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HUNAN UNIVERSITY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胡润 S1118W104 金融专硕 金融与统计学院

第一章 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简介

1.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1992)

1992年下半年,芬兰经济困难加重,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已不足以支持芬兰马克的汇率,处于十分疲软的地位。芬兰政府于9月8日被迫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行自由浮动,实际是芬兰马克贬值。

9月11至12 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抛售里拉、抢购德国马克的风潮,成为这次货币危机的第一次高峰。里拉汇价直线下泻,很快冲破欧洲货币体系所规定的浮动下限。同时,英磅汇率也不断下跌,接近了浮动下限。为了挽救里拉,意大利中央银行大规模干预市场,抛出了上百亿德国马克来收购里拉。德国中央银行也大力协助,仅9月11日这一天,联邦银行就购进了约100 亿马克的里拉。但仍然无济于事,抛售里拉的势头有增无减,至此,里拉贬值已成定局。13日,意大利宣布里拉贬值7%。14日,德国宣布降低利率0.5个百分点,由8.75%降至8.25%。抵押贷款利率由9.75%降至9.5%。这是德国5年来第一次降低利率。但是,投机势头已成,德国利率降幅又太小,仍然难以抵制投机风潮的进一步蔓延。继里拉之后,英磅成为第二个投机的目标。15日,抛售风席英伦,成为这次危机的第二次高峰。英磅汇价一路狂跌,对马克的比价跌至1:2.78,仅略高于规定的浮动下限1:2.778。已经贬值的里拉则再次跌到规定的下限以下,同时,法国法郎、西班牙比塞塔等也开始下跌。

16日晨,英国政府两次宣布提高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在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各国中央银行也联合行动,注入大量资金支持英磅,但仍未能制止住英磅的跌风。一天之内,英磅再度剧烈贬值。当日,意大利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16日晚,英国也宣布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并把利率恢复到10%的水平。当晚,欧共体官员紧急会商,苦无良策,只好同意英、意两国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同时宣布西班牙比塞塔贬值5%。17日,英磅、里拉等疲软货币才趋向平稳,刮了一周之久的抛售风潮才逐步平缓下来。9月20日,法国公民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了《马约》,提心吊胆多日的欧共体各国领导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货币危机由此才告一段落。

1.2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 指数跌

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 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

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 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1.3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当时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 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

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

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

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1.4美国次贷危机(2007)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 )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 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 )。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不过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由高位时的23美元跌倒了现在的3美元多一点,也就是说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身价相当于一家美国地区银行的水平, 根据最新排名花旗已经跌至19名,且市值已经缩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财务状况也不乐观。

第二章 金融危机起因分析

2.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起因

2.1.1欧洲货币体系本身存在的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实际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其危机根源在就于此。

(1) 欧洲货币单位定值孕育危机

欧洲货币单位为ECU ,它是一个篮子货币,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都向其单位货币提供一定量的本国货币,每种货币在其中都有一定量的比重。如图1所示

图1 各成员国货币在单位货币中的比重

这说明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货币篮子,各成员国货币在该表中所占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大小是由各国的国内总产值大小,对外贸易在欧共体对外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以及向欧洲货币体系中得短期货币支持体系提供的份额大小共同决定。简而言之,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由各自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每隔5年,成员国货币的权数才变动一次。而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不平衡,就需要调整各国货币权数,而调整不能及时,就会出现危机。

(2)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孕育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一个短期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个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各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双边确定固定汇率。

在此体系下,各成员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是有限的,上限不得超过

2.25%,下线也不得超过2.25%。在这个范围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旦汇率变化超过了这一限定值,就要求该国中央银行进行干预,抛售本币或外币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当汇率变动过于剧烈的时候,国家是有责任干预汇率变动的,也就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市场干预。当本币贬值过快,需要大量抛售外币时,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也就直接影响到维持汇率变动限定能否完成。这其中便孕育了危机。

