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规划
1 规划依据
《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T50282-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长途通信干线光纤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012-2003 《邮电设施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其他相关规划规范资料
2 给水工程规划
2.1 给水现状
规划区内无统一的供水系统。县城北塬水厂位于南樊村南100m处,设计供水能力3万m3/d,水厂占地20亩,该水厂现有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是水源井泵将水汇流送至水厂清水池,经消毒处理后供水至县城。
2.2 规划原则
(1)可实施性原则
给水系统的布置,尽量利用现有管网,充分结合现状条件,优化规划区供水管网,在保证供水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能耗、节约投资、运行管理方便,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2)经济合理性原则
体现规划区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要求。同时,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水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使规划具有经济合理性。
(3)相关协调性原则
与相关上层次规划相结合,满足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充分考虑本规划区内管网系统与周边区域管网系统的协调,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解决近期实施与远期规划结合问题,规划具有长远性、超前性,同时又
具有可操作性,对实际工程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2.3 规划用水量预测
(1)用水量预测计算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T50282-98),并参考类似工业园区用水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用水量标准。按不同的用水性质预测水量,规划区最高日需水量共为:4.79万m3/d。规划区需水量详见下表。
(2)用水量计算复核
规划区总建设用地为704.79ha,预测的最高日用水量为4.79万m3/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为0.68万m3/(km2·d),此值符合富平县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0.4~0.7万m3/(km2·d)的要求。
综上所述,预测规划区最高日需水量为:4.79万m³/d,日变化系数取1.5。
2.4 给水系统规划
(1)给水设施规划
规划区用水由规划区自建水厂进行统一供给,根据水量测算,水厂用地按照总规模25万m3/d控制,总占地8.06ha。给水厂可根据园区发展分期实施,其中近期供水规模5万m3/d。
(2)管网布置
1) 管网计算的主要参数 —最不利点服务水头:≥0.28MPa —时变化系数:Kd =1.5,Kh =1.3
—消防用水量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确定,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55 L/s。消防校核时最不利点服务水头应≥10米。
—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按最高日最大时的流量的70%计。 2)管网布置原则
规划区内配水管网布置呈环状,以提高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
规划管道均沿城市规划道路敷设,道路路幅大于等于40米时,给水管道采用双管双侧布线。
消防给水管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合并为一个系统,采用低压供水,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10米(从地面算起)。室外消防用水量由消火栓供给,消火栓沿规划道路布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配水管网按远期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进行设计,并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加消防流量、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两种工况进行校核,管道的敷设分期分批逐步实施。
3)管网规划
根据本片区用水情况,本区内给水干管主要布置在富辰一路、频山大道、友谊大街、金粟大道、富辰七路及贺兰大街等区域内主要道路,最大管径为DN1800,最小管径为DN200,给水管网连成环状。
管径>DN500的给水管推荐选用球墨铸铁管;管径≤DN500的给水管推荐选用PE管。给水管道一般设在道路东南侧,管顶覆土不小于0.7米。
2.5 再生水规划
污水经过适当的再生处理,可以重复利用,以实现水资源在自然界的良性循环。污水再生利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可实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积极目标。
(1)再生水使用范围
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城市杂用水再生水潜在用户主要有:绿化浇洒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冲厕用水、车辆冲洗用水、建筑施工用水、消防用水及工业冷却用水等。 本次规划再生水主要用于替代部分绿化浇洒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及工业冷却用水。
(2)再生水用水量预测
规划区道路广场用水为3240m3/d,绿化用水为772 m3/d,工业用水为28914 m3/d,近期考虑规划道路广场及绿地的70%采用再生水浇洒,并考虑工业用水的10%采用再生水替代,则预测再生水用水量为5700m3/d。
(3)再生水水厂规划
规划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再生水厂规模为3万m3/d ,其中近期1万
本次规划推荐水质目标主要依据国家规范制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4)再生水管网布置
① 结合规划区道路网系统,建设城市再生水管网,在道路东南侧布置DN150-DN600再生水管。
② 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规定,再生水管在与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设时,其水平净距不小于0.5m,交叉埋设时,再生水管应位于给水管道的下面,排水管道的上面,其净距不小于0.3m。
③ 再生水管管材推荐采用PE管,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管材公称压力不小于1.0MP,管材使用年限不小于50年。管道局部穿越机动车道处采用钢套管。管材及连接要求详见《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
④ 再生水管道需设置带状标志且需涂成绿色,阀门井井盖上应铸上“再生水”字样。
再生水管网布置及计算结果详见“再生水工程规划图”。
2.6 城市节水
多渠道开源节流,构建高效超前的供水系统,强化节水管理,打造节水城市。新全面强制推行节水器具应用,已建项目逐步进行节水器具改造;严格控制管网漏损率(规划管网漏损率不大于12%),提高水厂产水率。 “节水措施普及化”具体
(1)健全节水法规体制; (2)完善节水管理机构; (3)加强节水基础管理;
(4)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5)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 (6)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
(7)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8)通过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细化以上各项措施,并制定阶段发展目标 (9)建议对工业园高耗水、高排放的工业企业采取限制准入制度,要求区域内工业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 污水工程规划
3.1 污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整个规划区现状无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污染严重。
3.2 规划原则
