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数当今全球范围内的顶级私募,黑石集团绝不会排出前三。在挥斥方遒的金融大鳄中,黑石首席执行官CEO史蒂芬・施瓦茨曼更是个中翘楚。这位驾驶着投资航母大举开进的领军人物,在过去24年里不仅以其精准独到的眼光为人称道,更以对投资原则的执着坚守被同行推崇。
从20万到30亿
施瓦茨曼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蕴含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和创造事业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仅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两个月后就很快跳槽到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后爆发的萧墙之乱打断了施瓦茨曼的商业人生轨迹。在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后,出于对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诚,施瓦茨曼也义无返顾地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帐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的建议,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然而,仅凭黑石这一无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时转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华尔街当时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启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意。”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时私募基金被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视为旁门左道的华尔街,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只能硬着头皮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他自己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大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在华尔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称。他坦言,自己当初创办黑石集团就是为了成为华尔街的赢家,无疑,黑石集团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兑现了他当初的雄心壮志。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管理着高达935亿美元的金融资产,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之一。当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惬意的是,自己再也不会为寻找1千万美元投资而四处奔波,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
成就了黑石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单从循环的基本投资报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万美元搬回家,他的个人财富据说已经超过30亿美元,特别是在黑石成功上市之后,,施瓦茨曼2008年赚得了高达7亿多美元的薪金,一举摘得全美最高薪CEO的桂冠。由于其持有的47亿美元黑石股权收益权中,尚有75%的部分需在未来四年内分批解禁,机构预测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排在高薪CEO榜单的前列。对此,《财富》杂志将其响亮地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出色的“精神教父”
黑石的员工都尊称施瓦茨曼为“精神教父”,而能够得到这样一个集体封号,施瓦茨曼当然知道其中的别样滋味。在黑石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曾经的合伙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调侃说曾经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其中也囊括了许多业界“显赫”人物的名字。有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平生在华尔街所见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正如“黑石”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雨一样,施瓦茨曼也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一步步逐渐“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赛尔韦尔单刀直入向施瓦茨曼问起那些与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也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从那时候起,我真的已经变成熟了很多。”的确,今天的施瓦茨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金发美貌的第二任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自己的变化。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集团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的4点半。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深入的分析。“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程,而是核心课程。”施瓦茨曼常说。他希望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除了从不缺席周一的例会外,施瓦茨曼还是每一个会议发言者的忠实听众。一个为与会者十分熟悉的场景是,每当其他管理者会议分组表决时,施瓦茨曼就会静静坐在一旁,如果要插话或者不赞成某一看法,此时的施瓦茨曼从不提高嗓门,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谈吐让人折服。“要是我生气,那显而易见,”施瓦茨曼说,“我不必说太多。”
在黑石集团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在过去24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施瓦茨曼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隶属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抛出的收购邀约,KKR在当初总是处处下绊使拐。为了既不影响收购进程又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战略股权过程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了黑石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施瓦茨曼向德国政府承诺,黑石集团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施瓦茨曼刮目相看。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与施瓦茨曼相比,担任着黑石集团董事长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贯华尔街。施瓦茨曼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别是伴随着黑石在过去22年中滚雪球般地壮大,施瓦茨曼感受到与彼得森的合作关系也愈加紧密甚至不可分割。