(3) 对美元联合浮动加剧危机

欧共体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本意之一就是要摆脱美元对欧共体经济的影响。但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清偿能力和储备手段。欧洲共同体的对外贸易主要使用的还是美元,外汇储备也基本是美元,欧洲货币单位的价值也是用美元来表示,由此,欧洲货币体系对美元联合浮动。不允许任何一个成员国单方面对美元调整汇率,某一国要变动对美元汇率,要经过全体成员共同协商解决,以维持欧洲货币单位的美元价值不变。

当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变化的时候,货币也随之变化。有时,弱币无力与强币一起浮动。对美元汇价下跌,是弱币国的央行不仅要在货币市场上抛售美元买进本币,又要承担维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的责任,还要承担与其他成员国的固定货币比价的责任。三重的压力之下,顾此失彼,使弱币国陷入捉襟见肘之境,这也是危机存在的重要所在。

2.1.2德国利息率过高引起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

德国东西德统一后,财政出现巨大赤字,政府为了缓解由此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了低通胀率的德国民众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为,通胀率仅为3.5%的德国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的降低其利息率的要求,反而在1992年7月将贴现率升为8.75%。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做出反应的是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利率提高,芬兰人便纷纷将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芬兰马克供给增加,至9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开始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但仍止不住其下泻趋势。在9月8日,芬兰政府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这成为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此时,英法政府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便向德国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事件为小事一桩,不值一提,拒绝了其建议。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在1992年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对不会降低利率。

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

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而论其根本原因,最为关键的是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打破了其货币与其他国货币的相对平衡。上面所述的欧洲货币体系存在的各种危机,表明了,在某一个国家的实力增强到打破平衡的时候,则需要在各个方面对各个成员国货币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联动性非常大。

一旦调整未能及时,或者某一成员国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调整,则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失衡,当失衡达到一定的程度,货币篮子就不能再维持下去。再加上德国利率政策的影响,加剧这一失衡的倾斜度。到此时,危机也就爆发了。

2.2墨西哥金融危机起因

2.2.1根本原因

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

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估计,如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比索的币值高估了20%。此外,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还产生了消费热,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加的同时,墨西哥的出口却增长乏力。在1989—1994年期间,出口增长了2.7倍,而进口增长了3.4倍。结果,1989年,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从理论上说,只要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能保持相应的盈余,那么经常项目即使出现较大的赤字,也并不说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危机。问题的关键是,使资本项目保持盈余的外资不该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外国资本。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却正

是这种资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间接投资净额为50亿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这种外资的净流入量已近300亿美元。据估计,在1990—1994年,间接投资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2/3。

为了稳定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坚持比索不贬值以外,还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结果,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购买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墨西哥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已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事实表明,墨西哥政府用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来稳定外国投资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种债券固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目的,使200多亿美元的短期外资留在国内,但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大,因为比索价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会降低间接投资的利润,从而加剧资本外流,也使短期债券市场面临更大的动荡。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处于一种越来越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无法摆脱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期国债的依赖;另一方面,这两种资金来源使墨西哥经济愈益脆弱,政府的回旋余地不断缩小,而金融投机者的影响力则持续增加。当政府宣布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

所以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2.2.2社会经济原因

(1)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

墨西哥通过金融开放和鼓励外资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外贸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结果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

(2)政局不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农民武装暴动接连不断,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和总书记鲁伊斯先后遇刺身亡,执政党内部以及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争权斗争十分激烈。政局不稳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进入墨西哥的外资开始减少,撤资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填补巨额的外贸赤字,造成外汇储备从1994年10月底的170亿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降幅达65%。

(3)忽视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货币贬值的本意在于阻止资金外流,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在社会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也使投资于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从而导致股市下跃。股市下跌反过来又加剧墨西哥货币贬值,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2.3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2.3.1直接原因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3.2内在基础性原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2.3.3世界经济原因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2.4次贷危机起因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2.4.1宏观背景

(1)流动性过剩

自2002 年始,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广义货币与GDP 之比不断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而次贷产品的高收益,尤其是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对市场流动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购买次贷衍生品,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成为了次贷风险的分担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次贷市场的超常增长,同时也蕴藏了潜在风险。

