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综合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的“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它也给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做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互联网+” 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91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那么具体到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上来,“互联网+”能够探索出多少可能性呢?
一、“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分析
抛开复杂的“互联网+”原理内涵,简而言之,“互联网+”即是为传统行业提供了一个信息和技术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高中地理这一学科兼具文科和理科的特性,既需要文字理论的叙述,又需要具象的图像、数字的展示,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地理学习的难度较大,对现象原理的结合把握尤其是一大难点。可以说,传统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利用时代进步的成果,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进步发展,长远来说,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当前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微博、微信、QQ、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等都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可以发现这些媒介具有极强的资源可获得性,强大高效的互动共享功能,这正是地理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越来越倡导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很好的达到改革的目标,但是“互联网+”在给教学的改革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因其固有或发展过程中延伸出来的种种弊端,给教学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这一新概念,在探索�l展中没有足够的经验借鉴,需要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前进,这也是一大挑战。
二、机遇――“互联网+”高中地理改革新趋势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空间仅局限于教室、课堂,时间上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这使得学习的范围较狭窄,拓展不足,学习时间也相对碎片化,再从整体来看,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性、趣味性不足。以当下正热的“微课程”为例,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以其不微的学习教育应用优势逐渐拓展出新的教学途径。首先,“微课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突破时空限制;其次,“微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某一特定知识点,在较短的时间段专门探讨学习,并且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全方位的学习拓展;最后,“微课程”借助网络通信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信息保真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高中生成长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移动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陌生事物,但是这些事物与学习的结合并不是每位同学都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新生事物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再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影音等各种形式,同时所获得的学习资源既能够触及历史的优秀成果,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中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学用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部分,通常我们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介绍来了解,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但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借助相关的技术获得第一视角的动态感受,或者更近一步的模拟操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能够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的信心热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改革倡导改变“填鸭教学”之弊端,增强教学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三方面的互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学,教学由单一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信息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多。在课堂之外,老师不是布置了作业就不再过问,学生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交流解决,而不是累积问题;教师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教学沟通,交流教学方式方法、经验教学,也可就学科知识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积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例如组建学习小组,在课后相互监督约束,交学习探究。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这一概念,广义来说,并不只是学校的教学学习,还包括学校之外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疑惑,自主探究,学习效果甚至比课堂学习更好,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互联网+”背景下,资源容易获得,所以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想法,就能够利用这一平台交流和探索。
三、挑战――“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鉴别信息有效性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信息和技术,而对于终端的使用者来说,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执行的结果,但是随着有效信息的增加,虚假甚至有害信息也掺杂其中,这就要求使用者能够准确的识别。我们考虑把“互联网+”和教学结合起来,在享受其利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承担其弊端,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承担过高的试错成本,所以如何鉴别信息的有效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二)如何避免“喧宾夺主”
我们强调了“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但是重点在教学上,互联网只是教学的工具,最终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在实践过程中难以保证学生不被其娱乐性所吸引,偏离学习的初衷,甚至于起到反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的弊端不仅仅只存在于与教学的结合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互联网,避免造成喧宾夺主。
教学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不能遗弃,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代发展的优秀成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
【摘 要】在综合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的“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它也给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做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互联网+” 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91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那么具体到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上来,“互联网+”能够探索出多少可能性呢?
一、“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分析
抛开复杂的“互联网+”原理内涵,简而言之,“互联网+”即是为传统行业提供了一个信息和技术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最大限度的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高中地理这一学科兼具文科和理科的特性,既需要文字理论的叙述,又需要具象的图像、数字的展示,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地理学习的难度较大,对现象原理的结合把握尤其是一大难点。可以说,传统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学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利用时代进步的成果,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的进步发展,长远来说,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当前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微博、微信、QQ、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等都属于“互联网+”的一部分,可以发现这些媒介具有极强的资源可获得性,强大高效的互动共享功能,这正是地理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越来越倡导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很好的达到改革的目标,但是“互联网+”在给教学的改革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因其固有或发展过程中延伸出来的种种弊端,给教学的健康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这一新概念,在探索�l展中没有足够的经验借鉴,需要一步一步在摸索中前进,这也是一大挑战。
二、机遇――“互联网+”高中地理改革新趋势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空间仅局限于教室、课堂,时间上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这使得学习的范围较狭窄,拓展不足,学习时间也相对碎片化,再从整体来看,教学模式单一,创新性、趣味性不足。以当下正热的“微课程”为例,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以其不微的学习教育应用优势逐渐拓展出新的教学途径。首先,“微课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突破时空限制;其次,“微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对某一特定知识点,在较短的时间段专门探讨学习,并且结合互联网资源优势,全方位的学习拓展;最后,“微课程”借助网络通信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信息保真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高中生成长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有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移动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什么陌生事物,但是这些事物与学习的结合并不是每位同学都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新生事物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再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影音等各种形式,同时所获得的学习资源既能够触及历史的优秀成果,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中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学用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部分,通常我们只能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片介绍来了解,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但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借助相关的技术获得第一视角的动态感受,或者更近一步的模拟操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能够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的信心热情,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改革倡导改变“填鸭教学”之弊端,增强教学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三方面的互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学,教学由单一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信息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多。在课堂之外,老师不是布置了作业就不再过问,学生遇到学习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交流解决,而不是累积问题;教师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教学沟通,交流教学方式方法、经验教学,也可就学科知识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积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例如组建学习小组,在课后相互监督约束,交学习探究。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这一概念,广义来说,并不只是学校的教学学习,还包括学校之外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疑惑,自主探究,学习效果甚至比课堂学习更好,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互联网+”背景下,资源容易获得,所以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想法,就能够利用这一平台交流和探索。
三、挑战――“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鉴别信息有效性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信息和技术,而对于终端的使用者来说,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执行的结果,但是随着有效信息的增加,虚假甚至有害信息也掺杂其中,这就要求使用者能够准确的识别。我们考虑把“互联网+”和教学结合起来,在享受其利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承担其弊端,但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承担过高的试错成本,所以如何鉴别信息的有效性是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二)如何避免“喧宾夺主”
我们强调了“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但是重点在教学上,互联网只是教学的工具,最终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在实践过程中难以保证学生不被其娱乐性所吸引,偏离学习的初衷,甚至于起到反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的弊端不仅仅只存在于与教学的结合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互联网,避免造成喧宾夺主。
教学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不能遗弃,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代发展的优秀成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