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百年打滚--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吗

中医的百年打滚——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吗

中医之中,经络是最为玄乎的概念之一,CCTV科教频道纪录片《探索·发现》2011年10月31日的节目《解密黄帝内经·第三集经络迷踪》里,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现代经络神话传达给了观众——

看看多神奇,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的经络,偏偏就被中国人的牛逼祖宗给发现了!而且还具有各种神奇的作用!

但是话说回来……

怎么祖宗这么牛逼都发现经络了,却没发现血管呢?

究竟是古中医神奇,还是现代中医打滚撒谎,就让我们慢慢来看~

首先经络大概是个什么样呢,人体经络图大家都大致见过了(此处略去经络图) 那么命名方面是怎么定的呢?

经络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两千年来中国古代医家也一直以内经所定为尊,不曾有过大的改动。在内经里是这么说的——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

为了说明下后人对此的遵从,我们也可以看看明代医家李橚的说法

“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

——明·李橚《医学入门》

打个比方的话,主干道就是经脉,从经脉这些主干道上旁伸而去的就是络脉,再下面的小路巷子等等就是孙脉~

一、古人说的经络是可以看见的

话不多说,看看古人到底怎么说的吧~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 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 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由此可看出,黄帝内经看来经络完全是可以从人体解剖而看到并度量的,根本不是什么肉眼看不见的存在。当然,如果你说你怎么没看见呢?

黄帝内经也解释了~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也就是说,15路络脉是肯定能看见的,如果一下子没看到,是因为人和人各不同,你上下找找就能找到了~

在其他部分说的则更清楚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对此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注黄帝内经时也专门讲到:

“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

——明·张景岳《类经》

这里面说的更直白了,经脉们因为深藏在肉内,所以外面看不见,而手太阴和足太阴这两经因为过了踝骨外端,在皮下较浅的地方,就藏不住可以看见了。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看手外踝上的那条“经”脉~还会徐徐跳动哦~

能看见的不指这一条经脉,络脉很多都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是什么呢?

“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明·张景岳《类经》

手背能看到的青筋们就是大络哦~~

这些青筋是什么呢?

想来身为现代人的各位应该不会不知道吧?

二、经络是会动的

把脉/切脉,大家都知道,实际就是通过手腕上动脉的跳动来判断人体健康疾病情况。把脉所“把”的位置,正是前面所提到的手太阴经上的太渊穴……

等等……

把脉……太阴经?动脉?太阴经就是动脉?

这事古人其实说的很明白~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内经灵枢 动腧第六十二》

手太阴……独动不休,看出来吧?

不但动不休,而且有节奏,是人一呼吸,脉就随着有节奏的动起来了!

这不是动脉还能是什么?

不错,上千年的把脉技术,所有中医都知道这回事,可是他们依旧胡扯什么经脉看不见摸不着!

三、古人所称经络就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那么在古人的说法里,经络是干啥的呢?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本藏第四十七》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说的很清楚,脉就是行血气的通道~

你看,把脉把的太阴经实际是动脉,而这里明明白白说了经络就是给血液走的通道,那不就是血管吗?

当然了,有些滚货会以气来说事,我们看看别的证据~

四、放血疗法说明古人所谓经络就是指血管

不要以为放血是古代西医才有的哦,中医放血可是至少从黄帝内经就有了,而且至今不绝(西医如今可是没有放血疗法了)~

当然,在中医自己的命名法里,这种疗法一般被叫做刺血疗法

那么这个刺血和今回我们要说的经络啥关系呢?

在黄帝内经和几乎整个古代,中医中这种做法还有另外的甚至是主要的名字——刺脉/刺络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内经灵枢 寿夭刚柔第六》

看好了,要从血络上放血哦~

“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 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具体的放血位置

“胃 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 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 也。”

——《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

注意哦,这文中的“动脉”可是古人的动脉,按照现代中医打滚说的经脉络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动脉怎么可能是现代人说的血管的动脉呢?又怎么可能被针刺呢?

那么~如果经络不是血管,你刺哪来放血?