(2)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历2000 年至2001 年短暂的经济衰退后,特别是9·11 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使美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至2004 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2%。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次贷市场迅速膨胀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宏观环境。由于人们普遍持经济增长向好预期,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也放松了次贷准入标准。经过了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周期,2004 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下滑周期,经济增长的逆转带来了连锁反应,次级抵押贷款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展现,并在世界范围蔓延。

(3)市场利率变化

2001 年1 月到2003 年6 月,美联储25 次降息,屡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并将联邦基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一年之久。低利率降低了贷款人的付息成本,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购房热情,刺激了美国次贷市场发展,同时也必然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炒作。从宏观方面来讲,由于资金运用成本过低,流动性泛滥成灾,吹生了美国经济的泡沫,而此时为应付2004年的经济下滑,美联储又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从2004 年6 月到2006年6 月间美联储连续17 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利率的大幅调升不仅使房屋价格不断走低,也使大量低收入水平的次级房贷者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

2.4.2 市场因素

(1)房地产市场萎缩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持续了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记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1995 年至2006 年美国房价翻了一番。受房地产上升态势影响,美国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 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随着美国房地产形势逆转,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表现出来。同时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

(2)市场准入条件宽松

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大但收益率高,受利益驱使,同时迫于竞争需要,次贷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并且降低了次级房贷准入条件。2001 年至2004 年期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首要选择。利益的驱使及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迫使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不得不加快产品创新,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贷款购房。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2.4.3监管、评级等方面原因

(1)资产评级机构受利益趋使不能客观进行信用及其产品的评级

由于全球投资者信赖穆迪、标普等知名评级机构对次级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但实事证明,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并没有真实的反映这些证券所存在的风险。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较,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券,评级公司所得到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受利益驱使因素影响,使评级公司不能客观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风险做出评价,使得以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立品能以低风险产品的“外壳”进入资本市场。

(2)监管者的失职

受制于不干预市场的传统,尽管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贷款标准的放松,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的某些行为,错失了防范危机产生的好时机。直到2007 年3 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等才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使更多的贷款公司主动或被迫迅速收缩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市场需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3)信息不对称

次贷危机的全球化与次贷衍生品有很大关系。次贷衍生品设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低估产品的风险或片面强调其高收益,而次贷衍生品的购买者难以了解复杂的衍生品设计过程,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评级机构未能识别次贷衍生品蕴藏的较大风险,给予这些产品较高评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

第三章 各金融危机对比分析

3.1 就危机的本质对比

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本质都是货币原因。欧洲货币危机最初表现为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继而出现里拉的贬值,再影响到英镑,最终使得意大利和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则为比索的贬值,进而引发大量的储备资金外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后, 索罗斯量子基金开始炒作泰铢,进而再对东南亚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的大肆投机炒作。

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则不同,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债务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源于最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将倒闭时,美国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使得市场认为,大型的金融公司政府不会不管,即所谓的“Too big to fail”。这使得各金融公司放纵了自己的行为而忽视了风险。当债务问题出现的时候,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翻到了,继而引起了大型金融公司的倒闭,再连锁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

3.2 爆发地和影响范围对比

欧洲货币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爆发于发达国家,而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欧洲,虽然范围不小,但其造成的影响范围也主要是在欧洲各发达国家间,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而美国次贷危机则完全不同,虽然起源于一个国家——美国的次级债务,但是绝不简单是影响了美国经济,而是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品和整个经济形势预期,迅速的波及到了日本、欧洲等其他发达国家,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全世界的经济。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导致墨西哥的资本外逃,但和美

国次贷危机不同的是,最终也基本就限定于本国范围内,对外影响不是很大。

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起始于泰国。1997 年2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家在2-3月份从泰国银行买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并大量抛售泰铢,引起泰国金融市场的动摇。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台湾、日本、韩国的货币相继大幅度贬值,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可见,其影响范围主要是亚洲国家,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

