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复习

第一章 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名词

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

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位错。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

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2.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 Pb 、 Cr 、 V 、Mg 、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

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α-Fe 、Cr 、V 属于体心立方晶格;

γ-Fe 、Al 、Cu 、Ni 、Pb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Mg 、Zn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

3. 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

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4.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 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

5. 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①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也越大。②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则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达到一定值以后则结晶过程将减慢,因为这时原子的扩散能力减弱。③过冷度增大,ΔF 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 的增加比G 增加得快,提高了N 与G 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

6. 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形核和晶核长大。②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会增大形核率。

7. 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 采用的方法:①增大过冷度,以加快冷却速度,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增大的方法来控制晶粒大小。②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③机械振动、搅拌。

8.何谓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答: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

第二章 材料的力学行为

1.解释下列名词:

刚度、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塑性、加工硬化(冷变形强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

答:⑴ 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弹性模量:E=σ/ε

⑵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指标:

抗拉强度σ b—材料断裂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σ s—材料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σ 0.2—残余塑变为0.2%时的应力。

疲劳强度σ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⑶ 塑性:材料断裂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伸长率δ、断口收缩率ψ。 ⑷ 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HB 、HRC 。

加工硬化(冷变形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能力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 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能力,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

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

答:①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高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来提高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部分,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不

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分,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孔而成形。

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

4.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

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

5. 硬度测量方法有哪些? 各使用何种压头和载荷?

6.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有哪些?

变形方式主要有两种:滑移和孪生

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

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高了金属的强度。

第三章 二元合金及相变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名词:

合金,组元,相,相图;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固溶强化,弥散强化。

答: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称为合金。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均称之为相。

相图:用来表示合金系中各个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简明图解称为相图。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它的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用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

机械混合物:合金的组织由不同的相以不同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在一起,称机械混合物。 枝晶偏析:实际生产中,合金冷却速度快,原子扩散不充分,使得先结晶出来的固溶体合金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含低熔点组元较

多,这种在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强化方式为弥散强化。

2.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

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答: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一部分原子而组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即间隙固溶体。

2)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

相组成物:合金的基本组成相。

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组成部分。

3.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什么主要差别?

答:在结构上: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的结构相同,而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不同于组成它的任一组元,它是以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

在性能上:形成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都能强化合金,但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比金属间化合物低,塑性、韧性比金属间化合物好,也就是固溶体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4.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 并说明三者的区别.

答: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弥散强化。

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

5.何谓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 试比较这三种反应的异同点.

答:共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应。

共析反应: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应。

共同点:反应都是在恒温下发生,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具有特定成分的相,都处于三相平衡状态。

不同点:共晶反应是一种液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共析反应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

6.在二元合金相图中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什么?

答: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合金相互平衡两相的成分和相对含量。

7. 何谓铁素体(F ), 奥氏体(A ),渗碳体(Fe3C ),珠光体(P ), 莱氏体(Ld )?它们的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等各有何特点?

答:铁素体(F ):铁素体是碳在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由于碳在 中的溶解度`很小,它的性能与纯铁相近。塑性、韧性好,强度、硬度低。它在钢中一般呈块状或片状。

奥氏体(A ):奥氏体是碳在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因其晶格间隙尺寸较大,故碳在 中的溶解度较大。有很好的塑性。

渗碳体(Fe3C ):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于零。在钢中以片状存在或网络状存在于晶界。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有时呈鱼骨状。

珠光体(P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渗碳体呈层片状。珠光体有

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差。

莱氏体(Ld ):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由于渗碳体很脆,所以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8. 画出简化 Fe-Fe3C 相图,标出图中 S 、C 、E 、P 、N 、G 及 GS 、SE 、PQ 、PSK 各点、线的意义,及各相区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

答:

C :共晶点1148℃ 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应式: ,当冷到1148℃时具有C 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 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 E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 2.11%C

G : 同素异构转变点(A3)912℃ 0%C

H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 0.09%C

J :包晶转变点1495℃ 0.1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包晶转变,反应式: 当冷却到1495℃时具有B 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 点成分的固相δ反应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固相A 。 N : 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 0%C

P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点 0.0218%C 727℃

S :共析点727℃ 0.7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应式: ,当冷却到727℃时从具有S 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 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珠光体P ES 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 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 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 线与PSK 线之间时的组织 ,从A 中析出的 称为二次渗碳体。

GS 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 线则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 区的显微组织是 。

PQ 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 形式析出,从 中析出的 称为三次渗碳体 ,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 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

PSK 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 ,产物(P )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到727℃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

9. 铁碳合金的分类?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组织有何特点和异同点。 答:碳素钢:含碳量为0.0218%~2.11%C的铁碳合金。

Wc

0.0218%

0.0218%

Wc=0.77%为共析钢,室温下为层片状珠光体(P)

0.77%

2.11%

2.11%

Wc=4.3%共晶白口铸铁

4.3%

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铁素体呈块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呈片状分布。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所组成。过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其中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

共同点:钢的组织中都含有珠光体。不同点:亚共析钢的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共析钢的组织是珠光体,过共析钢的组织是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

10. 分析含碳量分别为 0.20% 、0.80% 、 1.0% 的铁碳合金从液态缓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