(1)根据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从规划区的发展及实际情况出发,使规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本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
(3)以“一次规划,分阶段开发,分期建设”为原则,以减少起步资金。污水管网建设应满足各阶段进区企业污水排放量要求;
(4)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衔接关系,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5)管道网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最大可能采用重力流,减少提升。
3.3 污水量预测
根据用水实际情况,参考同类工程设计经验,综合污水排放系数取0.8,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2.55万m3/d。
3.4 污水系统规划
(1)污水设施
规划区污水由规划区自建污水厂进行统一处理,部分出水经中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其余排入温泉河。污水厂位于规划区的东南部,总处理规模13万m3/d,占地13ha,其中近期规模3万m3/d。
(2)污水水质及排放要求
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4.1.1条规定,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应执行一级标准。
(3)污水管网规划
污水管网按照以下原则布置:
道路上计算最小管径采用d300,坡度i≥3‰。
如管道中污水流速过高,宜采用跌水井,以减小管道坡度,降低流速。 污水管起点管底高程以雨水管管内底与污水管管内顶高差0.3m左右为原
则,并适当留有余地。
本规划污水干管主要布置在庶丰路、泰安路、金粟大道、富菁路及贺兰大街等区域内主要道路,最大管径为d1500,最小管径为d300。
污水管网布置及计算结果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4 雨水工程规划
4.1 雨水工程现状
规划区现状无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就近散排至水体。
4.2 规划原则
(1)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山区雨水设置截洪沟形式排除,城市建设地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渠排除。
(2)完善雨水管道系统,尽可能重力排水,对无法靠重力排除雨水的地势低洼地块设雨水提升泵站排除。
(3)地面铺装采用透水材料,适当修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用于绿地及道路浇酒,减少径流量。
4.3 雨水计算标准及方法
(1)计算标准
规划雨水管网采用2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标准,低洼地区、易淹地区及重要地区选用3年一遇标准,对下沉广场、立交桥、下穿通道及排水困难地区选用5~10年一遇标准。
(2)雨量计算
1)雨量计算公式:Q=ψqF 式中:Q—雨水量(L / s) ψ— 径流系数,取0.7
q — 设计暴雨强度(L /(s·ha)) F — 汇水面积(ha)
2)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渭南市暴雨强度公式: i=(10.227+8.099lgP)/(t+4.819)0.67(毫米/分钟) t——降雨历时,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取5~10min
t2——管内流行时间(min) m——延缓系数, m=1.0
4.4 雨水系统规划
1)雨水系统布置
根据尽快将城市雨水导入附近水体的原则,结合防洪工程规划来布置城市雨水系统。雨水管沿道路布置,先施工道路布置雨水主干管,后施工道路布置雨水次干管。路幅宽度不大于40米时,单侧布管,根据需要也可双侧布管,路幅宽度大于40米时,双侧布管。单侧布管时,雨水管宜布于道路的东南侧。除雨水口连接管处,雨水管最小管径为DN400。
2)管道计算
(1)管道起端高程应满足管顶覆土1.8-2m,为其它管道穿越创造条件。
(2)如雨水管渠内流速过大,需要调整时,考虑设置跌水井。
(3)在管径和高程上适当留有余地。
管道计算结果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4.5 雨洪利用规划
雨洪水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雨洪水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城市对淡水的需求,节约水资源,降低长距离取水、输水的巨额投资,从而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高点,消耗率降低到最低点,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依据建设区不同用地类型雨洪利用的差异性,本次规划按规划用地分类及雨洪利用特点,将建设区雨洪利用分为居住小区、市政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及广场(停车场)等五类。
(1)居住小区;
对规划区内的居住小区,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控制其外排水量,不能达标的,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造:
①较大的平屋面和小区内公共建筑屋面可考虑采用绿化屋顶的方式蓄存雨水。
②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增大雨水入渗量;超渗雨水宜排入市政排水管道。
③小型车路面、非机动车路面、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庭院才用透水地面。 ④ 对超过设计重现期的雨水,可在小区适当位置建雨水调蓄池。
⑤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集中处理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下垫面雨水。人工湿地的设计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人工湿地兼有处理、调蓄、储存雨水的功能。
居住小区雨水利用示意图
(2)市政道路
结合规划区现状道路情况,对市政道路的构造按照低冲击雨水综合利用的要求进行设计,综合采用透水路面、下凹式生态绿地、雨水调蓄以及雨水外排管网系统等设施,将道路范围内雨水优先汇集进入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等处置,将大部分雨水径流用于补充地下水,发挥雨水综合利用在“面源污染减污、洪峰流量削减、水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
市政道路雨水利用示意图
(3)绿地公园
针对公园雨洪利用的特点,公园雨水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①合理建设入渗设施,可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入渗雨水。公园较平坦绿地可建为下凹式绿地,公园建筑屋面雨水可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
②公园的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公园不透水的路面雨水径流和透水路面超渗水可引入两边绿地入渗。
③当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时,可广泛采用其他渗透设施。
④有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的公园,应充分利用公园河道、湖泊等景观水体作为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和调蓄设施,收集回用雨水。
⑤有山坡绿地的公园,也可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可考虑在山坡建渗井和蓄水池,也可在山下建蓄水池,蓄水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利用。
⑥公园林地雨水也可收集回用,在林地适当位置可考虑建蓄水池,林地超渗雨水可自流入蓄水池,待非雨季时利用。蓄水池可根据植物根系分布建于地上或地下。
⑦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在公园适当位置建人工湿地或雨水生态
塘处理雨水,公园道路、广场、庭院等下垫面雨水均可引入其中进行处理。
⑧公园雨洪利用工程应与再生水等其他水资源联合使用。
绿地公园雨水利用示意图
(4)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一般包括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车站等公用设施,通常具有较大的屋面面积,雨水收集条件好,径流量大,雨水水质较好。公共建筑雨洪利用应以入渗和收集利用为主。