不错,今年已经82岁的彼得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施瓦茨曼学习的东西,但最能给施瓦茨曼产生影响的恐怕还是彼得森特殊的公关能力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广泛人脉关系。彼得森曾担任美国商务部长,与美国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国际集团前总裁莫里斯・格林伯格等许多政界和商界要人交往笃深,另外,彼得森目前还在美国多家大金融企业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实际上,黑石的第一桶金也是彼得森利用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后代表Sony公司出价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得来的。尽管这笔生意只赚了一点车马费,但却从此让施瓦茨曼领教了彼得森的活动能力和商脉关系的重要性。
无疑,彼得森成熟的处世方式对施瓦茨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工作之余的施瓦茨曼会利用好各种机会让自己在公共场合露面。他担任着肯尼迪艺术中心董事会主席职务,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捐献给中心;在前不久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施瓦茨曼不忘与老牌世界名模Claudia Schiffer合影留念,至于在商圈中的朋友,从达美乐比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布兰登到硅谷风险资本家蒂莫西・德雷珀等许多华尔街精英如今都成为了施瓦茨曼的拜把之交。
天生的互补型搭档是华尔街金融家们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认。《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黑石’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的确,黑石的成长离不开彼得森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资眼光和决胜胆略,黑石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还在“能源帝国”安然倒下时,许多投资公司对其避之不及,更没有人想象出能从这一烂摊子身上赚钱,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当施瓦茨曼提出让黑石领头重组破产的安然公司时,他不仅遭到了股东们的反对,连彼得森在内的公司董事会绝大部分成员也犹豫不决。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的精确论证报告说服了反对者,黑石在安然重组生意中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报酬。而直到今天,每到回忆起这桩买卖时,彼得森都不禁啧啧称道。
更让彼得森庆幸地是,施瓦茨曼掌握时机并快速出手的本领目前在华尔街还无人能左右。5年前,施瓦茨曼决定从德国私人资本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在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后,黑石随即将其推向美国股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转而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如此神速的买卖,财富像魔法石般发酵,施瓦茨曼让外界再一次领教了自己的不凡。
诚然,施瓦茨曼与彼得森在合作默契中也难免不产生矛盾,甚至还会有激烈争论的时候。而每每出现这种局面,出生于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总会在事后用“对不起”来缓解双方的紧张气氛,同样,善于谦让的施瓦茨曼会用拥抱的方式表示进一步的友好。特别值得二人自豪的是,24年中彼此发生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妨碍黑石的运转,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黑石才能一步步茁壮成长。
让黑石加速膨胀
施瓦茨曼可能永远不会忘记黑石集团成立之初时任JP摩根公司副总裁的詹姆斯・李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对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24年来,施瓦茨曼将这段语录作为黑石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将黑石打造成了私募基金、房地产和企业债务管理等综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时,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煞车的快道上。
――2004年,黑石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随即将其推上市,不到半年便转手获益30亿美元。
――2007年,黑石更以389亿美元购得美国最大商业物业集团EOP,成就了全球有史以来最大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2008年,黑石宣布以155亿美元收购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该收购与黑石集团本身拥有的默林集团及加达云霄乐园进行合并,黑石凭此举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营运商。
――2009年10月,黑石宣布与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百威英博集团达成协议,以27亿美元收购百威英博旗下的10个主题公园;11月,黑石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冷冻食品生产商Birds Eye Foods;12月,黑石放出准备收购花旗集团汽车贷款业务部门的消息……
当然,日益膨胀的黑石集团不会让自己仅仅偏安于资本收购市场的一角,为此,黑石集团两年前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资金47.5亿美元之巨。对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成功的公开募股不仅为资深的合伙人提供了满载而归的机会,也会帮助公司吸引更多投资者。公开募股也能够给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私募股权基金在面对未来时有更有利的筹码,因此,黑石集团上市可以看作是股权私募和创投行业史上的一大创举。
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是黑石最近几年在亚洲的最亮丽动作:2007年3月,黑石在香港设立了负责对冲基金运作的机构,并高价聘请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2008年8月,黑石宣布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由前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担任首席代表;2008年8月,黑石通过离岸交易的方式,以逾45亿元的价格,将上海仲盛集团旗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仲盛世界商城收入囊中,成为当年上海大宗商业物业单笔金额最高的交易;2009年8月,黑石宣布在中国上海成立50亿元的人民币私募基金。特别值得注意地是,金融危机之后,黑石在中国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熠熠发光。2008年10月,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增持黑石股份,从9.9%增持至12.5%。这是中投公司在黑石上的投资市值大幅折损后首次增加对其投资。只要媒体对其进行采访,施瓦茨曼总会不厌其烦而且神采奕奕地重复着这句话: “我很相信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实力。”▲