答:0.80%C:在1~2点间合金按匀晶转变结晶出A ,在2点结晶结束,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冷到3点时(727℃),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转变结束时全部为珠光体P ,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析渗碳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珠光体中铁素体溶碳量减少,其成分沿固溶度线PQ 变化,析出三次渗碳体 ,它常与共析渗碳体长在一起,彼此分不出,且数量少,可忽略。 室温时组织P 。

0.20% C:合金在1~2点间按匀晶转变结晶出A ,在2点结晶结束,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冷到3点时开始析出F ,3-4点A 成分沿GS 线变化,铁素体成分沿GP 线变化,当温度到4点时,奥氏体的成分达到S 点成分(含碳0.8%),便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此时,原先析出的铁素体保持不变,称为先共析铁素体,其成分为0.02%C,所以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铁素体的溶碳量沿PQ 线变化,析出三次渗碳体,同样 量很少,可忽略。

所以含碳0.40%的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F+P

1.0% C:合金在1~2点间按匀晶转变结晶出奥氏体,2点结晶结束,合金为单相奥氏体,冷却到3点,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 , 沿奥氏体的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3-4间 不断析出,奥氏体成分沿ES 线变化,当温度到达4点(727℃)时,其含碳量降为0.77%,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此时先析出的 保持不变,称为先共析渗碳体,所以共析转变结束时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忽略 。

室温组织为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

11. 分析含碳量为0.2%的碳钢从液态至室温的结晶过程。

冷却曲线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1点开始结晶A 。1~2点析出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为奥氏体。 2~3点全部为A 。 3点开始从A 中析出F 。 3~4点为A+F。

4点产生余下的A 共析转变,A →P 。 至室温 F + P

或为:L →L+A→A →A+F→F+P。

第四章 材料的改性

1. 何谓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操作有哪些基本类型?钢件进行热处理工艺的三个阶段?

答:(1)为了改变钢材内部的组织结构,以满足对零件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要求所施加的一种综合的热加工工艺过程。

(2)热处理包括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普通热处理里面包括 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表面淬火包括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和碳氮共渗等。

(3)加热、保温、冷却

2. 解释下列名词: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 ),淬透性, 淬硬性;

答: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一种操作。

正火: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cm 以上30~5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的一种操作。

回火: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 ):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3. 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

答:(1)两种,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2)奥氏体转变后,所产生的M 的形态取决于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0.2%的为板条马氏体;含碳量在0.2—1.0%之间为板条和针状混合的马氏体;含碳量大于1.0%的为针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随含碳量增加,逐渐从体心立方向体心正方转变。含碳量较高的钢的晶体结构一般出现体心正方。低碳马氏体强而韧,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这是因为低碳马氏体中含碳量较低,过饱和度较小,晶格畸变也较小,故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随含碳量增加,马氏体的过饱和度增加,使塑性变形阻力增加,因而引起硬化和强化。当含碳量很高时,尽管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很高,但由于过饱和度太大,引起严重的晶格畸变和较大的内应力,致使高碳马氏体针叶内产生许多微裂纹,因而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

(3)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增加。

4.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退火操作的应用范围。

答:(1)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并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随后的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2)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3)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用于亚共析钢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的铸件、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球化退火主要用于共析或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或冷拔件)及机加工的残余内应力。

5. 何谓球化退火?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

答:(1)将钢件加热到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600℃后出炉空冷。

(2)过共析钢组织若为层状渗碳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时,不仅硬度高,难以切削加工,而且增大钢的脆性,容易产生淬火变形及开裂。通过球化退火,使层状渗碳体和网状渗碳体变为球状渗碳体,以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

6. 何谓正火?主要目的是什么?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1)正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 线以上的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出炉空冷的工艺。

(2)作用:对低碳钢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对共析钢,过共析钢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做准备。

简单概括为:消除锻件内应力,细化晶粒,改善切削加工性。

(3)与退火的区别是①加热温度不同,对于过共析钢退火加热温度在Ac1以上30~50℃而正火加热温度在Accm 以上30~50℃。②冷速快,组织细,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当钢件尺寸较小时,正火后组织:S ,而退火后组织:P 。

7.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亚共析碳钢及过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应如何选择?试从获得的组织及性能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淬火的目的是使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并配以不同温度回火获得各种需要的性能。

亚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Ac3+(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而细小的马氏体。因为

如果亚共析碳钢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淬火组织中除马氏体外,还保留一部分铁素体,使钢的强度、硬度降低。但温度不能超过Ac3点过高,以防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获得粗大马氏体。

过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A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而细小的马氏体和颗粒状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如果加热温度超过Accm ,渗碳体溶解过多,奥氏体晶粒粗大,会使淬火组织中马氏体针变粗,渗碳体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增多,从而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温度过高,淬火后易得到含有显微裂纹的粗片状马氏体,使钢的脆性增加。

8. 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答: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等温淬火法和分级淬火法。

单液淬火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于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工件。

双液淬火法:采用先水冷再油冷的操作。适合于尺寸较大、形状复杂的工件。

等温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B 转变。等温淬火后获得B 下组织。适用于尺寸较小,形状复杂,要求变形小,具有高硬度和强韧性的工具,模具等。

分级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s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2~5min ,使零件内外的温度均匀后,立即取出在空气中冷却。适用于零件尺寸较小,要求变形小,尺寸精度高的工件,如模具、刀具等。

9. 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的能力。不同的钢在同样的条件下淬硬层深不同,说明不同的钢淬透性不同,淬硬层较深的钢淬透性较好。淬硬性:是指钢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时,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取决于淬火前奥氏体的含碳量。