3.3 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由于发生主要是发生在欧洲共同体各国。由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此次对于弱币国的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大,而对德国等经济实体较强的国家则相对影响较小。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需要分门别类的看。

墨西哥金融危机则毫无疑问的严重地影响了墨西哥本国的实体经济,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衰落,不得不求靠其他发达国家的援助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发展。 东南亚金融危机刚开始还只停留在货币体系的崩溃,但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逐渐渗透到经济体的各个层面,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出现萧条,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东南亚各主要经济体出现衰退,使全球经济的增长连续两年降低两个百分点,共损失了1 万亿欧元。但也有所例外,比如中国大陆,相对而言,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较小一些。

美国次贷危机比较有特点,虽然发生于美国,但是主要的影响被转嫁到了世界各国,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对于美国实体经济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然而,世界各国中有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却因此而遭到破坏,比如冰岛政府的破产。

3.4 危机出现后的反应程度和措施不同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芬兰开始,但是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当英法政府要求德国降低利率时,德国为了自身利益拒绝了要求,最后万不得已才改变政策。由于反应迟缓而不坚决,最后无法遏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想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二是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信心。由于要向他国申请援助,所以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需要向西方国家申请救助,部分国家还

需改变汇率制度,所以恢复得较慢。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由于泰、韩、印尼三国外债多,而且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高,1997 年时泰、韩、印尼分别高达100%、203%和176%,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救助。二是部分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为了阻止汇率的不断下跌,直到1998 年4 月8 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三是为改善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的程度,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则不同,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作为危机的发源地,其救助措施是最早最大的。由于风险迅速的转移到世界各国,各国政府深受影响,所以此次反应也非常的迅速。其主要措施为:其一,降低市场融资成本,主要措施为央行采取降息的数量型工具,以缓解市场融资意愿萎缩的压力。其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避免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导致流动性困境。其三,重塑市场信心,避免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伤及实体经济,主要为金融机构国有化及为其存款提供担保。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 贾延宇. 震惊世界的欧洲货币金融危机[J].农金纵横,1993(1):25-30.

[2] 宋娜娜, 张洪玮.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研究[J].科研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4):118-119.

[3] 刘海涛. 对墨西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共同特征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1999(1):29-30.

[4] 江时学. 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2002.

[5] 杨惠昶. 论欧洲货币危机[R].吉林: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1993.

[6] 赵云.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J].经济社会研究,2009(3):60-61.

[7] 刘冰欣. 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与启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3):59-66.

[8] 范锋. 墨西哥金融危机和泰国金融危机比较透视[J].经济经纬,1998(2):73-75.

[9] 纽航. 欧洲货币危机的爆发及影响[R].纽约:中国银行纽约分行,2000.

[10] 杨惠昶. 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3(4):48-54.

HUNAN UNIVERSITY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班级:

学院名称:

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胡润 S1118W104 金融专硕 金融与统计学院

第一章 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简介

1.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1992)

1992年下半年,芬兰经济困难加重,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已不足以支持芬兰马克的汇率,处于十分疲软的地位。芬兰政府于9月8日被迫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行自由浮动,实际是芬兰马克贬值。

9月11至12 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抛售里拉、抢购德国马克的风潮,成为这次货币危机的第一次高峰。里拉汇价直线下泻,很快冲破欧洲货币体系所规定的浮动下限。同时,英磅汇率也不断下跌,接近了浮动下限。为了挽救里拉,意大利中央银行大规模干预市场,抛出了上百亿德国马克来收购里拉。德国中央银行也大力协助,仅9月11日这一天,联邦银行就购进了约100 亿马克的里拉。但仍然无济于事,抛售里拉的势头有增无减,至此,里拉贬值已成定局。13日,意大利宣布里拉贬值7%。14日,德国宣布降低利率0.5个百分点,由8.75%降至8.25%。抵押贷款利率由9.75%降至9.5%。这是德国5年来第一次降低利率。但是,投机势头已成,德国利率降幅又太小,仍然难以抵制投机风潮的进一步蔓延。继里拉之后,英磅成为第二个投机的目标。15日,抛售风席英伦,成为这次危机的第二次高峰。英磅汇价一路狂跌,对马克的比价跌至1:2.78,仅略高于规定的浮动下限1:2.778。已经贬值的里拉则再次跌到规定的下限以下,同时,法国法郎、西班牙比塞塔等也开始下跌。