公共建筑可视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以下措施:
①大面积屋面雨水可收集回用。可在公共建筑适当位置建地下蓄水池。公共建筑比较大的平屋面(坡度小于15°)可考虑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蓄存雨水。公共建筑屋面雨水(如果不收集回用)可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
②公共建筑宜配建雨水调蓄设施。调蓄池可设于地上或地下,调蓄池设于地上时其设计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应优先采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水面。蓄水池雨水经适当处理可回用于冲厕、绿化、冲洗地面、景观用水、足球场草坪养护、冷却水补水等。
③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集中处理道路、停车场等下垫面雨水。
公共建筑雨水利用示意图
(5)广场、停车场
广场、停车场可视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以下措施:
①广场、停车场可采用透水铺装地面。为确保广场地面强度,宜采用硬质铺装与透水铺装交替铺设的方式。
②广场、停车场雨水径流可引入周围绿地入渗。
③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广场、停车场雨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雨水可回用,并兼有处理、储存、调蓄雨水的功能。 5 电力工程
5.1 电力系统现状
规划区现无110KV及以上变电设施。现有110KV阎华架空线一回,
东西向
穿过规划区。现有中低压线路基本为架空,于规划区内散乱分布。
5.2 规划原则
核对并落实上层次规划在本规划区的电力设施。
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供应系统。
建立满足本区负荷要求的高压变配电系统。
完善市政电缆管道系统,保证所有高低压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 与城市景观协调,拆除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的线路。
5.3 负荷预测
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和规模,依据相关规范和设计手册对各类用电负荷采取综合分类指标法进行预测。详见用电负荷预测表。
用电负荷预测表
通过上表,预测规划区用电负荷为8.97万千瓦,用电负荷密度为1.34万千瓦/平方公里。规划区人口为8.0万人,则人均负荷量为1.12千瓦/人。
5.4 电力系统设计
规划区供电按容载比2.0计,需要110KV变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8MVA。根据《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在片区南部新增一座110KV东上官变电站,装机容量为3X63MVA,设置为户内式,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该变电站的建成可满足规划区的用电需求。规划区内采取区街变供电方式,建立10KV开闭所,每个开闭所转供容量为6000-9000KVA,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建设为独立式,也可结合公共建筑建设为附建式,各开闭所之间采用环网式供电系统。根据用电负荷测算,片区内规划建设10个开闭所,各开闭所的电源自规划的110KV东上官变电站引入,其具体位置可根据下一步工程具体实施方案确定。采用双回10KV电源进线,单母线分段运行。
5.5 线路敷设
规划区无新增220KV及以上线路,新增110KV东上官变电站进线两回,沿道路绿化带近期架空敷设,远景条件成熟,沿规划1.4mX1.6m电缆综合沟敷设。本次规划并沿规划110KV东上官变进线,按照总规要求预留三条110KV预留线路。110KV线路共廊敷设,近期采用架空,远景埋地。
规划区内10KV及以下线路,近期采用架空敷设,远期采用电力电缆直埋或沿电缆沟敷设,电力线路沿道路的东(南)侧敷设,横穿马路时采用排管(6-10根镀锌钢管)敷设,电力电缆埋深不小于0.8米。
规划电缆沟采用隐蔽式,规格为1.0mX1.0m及1.2mX1.2m不等,为便于规划110KV东上官变电站10KV电力出线,在其出线段采用1.2mX1.2m双沟。
6 通信工程规划
6.1 通信工程现状
规划区现状通信业务主要由县城通信场站提供。规划区目前无现状通信局所,现状通信线路主要为架空敷设,且比较分散凌乱。
6.2 规划原则
落实上层次规划在本规划区的通信设施。
建立满足本区各种通信业务需求的通信系统。
完善通信管道系统,使各种通信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6.3 业务量预测
规划区电话装机量按单位用地综合指标法预测,具体计算详见市话量预测表。
市话量预测表
通过上表,预测规划区市话量为5.36万线。
规划区人口为8.0万人,数据通信业务普及率按30户/百人计,则远期数据通信用户数为2.4万户;移动用户普及率按80户/百人计,则远期移动用户数为
6.4万户;住宅按3人/户计,并预留10%非住宅用户,则远期规划区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93万户。
6.4 局所规划
根据《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本次规划区远期电信、邮政业务主要由区内新增的1#综合通信机楼以及1#邮政支局提供,为满足规划区用户近期对通信业务的需求,近期通信业务主要由规划区北侧的现状县城通信场站设施提供。
通信机楼指提供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有线电视和数据处理等通信业务的大型专用建筑。设置应向全业务、大容量和少局址方向发展。由多家通信运营企业共建共享。其设置宜独立占地,用地宜控制为3000~5000平方米,地块形状应满足功能布局的要求;以数据处理业务为主的通信机楼宜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行选址,用地面积应根据机楼设计容量确定;用地紧张地区应考虑建设附建式通信机楼,建筑面积宜为6000~15000平方米。为集约土地,整合土地资源,邮政支局设置为附建,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规划期内将开放话音应用平台和数据应用平台,受话付费业务,信用卡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广域集中小交换机业务和综合数字网业务,提供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交换等服务项目,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电信业务的新要求。规划区同时配套建设公用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水平,以保证服务质量。新建建筑物和道路均应预留电信线
路管道或通道。
6.5 管网规划
规划区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三网合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速度、多业务、高度自动化的网络。把语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在同一网中实现。普及光缆线路,中继线全部采用光缆,用户配线在条件许可时也应分阶段向光缆过渡。建成区内的信号传输通道统一规划,新建路由设置于道路西侧或北侧,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线路应隐蔽敷设,干线全部采用埋地管道形式。
新建通信管群系统为综合管群,包含电信业务、有线电视、交通信号、通信专网、局间中继、数据用户等多种信息传输功能。所有信息传输业务所需管孔应全部纳入综合管群,同期设计施工。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合理开发、共同使用管群资源,避免各运营商自建管道及重复建设。近期通信管网随近期新增道路建设而建设。管网容量从8孔到32孔不等。
7 燃气工程规划
7.1 燃气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燃气工程现状
1)气源及供气方式现状情况
调查显示,液化石油气作为规划区生活燃料,即清洁又方便,居民接受程度较好,生活生产中基本都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电能,较少使用燃煤或木材。
2) 燃气设施现状情况
规划区近期燃气气源一方面为液化石油气,来自富平县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可采用瓶装供应方式,一方面来自紧邻规划区西侧的东部产业示范园合建站(规划门站、汽车加气站)。
3) 管网系统现状情况 规划区目前无现状燃气管道。 (2)存在问题
1)规划区无现状燃气管道,对于未来的片区发展存在制约因素。 2)居民用户用气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且规划区区内的部分瓶装供应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得不到保障,给城市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7.2 现状分析与规划对策