10. 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范围。

答: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使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常用的回火操作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高碳钢或高碳合金钢制造的工、模具、滚动轴承及渗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一般为HRC 58-64。

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HRC35-45,具有一定的韧性和高的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5-0.7%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弹簧。

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硬度HRC 25-35,具有适当的强度和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3-0.5% 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连接和传动的结构零件,如轴、连杆、螺栓等。

11. 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表面淬火前应采用何种预先热处理。

答: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工件表层得到强化,使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极限,而心部为了能承受冲击载荷的作用,仍应保持足够的塑性与韧性。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2.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前应采用退火或正火预先热处理。

12. 渗碳热处理工艺在用钢、性能、应用范围的特点。

答:

渗碳钢都是含0.15~0.25%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 如20、20Cr 、20CrMnTi 、20SiMnVB 等。渗碳层深度一般都在0.5~2.5mm。

钢渗碳后表面层的碳量可达到0.8~1.1%C范围。渗碳件渗碳后缓冷到室温的组织接近于铁碳相图所反映的平衡组织,从表层到心部依次是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过渡层,心部原始组织。

渗碳主要用于表面受严重磨损,并在较大的冲载荷下工作的零件(受较大接触应力)如齿轮、轴类、套角等。

第五章 金属材料

1. 钢中常存有害杂质有哪些?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

答:钢中常存有害杂质有S 、P 。

S :硫不溶于铁,而以FeS 形成存在, FeS 会与Fe 形成低熔点共晶,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会沿着这些低熔点共晶体的边界开裂,钢材将变得极脆,这种脆性现象称为热脆。

P :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虽可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 P 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2. 试述碳钢的分类及牌号的表示方法。

答:分类:1)按含碳量分类

低碳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25%的钢,0.01~0.25%C ≤0.25%C

中碳钢:含碳量为0.30~0.55%的钢 0.25~0.6%C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的钢 0.6~1.3%C >0.6%C

(2)按质量分类:即含有杂质元素S 、P 的多少分类:

普通碳素钢:S ≤0.055% P ≤0.045%

优质碳素钢:S 、P ≤0.035~0.040%

高级优质碳素钢:S ≤0.02~0.03%;P ≤ 0.03~0.035%

(3)按用途分类

碳素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工程构件,如桥梁、船舶、建筑构件等,及机器零件,如齿轮、轴、连杆、螺钉、螺母等。

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刀具、量具、模具等,一般为高碳钢,在质量上都是优质钢或高级优质钢。

牌号的表示方法:(1)普通碳素结构钢:

用Q+数字表示,“Q ”为屈服点,“屈”汉语拼音,数字表示屈服点数值。若牌号后面标注字母A 、B 、C 、D ,则表示钢材质量等级不同, A 、B 、C 、D 质量依次提高,“F ”表示沸腾钢,“b”为半镇静钢,不标“F ”和“b”的为镇静钢。

(2)优质碳素结构钢:

牌号是采用两位数字表示的,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万分之几。若钢中含锰量较高,须将锰元素标出,

(3)碳素工具钢:

这类钢的牌号是用“碳”或“T ”字后附数字表示。数字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千分之几。若为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则在钢号最后附以“A ”字。

答:低碳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25%的钢;08、10、钢,塑性、韧性好,具有优良的冷成

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常冷轧成薄板,用于制作仪表外壳、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冷冲压件,如汽车车身,拖拉机驾驶室等;15、20、25钢用于制作尺寸较小、负荷较轻、表面要求耐磨、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零件,如活塞钢、样板等。

中碳钢:含碳量为0.30~0.55%的钢 ;30、35、40、45、50钢经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韧性,用于制作轴类零件;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的钢 ;60、65钢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常用作弹簧。T7、T8、用于制造要求较高韧性、承受冲击负荷的工具,如小型冲头、凿子、锤子等。T9、T10、T11、用于制造要求中韧性的工具,如钻头、丝锥、车刀、冲模、拉丝模、锯条。T12、T13、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但韧性低,用于制造不受冲击的工具如量规、塞规、样板、锉刀、刮刀、精车刀等。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

答:手锯锯条:它要求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10、T10A 、T11、T11A 。

普通螺钉:它要保证有一定的机械性能,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195、Q235。 车床主轴:它要求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如35、45、50。

4. 指出下列各种钢的类别、符号、数字的含义、主要特点及用途:

Q235-AF、Q235-C 、45、08、20、T8、T10A 、T12A

答:Q235-AF :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MPa 的A 级沸腾钢。

Q235-C:屈服强度为235MPa 的C 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Q235含碳量低,有一定强度,常扎制成薄板、钢筋、焊接钢管等,用于桥梁、建筑等钢结构,也可制造普通的铆钉、螺钉、螺母、垫圈、地脚螺栓、轴套、销轴等等,Q255钢强度较高,塑性、韧性较好,可进行焊接。通常扎制成型钢、条钢和钢板作结构件以及制造连杆、键、销、简单机械上的齿轮、轴节等。

45含碳量为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45钢经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韧性,用于制作轴类零件。

08:含碳量为0.08%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塑性、韧性好,具有优良的冷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常冷轧成薄板,用于制作仪表外壳、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冷冲压件,如汽车车身,拖拉机驾驶室等。

20:含碳量为0.2%的优质碳素结构钢。用于制作尺寸较小、负荷较轻、表面要求耐磨、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零件,如活塞钢、样板等。

T8:含碳量为0.8%的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要求较高韧性、承受冲击负荷的工具,如小型冲头、凿子、锤子等。

T10A :含碳量为1.0%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要求中韧性的工具,如钻头、丝锥、车刀、冲模、拉丝模、锯条。

T12A :含碳量为1.2%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但韧性低,用于制造不受冲击的工具如量规、塞规、样板、锉刀、刮刀、精车刀。

5. 合金元素对钢的C 曲线和MS 点有何影响?