16日晨,英国政府两次宣布提高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在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各国中央银行也联合行动,注入大量资金支持英磅,但仍未能制止住英磅的跌风。一天之内,英磅再度剧烈贬值。当日,意大利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16日晚,英国也宣布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并把利率恢复到10%的水平。当晚,欧共体官员紧急会商,苦无良策,只好同意英、意两国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同时宣布西班牙比塞塔贬值5%。17日,英磅、里拉等疲软货币才趋向平稳,刮了一周之久的抛售风潮才逐步平缓下来。9月20日,法国公民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了《马约》,提心吊胆多日的欧共体各国领导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货币危机由此才告一段落。

1.2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 指数跌

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 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

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 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1.3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当时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 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

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

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

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

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1.4美国次贷危机(2007)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 )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 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 )。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不过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由高位时的23美元跌倒了现在的3美元多一点,也就是说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身价相当于一家美国地区银行的水平, 根据最新排名花旗已经跌至19名,且市值已经缩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财务状况也不乐观。

第二章 金融危机起因分析

2.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起因

2.1.1欧洲货币体系本身存在的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实际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其危机根源在就于此。

(1) 欧洲货币单位定值孕育危机

欧洲货币单位为ECU ,它是一个篮子货币,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都向其单位货币提供一定量的本国货币,每种货币在其中都有一定量的比重。如图1所示

图1 各成员国货币在单位货币中的比重

这说明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货币篮子,各成员国货币在该表中所占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大小是由各国的国内总产值大小,对外贸易在欧共体对外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以及向欧洲货币体系中得短期货币支持体系提供的份额大小共同决定。简而言之,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由各自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每隔5年,成员国货币的权数才变动一次。而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不平衡,就需要调整各国货币权数,而调整不能及时,就会出现危机。

(2) 欧洲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孕育危机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一个短期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个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各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双边确定固定汇率。

在此体系下,各成员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是有限的,上限不得超过

2.25%,下线也不得超过2.25%。在这个范围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旦汇率变化超过了这一限定值,就要求该国中央银行进行干预,抛售本币或外币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当汇率变动过于剧烈的时候,国家是有责任干预汇率变动的,也就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市场干预。当本币贬值过快,需要大量抛售外币时,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也就直接影响到维持汇率变动限定能否完成。这其中便孕育了危机。

(3) 对美元联合浮动加剧危机

欧共体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本意之一就是要摆脱美元对欧共体经济的影响。但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清偿能力和储备手段。欧洲共同体的对外贸易主要使用的还是美元,外汇储备也基本是美元,欧洲货币单位的价值也是用美元来表示,由此,欧洲货币体系对美元联合浮动。不允许任何一个成员国单方面对美元调整汇率,某一国要变动对美元汇率,要经过全体成员共同协商解决,以维持欧洲货币单位的美元价值不变。

当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变化的时候,货币也随之变化。有时,弱币无力与强币一起浮动。对美元汇价下跌,是弱币国的央行不仅要在货币市场上抛售美元买进本币,又要承担维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的责任,还要承担与其他成员国的固定货币比价的责任。三重的压力之下,顾此失彼,使弱币国陷入捉襟见肘之境,这也是危机存在的重要所在。

2.1.2德国利息率过高引起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

德国东西德统一后,财政出现巨大赤字,政府为了缓解由此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了低通胀率的德国民众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为,通胀率仅为3.5%的德国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的降低其利息率的要求,反而在1992年7月将贴现率升为8.75%。

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做出反应的是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利率提高,芬兰人便纷纷将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芬兰马克供给增加,至9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开始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但仍止不住其下泻趋势。在9月8日,芬兰政府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这成为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

此时,英法政府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便向德国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事件为小事一桩,不值一提,拒绝了其建议。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在1992年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对不会降低利率。

