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教案参赛

2015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技能大赛”

教学设计(教案)

课 程 名 称

课 题 名 称

课 程 类 别

授 课 人

授 课 日 期语文 基础课 张艺凡 年4月2日 《木屐》鲁田 2015

【授课班级】会计59班

【授课年级】一年级

【班级专业】会计

【班级人数】64人(43名女生,21名男生)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日 第3节课(星期四)

【使用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欧阳代娜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

【授课课题】《木屐》鲁田 (第一单元第一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进度】一课时(45分钟)

【教学准备】课前自制录像、问卷、投影仪、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理念】

1、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以师生互为主体,演绎“善教”“乐学”。 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

3、注重学生情感需求,构建学生情感疏导平台。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品读文章,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1、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推及到学生自己成长的每一步中父亲每一次的大爱无言。

三、运用目标

1、学会运用本文在人物特征刻画上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动作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的原因。

二、难点

1、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搜索音频资源,以备课堂使用。

二、问卷:通过课前问卷可以了解学生情况,知道学生在亲情体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同学们,漫漫人生路,亲情相陪伴依。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接下来的时间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冥想,回到幼时、回到童年回到昨天、回到每一个与父亲相处的场景中,感受无言厚重的父爱。)——针对问卷调查中学生所反映问题所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心理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通过冥想学生的心理早已为文章的讲读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随着视频音乐的结束,将学生带入课堂

(同学们,此时内心是否温暖如春,在成长的路上父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人生中情感的珍宝。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文章也是关于父爱的,我们来看看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有着一位怎么一位一肩挑着土地、一肩挑着儿女,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带着以下问题认真默读文本,将文章围绕木屐所展开的两件小事在课文中做好标记,希望通过阅读你能成为那个满载而归的人。) 问题1:这篇课文既然写的是父爱,又为什么以“木屐”为题?“木屐”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讨论)

【明确】

《木屐》是一篇写父爱的精彩散文。文章借物抒怀,通过父亲三次留下的屐齿印,传达出父子之间的深情。作者围绕木屐叙述了两个小故事,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更让人看到了父爱的伟大。

第一则写“我”在雨地里上学和放学时,父亲执意背着我,后来由于“我”不忍再让父亲背而终于有了一双木屐。

第二则写当“我”天真地为了要一双雨鞋而将木屐遗弃在山洞里时,从不打骂“我”的父亲终于恼怒了,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然后父亲熬夜为“我”做木屐。

两个材料都围绕着“雨”和“木屐”去写,读来更觉“木屐 ”在人物心中的分量。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虽然很伤感,但还是“挤出一丝微笑”安慰“我”,并且在“我”临走时送上一双新雨靴。从木屐到新雨靴,几个材料之间互相映衬,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颗博大爱心。“我”终于明白“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这个圆就是父亲沉重的爱。

问题2: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那么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了这种父爱?为什么打动了你? 用笔在课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提问+讨论)

【明确】至少有四处:

一是在父亲的背上聆听木屐的声音 (聆听木屐) —淳朴的爱、简单的爱、温暖的爱

二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 (拥有木屐) —疼爱、关爱

三是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 (重得木屐) —爱而不溺、爱而有理

四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 (脱下木屐)—无私的爱、隐忍的爱、厚重的爱

【归纳】

1、文章线索:木屐:聆听木屐----拥有木屐----藏木屐----重得木屐----脱下木屐

2、 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宽广的、父爱既是深沉的又是温暖的。

【小结】这篇文章以木屐为线索,截取几个平凡但却饱含着作者深刻情感的场景,写出父爱的伟大、宽广、深沉与温暖。文章结构精巧,立意深远,饱含深情,但是这篇优秀的散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文章的内部,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承上启下)

三、品味语言 (通过问题讨论品读课文语言)

(一)“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将“扎”换成“踏”或“踩”,好吗?为什么?(提问+讨论)

【明确】

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能写出父亲每走一步的艰辛,体现生活的不易,更表明了父亲的伟大。而“踏”或“踩”则不能体现上述意境,在表现能力上显得苍白无力。

(二)“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 (提问+讨论)

【明确】

“惆怅”一般用来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因下雨而使父亲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三)“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把这句话改为“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过了一年又一年”不是更简洁些吗? (提问+讨论)

【明确】

语言是更简洁些,但原句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原句不但表示“我”在爸爸的保护下成长,还通过“伴着„„”、“随着„„”等语句,表明“我”是在爸爸

繁重的劳动过程中成长,在单调而熟悉的艰难岁月中成长。因此,爸爸的爱便显得尤为珍贵。

(四)“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删去句子中的“一丝”和“自我安慰”这两个修饰语好不好?为什么?(提问+讨论)

【明确】

①不好。因为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感伤的:为父子的分别感伤;为自己的铁犁和木屐没有了继承人而感伤。

②不好。因为是“挤出”,用“一丝”正合文意;又因为不放心的正是自己,所以,与其说是要孩子放心,不如说是“自我安慰”更贴切。

【小结】

本文语言含蓄而精准,既饱含深情又富有诗意,结尾独具匠心,余味悠长。在人物描写上充分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课堂活动——有爱大声说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情感的诉说窗口)

(同学们,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又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会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一生一世都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把爱大声说出来!)