答:除Co 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右移。除Co 、Al 外,其他合金元素均使Ms 点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

6.. 白口铸铁、灰口铸铁和钢,这三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主要区别?

答:碳钢是指含碳量0.02%~2.14%的铁碳合金,铸铁是指大于2.14%的铁碳合金。与钢相比,铸铁中含碳及含硅量较高。比碳钢含有较多硫、磷等杂质元素。

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珠光体+二次渗碳体;钢的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莱氏体、一次渗碳体+莱氏体。

钢中低碳钢塑性韧性较好、强度和硬度较低,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冷成型性能;中碳钢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钢塑性韧性较低,但强度和硬度较高、耐磨性较好。以上钢均可进行锻造和轧制,并可经过热处理改变其组织,进而极大的提高其性能。

白口铸铁组织中存在着共晶莱氏体, 性能硬而脆, 很难切削加工, 但其耐磨性好,铸造性能优良。

灰铸铁组织中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 断口呈暗灰色。其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减摩性、消震性能良好,缺口敏感性较低。

7、灰铸铁的基体组织有哪些?

灰铸铁的基体:第三阶段的完全转变:铁素体

部分转变:珠光体+铁素体

全部转变:珠光体

8. 试述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答:灰铸铁中石墨呈片状,片状石墨的强度、塑性、韧性几乎为零, 存在石墨地方就相当于存在孔洞、微裂纹, 它不仅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 减少了基体受力有效面积, 而且在石墨片尖端处形成应为集中, 使材料形成脆性断裂。故灰铸铁的抗压强度一般是抗拉强度的3-4倍。 球墨铸铁中石墨呈球状,所以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 使得基体比较连续, 在拉伸时引起应力集中的现象明显下降, 这就使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疲劳强度不仅高于其它铸铁, 而且可以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比。

可锻铸铁中石墨呈团絮状。与灰铸铁相比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 可锻铸铁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尤其是塑性与韧性有明显的提高。

9、机床床头箱传动齿轮,45钢,模锻制坯。要求齿部表面硬度52~56HRC ,齿轮心部应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其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粗加工→热处理②→机械精加工→齿部表面热处理③→精磨。 指出热处理①、②、③的名称及作用

热处理①:正火。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细化晶粒,为

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组织:S

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高温回火)。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组织:回火S 热处理③:齿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获得M 回。

《工程材料》复习

第一章 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名词

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单晶体,多晶体,过冷度,自发形核,非自发形核,变质处理。

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位错。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

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则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2. 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α-Fe 、γ- Fe 、Al 、Cu 、Ni 、 Pb 、 Cr 、 V 、Mg 、Zn 各属何种晶体结构?

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α-Fe 、Cr 、V 属于体心立方晶格;

γ-Fe 、Al 、Cu 、Ni 、Pb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Mg 、Zn 属于密排六方晶格;

3. 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

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4. 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 答:因为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

5. 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

①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也越大。②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则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达到一定值以后则结晶过程将减慢,因为这时原子的扩散能力减弱。③过冷度增大,ΔF 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 的增加比G 增加得快,提高了N 与G 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

6. 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金属结晶的基本过程是形核和晶核长大。②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会增大形核率。

7. 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控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 采用的方法:①增大过冷度,以加快冷却速度,形核率和长大速度增大的方法来控制晶粒大小。②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③机械振动、搅拌。

8.何谓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答: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

第二章 材料的力学行为

1.解释下列名词:

刚度、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塑性、加工硬化(冷变形强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

答:⑴ 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弹性模量:E=σ/ε

⑵ 强度: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指标:

抗拉强度σ b—材料断裂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σ s—材料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σ 0.2—残余塑变为0.2%时的应力。

疲劳强度σ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⑶ 塑性:材料断裂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伸长率δ、断口收缩率ψ。 ⑷ 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HB 、HRC 。

加工硬化(冷变形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能力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 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能力,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

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

答:①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高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来提高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部分,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不

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分,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孔而成形。

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

4.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

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

5. 硬度测量方法有哪些? 各使用何种压头和载荷?

6.单晶体塑性变形方式有哪些?

变形方式主要有两种:滑移和孪生

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

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高了金属的强度。

第三章 二元合金及相变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名词:

合金,组元,相,相图;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固溶强化,弥散强化。

答: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称为合金。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均称之为相。

相图:用来表示合金系中各个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简明图解称为相图。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它的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用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

机械混合物:合金的组织由不同的相以不同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在一起,称机械混合物。 枝晶偏析:实际生产中,合金冷却速度快,原子扩散不充分,使得先结晶出来的固溶体合金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含低熔点组元较

多,这种在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强化方式为弥散强化。

2.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

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答: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一部分原子而组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即间隙固溶体。

2)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

相组成物:合金的基本组成相。

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组成部分。

3.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什么主要差别?