(1)分析与评价 1)现状评价
① 供气方式以瓶装供应为主,对城市存在着安全隐患; ② 管道气化率低,甚至无燃气管道供气,应亟待提高。 2)上层次规划评价
上层次规划要求本地区的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并提高本地区内的燃气管道气化率。
(2)规划对策
1) 完善燃气管网,加快管网改造,提高供气安全性;
2) 积极推广管道天然气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7.3 规划原则
(1)近远期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2)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 (3)积极发展管道燃气,逐步减少瓶装气的供应。 (4)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7.4 气源规划
根据《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管道气气源来自规划区外的东部产业示范园合建站(规划门站、汽车加气站),瓶装气气源来自规划区外的富平县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7.5 供气规模
(1)燃气热力参数
1)居民耗热定额指标确定:本片区居民耗热定额取2717MJ/人·a; 2)液化石油气热值:
低热值:气态108.38MJ/Nm3;液态46.11MJ/kg。 密 度:气态2.36kg/Nm3;液态557kg/Nm3。 3)天然气 (进口天然气) 低热值:39.67MJ/Nm3;
密 度:液态456.5kg/m3;气态1247Nm3/t。 4)气化率
本规划区近期燃气气化率为100%,其中管道气为65%,瓶装气为35%;
远期气化率为100%,其中管道气为85%,瓶装气为15%。 5)用气高峰系数
月高峰系数K1=1.20 日高峰系数 K2=1.15 时高峰系数 K3=2.80 2)供气规模
规划区居住用地规模较少,工业比重大,应严格按照地块属性确定用气量:居住用地取3.5万立方米/公顷·每年;商业用地取2万立方米/公顷·每年;工业用地取0.6万立方米/公顷·每年等。未预见量按总用气量的10%考虑。
规划区近期年天然气耗气量为335.9万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为0.46万吨;
规划区远期年管道天然气耗气量为464.33万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0.16万吨;
规划区近期天然气管道高峰小时耗气量为1481.62立方米/小时;远期天然气管道高峰小时耗气量:2048.12立方米/小时。
3)场站系统
规划区新设规划1#瓶装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4)输配系统 ① 管网压力级制
燃气管道为中压(A)一级管网,管网设计压力为0.3Mpa。 ② 管网布置
中压管道材料采用焊接钢管,低压及庭院管道采用焊接钢管与PE管相结合,户内管道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聚四氟乙烯等密封,对钢管防腐采用加强级外防腐。
管网布置见燃气规划图。燃气管道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若不能同步,应预留燃气管管位。
8 供热工程规划
8.1供热原则
(1)结合区域总体规划,确定启动区的供热需求、热源形式和管网路由。 (2)采用“集中热源+一级热源管网+换热站+二级供热管网”的方式,力求供热管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近远结合,兼顾今后发展。
(4)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的各项要求。
8.2热负荷估算
(1)设计基础资料
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取18℃; 冬季采暖计算换气次数应取0.5h-1;
HDD18=5291天,属于严寒地区I(B)区(5000~6000天); 室外平均温度-9.1℃; 计算采暖期=179天; 采暖期太阳辐射强度
计算采暖期的太阳总辐射强度(W/㎡)
(2)供热需求量
启动区的供热用户分为居民、公建、工业及仓储建筑,根据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区的居住用地面积为81.50ha,公建用地面积为52.82ha,工业用地面积为262.85ha,仓储用地面积为7.59ha。根据CJJ34-2010(按采取节能措施)和总体规划,居住建筑的采暖供热指标取40 W/平方米,公建建筑取50 W/平方米,工业建筑:85 W/平方米,仓储建筑:50 W/平方米,热化率:0.70。
启动区的总供热负荷为202.58MW。
热负荷计算表
8.3热源规划
(1)集中热源
启动区的总供热面积达到404.76公顷,热源由神华神东富平热电厂提供。 (2)换热站
一至数个街坊设一处换热站,单座换热站规模控制在25MW以下,暂定为3MW、5MW、10MW和15MW(从节约用地角度,部分地块考虑共用换热站),推荐采用板式换热机组,若单个街坊供热面积较大,也可在上述换热站规模基础上合并建站,如5+5=10MW,以节约用地,但单站规模不超过15MW。
换热站所需的建筑对应表
8.4管网规划
本区域供热管网系统采用一二级供热方式。
其中,一级管网为高压高温热水,设计压力为1.6~2.5MPa,设计供水温度为115~130℃,不超过150℃,回水温度宜不超过70℃。一次水由集中热源即区域锅炉房接出,接至区域内的各座换热站,并与周边供热分区的一级管网事故连通(平时采用闸阀断开)。
二级管网为普通高温热水,设计压力为0.4~1.0MPa,设计供水温度为80~95℃,不超过98℃,回水温度宜不超过70℃。二次水由换热站后接出,接至本地块各幢居民和公建建筑,就近且供热负荷较小的地块也可采用二级管网供热。
热水管道均采用预制保温管,管材为Q235B型钢,外包覆硬质聚氨酯,供回水管道双线布置,并应敷设于冻土层以下(冻土深度为2.2~2.5m)。
8.5规划建议
落实各地块换热站的用地(换热站可在民用建筑内合建,含地下室)。 区域开发初期,尽量根据集中供热的原则进行管网配套,以免造成区域内重复建设其他的小型锅炉房,以节省用地和重复投资成本,也有利于节能减排。
9 环卫工程规划
9.1规划原则
(1)建设部对垃圾处理要求坚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产业化”原则。 (2)城市垃圾收运实现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3)注重环保、美观、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充分考虑中、远期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2规划目标
以现代化城市展为方向,以创建省级卫生为目标,促进环卫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化、密闭化;粪便排放管道化;清运作业机械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规划至2030年,垃圾处理前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9.3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远期启动区规划人口为8万人,参照《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人均垃圾量为1.3千克/日。
则根据远期的人口控制规模,预测模型为:
Q RCA1A2
式中:Q—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D) 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人)
C—预测的人均日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人•D) A1—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匀系数A1=1.1~1.5 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1.02~1.05
则可预测龙岗区不同时期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和规划区年度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如表1所示。
表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表
注:考虑到启动区常暂比因素,A1=1.3:A2=1.05。 (2)环卫基础设施
1)生活垃圾转运站:一般设置在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外型应美观,操作应封闭,设备先进。城镇垃圾以集中收运为主,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中转站服务半径宜为0.4-1公里;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公里;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范围。