【活动内容】

1、让学生把平时不愿、不好意思对父母讲的话说出来,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他们情感的宣泄窗口,让学生明白,让疼爱你的人知道你懂得他们的每一份关心,每一次付出是对爱本是的尊重。

2、将视频在本学期家长会上播放,让学生与家长有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达到消除隔阂,加强交流的作用,实现课堂外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3、全班齐唱《父亲》,升华感情。

五、作业安排

作业:《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木屐》鲁田

淳朴的爱、温暖的爱

疼爱、关爱

情感

爱而不溺、爱而有理

隐忍的爱、厚重的爱

【时间分配】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学生的品味、领悟和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中

遵循“以学代教”的原则,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情感的诉说窗口。使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

二、反思

1、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情感状态还不稳定,可能在学完本文后,在对待情亲的态度上有短时间的转变,但是要形成长期稳定的心理机制是空口说大话。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阅读。

三、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在阅读晚自习中选取朱自清的背影和三毛的背影这两篇以背影为题目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2、对特殊同学加强课外辅导:如我们班的刘佳同学,因为父母离异,跟 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自闭倾向,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与之沟通交流,引导其与父母、同学和谐相处。

2015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技能大赛”

教学设计(教案)

课 程 名 称

课 题 名 称

课 程 类 别

授 课 人

授 课 日 期语文 基础课 张艺凡 年4月2日 《木屐》鲁田 2015

【授课班级】会计59班

【授课年级】一年级

【班级专业】会计

【班级人数】64人(43名女生,21名男生)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日 第3节课(星期四)

【使用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欧阳代娜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

【授课课题】《木屐》鲁田 (第一单元第一课)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进度】一课时(45分钟)

【教学准备】课前自制录像、问卷、投影仪、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理念】

1、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以师生互为主体,演绎“善教”“乐学”。 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

3、注重学生情感需求,构建学生情感疏导平台。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品读文章,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1、感受深切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推及到学生自己成长的每一步中父亲每一次的大爱无言。

三、运用目标

1、学会运用本文在人物特征刻画上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动作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的原因。

二、难点

1、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搜索音频资源,以备课堂使用。

二、问卷:通过课前问卷可以了解学生情况,知道学生在亲情体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教学。

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视频结束(同学们,漫漫人生路,亲情相陪伴依。拥有之时,要懂得珍惜,别等失去之后,只剩悔恨内疚的回忆。别让自己的年少无知,挥霍在宝贵的青春岁月!接下来的时间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冥想,回到幼时、回到童年回到昨天、回到每一个与父亲相处的场景中,感受无言厚重的父爱。)——针对问卷调查中学生所反映问题所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心理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通过冥想学生的心理早已为文章的讲读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随着视频音乐的结束,将学生带入课堂

(同学们,此时内心是否温暖如春,在成长的路上父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人生中情感的珍宝。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文章也是关于父爱的,我们来看看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有着一位怎么一位一肩挑着土地、一肩挑着儿女,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带着以下问题认真默读文本,将文章围绕木屐所展开的两件小事在课文中做好标记,希望通过阅读你能成为那个满载而归的人。) 问题1:这篇课文既然写的是父爱,又为什么以“木屐”为题?“木屐”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讨论)

【明确】

《木屐》是一篇写父爱的精彩散文。文章借物抒怀,通过父亲三次留下的屐齿印,传达出父子之间的深情。作者围绕木屐叙述了两个小故事,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更让人看到了父爱的伟大。

第一则写“我”在雨地里上学和放学时,父亲执意背着我,后来由于“我”不忍再让父亲背而终于有了一双木屐。

第二则写当“我”天真地为了要一双雨鞋而将木屐遗弃在山洞里时,从不打骂“我”的父亲终于恼怒了,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然后父亲熬夜为“我”做木屐。

两个材料都围绕着“雨”和“木屐”去写,读来更觉“木屐 ”在人物心中的分量。当“我”离开父亲时,父亲虽然很伤感,但还是“挤出一丝微笑”安慰“我”,并且在“我”临走时送上一双新雨靴。从木屐到新雨靴,几个材料之间互相映衬,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颗博大爱心。“我”终于明白“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这个圆就是父亲沉重的爱。

问题2: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那么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了这种父爱?为什么打动了你? 用笔在课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提问+讨论)

【明确】至少有四处:

一是在父亲的背上聆听木屐的声音 (聆听木屐) —淳朴的爱、简单的爱、温暖的爱

二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 (拥有木屐) —疼爱、关爱

三是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 (重得木屐) —爱而不溺、爱而有理

四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 (脱下木屐)—无私的爱、隐忍的爱、厚重的爱

【归纳】

1、文章线索:木屐:聆听木屐----拥有木屐----藏木屐----重得木屐----脱下木屐

2、 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宽广的、父爱既是深沉的又是温暖的。

【小结】这篇文章以木屐为线索,截取几个平凡但却饱含着作者深刻情感的场景,写出父爱的伟大、宽广、深沉与温暖。文章结构精巧,立意深远,饱含深情,但是这篇优秀的散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文章的内部,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承上启下)

