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内涵
一、关于“七实三虚”
(一)、《三国演义》与前代史书之关系:参照《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言行大多可找到依据,可以说,《三国演义》对原有素材进行了移换变形。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关系:继承与超越
(三)、小说叙述历史的态度:打破天道正义观念
二、“拥刘反曹”倾向的源起及发展
(一)、晋到六朝:以曹魏为正统
(二)、东晋习凿齿:尊汉抑魏(见于《汉晋春秋》)
(三)、北宋代说书:流露“拥刘反曹”倾向(见于《东坡志林》)
(四)、元代《三国志平话》: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五)、《三国演义》直接继承并加强这一倾向
(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批点《三国演义》时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拥刘反曹”的观点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文化内涵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杰出的战争和谋略描写,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合,融合儒、道、纵横、兵家等等诸多思想的荟萃。
其主要文化思想内涵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元末社会动荡,百姓渴望安定统一,这也是成书年代及作者所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二)、对儒家仁政理想的向往及道德的追求:
1、拥刘反曹倾向。
2、对蜀汉集团的着力刻画:刘备仁君形象、诸葛亮能臣贤相的典范、关张的忠义勇猛、桃园结义的讴歌等。
(三)、总结历史经验:民心、人才、谋略。
四、人物塑造手法: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以三个人物形象为例)
1、曹操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儒家理想为评判标准,突出其奸诈残忍一面,又真实描写出其丰富多元性格—“古今来英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
(1)、奸诈
①、陷害叔父 ②、杀吕伯奢一家 ③、许攸问粮 ④、借人头 ⑤、借刀杀祢衡 ⑥、梦中杀人 ⑦、杀杨修 ⑧、死后疑冢(“生而为伪,至死仍诈”)
(2)、残暴狠毒
①、杀吕伯奢全家 ②、为报父仇屠城 ③、杀伏完董承及伏皇后董贵妃 ④、杀耿纪韦晃等五人及其宗族和大臣
(3)、英雄之气
①、不畏权贵:重责蹇硕之叔 ②、胆识过人:孤身刺杀董卓 ③、惟才是举,爱才如命,敬重忠义之士,宽待人才、厚待人才(如哭郭嘉典韦、对关云长、赵子龙的爱惜、收张辽庞德许褚、招请荀彧荀攸贾诩等、中庞统之计、痛杀陈宫沮授等等) ④、诚心待士,从谏如流(如对郭嘉
言听计从,得以平定北方) ⑤、多谋善战,善于以少胜多(如战袁绍、打吕布、张绣、马超等) ⑥、宽仁待民,法纪严明(如征讨董卓等军事集团、割发代首) ⑦、旷世豪情,乐观自信、永
不气馁;自负风趣、颇具喜剧色彩(如横槊赋诗、爱笑) ⑧、目光敏锐,不因情废公(如对继承人的选择) ⑨、儿女情长(如分香卖履)
(4)、其他特点:好色、多疑、心胸狭窄
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极复杂矛盾的形象,是不失其本色的真英雄,又是一个可爱的大奸雄。作家以儒家理想批判了其奸诈狠毒残暴之处,但又尊重历史如实描绘出曹操的雄才大略、历史功绩和丰富的性格,完美地体现了类型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
2、关羽形象: “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是神勇忠义的象征。
(1)、武功超凡:温酒斩华雄、诛颜良刺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2)、英勇善战: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74)
(3)、胆略过人:单刀赴会
(4)、豪气冲天:刮骨疗毒
(5)、忠肝义胆:千里走单骑
(6)、宁死不屈:麦城死节
(7)、心高气骄,心胸狭窄:不服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欲与马超比武
(8)、刚愎自用、缺乏全局观念:轻视陆逊、拒婚辱孙权
(9)、因私废公:义释曹操
3、诸葛亮形象:即“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策、火烧新野、赤壁拒曹、三气周瑜、平定益州、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发明创造等。
(2)、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严于律己,赏罚分明,是贤相的典型:尽忠侍后主,不取而代之。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人之楷模
(4)、用人不当:错用马谡
(5)、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死
(6)、不善培养人才:死后蜀中人才短缺
(7)、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甚至制造矛盾:无原则吹捧关羽、逼反魏延
(二)、性格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1、诸葛亮形象:由喜到悲的发展过程,表现为:
(1)、前期:风华正茂,才气纵横,指点江山,宰割天下。
(2)、后期:乐极生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走上悲剧英雄之路,如“孔明大恸不已”、“孔明跌足而哭”、“孔明放声大哭”、“孔明仰天长叹”、“孔明泪流满面”等描写使得小说悲剧色彩逐渐深浓。