五、清末医家直接指出经络就是西医所谓血管

其实想想就知道,从黄帝内经起,古代中医典籍中就不见“血管”一词,只有“经络”云云,怎么可能连虚无缥缈不可见的都发现了,却没发现血管这么明显的东西呢?

说白了只是名词不同而已~

所以在血管这词进入后,古代医家们也很快发现了这一点~

“西士言血由脉管之尾,入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以充肤热肉。其所谓微丝血管者,孙络也。微丝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络脉也。”

——清·宝辉《医医小草》

此书明确的认为西方医学所说微丝血管就是孙络,而血液从微丝血管回到的大一些的血管就是络脉~

王清任是中医自我改正的第一号人物,他在自己书中这么说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胱长四根。余亲见百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但可惜的是,因为古中医经络绘图和说明实在缺乏精准,加之王清任解剖经验并不精确,往往只是旁观死人和猪牛羊之脏腑,所以对经络这一内容反而弄错了实质,以为经络实乃气

管而非血管……也给某些怯于革新之人指责其“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借口。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实际上古人所谓经络,正是他们所观察到的血管,而且古人也在有了血管概念后非常痛快的承认了这一点。经络绝非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那么经络那些神奇作用怎么解释?

实际上这许多年来,除了中国,经络在世界上并未体现出什么神奇作用,产生的各类效应完全可以从严谨的生理学上得到解释,比如刺激太阳神经丛的效果,安慰剂的效果等等~

如果你要问如果是血管怎么会有这些效果……

首先请先搞明白,古人建立在不精确的解剖基础上的知识,连脏腑器官大小尺寸功能都能搞错,比如把胰腺的功能附会到肾脏之上搞得中国人至今肾虚不育等等……

那么古人又凭什么就能精准的知道血管——循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呢?把不容易发现的淋巴、神经的功能都附会到血管上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把基础建立在“古人说是这样的器官有这样的功能就一定是有这么个东西有这样的功能”这一“反正祖宗是对的”拜祖教论断上,丝毫不考虑古人说错了、牵强附会了的可能,那就会从开始就陷入错误逻辑~

实情就是古人把血管命名为经络,然后把功能搞错了,还加上了许多现在看不合理的想象,仅此而已~

这些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古人基于古人的经验得出这些结果无可厚非,也是全世界各个文明古代医学常有的情况,但是……

到了现代中医,突然跑出来把古人说的明明白白的经络可以看见可以跳动都不顾了! 连把脉这么天大的破绽都不顾了!

直接空口白牙跟大家说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了啊!!

然后在那大找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还搞个国家研究室……

成万超亿的纳税人的钱就这么丢进去给现代中医打滚了……

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

中医的百年打滚——经络看不见摸不着吗

中医之中,经络是最为玄乎的概念之一,CCTV科教频道纪录片《探索·发现》2011年10月31日的节目《解密黄帝内经·第三集经络迷踪》里,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现代经络神话传达给了观众——

看看多神奇,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的经络,偏偏就被中国人的牛逼祖宗给发现了!而且还具有各种神奇的作用!

但是话说回来……

怎么祖宗这么牛逼都发现经络了,却没发现血管呢?

究竟是古中医神奇,还是现代中医打滚撒谎,就让我们慢慢来看~

首先经络大概是个什么样呢,人体经络图大家都大致见过了(此处略去经络图) 那么命名方面是怎么定的呢?

经络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两千年来中国古代医家也一直以内经所定为尊,不曾有过大的改动。在内经里是这么说的——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

为了说明下后人对此的遵从,我们也可以看看明代医家李橚的说法

“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

——明·李橚《医学入门》

打个比方的话,主干道就是经脉,从经脉这些主干道上旁伸而去的就是络脉,再下面的小路巷子等等就是孙脉~

一、古人说的经络是可以看见的

话不多说,看看古人到底怎么说的吧~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 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 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

由此可看出,黄帝内经看来经络完全是可以从人体解剖而看到并度量的,根本不是什么肉眼看不见的存在。当然,如果你说你怎么没看见呢?

