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相关文章

  • 2015年广西柳州市公务员考试招考人数
  • gx.huatu.com 广西分校 扫一扫有惊喜 2015 年广西柳州市公务员考试招考人数 2015 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http://gx.huatu.com/zt/2015gxzwk/ 2015 年广西公务员笔试课程:http: ...查看


  • 论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
  • 论柳州奇石文化的成因及其溯源 陆 文 清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编辑部, 广西柳州 545004) 摘 要:柳州奇石甲天下, 其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大自然的无偿赠与, 也有赖于浓浓的历史文化遗留, 对柳州奇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和溯源 ...查看


  • 浅议柳宗元对柳州的人本治理思想
  • 摘 要 柳宗元在柳州为官四年的政治生涯中实践了他部分的政治治理思想,并得到了柳州当地人民及其继任官员的推崇.上任后,针对柳州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各种弊端,通过施行以儒家文化为主.佛家文化为辅的文化改革,以"人本治理& ...查看


  • 参观柳州城市规划馆
  • 参观柳州城市规划馆有感 班别:公管081班 2009年12月11日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参观柳州城市规划馆.2010年4月20日我和几个同学再次参观了柳州城市规划馆,这次城市规划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0年4月20日我和同学们搭乘 ...查看


  • [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构想
  • 编者按:柳州是柳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土学者身体力行,为弘扬柳学精髓.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地域文化宝藏等勤心劳力,终使柳州成为全国柳学研究的"实地考察中心和思想文化中心".柳州市在高中阶段开展<柳宗元在柳州> ...查看


  • 浅析柳宗元的柳州游记
  • 引 言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祖籍山西永济,位于黄河以东,被称为"柳河东".晚年迁居柳州又被称为"柳柳州".生于长安,少年时博览诗文,颇具才华,青年时就有"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查看


  • 新能源产业规划的意义重大
  • 新能源产业规划的意义重大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永恒的话题,但是在传统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新能源上.当下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所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很受各国的关注,但是近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能源需求下降,并对 ...查看


  • 梦旅柳州[散文欣赏]
  • 梦旅柳州 广西浦北县文联韦志远 2011年12月26日 带着对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和歌仙刘三姐的无限眷恋:带着对体操王子李宁和韦唯歌星的无限敬仰:带着对柳州市山水城楼如人间仙景无穷魅力的心驰神往:带着对梦之旅原创文学网的全国文学大赛的满园硕果的 ...查看


  • 广西区情调查报告
  • 一. 调查目的 本次区情调查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提倡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社会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本调查促进对当地农村经济状况的发展和概 ...查看


  • 柳州.桂林.南宁三地女孩大评比
  • 柳州.桂林.南宁三地女孩大评比(不包括县份) 柳州.桂林.南宁三地女孩大评比 1.南宁的女生外表:南宁的女生的相貌是公认的很差啊,她们的相貌实在不敢恭维,额头暴.眼睛小.眉毛像烧掉一样,没鼻梁,鼻头是标准的三瓣蒜头鼻,嘴巴大,满脸痘,颧骨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