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帮扶策略 骆驼实验小学部 课题组
张文英 王贤中 陈晓霞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宁波,他们的子女有许多也跟随来到宁波就学。由于地域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很大差距,他们的加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解决办法。现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如何呢?调查发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就学难、家庭教育缺位、安全意识缺乏这三个主要问题,亟需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和扶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提出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教育帮扶对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存在问题 帮扶对策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公办中小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有些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甚至超过90%。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加入,必然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经过各方努力,一部分问题得到解决,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会对我们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带来阻力。去年,我对本校500多名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分别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还存在下列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一、上学难问题依然存在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宁波上学,政府为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创办了一些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也明文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就近到居住地公办学校就读。但是,由于专门的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大多场地狭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且不稳定,办学水平很难与本地的公办学校同日而语,加上不菲的费用,使外来
务工人员们望而却步。他们都想把子女送到公办学校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们这些农村公办学校受校舍和师资限制,也无力接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因此每年公办学校招生的那几天,都会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校门口漏夜排队,只是为了给孩子争取到一个入学的名额。
建议帮扶策略:软硬并举提高办学质量
针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问题,我们建议:
这些年来,政府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走访中我还发现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蜗居在废旧的厂房里,没有像样运动场,教室简陋,有部分教室近似危房,周边环境嘈杂脏乱,很不利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我觉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硬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办学场地,达到政府规定的生均用地要求。除了保证他们有洁净明亮的教室,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比较宽阔的运动场,可供学生日常活动和锻炼,让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地学习,还可以愉快地活动;
其次,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可以从公办学校抽调更多管理能力较强的行政人员,常驻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协助他们进行学校日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选派公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任教,并把这段任教经历作为骨干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师资的培训。教研室可以多组织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送教活动,通过建立公立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对口帮扶机制、或者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使“请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他们常态的教研、学习模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高师资素质,培育一支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政府增加投入,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办学校规模,或者把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转变为公办学校,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贫病交加”
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互相依赖、互为补充、配合默契,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上,仅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然而,由于地域条件、文化习俗、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子女教育又恰恰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薄弱环节。他们每天忙于生计,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只是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不知道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同时,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盘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教育缺失,是为“贫”;另外,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有些还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除了骂就是打,简单粗暴,是为“病”。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我校70%左右的外来孩子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时常加班,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有的是双方轮流照管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有些家长双方都很忙,孩子放学后就去一些托管班,由那里的老师看管,连带辅导作业。还有30%左右的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宁波,每逢家长上班,这些孩子只能实行自我管理。调查中还发现,有32%的家长在家时,是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不过问孩子的学习。50.8%的孩子在家里无独立学习的房间,有9.6%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7.4%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由此可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条件多么简陋,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何其少,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沟通交流少,孩子一旦犯错或出现问题之后,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也是存在于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家庭教育的“贫病交加”,使学校教育失去了有力支撑,显得势单力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亟需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教育帮扶”送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校与家庭的统一战线,显得尤为重要。