三、品味语言 (通过问题讨论品读课文语言)

(一)“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将“扎”换成“踏”或“踩”,好吗?为什么?(提问+讨论)

【明确】

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能写出父亲每走一步的艰辛,体现生活的不易,更表明了父亲的伟大。而“踏”或“踩”则不能体现上述意境,在表现能力上显得苍白无力。

(二)“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 (提问+讨论)

【明确】

“惆怅”一般用来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因下雨而使父亲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

(三)“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把这句话改为“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过了一年又一年”不是更简洁些吗? (提问+讨论)

【明确】

语言是更简洁些,但原句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原句不但表示“我”在爸爸的保护下成长,还通过“伴着„„”、“随着„„”等语句,表明“我”是在爸爸

繁重的劳动过程中成长,在单调而熟悉的艰难岁月中成长。因此,爸爸的爱便显得尤为珍贵。

(四)“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删去句子中的“一丝”和“自我安慰”这两个修饰语好不好?为什么?(提问+讨论)

【明确】

①不好。因为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感伤的:为父子的分别感伤;为自己的铁犁和木屐没有了继承人而感伤。

②不好。因为是“挤出”,用“一丝”正合文意;又因为不放心的正是自己,所以,与其说是要孩子放心,不如说是“自我安慰”更贴切。

【小结】

本文语言含蓄而精准,既饱含深情又富有诗意,结尾独具匠心,余味悠长。在人物描写上充分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课堂活动——有爱大声说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情感的诉说窗口)

(同学们,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又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会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上瘾,一生一世都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把爱大声说出来!)

【活动内容】

1、让学生把平时不愿、不好意思对父母讲的话说出来,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给他们情感的宣泄窗口,让学生明白,让疼爱你的人知道你懂得他们的每一份关心,每一次付出是对爱本是的尊重。

2、将视频在本学期家长会上播放,让学生与家长有情感的沟通与共鸣,达到消除隔阂,加强交流的作用,实现课堂外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3、全班齐唱《父亲》,升华感情。

五、作业安排

作业:《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手法。

【板书设计】

《木屐》鲁田

淳朴的爱、温暖的爱

疼爱、关爱

情感

爱而不溺、爱而有理

隐忍的爱、厚重的爱

【时间分配】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我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学生的品味、领悟和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中

遵循“以学代教”的原则,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找到情感的诉说窗口。使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升华。

二、反思

1、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情感状态还不稳定,可能在学完本文后,在对待情亲的态度上有短时间的转变,但是要形成长期稳定的心理机制是空口说大话。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阅读。

三、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比如在阅读晚自习中选取朱自清的背影和三毛的背影这两篇以背影为题目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2、对特殊同学加强课外辅导:如我们班的刘佳同学,因为父母离异,跟 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有自闭倾向,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与之沟通交流,引导其与父母、同学和谐相处。


相关文章

  • 2015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通知
  • 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研室(院),各有关教研部门和单位: 本着面向教师.服务教学的宗旨,为信息技术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共享资源的平台,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经研究决定,正式启动第十届 ...查看


  • 语文人教版七下[丑小鸭]教案之六
  • <第3课 丑小鸭>教案 安徒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 ...查看


  • 教案:幼儿园教师庆国庆活动方案
  • 幼儿园教师庆国庆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地迎接"十一"国庆节的到来,歌颂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我园教职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园行政.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决定联合举行"我创造,我快乐"庆祝"十一 ...查看


  • 职业技能大赛
  • 福州教育学院09级从师(业)技能大赛活动内容 一.面向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同学 "我与祖国共成长"征文大赛 二.面向2009级各专业同学 三.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再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 *师范 ...查看


  • 黑酥油与白酥油
  •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然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穿木屐最多的当属日本人.在日本传统的节日里,在婚庆.祭典等仪式中,木屐在整套的和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实,日本服饰中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到日本并流 ...查看


  • 师范生技能大赛
  • 附件1: 文学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组委会名单 主 任:杨光宗 副主任:徐定辉 罗翔宇 张宏树 顾 问:郭万明 成 员:阳 萍 何荣誉 吴 严 郑 艺 屈 杰 卢浩宇 向 晖 裴玉成 ...查看


  • 木屐咯叽叽
  • 教学内容:木屐咯叽叽 教学目标:1.聆听故事,感受劳动人民应对自然危害的生活智慧. 2.能以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故事情景 教学准备:1.挂图第10号 2.故事磁带或CD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31-36页<木屐咯叽叽>. 教学过 ...查看


  • 新桥小学第四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及现场观摩活动方案
  • 桃花源镇新桥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及现场观摩活动方案 桃花源镇新桥小学„2012‟3号 各年级组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继续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镇第四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及观摩 ...查看


  • 游戏课[传乒乓球]教案
  • <传乒乓球>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片段描写写具体. 教学重点: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 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