货币市场的投机者获得这个消息后就把投机的目标肆无忌惮地转向不断坚挺的德国马克。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

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到了此时,德国政府才出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而作出细微的让步,于9月14日正式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德国的这一举运受到美英法的高赞赏,但为时过晚,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作出这种反常之举的目的是要吸引国外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对英镑的需求以稳定英镑的汇率。但是,市场的变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动摇,大势已成,汇率变动趋势就难以遏阻了。

而论其根本原因,最为关键的是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打破了其货币与其他国货币的相对平衡。上面所述的欧洲货币体系存在的各种危机,表明了,在某一个国家的实力增强到打破平衡的时候,则需要在各个方面对各个成员国货币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联动性非常大。

一旦调整未能及时,或者某一成员国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调整,则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失衡,当失衡达到一定的程度,货币篮子就不能再维持下去。再加上德国利率政策的影响,加剧这一失衡的倾斜度。到此时,危机也就爆发了。

2.2墨西哥金融危机起因

2.2.1根本原因

显而易见,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比索贬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后不久就诉诸贬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无法继续支撑3.46比索兑1美元的汇率。那么,墨西哥为什么会面临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呢?

萨利纳斯上台后,政府将汇率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即把比索钉住美元)。以汇率钉住为核心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是,由于本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幅度,币值高估在所难免,从而会削弱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估计,如用购买力平价计算,比索的币值高估了20%。此外,这样的反通货膨胀计划还产生了消费热,扩大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在进口急剧增加的同时,墨西哥的出口却增长乏力。在1989—1994年期间,出口增长了2.7倍,而进口增长了3.4倍。结果,1989年,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为41亿美元,1994年已扩大到289亿美元。从理论上说,只要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能保持相应的盈余,那么经常项目即使出现较大的赤字,也并不说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危机。问题的关键是,使资本项目保持盈余的外资不该是投机性较强的短期外国资本。而墨西哥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却正

是这种资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间接投资净额为50亿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这种外资的净流入量已近300亿美元。据估计,在1990—1994年,间接投资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2/3。

为了稳定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坚持比索不贬值以外,还用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取代一种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结果,外国投资者大量卖出与比索挂钩的短期债券,购买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墨西哥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已高达300亿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则只有数十亿美元。事实表明,墨西哥政府用与美元挂钩的短期债券来稳定外国投资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种债券固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目的,使200多亿美元的短期外资留在国内,但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大,因为比索价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会降低间接投资的利润,从而加剧资本外流,也使短期债券市场面临更大的动荡。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处于一种越来越被动的局面。一方面,无法摆脱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期国债的依赖;另一方面,这两种资金来源使墨西哥经济愈益脆弱,政府的回旋余地不断缩小,而金融投机者的影响力则持续增加。当政府宣布比索贬值后,金融投机者便大量抛售短期国债。

所以说,外汇储备的减少、比索的贬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则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2.2.2社会经济原因

(1)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

墨西哥通过金融开放和鼓励外资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外贸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结果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

(2)政局不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农民武装暴动接连不断,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和总书记鲁伊斯先后遇刺身亡,执政党内部以及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争权斗争十分激烈。政局不稳打击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进入墨西哥的外资开始减少,撤资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填补巨额的外贸赤字,造成外汇储备从1994年10月底的170亿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降幅达65%。

(3)忽视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货币贬值的本意在于阻止资金外流,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但在社会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也使投资于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从而导致股市下跃。股市下跌反过来又加剧墨西哥货币贬值,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2.3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2.3.1直接原因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2.3.2内在基础性原因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2.3.3世界经济原因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2.4次贷危机起因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2.4.1宏观背景

(1)流动性过剩

自2002 年始,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广义货币与GDP 之比不断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而次贷产品的高收益,尤其是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对市场流动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购买次贷衍生品,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成为了次贷风险的分担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次贷市场的超常增长,同时也蕴藏了潜在风险。