帮扶策略: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多元沟通渠道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我校开办家长学校由来已久,架设起了学生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多年来,家长学校定时开课,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改信息,听取家长对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接受家长监督,对我校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急剧增加,以及他们家庭教育普遍薄弱的现实,有意识地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家长学校研讨的重点内容。通过发放《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家长卷)》,使家长们在完成问卷的同时,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反思,发现问题,认识不足,再通过家长和学校领导、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研讨,帮助他们着眼自家现有条件,针对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子女家庭中该子女的排行等),关注孩子的品质培养、情商提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后来我们又在小学生中进行了对应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学生卷)》,经过统计发现,许多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更加关注了,有些孩子还提到,父母用讲道理和平等对话取代了以前的“棍棒抚摸”。
2、利用“家校互联”,建立全天候的沟通
学生入学以后,我们就很快为每一位同学办好了家长信息登记,建立了家校互联网络,家长通过手机就可收悉学校和任教老师的联系信息,也可作出信息反馈。家校互联网络开通以后,学校可以把学校一些重大活动或举措及时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或理解,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一些措施的实施。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不定期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如:小学低段老师可以把每天的作业通过短信告诉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对于经常拖欠家庭作业的同学,老师也短信可告知家长,请家长协助整改。
寒暑假等长假期间,借助家校互联也可以让学校、老师与家长联系的不会间断。我们学校的假期休闲教育系列活动,大多就是借助家
校互联这座桥梁来开展的。
另外,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任课老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也能使家长把握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获得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表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至此,我们觉得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改进了教育方法,家长与老师的主动联系也比以前有明显增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必然产生持续良好的效果。
三、孩子和家长都缺乏安全意识
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我国由于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原因造成1.6万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离去。在宁波市,2010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57人;2011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46人,2012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36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死亡原因是溺水或交通意外。据统计,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却占了70%以上。这不仅仅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在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势下,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事故还常有发生,原因何在?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懂或者无视交通法规,忽略了对孩子的日常安全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们学历普遍偏低,一般都是从事体力工作。外出打工的目的就一个:赚钱改善生活。来自农村的地域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安全意识淡薄,对孩子无法尽到监护职责,也很少进行安全教育。许多孩子上学和放学无人接送、不知道遵守交通法规、一人在家或结伴外出玩耍时,发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有这样三个实例:
小学生A,星期天独自在家,出于好奇,想爬到房顶上玩,因平房无楼梯,他就顺着木制梯子向上攀,中途木梯断裂,他重重摔在地上,导致脊椎骨断裂;
小学生B某,在放学的路上,与另一名学生边走边玩,你推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由于另一名学生用力过猛,B某一个趔趄,倒向一旁,这时后面一辆飞驰的汽车刹车不及,B某命丧车轮之下。
学生C某,暑假和表弟结伴去河里游泳,表弟溺水,C某赶紧去救,因为不懂正确的救护方法,被表弟紧紧抓住,不幸双双遇难。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年幼好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注意到这一点,加强防范,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他们安全知识教育刻不容缓!
帮扶策略:多管齐下保安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的安全教育制度,每学期设立一个“安全教育周”,平时还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教育,使日常教育和专门教育紧密结合。
每年夏初,天气转热,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的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发放《告家长书》,提醒家长加强监管,不让孩子玩水,不论几个孩子外出游泳必须有家长陪同,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等。各班还通过班级黑板报、召开“防溺水与溺水救护”主题班队会、观看宣传片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玩水和私自外出游泳的危险,学习溺水自救和他救知识,防患于未然。
每学期伊始和放假之前,我们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交规不离口”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交通法规以后,回家向家长宣传,监督家长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改变外来务工人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状况。
学校还请来交警,把来务工人员家长集中起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要求小学部家长尽量接送孩子往返学校。经过几年时间的教育,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接送孩
子的路上家长擅闯红灯现象越来越少,各类安全事故也大大减少。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管理和防护。暑假期间,我们学校联系社区,开展了“小候鸟关爱行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游泳券,让他们能到社会机构的游泳池尽情享受安全又健康的亲水之乐;开办“小候鸟”暑期活动班,派专业老师组织这些孩子开展诸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常变换,他们的子女也来去不定,对他们子女的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的宗旨,更加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和生活,关注他们子女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关注他们的人身安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想办法加以解决,把教育帮扶送到他们的家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共享一片美丽的蓝天!