如果要列数当今全球范围内的顶级私募,黑石集团绝不会排出前三。在挥斥方遒的金融大鳄中,黑石首席执行官CEO史蒂芬・施瓦茨曼更是个中翘楚。这位驾驶着投资航母大举开进的领军人物,在过去24年里不仅以其精准独到的眼光为人称道,更以对投资原则的执着坚守被同行推崇。
从20万到30亿
施瓦茨曼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蕴含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和创造事业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仅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两个月后就很快跳槽到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后爆发的萧墙之乱打断了施瓦茨曼的商业人生轨迹。在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后,出于对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诚,施瓦茨曼也义无返顾地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帐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的建议,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然而,仅凭黑石这一无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时转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华尔街当时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启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意。”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当时私募基金被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视为旁门左道的华尔街,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只能硬着头皮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他自己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大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在华尔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称。他坦言,自己当初创办黑石集团就是为了成为华尔街的赢家,无疑,黑石集团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兑现了他当初的雄心壮志。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管理着高达935亿美元的金融资产,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之一。当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惬意的是,自己再也不会为寻找1千万美元投资而四处奔波,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
成就了黑石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单从循环的基本投资报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万美元搬回家,他的个人财富据说已经超过30亿美元,特别是在黑石成功上市之后,,施瓦茨曼2008年赚得了高达7亿多美元的薪金,一举摘得全美最高薪CEO的桂冠。由于其持有的47亿美元黑石股权收益权中,尚有75%的部分需在未来四年内分批解禁,机构预测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排在高薪CEO榜单的前列。对此,《财富》杂志将其响亮地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出色的“精神教父”
黑石的员工都尊称施瓦茨曼为“精神教父”,而能够得到这样一个集体封号,施瓦茨曼当然知道其中的别样滋味。在黑石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曾经的合伙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调侃说曾经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其中也囊括了许多业界“显赫”人物的名字。有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平生在华尔街所见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正如“黑石”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雨一样,施瓦茨曼也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一步步逐渐“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赛尔韦尔单刀直入向施瓦茨曼问起那些与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也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从那时候起,我真的已经变成熟了很多。”的确,今天的施瓦茨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金发美貌的第二任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自己的变化。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集团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的4点半。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深入的分析。“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程,而是核心课程。”施瓦茨曼常说。他希望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除了从不缺席周一的例会外,施瓦茨曼还是每一个会议发言者的忠实听众。一个为与会者十分熟悉的场景是,每当其他管理者会议分组表决时,施瓦茨曼就会静静坐在一旁,如果要插话或者不赞成某一看法,此时的施瓦茨曼从不提高嗓门,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谈吐让人折服。“要是我生气,那显而易见,”施瓦茨曼说,“我不必说太多。”
在黑石集团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在过去24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施瓦茨曼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隶属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抛出的收购邀约,KKR在当初总是处处下绊使拐。为了既不影响收购进程又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战略股权过程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了黑石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施瓦茨曼向德国政府承诺,黑石集团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施瓦茨曼刮目相看。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与施瓦茨曼相比,担任着黑石集团董事长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贯华尔街。施瓦茨曼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别是伴随着黑石在过去22年中滚雪球般地壮大,施瓦茨曼感受到与彼得森的合作关系也愈加紧密甚至不可分割。