(2)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历2000 年至2001 年短暂的经济衰退后,特别是9·11 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使美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至2004 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2%。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次贷市场迅速膨胀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宏观环境。由于人们普遍持经济增长向好预期,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也放松了次贷准入标准。经过了一轮经济的高速增长周期,2004 年以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下滑周期,经济增长的逆转带来了连锁反应,次级抵押贷款所积累的风险逐步展现,并在世界范围蔓延。

(3)市场利率变化

2001 年1 月到2003 年6 月,美联储25 次降息,屡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并将联邦基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一年之久。低利率降低了贷款人的付息成本,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购房热情,刺激了美国次贷市场发展,同时也必然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炒作。从宏观方面来讲,由于资金运用成本过低,流动性泛滥成灾,吹生了美国经济的泡沫,而此时为应付2004年的经济下滑,美联储又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从2004 年6 月到2006年6 月间美联储连续17 次调高利率水平,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利率的大幅调升不仅使房屋价格不断走低,也使大量低收入水平的次级房贷者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借款人的还款负担逐渐加重,还款压力迅速增大。在不堪重负的情形下,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

2.4.2 市场因素

(1)房地产市场萎缩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美国房地产持续了十几年的繁荣,住房销售量不断创下新记录,房价也以每年增幅超过10%的速度攀升,1995 年至2006 年美国房价翻了一番。受房地产上升态势影响,美国次贷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 年中期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随着美国房地产形势逆转,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表现出来。同时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

(2)市场准入条件宽松

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大但收益率高,受利益驱使,同时迫于竞争需要,次贷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并且降低了次级房贷准入条件。2001 年至2004 年期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首要选择。利益的驱使及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迫使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不得不加快产品创新,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贷款购房。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2.4.3监管、评级等方面原因

(1)资产评级机构受利益趋使不能客观进行信用及其产品的评级

由于全球投资者信赖穆迪、标普等知名评级机构对次级抵押债券的高质量信用评级,才放心大规模购买此类证券,但实事证明,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并没有真实的反映这些证券所存在的风险。数据显示,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较,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券,评级公司所得到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受利益驱使因素影响,使评级公司不能客观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风险做出评价,使得以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立品能以低风险产品的“外壳”进入资本市场。

(2)监管者的失职

受制于不干预市场的传统,尽管美联储等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贷款标准的放松,但美联储并没有及时规范金融机构的某些行为,错失了防范危机产生的好时机。直到2007 年3 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等才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使更多的贷款公司主动或被迫迅速收缩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市场需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形成。

(3)信息不对称

次贷危机的全球化与次贷衍生品有很大关系。次贷衍生品设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低估产品的风险或片面强调其高收益,而次贷衍生品的购买者难以了解复杂的衍生品设计过程,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评级机构未能识别次贷衍生品蕴藏的较大风险,给予这些产品较高评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

第三章 各金融危机对比分析

3.1 就危机的本质对比

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本质都是货币原因。欧洲货币危机最初表现为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的脱钩,继而出现里拉的贬值,再影响到英镑,最终使得意大利和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则为比索的贬值,进而引发大量的储备资金外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是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后, 索罗斯量子基金开始炒作泰铢,进而再对东南亚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的大肆投机炒作。

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则不同,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债务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源于最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将倒闭时,美国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使得市场认为,大型的金融公司政府不会不管,即所谓的“Too big to fail”。这使得各金融公司放纵了自己的行为而忽视了风险。当债务问题出现的时候,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翻到了,继而引起了大型金融公司的倒闭,再连锁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

3.2 爆发地和影响范围对比

欧洲货币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爆发于发达国家,而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欧洲,虽然范围不小,但其造成的影响范围也主要是在欧洲各发达国家间,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而美国次贷危机则完全不同,虽然起源于一个国家——美国的次级债务,但是绝不简单是影响了美国经济,而是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品和整个经济形势预期,迅速的波及到了日本、欧洲等其他发达国家,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全世界的经济。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导致墨西哥的资本外逃,但和美