答:在结构上: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的结构相同,而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不同于组成它的任一组元,它是以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

在性能上:形成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都能强化合金,但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比金属间化合物低,塑性、韧性比金属间化合物好,也就是固溶体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4.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 并说明三者的区别.

答: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弥散强化。

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

5.何谓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 试比较这三种反应的异同点.

答:共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应。

共析反应: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应。

共同点:反应都是在恒温下发生,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具有特定成分的相,都处于三相平衡状态。

不同点:共晶反应是一种液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共析反应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应。

6.在二元合金相图中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什么?

答: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合金相互平衡两相的成分和相对含量。

7. 何谓铁素体(F ), 奥氏体(A ),渗碳体(Fe3C ),珠光体(P ), 莱氏体(Ld )?它们的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等各有何特点?

答:铁素体(F ):铁素体是碳在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由于碳在 中的溶解度`很小,它的性能与纯铁相近。塑性、韧性好,强度、硬度低。它在钢中一般呈块状或片状。

奥氏体(A ):奥氏体是碳在 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因其晶格间隙尺寸较大,故碳在 中的溶解度较大。有很好的塑性。

渗碳体(Fe3C ):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于零。在钢中以片状存在或网络状存在于晶界。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有时呈鱼骨状。

珠光体(P ):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渗碳体呈层片状。珠光体有

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差。

莱氏体(Ld ):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由于渗碳体很脆,所以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

8. 画出简化 Fe-Fe3C 相图,标出图中 S 、C 、E 、P 、N 、G 及 GS 、SE 、PQ 、PSK 各点、线的意义,及各相区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

答:

C :共晶点1148℃ 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应式: ,当冷到1148℃时具有C 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 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 E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 2.11%C

G : 同素异构转变点(A3)912℃ 0%C

H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 0.09%C

J :包晶转变点1495℃ 0.1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包晶转变,反应式: 当冷却到1495℃时具有B 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 点成分的固相δ反应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固相A 。 N : 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 0%C

P :碳在 中的最大溶解度点 0.0218%C 727℃

S :共析点727℃ 0.77%C 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应式: ,当冷却到727℃时从具有S 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 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珠光体P ES 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 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 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 线与PSK 线之间时的组织 ,从A 中析出的 称为二次渗碳体。

GS 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 线则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 区的显微组织是 。

PQ 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 形式析出,从 中析出的 称为三次渗碳体 ,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 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

PSK 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 ,产物(P )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到727℃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

9. 铁碳合金的分类?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组织有何特点和异同点。 答:碳素钢:含碳量为0.0218%~2.11%C的铁碳合金。

Wc

0.0218%

0.0218%

Wc=0.77%为共析钢,室温下为层片状珠光体(P)

0.77%

2.11%

2.11%

Wc=4.3%共晶白口铸铁

4.3%

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铁素体呈块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呈片状分布。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所组成。过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其中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状。

共同点:钢的组织中都含有珠光体。不同点:亚共析钢的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共析钢的组织是珠光体,过共析钢的组织是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

10. 分析含碳量分别为 0.20% 、0.80% 、 1.0% 的铁碳合金从液态缓冷至室温时的结晶过程和室温组织.

答:0.80%C:在1~2点间合金按匀晶转变结晶出A ,在2点结晶结束,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冷到3点时(727℃),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转变结束时全部为珠光体P ,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称为共析渗碳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珠光体中铁素体溶碳量减少,其成分沿固溶度线PQ 变化,析出三次渗碳体 ,它常与共析渗碳体长在一起,彼此分不出,且数量少,可忽略。 室温时组织P 。

0.20% C:合金在1~2点间按匀晶转变结晶出A ,在2点结晶结束,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冷到3点时开始析出F ,3-4点A 成分沿GS 线变化,铁素体成分沿GP 线变化,当温度到4点时,奥氏体的成分达到S 点成分(含碳0.8%),便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此时,原先析出的铁素体保持不变,称为先共析铁素体,其成分为0.02%C,所以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的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当温度继续下降时,铁素体的溶碳量沿PQ 线变化,析出三次渗碳体,同样 量很少,可忽略。

所以含碳0.40%的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F+P

1.0% C:合金在1~2点间按匀晶转变结晶出奥氏体,2点结晶结束,合金为单相奥氏体,冷却到3点,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 , 沿奥氏体的晶界析出,呈网状分布,3-4间 不断析出,奥氏体成分沿ES 线变化,当温度到达4点(727℃)时,其含碳量降为0.77%,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此时先析出的 保持不变,称为先共析渗碳体,所以共析转变结束时的组织为先共析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忽略 。

室温组织为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

11. 分析含碳量为0.2%的碳钢从液态至室温的结晶过程。

冷却曲线见图:

1点以上为液体,1点开始结晶A 。1~2点析出为奥氏体,至2点全部为为奥氏体。 2~3点全部为A 。 3点开始从A 中析出F 。 3~4点为A+F。

4点产生余下的A 共析转变,A →P 。 至室温 F + P

或为:L →L+A→A →A+F→F+P。

第四章 材料的改性

1. 何谓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操作有哪些基本类型?钢件进行热处理工艺的三个阶段?

答:(1)为了改变钢材内部的组织结构,以满足对零件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的要求所施加的一种综合的热加工工艺过程。

(2)热处理包括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普通热处理里面包括 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表面淬火包括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和碳氮共渗等。

(3)加热、保温、冷却

2. 解释下列名词: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 ),淬透性, 淬硬性;

答: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一种操作。

正火:将工件加热到Ac3或Accm 以上30~5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的一种操作。

回火: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 ):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3. 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与含碳量关系如何?