规划区以设置垃圾压缩装置为止,至规划期末,规划区需逐步配置垃圾转运站1座,规模为200吨/日。
2)环卫车辆停车场
规划区垃圾转运站逐步配置垃圾压缩装置,垃圾收运车逐步采用大型车辆进行垃圾运输。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设置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的规定,停车场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按2.5辆每万人规划设置,规划区共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1座,占地面积均为2500平方米,与垃圾转运站合建。
3)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点的垃圾容器应密闭、美观,设于小街小巷不影响市容处,各单位内部要自设垃圾收集点。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规划按1.5公顷居住用地设一个垃圾收集点。
4)公共厕所布局 ① 设置数量
按镇域面积确定,每平方公里不得小于3座,或按2500-3000人设置一座。则共需设置7座。
② 建筑面积规划指标
广场、街道:50-100平方米/座 居住小区内:30-60平方米/座 商业大街购物中心:60-120平方米/座 仓储用地:30平方米/座
每座建筑面积一般为30-120平方米/座 (3)垃圾收集与运输
垃圾经转运站收集,清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目前,规划区垃圾收集方式为混合收集,规划期内垃圾实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回收物将加大,可创办废弃物
综合利用工厂。
垃圾清运路线的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尽量不占用城镇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清运路线顺畅。
9.4垃圾处理
(1)垃圾处理方式
规划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包括三大类项目工程,分别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处理以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2)垃圾处理场
规划区生活垃圾集中运至富平县吕村垃圾处理场处理。 (3)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必须采用密闭化运输,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收集外运。建筑垃圾、余泥土方的处理应在专门的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受纳场所消纳处理,禁止乱堆乱放,或根据相关部门指示作其他工程回填土。
(4)危险废物与医疗垃圾处理
根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遵从区域统筹协调、高技术、高起点的建设原则,规划区医疗垃圾应与危险废物同址处理,送至渭南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10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10.1消防规划
(1)消防分区
依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的要求,将本规划区重点消防地区进行合理划分:
A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B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C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地下空间和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本规划区城市规划建成区内除城市重点消防地区、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以外的地区,可确定为城市一般消防地区。
(2)消防站等级
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998]207号)中有关规定,将消防站划分为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二类。其中普通消防站分为标准普通消防站和普通消防站二类,特勤消防站分为陆上、水上、和直升机消防站等。
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本片区的消防站等级规划为普通消防站。
(3)消防站规划
依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正常行车速度下5分钟内可以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一般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
《城市消防规划规范》规定消防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主、次干道的临街地段;
2)其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影剧院、商场等容纳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或人员集散地不宜小于50m;
3)辖区内有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部位一般不应小于200m;
4)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至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本片区规划设置一级消防站一座,面积为5000㎡,位于友谊大街和泰安路东南角;
消防站应根据其辖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具体要求,配置各类消防装备和器材,具体配置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建标
[2006]42号)的有关规定。
10.2防洪规划
1)防洪工程现状
规划区内温泉河属季节性河流,近年来已无长流水,汛期多发洪水。
2)规划原则
①科学原则。规划要在保护现状水系格局的基础,遵循水文、水资源科学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及自然发展对水系的需求,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合理定位水系生态服务功能,提出水系综合利用的策略,使水系规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生态原则。规划要突出水系的自然性、生态性,同时兼顾开发需要,注重水系与供水、排水、环境、景观之间的关系,使水系与其它规划相互协调。
③系统原则。规划以水系主体,考虑影响水系的相关因素,对影响水系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兼顾防洪、水资源、水环境、
水生态与水景观的建设,妥善处理好水系保护与开发、整体与局部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水系规划过程中就水论水的片面性。
④法治原则。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河流健康理论为指导,通过规划水系蓝线、水系开发利用强度,建立健全的水系管理体系,使水系开发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行政管理,确保相关规划措施落实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
3)规划对策
①按照规划防洪标准开展河道的综合整治,保障地区内的防洪安全,实现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②按要求划定石川河、温泉河蓝线,控制河道保护用地,保障排洪畅通; ③采用“雨洪分流”规划理念,开展雨洪综合利用,构建城市截洪沟系统,改善水环境并缓解防洪压力。
4)防洪标准
根据《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相关规划确定:温泉河及石川河均采用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5)防洪排涝工程措施
①加高加固现有堤防,治理病险河段,清理河道,对影响泄洪的局部河段和桥涵水闸进行拓宽改造,改善和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②提高城市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特别对河流上游地段,彻底杜绝毁林开荒的行为,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6)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