国次贷危机不同的是,最终也基本就限定于本国范围内,对外影响不是很大。

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起始于泰国。1997 年2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投机家在2-3月份从泰国银行买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并大量抛售泰铢,引起泰国金融市场的动摇。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台湾、日本、韩国的货币相继大幅度贬值,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可见,其影响范围主要是亚洲国家,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

3.3 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同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由于发生主要是发生在欧洲共同体各国。由于维持欧洲货币体系,此次对于弱币国的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大,而对德国等经济实体较强的国家则相对影响较小。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需要分门别类的看。

墨西哥金融危机则毫无疑问的严重地影响了墨西哥本国的实体经济,造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衰落,不得不求靠其他发达国家的援助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发展。 东南亚金融危机刚开始还只停留在货币体系的崩溃,但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逐渐渗透到经济体的各个层面,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出现萧条,甚至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东南亚各主要经济体出现衰退,使全球经济的增长连续两年降低两个百分点,共损失了1 万亿欧元。但也有所例外,比如中国大陆,相对而言,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较小一些。

美国次贷危机比较有特点,虽然发生于美国,但是主要的影响被转嫁到了世界各国,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对于美国实体经济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然而,世界各国中有一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却因此而遭到破坏,比如冰岛政府的破产。

3.4 危机出现后的反应程度和措施不同

欧洲货币金融危机芬兰开始,但是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当英法政府要求德国降低利率时,德国为了自身利益拒绝了要求,最后万不得已才改变政策。由于反应迟缓而不坚决,最后无法遏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想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二是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信心。由于要向他国申请援助,所以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需要向西方国家申请救助,部分国家还

需改变汇率制度,所以恢复得较慢。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由于泰、韩、印尼三国外债多,而且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高,1997 年时泰、韩、印尼分别高达100%、203%和176%,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救助。二是部分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使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为了阻止汇率的不断下跌,直到1998 年4 月8 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三是为改善贸易条件恶化和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的程度,各国也相继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则不同,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作为危机的发源地,其救助措施是最早最大的。由于风险迅速的转移到世界各国,各国政府深受影响,所以此次反应也非常的迅速。其主要措施为:其一,降低市场融资成本,主要措施为央行采取降息的数量型工具,以缓解市场融资意愿萎缩的压力。其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避免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导致流动性困境。其三,重塑市场信心,避免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伤及实体经济,主要为金融机构国有化及为其存款提供担保。

参考文献

[1] 王永祥, 贾延宇. 震惊世界的欧洲货币金融危机[J].农金纵横,1993(1):25-30.

[2] 宋娜娜, 张洪玮.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研究[J].科研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4):118-119.

[3] 刘海涛. 对墨西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共同特征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1999(1):29-30.

[4] 江时学. 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2002.

[5] 杨惠昶. 论欧洲货币危机[R].吉林: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1993.

[6] 赵云.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J].经济社会研究,2009(3):60-61.

[7] 刘冰欣. 美国次贷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比较与启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3):59-66.

[8] 范锋. 墨西哥金融危机和泰国金融危机比较透视[J].经济经纬,1998(2):73-75.

[9] 纽航. 欧洲货币危机的爆发及影响[R].纽约:中国银行纽约分行,2000.

[10] 杨惠昶. 欧洲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3(4):48-54.


相关文章

  •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1
  •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毕吉耀讲稿一)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毕吉耀 2010-06-09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二是金融危机对世界以及我 ...查看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 两次金融危机对比
  • 美国1929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比较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 ...查看


  •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二是金融危机对世界以及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三是如何采取 措施应对危机.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查看


  • 2009级商学院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 商学院2009级学年论文参考题目 一. 金融方面: 宣文俊老师论文题目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2. 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 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 4. 论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机制 5.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势 6.论银行体 ...查看


  • 金融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 --读<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均衡研究>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2012年01月20日16:12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影响世界经济进程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200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 ...查看


  • 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
  • 中国金融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概述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银行.包括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2.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美国际收支差异比较与原因分析 作者:史雪娜 李焉资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12期 国际收支是指对一国(或独立的地区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