答:(1)两种,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2)奥氏体转变后,所产生的M 的形态取决于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0.2%的为板条马氏体;含碳量在0.2—1.0%之间为板条和针状混合的马氏体;含碳量大于1.0%的为针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随含碳量增加,逐渐从体心立方向体心正方转变。含碳量较高的钢的晶体结构一般出现体心正方。低碳马氏体强而韧,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这是因为低碳马氏体中含碳量较低,过饱和度较小,晶格畸变也较小,故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随含碳量增加,马氏体的过饱和度增加,使塑性变形阻力增加,因而引起硬化和强化。当含碳量很高时,尽管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很高,但由于过饱和度太大,引起严重的晶格畸变和较大的内应力,致使高碳马氏体针叶内产生许多微裂纹,因而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

(3)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增加。

4.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退火操作的应用范围。

答:(1)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并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并为随后的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2)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

(3)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用于亚共析钢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的铸件、锻件及热轧型材。有时也用于焊接结构。球化退火主要用于共析或过共析成分的碳钢及合金钢。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铸件、锻件、焊接件、冷冲压件(或冷拔件)及机加工的残余内应力。

5. 何谓球化退火?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

答:(1)将钢件加热到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600℃后出炉空冷。

(2)过共析钢组织若为层状渗碳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时,不仅硬度高,难以切削加工,而且增大钢的脆性,容易产生淬火变形及开裂。通过球化退火,使层状渗碳体和网状渗碳体变为球状渗碳体,以降低硬度,均匀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

6. 何谓正火?主要目的是什么?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1)正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m 线以上的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出炉空冷的工艺。

(2)作用:对低碳钢调整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对共析钢,过共析钢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做准备。

简单概括为:消除锻件内应力,细化晶粒,改善切削加工性。

(3)与退火的区别是①加热温度不同,对于过共析钢退火加热温度在Ac1以上30~50℃而正火加热温度在Accm 以上30~50℃。②冷速快,组织细,强度和硬度有所提高。当钢件尺寸较小时,正火后组织:S ,而退火后组织:P 。

7. 淬火的目的是什么?亚共析碳钢及过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应如何选择?试从获得的组织及性能等方面加以说明。

答:淬火的目的是使奥氏体化后的工件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并配以不同温度回火获得各种需要的性能。

亚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Ac3+(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而细小的马氏体。因为

如果亚共析碳钢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淬火组织中除马氏体外,还保留一部分铁素体,使钢的强度、硬度降低。但温度不能超过Ac3点过高,以防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获得粗大马氏体。

过共析碳钢淬火加热温度A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而细小的马氏体和颗粒状渗碳体及残余奥氏体的混合组织。如果加热温度超过Accm ,渗碳体溶解过多,奥氏体晶粒粗大,会使淬火组织中马氏体针变粗,渗碳体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增多,从而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淬火温度过高,淬火后易得到含有显微裂纹的粗片状马氏体,使钢的脆性增加。

8. 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答:常用的淬火方法有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等温淬火法和分级淬火法。

单液淬火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于小尺寸且形状简单的工件。

双液淬火法:采用先水冷再油冷的操作。适合于尺寸较大、形状复杂的工件。

等温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B 转变。等温淬火后获得B 下组织。适用于尺寸较小,形状复杂,要求变形小,具有高硬度和强韧性的工具,模具等。

分级淬火法:它是将加热的工件先放入温度稍高于Ms 的硝盐浴或碱浴中,保温2~5min ,使零件内外的温度均匀后,立即取出在空气中冷却。适用于零件尺寸较小,要求变形小,尺寸精度高的工件,如模具、刀具等。

9. 淬透性与淬硬层深度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的能力。不同的钢在同样的条件下淬硬层深不同,说明不同的钢淬透性不同,淬硬层较深的钢淬透性较好。淬硬性:是指钢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时,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取决于淬火前奥氏体的含碳量。

10. 回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回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各种回火操作得到的组织、性能及其应用范围。

答: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淬火钢的脆性,减少或消除内应力,使组织趋于稳定并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常用的回火操作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

低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内应力和脆性降低,保持了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高碳钢或高碳合金钢制造的工、模具、滚动轴承及渗碳和表面淬火的零件,回火后的硬度一般为HRC 58-64。

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HRC35-45,具有一定的韧性和高的弹性极限及屈服极限。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5-0.7%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弹簧。

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硬度HRC 25-35,具有适当的强度和足够的塑性和韧性。这种回火主要应用于含碳0.3-0.5% 的碳钢和合金钢制造的各类连接和传动的结构零件,如轴、连杆、螺栓等。

11. 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什么?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哪几种?说明表面淬火前应采用何种预先热处理。

答: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工件表层得到强化,使它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及疲劳极限,而心部为了能承受冲击载荷的作用,仍应保持足够的塑性与韧性。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1.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2.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前应采用退火或正火预先热处理。

12. 渗碳热处理工艺在用钢、性能、应用范围的特点。

答:

渗碳钢都是含0.15~0.25%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 如20、20Cr 、20CrMnTi 、20SiMnVB 等。渗碳层深度一般都在0.5~2.5mm。