(三)、善于用细节刻划人物性格心理:如第二十四回袁绍优柔寡断的描写、第一百零三回司马懿隐忍阴险的描写等。
(四)、环境和氛围烘托:如诸葛亮出山、曹操几次惨败。
(五)、传奇浪漫手法:如张飞长坂桥大喝。
《三国演义》内涵
一、关于“七实三虚”
(一)、《三国演义》与前代史书之关系:参照《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两部史书,《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言行大多可找到依据,可以说,《三国演义》对原有素材进行了移换变形。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平话》关系:继承与超越
(三)、小说叙述历史的态度:打破天道正义观念
二、“拥刘反曹”倾向的源起及发展
(一)、晋到六朝:以曹魏为正统
(二)、东晋习凿齿:尊汉抑魏(见于《汉晋春秋》)
(三)、北宋代说书:流露“拥刘反曹”倾向(见于《东坡志林》)
(四)、元代《三国志平话》: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五)、《三国演义》直接继承并加强这一倾向
(六)、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批点《三国演义》时进一步强化巩固了“拥刘反曹”的观点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文化内涵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杰出的战争和谋略描写,中国文化智慧的集合,融合儒、道、纵横、兵家等等诸多思想的荟萃。
其主要文化思想内涵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元末社会动荡,百姓渴望安定统一,这也是成书年代及作者所处时代要求的体现。
(二)、对儒家仁政理想的向往及道德的追求:
1、拥刘反曹倾向。
2、对蜀汉集团的着力刻画:刘备仁君形象、诸葛亮能臣贤相的典范、关张的忠义勇猛、桃园结义的讴歌等。
(三)、总结历史经验:民心、人才、谋略。
四、人物塑造手法: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的完美结合(以三个人物形象为例)
1、曹操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儒家理想为评判标准,突出其奸诈残忍一面,又真实描写出其丰富多元性格—“古今来英雄中第一奇人”(毛宗岗)
(1)、奸诈
①、陷害叔父 ②、杀吕伯奢一家 ③、许攸问粮 ④、借人头 ⑤、借刀杀祢衡 ⑥、梦中杀人 ⑦、杀杨修 ⑧、死后疑冢(“生而为伪,至死仍诈”)
(2)、残暴狠毒
①、杀吕伯奢全家 ②、为报父仇屠城 ③、杀伏完董承及伏皇后董贵妃 ④、杀耿纪韦晃等五人及其宗族和大臣
(3)、英雄之气
①、不畏权贵:重责蹇硕之叔 ②、胆识过人:孤身刺杀董卓 ③、惟才是举,爱才如命,敬重忠义之士,宽待人才、厚待人才(如哭郭嘉典韦、对关云长、赵子龙的爱惜、收张辽庞德许褚、招请荀彧荀攸贾诩等、中庞统之计、痛杀陈宫沮授等等) ④、诚心待士,从谏如流(如对郭嘉
言听计从,得以平定北方) ⑤、多谋善战,善于以少胜多(如战袁绍、打吕布、张绣、马超等) ⑥、宽仁待民,法纪严明(如征讨董卓等军事集团、割发代首) ⑦、旷世豪情,乐观自信、永
不气馁;自负风趣、颇具喜剧色彩(如横槊赋诗、爱笑) ⑧、目光敏锐,不因情废公(如对继承人的选择) ⑨、儿女情长(如分香卖履)
(4)、其他特点:好色、多疑、心胸狭窄
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极复杂矛盾的形象,是不失其本色的真英雄,又是一个可爱的大奸雄。作家以儒家理想批判了其奸诈狠毒残暴之处,但又尊重历史如实描绘出曹操的雄才大略、历史功绩和丰富的性格,完美地体现了类型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之一。
2、关羽形象: “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是神勇忠义的象征。
(1)、武功超凡:温酒斩华雄、诛颜良刺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2)、英勇善战: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74)
(3)、胆略过人:单刀赴会
(4)、豪气冲天:刮骨疗毒
(5)、忠肝义胆:千里走单骑
(6)、宁死不屈:麦城死节
(7)、心高气骄,心胸狭窄:不服黄忠“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欲与马超比武
(8)、刚愎自用、缺乏全局观念:轻视陆逊、拒婚辱孙权
(9)、因私废公:义释曹操
3、诸葛亮形象:即“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策、火烧新野、赤壁拒曹、三气周瑜、平定益州、夺取汉中、七擒孟获、发明创造等。
(2)、忠心耿耿,勤于国事,严于律己,赏罚分明,是贤相的典型:尽忠侍后主,不取而代之。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士人之楷模
(4)、用人不当:错用马谡
(5)、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死
(6)、不善培养人才:死后蜀中人才短缺
(7)、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甚至制造矛盾:无原则吹捧关羽、逼反魏延
(二)、性格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1、诸葛亮形象:由喜到悲的发展过程,表现为:
(1)、前期:风华正茂,才气纵横,指点江山,宰割天下。
(2)、后期:乐极生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走上悲剧英雄之路,如“孔明大恸不已”、“孔明跌足而哭”、“孔明放声大哭”、“孔明仰天长叹”、“孔明泪流满面”等描写使得小说悲剧色彩逐渐深浓。
(三)、善于用细节刻划人物性格心理:如第二十四回袁绍优柔寡断的描写、第一百零三回司马懿隐忍阴险的描写等。
(四)、环境和氛围烘托:如诸葛亮出山、曹操几次惨败。
(五)、传奇浪漫手法:如张飞长坂桥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