【参考资料】:
1、《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
2、《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第11期
3、《东方热线 快讯》
(http://news.cnool.net/0-1-20/104870.html)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帮扶策略 骆驼实验小学部 课题组
张文英 王贤中 陈晓霞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宁波,他们的子女有许多也跟随来到宁波就学。由于地域文化、知识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很大差距,他们的加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解决办法。现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如何呢?调查发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中,还存在着就学难、家庭教育缺位、安全意识缺乏这三个主要问题,亟需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帮助和扶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提出或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教育帮扶对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存在问题 帮扶对策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些年来,我区农村公办中小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有些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甚至超过90%。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加入,必然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虽然经过各方努力,一部分问题得到解决,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会对我们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带来阻力。去年,我对本校500多名小学生和学生家长分别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还存在下列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一、上学难问题依然存在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来到宁波上学,政府为了解决他们的就学问题,创办了一些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也明文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就近到居住地公办学校就读。但是,由于专门的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大多场地狭小,校舍简陋,师资缺乏且不稳定,办学水平很难与本地的公办学校同日而语,加上不菲的费用,使外来
务工人员们望而却步。他们都想把子女送到公办学校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我们这些农村公办学校受校舍和师资限制,也无力接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因此每年公办学校招生的那几天,都会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校门口漏夜排队,只是为了给孩子争取到一个入学的名额。
建议帮扶策略:软硬并举提高办学质量
针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上学难问题,我们建议:
这些年来,政府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走访中我还发现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蜗居在废旧的厂房里,没有像样运动场,教室简陋,有部分教室近似危房,周边环境嘈杂脏乱,很不利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我觉得,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硬件方面的保障和支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办学场地,达到政府规定的生均用地要求。除了保证他们有洁净明亮的教室,还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有比较宽阔的运动场,可供学生日常活动和锻炼,让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心地学习,还可以愉快地活动;
其次,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可以从公办学校抽调更多管理能力较强的行政人员,常驻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协助他们进行学校日常管理,提高办学质量;选派公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任教,并把这段任教经历作为骨干教师聘任和考核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师资的培训。教研室可以多组织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送教活动,通过建立公立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对口帮扶机制、或者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使“请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他们常态的教研、学习模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高师资素质,培育一支优质稳定的师资队伍,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政府增加投入,在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公办学校规模,或者把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转变为公办学校,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贫病交加”
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部分组成,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互相依赖、互为补充、配合默契,才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上,仅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然而,由于地域条件、文化习俗、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子女教育又恰恰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薄弱环节。他们每天忙于生计,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教育,有的只是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不知道培育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同时,也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盘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庭教育缺失,是为“贫”;另外,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有些还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除了骂就是打,简单粗暴,是为“病”。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我校70%左右的外来孩子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时常加班,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有的是双方轮流照管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有些家长双方都很忙,孩子放学后就去一些托管班,由那里的老师看管,连带辅导作业。还有30%左右的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宁波,每逢家长上班,这些孩子只能实行自我管理。调查中还发现,有32%的家长在家时,是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不过问孩子的学习。50.8%的孩子在家里无独立学习的房间,有9.6%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7.4%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由此可见,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条件多么简陋,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何其少,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沟通交流少,孩子一旦犯错或出现问题之后,采取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也是存在于这些家庭中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家庭教育的“贫病交加”,使学校教育失去了有力支撑,显得势单力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亟需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教育帮扶”送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教育方法,调动起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校与家庭的统一战线,显得尤为重要。