钢渗碳后表面层的碳量可达到0.8~1.1%C范围。渗碳件渗碳后缓冷到室温的组织接近于铁碳相图所反映的平衡组织,从表层到心部依次是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过渡层,心部原始组织。

渗碳主要用于表面受严重磨损,并在较大的冲载荷下工作的零件(受较大接触应力)如齿轮、轴类、套角等。

第五章 金属材料

1. 钢中常存有害杂质有哪些?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

答:钢中常存有害杂质有S 、P 。

S :硫不溶于铁,而以FeS 形成存在, FeS 会与Fe 形成低熔点共晶,当钢材在1000℃~1200℃压力加工时,会沿着这些低熔点共晶体的边界开裂,钢材将变得极脆,这种脆性现象称为热脆。

P :磷在钢中全部溶于铁素体中,虽可使铁素体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 P 使室温下的钢的塑性、韧性急剧降低,并使钢的脆性转化温度有所升高,使钢变脆,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2. 试述碳钢的分类及牌号的表示方法。

答:分类:1)按含碳量分类

低碳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25%的钢,0.01~0.25%C ≤0.25%C

中碳钢:含碳量为0.30~0.55%的钢 0.25~0.6%C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的钢 0.6~1.3%C >0.6%C

(2)按质量分类:即含有杂质元素S 、P 的多少分类:

普通碳素钢:S ≤0.055% P ≤0.045%

优质碳素钢:S 、P ≤0.035~0.040%

高级优质碳素钢:S ≤0.02~0.03%;P ≤ 0.03~0.035%

(3)按用途分类

碳素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工程构件,如桥梁、船舶、建筑构件等,及机器零件,如齿轮、轴、连杆、螺钉、螺母等。

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刀具、量具、模具等,一般为高碳钢,在质量上都是优质钢或高级优质钢。

牌号的表示方法:(1)普通碳素结构钢:

用Q+数字表示,“Q ”为屈服点,“屈”汉语拼音,数字表示屈服点数值。若牌号后面标注字母A 、B 、C 、D ,则表示钢材质量等级不同, A 、B 、C 、D 质量依次提高,“F ”表示沸腾钢,“b”为半镇静钢,不标“F ”和“b”的为镇静钢。

(2)优质碳素结构钢:

牌号是采用两位数字表示的,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万分之几。若钢中含锰量较高,须将锰元素标出,

(3)碳素工具钢:

这类钢的牌号是用“碳”或“T ”字后附数字表示。数字表示钢中平均含碳量的千分之几。若为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则在钢号最后附以“A ”字。

答:低碳钢:含碳量小于或等于0.25%的钢;08、10、钢,塑性、韧性好,具有优良的冷成

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常冷轧成薄板,用于制作仪表外壳、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冷冲压件,如汽车车身,拖拉机驾驶室等;15、20、25钢用于制作尺寸较小、负荷较轻、表面要求耐磨、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零件,如活塞钢、样板等。

中碳钢:含碳量为0.30~0.55%的钢 ;30、35、40、45、50钢经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韧性,用于制作轴类零件; 高碳钢:含碳量大于0.6%的钢 ;60、65钢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高的弹性极限,常用作弹簧。T7、T8、用于制造要求较高韧性、承受冲击负荷的工具,如小型冲头、凿子、锤子等。T9、T10、T11、用于制造要求中韧性的工具,如钻头、丝锥、车刀、冲模、拉丝模、锯条。T12、T13、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但韧性低,用于制造不受冲击的工具如量规、塞规、样板、锉刀、刮刀、精车刀等。

3.下列零件或工具用何种碳钢制造:手锯锯条、普通螺钉、车床主轴。

答:手锯锯条:它要求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用碳素工具钢制造,如T10、T10A 、T11、T11A 。

普通螺钉:它要保证有一定的机械性能,用普通碳素结构钢制造,如Q195、Q235。 车床主轴:它要求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如35、45、50。

4. 指出下列各种钢的类别、符号、数字的含义、主要特点及用途:

Q235-AF、Q235-C 、45、08、20、T8、T10A 、T12A

答:Q235-AF :普通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为235MPa 的A 级沸腾钢。

Q235-C:屈服强度为235MPa 的C 级普通碳素结构钢,

Q195、Q235含碳量低,有一定强度,常扎制成薄板、钢筋、焊接钢管等,用于桥梁、建筑等钢结构,也可制造普通的铆钉、螺钉、螺母、垫圈、地脚螺栓、轴套、销轴等等,Q255钢强度较高,塑性、韧性较好,可进行焊接。通常扎制成型钢、条钢和钢板作结构件以及制造连杆、键、销、简单机械上的齿轮、轴节等。

45含碳量为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45钢经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即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塑性、韧性,用于制作轴类零件。

08:含碳量为0.08%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塑性、韧性好,具有优良的冷成型性能和焊接性能,常冷轧成薄板,用于制作仪表外壳、汽车和拖拉机上的冷冲压件,如汽车车身,拖拉机驾驶室等。

20:含碳量为0.2%的优质碳素结构钢。用于制作尺寸较小、负荷较轻、表面要求耐磨、心部强度要求不高的渗碳零件,如活塞钢、样板等。

T8:含碳量为0.8%的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要求较高韧性、承受冲击负荷的工具,如小型冲头、凿子、锤子等。

T10A :含碳量为1.0%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用于制造要求中韧性的工具,如钻头、丝锥、车刀、冲模、拉丝模、锯条。

T12A :含碳量为1.2%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但韧性低,用于制造不受冲击的工具如量规、塞规、样板、锉刀、刮刀、精车刀。

5. 合金元素对钢的C 曲线和MS 点有何影响?