①城市规划建设应尽量保留天然水面,保持必要的调蓄洪能力。
②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应考虑防洪排涝因素,尽量避开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③协调好防洪排涝和其它工程建设可能出现的矛盾。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桥梁、码头等工程建设均应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尽量避免负面影响。
④严格河道管理,拆除河道行洪断面内阻碍行洪的所有建(构)筑物。 ⑤根据暴雨洪水预测、预报、优化调度,合理利用赤石河洪峰间隙进行水库蓄洪调洪;同时合理地进行预排,以降低洪、涝水位。
⑥逐步推广防洪、排涝、灌溉等保险;利用保险的自我发展和积累,减轻防洪区、内涝区、灌溉区不可预料的风险损失。
⑦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水、管水的宣传工作,提高防洪意识和防洪管理水平。
10.3防震减灾规划
(1)防震减灾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990)》富平县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规划区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对学校、医院、商场、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8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工程按此标准设计。规划严格按照消防要求控制建筑间距,尽快按照规划建设城市支路,以保证消防要求。
(2)避震疏散场地
避震疏散场地分为就地疏散和异地疏散两种,就地疏散场地有中学操场、小学操场、体育设施露天场地、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地,所有疏散场地服
务半径为500~1000米,人均疏散场地面积为4.5平方米。
避震疏散场地要满足远离火灾、爆炸、热辐射源、核辐射源,地势较高,不易积水;内有供水设施或易于临时供水设施、无塌崩、地裂与滑坡危险,易于敷设临时供电和通讯设施等要求。尽量利用规划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中学操场等作为临时避难场地。
(3)避震疏散通道
主要疏散道路两侧建筑红线退让距离以规划管理部门要求为依据,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堆积后仍有7米以上的宽度,次要疏散通道有5米以上的宽度。位于疏散道路上交通节点和交叉点,平时避免修建过街天桥,应采取地下过街通道。位于疏散道路上的桥梁,应尽量在其周围设置较大的开敞空间,建设一定的迂回道路,保证在桥梁中断后主要干道的畅通。规划市区内疏散干道为:频山大道、友谊大街、富辰七路、贺兰大街。
10.4人防规划
(1)人防工程布局原则
1)指挥工程布局原则:指挥工程应尽量远离重要目标;出入口应设置在安全隐蔽且易伪装的位置。
2)医疗救护工程布局原则:医疗救护工程的建设应结合地面医疗设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急救医院应结合区级综合性医院建设,急救医院应避开重要目标,其出入口应设置在安全隐蔽易伪装的位置,救护站应按其保障的地区或保障的目标设置,应结合地面卫生院等区域性医疗设施建设,或建在卫生院等区域性医疗设施附近。
3)防空专业队工程,组建治安、消防、通信、抢险抢修、防化、医疗、交通运输等七种专业队伍。防空专业队工程位置应在其所保障的区域或重点保障的目标附近,且交通方便,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部和车辆掩蔽部宜建在一起,或互相毗连。
4)人员掩蔽工程布局原则:人员掩蔽工程应与住宅建筑和城市公共建筑布局基本一致,其主要形式是防空地下室,建设重点是人口密集区。其出入口设置应按所掩蔽人员听到警报后十分钟内步行进入工程为标准,其分布密度应与该区域城市居民的分布密度相一致。
5)配套工程,以各防护片区自成防护体系为原则:物资库主要与人员掩蔽工程、交通运输专业队等相配套。疏散干道主要根据地面交通干道建设,地下过街道主要利用城市地下动态交通系统兼顾人防进行建设。供水站、区域电站等配套工程应与指挥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等相配套。
(2)人防工程规划
1)按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二等工程掩体面积为1.5平方米/人,规划区战时留城人口按40~50%计算,约3.8~4.75万人,人防掩蔽面积约为4.8~5.2万平方米。
2)低、多层民用建筑按照总建筑面积3%设置人防工程,或者落实异地建设;凡十层以上或者基础埋深3米以上民用建筑要求按照首层面积建设防空地下室。
3)规划区主干道与对外交通干线,为战时人防物资运输和居民疏散的交通线,规划其他道路为主要人防疏散和运输线路。
4)划完善人防通讯报警系统,提高报警系统的覆盖率及可靠性。
5)结合区政府建立县级人防管理机构,设立人民防空办公室,组织实施区内人防工作。
市政工程规划
1 规划依据
《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T50282-9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通信管道与通信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长途通信干线光纤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012-2003 《邮电设施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其他相关规划规范资料
2 给水工程规划
2.1 给水现状
规划区内无统一的供水系统。县城北塬水厂位于南樊村南100m处,设计供水能力3万m3/d,水厂占地20亩,该水厂现有工艺较为简单,主要是水源井泵将水汇流送至水厂清水池,经消毒处理后供水至县城。
2.2 规划原则
(1)可实施性原则
给水系统的布置,尽量利用现有管网,充分结合现状条件,优化规划区供水管网,在保证供水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能耗、节约投资、运行管理方便,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2)经济合理性原则
体现规划区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要求。同时,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水源、资金、技术等条件,使规划具有经济合理性。
(3)相关协调性原则
与相关上层次规划相结合,满足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供水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充分考虑本规划区内管网系统与周边区域管网系统的协调,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合理解决近期实施与远期规划结合问题,规划具有长远性、超前性,同时又
具有可操作性,对实际工程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2.3 规划用水量预测
(1)用水量预测计算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T50282-98),并参考类似工业园区用水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用水量标准。按不同的用水性质预测水量,规划区最高日需水量共为:4.79万m3/d。规划区需水量详见下表。
(2)用水量计算复核
规划区总建设用地为704.79ha,预测的最高日用水量为4.79万m3/d,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为0.68万m3/(km2·d),此值符合富平县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0.4~0.7万m3/(km2·d)的要求。
综上所述,预测规划区最高日需水量为:4.79万m³/d,日变化系数取1.5。
2.4 给水系统规划
(1)给水设施规划
规划区用水由规划区自建水厂进行统一供给,根据水量测算,水厂用地按照总规模25万m3/d控制,总占地8.06ha。给水厂可根据园区发展分期实施,其中近期供水规模5万m3/d。
(2)管网布置
1) 管网计算的主要参数 —最不利点服务水头:≥0.28MPa —时变化系数:Kd =1.5,Kh =1.3
—消防用水量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确定,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55 L/s。消防校核时最不利点服务水头应≥10米。
—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按最高日最大时的流量的70%计。 2)管网布置原则
规划区内配水管网布置呈环状,以提高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
规划管道均沿城市规划道路敷设,道路路幅大于等于40米时,给水管道采用双管双侧布线。