黄帝内经也解释了~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也就是说,15路络脉是肯定能看见的,如果一下子没看到,是因为人和人各不同,你上下找找就能找到了~

在其他部分说的则更清楚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对此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注黄帝内经时也专门讲到:

“足太阴当作手太阴。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髁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

——明·张景岳《类经》

这里面说的更直白了,经脉们因为深藏在肉内,所以外面看不见,而手太阴和足太阴这两经因为过了踝骨外端,在皮下较浅的地方,就藏不住可以看见了。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看手外踝上的那条“经”脉~还会徐徐跳动哦~

能看见的不指这一条经脉,络脉很多都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是什么呢?

“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明·张景岳《类经》

手背能看到的青筋们就是大络哦~~

这些青筋是什么呢?

想来身为现代人的各位应该不会不知道吧?

二、经络是会动的

把脉/切脉,大家都知道,实际就是通过手腕上动脉的跳动来判断人体健康疾病情况。把脉所“把”的位置,正是前面所提到的手太阴经上的太渊穴……

等等……

把脉……太阴经?动脉?太阴经就是动脉?

这事古人其实说的很明白~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内经灵枢 动腧第六十二》

手太阴……独动不休,看出来吧?

不但动不休,而且有节奏,是人一呼吸,脉就随着有节奏的动起来了!

这不是动脉还能是什么?

不错,上千年的把脉技术,所有中医都知道这回事,可是他们依旧胡扯什么经脉看不见摸不着!

三、古人所称经络就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那么在古人的说法里,经络是干啥的呢?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黄帝内经·素问·本藏第四十七》

“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说的很清楚,脉就是行血气的通道~

你看,把脉把的太阴经实际是动脉,而这里明明白白说了经络就是给血液走的通道,那不就是血管吗?

当然了,有些滚货会以气来说事,我们看看别的证据~

四、放血疗法说明古人所谓经络就是指血管

不要以为放血是古代西医才有的哦,中医放血可是至少从黄帝内经就有了,而且至今不绝(西医如今可是没有放血疗法了)~

当然,在中医自己的命名法里,这种疗法一般被叫做刺血疗法

那么这个刺血和今回我们要说的经络啥关系呢?

在黄帝内经和几乎整个古代,中医中这种做法还有另外的甚至是主要的名字——刺脉/刺络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内经灵枢 寿夭刚柔第六》

看好了,要从血络上放血哦~

“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 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 经脉第十》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具体的放血位置

“胃 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 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 也。”

——《黄帝内经素问 刺疟》

注意哦,这文中的“动脉”可是古人的动脉,按照现代中医打滚说的经脉络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动脉怎么可能是现代人说的血管的动脉呢?又怎么可能被针刺呢?

那么~如果经络不是血管,你刺哪来放血?

五、清末医家直接指出经络就是西医所谓血管

其实想想就知道,从黄帝内经起,古代中医典籍中就不见“血管”一词,只有“经络”云云,怎么可能连虚无缥缈不可见的都发现了,却没发现血管这么明显的东西呢?

说白了只是名词不同而已~

所以在血管这词进入后,古代医家们也很快发现了这一点~

“西士言血由脉管之尾,入微丝血管,缠布周身,以充肤热肉。其所谓微丝血管者,孙络也。微丝血管之血行遍周身,渐并渐粗,而入回血管。回血管者,络脉也。”

——清·宝辉《医医小草》

此书明确的认为西方医学所说微丝血管就是孙络,而血液从微丝血管回到的大一些的血管就是络脉~

王清任是中医自我改正的第一号人物,他在自己书中这么说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惟膀胱长四根。余亲见百余脏腑,并无向外长血管之形,故书于图后以记之。”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但可惜的是,因为古中医经络绘图和说明实在缺乏精准,加之王清任解剖经验并不精确,往往只是旁观死人和猪牛羊之脏腑,所以对经络这一内容反而弄错了实质,以为经络实乃气

管而非血管……也给某些怯于革新之人指责其“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借口。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实际上古人所谓经络,正是他们所观察到的血管,而且古人也在有了血管概念后非常痛快的承认了这一点。经络绝非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

那么经络那些神奇作用怎么解释?