答:除Co 以外,大多数合金元素都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右移。除Co 、Al 外,其他合金元素均使Ms 点降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

6.. 白口铸铁、灰口铸铁和钢,这三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主要区别?

答:碳钢是指含碳量0.02%~2.14%的铁碳合金,铸铁是指大于2.14%的铁碳合金。与钢相比,铸铁中含碳及含硅量较高。比碳钢含有较多硫、磷等杂质元素。

钢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珠光体、珠光体+二次渗碳体;钢的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莱氏体、一次渗碳体+莱氏体。

钢中低碳钢塑性韧性较好、强度和硬度较低,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冷成型性能;中碳钢有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钢塑性韧性较低,但强度和硬度较高、耐磨性较好。以上钢均可进行锻造和轧制,并可经过热处理改变其组织,进而极大的提高其性能。

白口铸铁组织中存在着共晶莱氏体, 性能硬而脆, 很难切削加工, 但其耐磨性好,铸造性能优良。

灰铸铁组织中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 断口呈暗灰色。其铸造性能、切削加工性、减摩性、消震性能良好,缺口敏感性较低。

7、灰铸铁的基体组织有哪些?

灰铸铁的基体:第三阶段的完全转变:铁素体

部分转变:珠光体+铁素体

全部转变:珠光体

8. 试述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

答:灰铸铁中石墨呈片状,片状石墨的强度、塑性、韧性几乎为零, 存在石墨地方就相当于存在孔洞、微裂纹, 它不仅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 减少了基体受力有效面积, 而且在石墨片尖端处形成应为集中, 使材料形成脆性断裂。故灰铸铁的抗压强度一般是抗拉强度的3-4倍。 球墨铸铁中石墨呈球状,所以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 使得基体比较连续, 在拉伸时引起应力集中的现象明显下降, 这就使球墨铸铁的抗拉强度、塑性和韧性、疲劳强度不仅高于其它铸铁, 而且可以与相应组织的铸钢相比。

可锻铸铁中石墨呈团絮状。与灰铸铁相比对金属基体的割裂作用较小, 可锻铸铁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 尤其是塑性与韧性有明显的提高。

9、机床床头箱传动齿轮,45钢,模锻制坯。要求齿部表面硬度52~56HRC ,齿轮心部应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其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粗加工→热处理②→机械精加工→齿部表面热处理③→精磨。 指出热处理①、②、③的名称及作用

热处理①:正火。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细化晶粒,为

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组织:S

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高温回火)。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组织:回火S 热处理③:齿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获得M 回。


相关文章

  •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研经验谈
  •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研经验谈 材料力学是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很多专业都要考的专业科目,例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这些都是华工机汽学院热门的专业,我报的是第一个(国家重点专业,非常热门 ...查看


  • 岩土基础考试心得
  • 岩土基础考试心得(网上下载的) 本人于2007年大学本科毕业,专业土木工程,2008年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成绩上午82,下午84,总分166(合格标准132):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在甲级院进行勘察工作,改行岩土,2011年 ...查看


  • 监理工程师考试浓缩教材
  • 第一章建设工程监理基本理沦 *[第一章各考核点复习提示] 一.考试大纲要求及分析 (一)考核点 1.工程监理企业的经营管理: 2.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程序.内容.任务和措施: 3.建设工程风险管理: 4.监理实施程序及原则: 5.项目监理机构 ...查看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2]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 来源: 任明嘉的日志 经济金融 [PDF格式]<会计学原理>同步练习题答案 [Word格式]<成本会计>习题及答案(自学推荐,23页) [Word格式]<成本会计>配套习题集 ...查看


  • 2011二级建造师市政考试指南
  • 一.建造师考试特点及学习方法 (一)建造师考试是文科考试,以背为主.所以即使是施工管理和法规,对计算的要求也是很浅.100道题目,大多数都是考你书上某一句要紧的话背到了没有,看懂了没有?背书谁都会,因此,千万不要慌,不要在特别难的东西上纠缠 ...查看


  • 一级建造师备考攻略网络多版本总结
  • 一级建造师备考攻略 一.考试科目 其中<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设置10个专业类别: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民航机场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通讯与广电工程.建筑工程.矿业工程.机电工程.考生可根据从事的工作需要 ...查看


  • 如何应对[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考试
  • 登陆名:潜龙在天 [退出] ·筑龙首页 ·我的筑龙 ·留言板 ·投稿 ·购买筑龙币 ·搜索 ·网站地图 ·帮助 建筑 景观 室内 渲染 结构 岩土 路桥 水利 给排水 暖通 电气 房建 造价 监理 房产 管理 安全 教育 招聘 动态 论文 ...查看


  • 全面剖析了建筑材料的种类及现状发展
  • 建筑材料 定义: 土建工程中所用材料(水泥.砂.石.木材.金属.沥青.合成树脂.塑料等) 的总称.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材料(二级学科):建筑材料(水利)(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 ...查看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一级注册结构专业考试考试大纲
  • 一 总则 1.1 了解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1.2 熟悉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高耸结构的技术经济. 1.3 掌握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高耸结构的荷载分类和组合及常用结构的静力计算方法. 1.4 熟悉钢.木.混凝土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