不错,今年已经82岁的彼得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施瓦茨曼学习的东西,但最能给施瓦茨曼产生影响的恐怕还是彼得森特殊的公关能力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广泛人脉关系。彼得森曾担任美国商务部长,与美国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国际集团前总裁莫里斯・格林伯格等许多政界和商界要人交往笃深,另外,彼得森目前还在美国多家大金融企业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实际上,黑石的第一桶金也是彼得森利用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后代表Sony公司出价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得来的。尽管这笔生意只赚了一点车马费,但却从此让施瓦茨曼领教了彼得森的活动能力和商脉关系的重要性。
无疑,彼得森成熟的处世方式对施瓦茨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工作之余的施瓦茨曼会利用好各种机会让自己在公共场合露面。他担任着肯尼迪艺术中心董事会主席职务,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捐献给中心;在前不久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施瓦茨曼不忘与老牌世界名模Claudia Schiffer合影留念,至于在商圈中的朋友,从达美乐比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布兰登到硅谷风险资本家蒂莫西・德雷珀等许多华尔街精英如今都成为了施瓦茨曼的拜把之交。
天生的互补型搭档是华尔街金融家们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认。《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黑石’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的确,黑石的成长离不开彼得森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资眼光和决胜胆略,黑石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还在“能源帝国”安然倒下时,许多投资公司对其避之不及,更没有人想象出能从这一烂摊子身上赚钱,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当施瓦茨曼提出让黑石领头重组破产的安然公司时,他不仅遭到了股东们的反对,连彼得森在内的公司董事会绝大部分成员也犹豫不决。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的精确论证报告说服了反对者,黑石在安然重组生意中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报酬。而直到今天,每到回忆起这桩买卖时,彼得森都不禁啧啧称道。
更让彼得森庆幸地是,施瓦茨曼掌握时机并快速出手的本领目前在华尔街还无人能左右。5年前,施瓦茨曼决定从德国私人资本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在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后,黑石随即将其推向美国股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转而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如此神速的买卖,财富像魔法石般发酵,施瓦茨曼让外界再一次领教了自己的不凡。
诚然,施瓦茨曼与彼得森在合作默契中也难免不产生矛盾,甚至还会有激烈争论的时候。而每每出现这种局面,出生于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总会在事后用“对不起”来缓解双方的紧张气氛,同样,善于谦让的施瓦茨曼会用拥抱的方式表示进一步的友好。特别值得二人自豪的是,24年中彼此发生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妨碍黑石的运转,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黑石才能一步步茁壮成长。
让黑石加速膨胀
施瓦茨曼可能永远不会忘记黑石集团成立之初时任JP摩根公司副总裁的詹姆斯・李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对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24年来,施瓦茨曼将这段语录作为黑石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将黑石打造成了私募基金、房地产和企业债务管理等综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时,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煞车的快道上。
――2004年,黑石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随即将其推上市,不到半年便转手获益30亿美元。
――2007年,黑石更以389亿美元购得美国最大商业物业集团EOP,成就了全球有史以来最大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2008年,黑石宣布以155亿美元收购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该收购与黑石集团本身拥有的默林集团及加达云霄乐园进行合并,黑石凭此举将自己打造成了全球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营运商。
――2009年10月,黑石宣布与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百威英博集团达成协议,以27亿美元收购百威英博旗下的10个主题公园;11月,黑石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冷冻食品生产商Birds Eye Foods;12月,黑石放出准备收购花旗集团汽车贷款业务部门的消息……
当然,日益膨胀的黑石集团不会让自己仅仅偏安于资本收购市场的一角,为此,黑石集团两年前就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资金47.5亿美元之巨。对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成功的公开募股不仅为资深的合伙人提供了满载而归的机会,也会帮助公司吸引更多投资者。公开募股也能够给身处激烈竞争环境的私募股权基金在面对未来时有更有利的筹码,因此,黑石集团上市可以看作是股权私募和创投行业史上的一大创举。
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是黑石最近几年在亚洲的最亮丽动作:2007年3月,黑石在香港设立了负责对冲基金运作的机构,并高价聘请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2008年8月,黑石宣布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由前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担任首席代表;2008年8月,黑石通过离岸交易的方式,以逾45亿元的价格,将上海仲盛集团旗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仲盛世界商城收入囊中,成为当年上海大宗商业物业单笔金额最高的交易;2009年8月,黑石宣布在中国上海成立50亿元的人民币私募基金。特别值得注意地是,金融危机之后,黑石在中国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熠熠发光。2008年10月,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增持黑石股份,从9.9%增持至12.5%。这是中投公司在黑石上的投资市值大幅折损后首次增加对其投资。只要媒体对其进行采访,施瓦茨曼总会不厌其烦而且神采奕奕地重复着这句话: “我很相信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