实际上这许多年来,除了中国,经络在世界上并未体现出什么神奇作用,产生的各类效应完全可以从严谨的生理学上得到解释,比如刺激太阳神经丛的效果,安慰剂的效果等等~

如果你要问如果是血管怎么会有这些效果……

首先请先搞明白,古人建立在不精确的解剖基础上的知识,连脏腑器官大小尺寸功能都能搞错,比如把胰腺的功能附会到肾脏之上搞得中国人至今肾虚不育等等……

那么古人又凭什么就能精准的知道血管——循环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呢?把不容易发现的淋巴、神经的功能都附会到血管上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把基础建立在“古人说是这样的器官有这样的功能就一定是有这么个东西有这样的功能”这一“反正祖宗是对的”拜祖教论断上,丝毫不考虑古人说错了、牵强附会了的可能,那就会从开始就陷入错误逻辑~

实情就是古人把血管命名为经络,然后把功能搞错了,还加上了许多现在看不合理的想象,仅此而已~

这些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古人基于古人的经验得出这些结果无可厚非,也是全世界各个文明古代医学常有的情况,但是……

到了现代中医,突然跑出来把古人说的明明白白的经络可以看见可以跳动都不顾了! 连把脉这么天大的破绽都不顾了!

直接空口白牙跟大家说经络是看不见摸不着了啊!!

然后在那大找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还搞个国家研究室……

成万超亿的纳税人的钱就这么丢进去给现代中医打滚了……

还有比这更无耻的吗?


相关文章

  • 号脉十六法
  • 号脉十六法 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1/09/1576800_73938367.shtml 作者: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 一.读脉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 ...查看


  • 浑身的血液似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 浑身的血液似长江之水奔流不息,血推着气走,气跟着血行.气血运行通畅则身体健康.气滞血瘀就会发生病变,正所谓一处不到一处伤.气血瘀滞于体内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异常,瘀滞于肌肤常会诱发皮肤疾患,瘀滞于腠里就会形成痛风.俗称风湿骨痛.也叫风寒湿痹.是 ...查看


  •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 2008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 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查看


  • 很牛的演讲!(关于中国文化的)(转载)
  • 大家好,我叫刘沛轩.能在这么美丽的夜晚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课实在是缘分,或者说是偶然.今天本来应该是休息,大家还要坐在这里听一个看上去不怎么正经的人讲很正经而且很无聊的话题,相信大家心里都会有一点点不耐烦,可能还是挺大的一点点.你们还别不乐意, ...查看


  • 100110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七讲
  • 100110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七讲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2010.01.10 23:00-24:00 主讲:倪海厦 主持:梁冬 参与整理:zxiu.正清和.红枫叶.雪狐.树没叶.晓杰.冷冷清清.慧从卢溪.佩之.世界有我.清远.猪 ...查看


  • 第六章: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了中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医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它的创立同样是在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得以实现的.作为哲学方法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中医学则恰恰是中国哲学方法极好的载体之一,无此,中国哲学方法将无法说服人,也无法被人掌握 ...查看


  • 严格定义为科学的医学没有人性
  • 严格定义为科学的医学没有人性 2010-07-16 17:09:42|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严格定义为科学的医学没有人性(转载) 严格定义为科学的医学没有人性 记:这次有人提出要"废除中医",原因是" ...查看


  • 十二时辰养生法
  • 杨永成说十二时辰养生法 很多年轻人对这个问题会嗤之以鼻,我这么年轻,身体棒棒的,没事养什么生呢,有时间还不如找点乐子. 这个很正常,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这么认为,最多也就认为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总以为养生是老人的事情. 其实年轻人养生也许更重 ...查看


  • 自学中医必读
  • 一,阴阳 什是阴么?现阳人对阴代阳论理研究深很以,至于和普通姓百越走远越. 果你如古是,人就会发现你上有"日"天和月"".日白天有明,,亮温的暖性属 月有晚上(,要不现用代知和我较识劲,记住面假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