消防给水管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合并为一个系统,采用低压供水,保证灭火时最不利点消火栓的水压不小于10米(从地面算起)。室外消防用水量由消火栓供给,消火栓沿规划道路布置,间距不大于120米。
配水管网按远期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进行设计,并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加消防流量、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两种工况进行校核,管道的敷设分期分批逐步实施。
3)管网规划
根据本片区用水情况,本区内给水干管主要布置在富辰一路、频山大道、友谊大街、金粟大道、富辰七路及贺兰大街等区域内主要道路,最大管径为DN1800,最小管径为DN200,给水管网连成环状。
管径>DN500的给水管推荐选用球墨铸铁管;管径≤DN500的给水管推荐选用PE管。给水管道一般设在道路东南侧,管顶覆土不小于0.7米。
2.5 再生水规划
污水经过适当的再生处理,可以重复利用,以实现水资源在自然界的良性循环。污水再生利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可实现污染排放的减量化,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积极目标。
(1)再生水使用范围
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城市杂用水再生水潜在用户主要有:绿化浇洒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冲厕用水、车辆冲洗用水、建筑施工用水、消防用水及工业冷却用水等。 本次规划再生水主要用于替代部分绿化浇洒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及工业冷却用水。
(2)再生水用水量预测
规划区道路广场用水为3240m3/d,绿化用水为772 m3/d,工业用水为28914 m3/d,近期考虑规划道路广场及绿地的70%采用再生水浇洒,并考虑工业用水的10%采用再生水替代,则预测再生水用水量为5700m3/d。
(3)再生水水厂规划
规划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再生水厂规模为3万m3/d ,其中近期1万
本次规划推荐水质目标主要依据国家规范制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4)再生水管网布置
① 结合规划区道路网系统,建设城市再生水管网,在道路东南侧布置DN150-DN600再生水管。
② 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规定,再生水管在与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设时,其水平净距不小于0.5m,交叉埋设时,再生水管应位于给水管道的下面,排水管道的上面,其净距不小于0.3m。
③ 再生水管管材推荐采用PE管,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管材公称压力不小于1.0MP,管材使用年限不小于50年。管道局部穿越机动车道处采用钢套管。管材及连接要求详见《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
④ 再生水管道需设置带状标志且需涂成绿色,阀门井井盖上应铸上“再生水”字样。
再生水管网布置及计算结果详见“再生水工程规划图”。
2.6 城市节水
多渠道开源节流,构建高效超前的供水系统,强化节水管理,打造节水城市。新全面强制推行节水器具应用,已建项目逐步进行节水器具改造;严格控制管网漏损率(规划管网漏损率不大于12%),提高水厂产水率。 “节水措施普及化”具体
(1)健全节水法规体制; (2)完善节水管理机构; (3)加强节水基础管理;
(4)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5)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 (6)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
(7)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8)通过编制节约用水规划,细化以上各项措施,并制定阶段发展目标 (9)建议对工业园高耗水、高排放的工业企业采取限制准入制度,要求区域内工业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 污水工程规划
3.1 污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整个规划区现状无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污染严重。
3.2 规划原则
(1)根据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紧密结合城市规划,从规划区的发展及实际情况出发,使规划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本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
(3)以“一次规划,分阶段开发,分期建设”为原则,以减少起步资金。污水管网建设应满足各阶段进区企业污水排放量要求;
(4)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衔接关系,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
(5)管道网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最大可能采用重力流,减少提升。
3.3 污水量预测
根据用水实际情况,参考同类工程设计经验,综合污水排放系数取0.8,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为2.55万m3/d。
3.4 污水系统规划
(1)污水设施
规划区污水由规划区自建污水厂进行统一处理,部分出水经中水处理厂处理后回用,其余排入温泉河。污水厂位于规划区的东南部,总处理规模13万m3/d,占地13ha,其中近期规模3万m3/d。
(2)污水水质及排放要求
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4.1.1条规定,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应执行一级标准。
(3)污水管网规划
污水管网按照以下原则布置:
道路上计算最小管径采用d300,坡度i≥3‰。
如管道中污水流速过高,宜采用跌水井,以减小管道坡度,降低流速。 污水管起点管底高程以雨水管管内底与污水管管内顶高差0.3m左右为原
则,并适当留有余地。
本规划污水干管主要布置在庶丰路、泰安路、金粟大道、富菁路及贺兰大街等区域内主要道路,最大管径为d1500,最小管径为d300。
污水管网布置及计算结果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4 雨水工程规划
4.1 雨水工程现状
规划区现状无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就近散排至水体。
4.2 规划原则
(1)实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山区雨水设置截洪沟形式排除,城市建设地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渠排除。
(2)完善雨水管道系统,尽可能重力排水,对无法靠重力排除雨水的地势低洼地块设雨水提升泵站排除。
(3)地面铺装采用透水材料,适当修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用于绿地及道路浇酒,减少径流量。
4.3 雨水计算标准及方法
(1)计算标准
规划雨水管网采用2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标准,低洼地区、易淹地区及重要地区选用3年一遇标准,对下沉广场、立交桥、下穿通道及排水困难地区选用5~10年一遇标准。
(2)雨量计算
1)雨量计算公式:Q=ψqF 式中:Q—雨水量(L / s) ψ— 径流系数,取0.7
q — 设计暴雨强度(L /(s·ha)) F — 汇水面积(ha)
2)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渭南市暴雨强度公式: i=(10.227+8.099lgP)/(t+4.819)0.67(毫米/分钟) t——降雨历时,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取5~10min
t2——管内流行时间(min) m——延缓系数, m=1.0
4.4 雨水系统规划
1)雨水系统布置
根据尽快将城市雨水导入附近水体的原则,结合防洪工程规划来布置城市雨水系统。雨水管沿道路布置,先施工道路布置雨水主干管,后施工道路布置雨水次干管。路幅宽度不大于40米时,单侧布管,根据需要也可双侧布管,路幅宽度大于40米时,双侧布管。单侧布管时,雨水管宜布于道路的东南侧。除雨水口连接管处,雨水管最小管径为DN400。
2)管道计算
(1)管道起端高程应满足管顶覆土1.8-2m,为其它管道穿越创造条件。
(2)如雨水管渠内流速过大,需要调整时,考虑设置跌水井。
(3)在管径和高程上适当留有余地。
管道计算结果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4.5 雨洪利用规划
