避险不适时。船长对由此而造成的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

(五)避险可行性

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是指只有在不得已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这也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个合法权益而保全另一合法权益,所以对于紧急避险的可行性不能不加以严格限制,只有当紧急避险成为唯一可以免遭危险的方法时,才允许实行。

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是因为在发生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这些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应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履行其特定义务,而不允许他们以紧急避险为由临阵脱逃,玩忽职守。

(六)避险限度

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紧急避险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呢?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我们认为,其标准是: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之所以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就在于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同避险所损害的第三者的权益,两者都是法律所保护的。法律之所以允许损害一个合法权益,只有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紧急避险才是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所以,紧急避险所保全的权益,必须明显大于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

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衡量权益的大小呢?我们认为,在衡量权益的大小

时,应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在一般情况下,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所以,不允许牺牲他人的生命以保全本人的财产,即使这种财产的价值再大。其次,在人身权利中,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健康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更不容许牺牲别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最后,在财产权益中,应该用财产的价格进行比较,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较小的财产权益而牺牲另一个较大的财产权益,尤其不允许牺牲较大的国家、公共利益以保全本人较小的财产权益。

三、避险过当的处罚

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外罚。

示例

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奎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4题)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考答案厂简要提示】B。甲的行为是在遭受生命危险岭场合、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只能成立紧急避险。甲为了保全命扩辆牲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财产权,避险行为在法律许可的限度以内,不成立犯罪。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根据刑法第21条第1款的规定,紧急避险是指在法律所保护的权益遇到危险而不可能采用其他措施加以避免时,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权益以保护较大的权益免遭损害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正当防卫是合法权益与不法权益之间的冲突,紧急避险则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正当防卫打击的是非法利益,紧急避险损害的则是第三者的合法利益。

紧急避险之所以不负刑事责任,是因为从主观上看,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从客观上看,它是在处于紧急危险的状态下,不得已采取的以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行为不具备犯罪构成。从总体上说,它不仅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且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

二、紧急避险的构成

紧急避险是采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以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才能排除其社会危害性,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这些条件是:

(一)避险起因

避险起因是指只有存在着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危险,才能实行紧急避险。不存在一定的危险,也就无所谓避险可言。一般来说,造成危险的原因是以下这些:首先是人的行为,而且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前面已经说过,对于合法行为,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其次是自然界的力量,例如火灾、洪水、狂风、大浪、山崩、地震等。第三是来自动物的侵袭,例如牛马践踏、猛兽追扑等。在以上原因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实行紧急避险。

如果实际并不存在着危险,由于对事实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善意地误认为存在这种危险,因而实行了所谓紧急避险,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假想避险。假想避险的责任,适用对事实认识错误的解决原则。

(二)避险对象

紧急避险是采取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全另一种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客体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这一点,对于区分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行为人的不法侵害造成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的危险的情况下,如果通过损害不法侵害人的利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正当防卫。如果通过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的方法来保护合法权益,那就是

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不同,是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避险意图

避险意图是紧急避险构成的主观条件,指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因此,行为人实行紧急避险,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为了保护非法利益,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例如,脱逃犯为了逃避公安人员的追捕而侵入他人的住宅,不能认为是紧急避险,仍应负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的刑事责任。

(四)避险时间

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在发生的危险必须是迫在眉睫,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已直接构成了威胁。对于尚未到来或已经过去的危险,都不能实行紧急避险,否则就是避险不适时。例如,海上大风已过,已经不存在对航行的威胁,船长这时命令把货物扔下海去,这就是避险不适时。船长对由此而造成的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

(五)避险可行性

紧急避险的可行性条件,是指只有在不得已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时,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这也是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的重要区别之一。因为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个合法权益而保全另一合法权益,所以对于紧急避险的可行性不能不加以严格限制,只有当紧急避险成为唯一可以免遭危险的方法时,才允许实行。

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这是因为在发生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这些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应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履行其特定义务,而不允许他们以紧急避险为由临阵脱逃,玩忽职守。

(六)避险限度

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紧急避险是否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呢?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我们认为,其标准是: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之所以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就在于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同避险所损害的第三者的权益,两者都是法律所保护的。法律之所以允许损害一个合法权益,只有在两利保其大、两弊取其小的场合,紧急避险才是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所以,紧急避险所保全的权益,必须明显大于紧急避险所损害的权益。

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衡量权益的大小呢?我们认为,在衡量权益的大小

时,应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在一般情况下,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利。所以,不允许牺牲他人的生命以保全本人的财产,即使这种财产的价值再大。其次,在人身权利中,生命权是最高的权利,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人的健康而牺牲另一个人的生命,更不容许牺牲别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的生命。最后,在财产权益中,应该用财产的价格进行比较,不容许为了保护一个较小的财产权益而牺牲另一个较大的财产权益,尤其不允许牺牲较大的国家、公共利益以保全本人较小的财产权益。

三、避险过当的处罚

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外罚。

示例

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奎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4题)

A.属于正当防卫

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考答案厂简要提示】B。甲的行为是在遭受生命危险岭场合、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不可能成立正当防卫,只能成立紧急避险。甲为了保全命扩辆牲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财产权,避险行为在法律许可的限度以内,不成立犯罪。


相关文章

  • 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 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异同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法律所规定的排除犯罪性的两种行为,都是行为人的利益面临某种正在发生的危险,来不及请求国家救济,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力救济方式.虽然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同属于排除犯罪性的行为,二者在有相同点的时候还具 ...查看


  •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汇编
  • 山西柳林鑫飞下山峁煤业有限公司 SHAN XI LIU LIN XIN FEI XIA SHAN MAO MEI YE YOU XIAN GONG SI 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汇编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 录 紧急避险系统主要机构人员配备 ... ...查看


  • 某煤矿六大系统管理制度
  • 关于下发<薛湖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的 通 知 矿属各单位: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要求,经过共同研究决定,特制订出<薛湖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紧急避险系统" ...查看


  • 如何看待紧急避险的合法化问题
  • 2010年8月(下) 如何看待紧急避险的合法化问题 朱媛媛 摘 要 法律是为了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害,但是有时候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 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必须造成一定损害 ...查看


  • 紧急避险制度在民事责任
  • [论文提要] 针对我国紧急避险制度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存在轻视受害人权益保护的问题,本文就责任人引起危险和自然原因引起危险两种情况下的责任承担提出了相应的见解,并对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进行了程序设计,以更利于保护受害人权益.全文共6052字. ...查看


  •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 ...查看


  • 井底永久避难硐室竣工验收报告
  • 贵阳市修文县 天治煤矿永久避难硐室 竣 工 验 收 报 告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贵阳市修文县天治煤矿永久避难硐室 工程名称:永久避难硐室 验收单位:贵阳市修文县天治煤矿验收时间:二 竣工验收报告 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验收组成员名单 ...查看


  • 以案释法之刑法中的紧急避险
  • 文/李军律师 安徽治邦律师事务所 案情简要 赵某某驾驶摩托车载着同伙王某持刀追砍同样是骑着摩托车的刘某,刘某为躲避追杀,驾车超速行驶以求逃离,赵某某等人则紧追不舍.途中,刘某不慎撞到行人某甲,致其死亡.交警部门认定刘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案件 ...查看


  • 对生命的紧急避险
  • 对生命权的紧急避险 我赞同在条件极其苛刻的情况下把生命权作为紧急避险的客体. 虽然正如康德所说:生命有价值但没有价格.生命的价值大小不能衡量.但以此为由绝对否定对生命权的紧急避险,显然违反人们心中朴素的法感情. 要构成对生命的紧急避险,必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