帮扶策略:建立家长与学校的多元沟通渠道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我校开办家长学校由来已久,架设起了学生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多年来,家长学校定时开课,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改信息,听取家长对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接受家长监督,对我校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学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急剧增加,以及他们家庭教育普遍薄弱的现实,有意识地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作为家长学校研讨的重点内容。通过发放《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家长卷)》,使家长们在完成问卷的同时,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反思,发现问题,认识不足,再通过家长和学校领导、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研讨,帮助他们着眼自家现有条件,针对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子女家庭中该子女的排行等),关注孩子的品质培养、情商提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后来我们又在小学生中进行了对应的《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学生卷)》,经过统计发现,许多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也有所增加,父母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更加关注了,有些孩子还提到,父母用讲道理和平等对话取代了以前的“棍棒抚摸”。
2、利用“家校互联”,建立全天候的沟通
学生入学以后,我们就很快为每一位同学办好了家长信息登记,建立了家校互联网络,家长通过手机就可收悉学校和任教老师的联系信息,也可作出信息反馈。家校互联网络开通以后,学校可以把学校一些重大活动或举措及时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或理解,便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一些措施的实施。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不定期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如:小学低段老师可以把每天的作业通过短信告诉家长,让家长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对于经常拖欠家庭作业的同学,老师也短信可告知家长,请家长协助整改。
寒暑假等长假期间,借助家校互联也可以让学校、老师与家长联系的不会间断。我们学校的假期休闲教育系列活动,大多就是借助家
校互联这座桥梁来开展的。
另外,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任课老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也能使家长把握孩子的思想、学习动态,获得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表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
至此,我们觉得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改进了教育方法,家长与老师的主动联系也比以前有明显增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必然产生持续良好的效果。
三、孩子和家长都缺乏安全意识
据《北京晚报》报道:去年我国由于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自杀等原因造成1.6万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离去。在宁波市,2010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57人;2011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46人,2012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36人,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死亡原因是溺水或交通意外。据统计,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却占了70%以上。这不仅仅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更是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伤害。
在社会、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势下,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事故还常有发生,原因何在?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 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外来务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不懂或者无视交通法规,忽略了对孩子的日常安全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他们学历普遍偏低,一般都是从事体力工作。外出打工的目的就一个:赚钱改善生活。来自农村的地域背景,文化知识的缺乏,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安全意识淡薄,对孩子无法尽到监护职责,也很少进行安全教育。许多孩子上学和放学无人接送、不知道遵守交通法规、一人在家或结伴外出玩耍时,发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有这样三个实例:
小学生A,星期天独自在家,出于好奇,想爬到房顶上玩,因平房无楼梯,他就顺着木制梯子向上攀,中途木梯断裂,他重重摔在地上,导致脊椎骨断裂;
小学生B某,在放学的路上,与另一名学生边走边玩,你推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由于另一名学生用力过猛,B某一个趔趄,倒向一旁,这时后面一辆飞驰的汽车刹车不及,B某命丧车轮之下。
学生C某,暑假和表弟结伴去河里游泳,表弟溺水,C某赶紧去救,因为不懂正确的救护方法,被表弟紧紧抓住,不幸双双遇难。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年幼好奇,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注意到这一点,加强防范,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就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血的教训警示我们: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他们安全知识教育刻不容缓!
帮扶策略:多管齐下保安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的安全教育制度,每学期设立一个“安全教育周”,平时还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时机,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教育,使日常教育和专门教育紧密结合。
每年夏初,天气转热,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的专题安全教育活动。发放《告家长书》,提醒家长加强监管,不让孩子玩水,不论几个孩子外出游泳必须有家长陪同,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等。各班还通过班级黑板报、召开“防溺水与溺水救护”主题班队会、观看宣传片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玩水和私自外出游泳的危险,学习溺水自救和他救知识,防患于未然。
每学期伊始和放假之前,我们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交规不离口”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交通法规以后,回家向家长宣传,监督家长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改变外来务工人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的状况。
学校还请来交警,把来务工人员家长集中起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并要求小学部家长尽量接送孩子往返学校。经过几年时间的教育,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家长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接送孩
子的路上家长擅闯红灯现象越来越少,各类安全事故也大大减少。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管理和防护。暑假期间,我们学校联系社区,开展了“小候鸟关爱行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游泳券,让他们能到社会机构的游泳池尽情享受安全又健康的亲水之乐;开办“小候鸟”暑期活动班,派专业老师组织这些孩子开展诸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趣味活动。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渡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常变换,他们的子女也来去不定,对他们子女的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的宗旨,更加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和生活,关注他们子女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关注他们的人身安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想办法加以解决,把教育帮扶送到他们的家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共享一片美丽的蓝天!
【参考资料】:
1、《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
2、《教育科研论坛》2008年第11期
3、《东方热线 快讯》
(http://news.cnool.net/0-1-20/10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