雨洪水的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同时,雨洪水的利用有利于减少城市对淡水的需求,节约水资源,降低长距离取水、输水的巨额投资,从而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最高点,消耗率降低到最低点,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目的。
依据建设区不同用地类型雨洪利用的差异性,本次规划按规划用地分类及雨洪利用特点,将建设区雨洪利用分为居住小区、市政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及广场(停车场)等五类。
(1)居住小区;
对规划区内的居住小区,严格按照规划目标控制其外排水量,不能达标的,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改造:
①较大的平屋面和小区内公共建筑屋面可考虑采用绿化屋顶的方式蓄存雨水。
②绿地可采用下凹式绿地,增大雨水入渗量;超渗雨水宜排入市政排水管道。
③小型车路面、非机动车路面、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庭院才用透水地面。 ④ 对超过设计重现期的雨水,可在小区适当位置建雨水调蓄池。
⑤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集中处理道路、停车场、广场等下垫面雨水。人工湿地的设计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人工湿地兼有处理、调蓄、储存雨水的功能。
居住小区雨水利用示意图
(2)市政道路
结合规划区现状道路情况,对市政道路的构造按照低冲击雨水综合利用的要求进行设计,综合采用透水路面、下凹式生态绿地、雨水调蓄以及雨水外排管网系统等设施,将道路范围内雨水优先汇集进入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等处置,将大部分雨水径流用于补充地下水,发挥雨水综合利用在“面源污染减污、洪峰流量削减、水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
市政道路雨水利用示意图
(3)绿地公园
针对公园雨洪利用的特点,公园雨水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①合理建设入渗设施,可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入渗雨水。公园较平坦绿地可建为下凹式绿地,公园建筑屋面雨水可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
②公园的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应采用透水铺装地面。公园不透水的路面雨水径流和透水路面超渗水可引入两边绿地入渗。
③当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时,可广泛采用其他渗透设施。
④有河道、湖泊等自然水体的公园,应充分利用公园河道、湖泊等景观水体作为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和调蓄设施,收集回用雨水。
⑤有山坡绿地的公园,也可合理收集利用雨水,可考虑在山坡建渗井和蓄水池,也可在山下建蓄水池,蓄水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利用。
⑥公园林地雨水也可收集回用,在林地适当位置可考虑建蓄水池,林地超渗雨水可自流入蓄水池,待非雨季时利用。蓄水池可根据植物根系分布建于地上或地下。
⑦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在公园适当位置建人工湿地或雨水生态
塘处理雨水,公园道路、广场、庭院等下垫面雨水均可引入其中进行处理。
⑧公园雨洪利用工程应与再生水等其他水资源联合使用。
绿地公园雨水利用示意图
(4)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一般包括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车站等公用设施,通常具有较大的屋面面积,雨水收集条件好,径流量大,雨水水质较好。公共建筑雨洪利用应以入渗和收集利用为主。
公共建筑可视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以下措施:
①大面积屋面雨水可收集回用。可在公共建筑适当位置建地下蓄水池。公共建筑比较大的平屋面(坡度小于15°)可考虑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蓄存雨水。公共建筑屋面雨水(如果不收集回用)可引入建筑周围绿地入渗。
②公共建筑宜配建雨水调蓄设施。调蓄池可设于地上或地下,调蓄池设于地上时其设计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应优先采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水面。蓄水池雨水经适当处理可回用于冲厕、绿化、冲洗地面、景观用水、足球场草坪养护、冷却水补水等。
③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集中处理道路、停车场等下垫面雨水。
公共建筑雨水利用示意图
(5)广场、停车场
广场、停车场可视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以下措施:
①广场、停车场可采用透水铺装地面。为确保广场地面强度,宜采用硬质铺装与透水铺装交替铺设的方式。
②广场、停车场雨水径流可引入周围绿地入渗。
③当用地及环境条件许可时,可考虑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广场、停车场雨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雨水可回用,并兼有处理、储存、调蓄雨水的功能。 5 电力工程
5.1 电力系统现状
规划区现无110KV及以上变电设施。现有110KV阎华架空线一回,
东西向
穿过规划区。现有中低压线路基本为架空,于规划区内散乱分布。
5.2 规划原则
核对并落实上层次规划在本规划区的电力设施。
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供应系统。
建立满足本区负荷要求的高压变配电系统。
完善市政电缆管道系统,保证所有高低压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 与城市景观协调,拆除对城市景观影响较大的线路。
5.3 负荷预测
根据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和规模,依据相关规范和设计手册对各类用电负荷采取综合分类指标法进行预测。详见用电负荷预测表。
用电负荷预测表
通过上表,预测规划区用电负荷为8.97万千瓦,用电负荷密度为1.34万千瓦/平方公里。规划区人口为8.0万人,则人均负荷量为1.12千瓦/人。
5.4 电力系统设计
规划区供电按容载比2.0计,需要110KV变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8MVA。根据《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在片区南部新增一座110KV东上官变电站,装机容量为3X63MVA,设置为户内式,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该变电站的建成可满足规划区的用电需求。规划区内采取区街变供电方式,建立10KV开闭所,每个开闭所转供容量为6000-9000KVA,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可建设为独立式,也可结合公共建筑建设为附建式,各开闭所之间采用环网式供电系统。根据用电负荷测算,片区内规划建设10个开闭所,各开闭所的电源自规划的110KV东上官变电站引入,其具体位置可根据下一步工程具体实施方案确定。采用双回10KV电源进线,单母线分段运行。
5.5 线路敷设
规划区无新增220KV及以上线路,新增110KV东上官变电站进线两回,沿道路绿化带近期架空敷设,远景条件成熟,沿规划1.4mX1.6m电缆综合沟敷设。本次规划并沿规划110KV东上官变进线,按照总规要求预留三条110KV预留线路。110KV线路共廊敷设,近期采用架空,远景埋地。
规划区内10KV及以下线路,近期采用架空敷设,远期采用电力电缆直埋或沿电缆沟敷设,电力线路沿道路的东(南)侧敷设,横穿马路时采用排管(6-10根镀锌钢管)敷设,电力电缆埋深不小于0.8米。
规划电缆沟采用隐蔽式,规格为1.0mX1.0m及1.2mX1.2m不等,为便于规划110KV东上官变电站10KV电力出线,在其出线段采用1.2mX1.2m双沟。
6 通信工程规划
6.1 通信工程现状
规划区现状通信业务主要由县城通信场站提供。规划区目前无现状通信局所,现状通信线路主要为架空敷设,且比较分散凌乱。
6.2 规划原则
落实上层次规划在本规划区的通信设施。
建立满足本区各种通信业务需求的通信系统。
完善通信管道系统,使各种通信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6.3 业务量预测
规划区电话装机量按单位用地综合指标法预测,具体计算详见市话量预测表。
市话量预测表
通过上表,预测规划区市话量为5.36万线。
规划区人口为8.0万人,数据通信业务普及率按30户/百人计,则远期数据通信用户数为2.4万户;移动用户普及率按80户/百人计,则远期移动用户数为
6.4万户;住宅按3人/户计,并预留10%非住宅用户,则远期规划区有线电视用户数为2.93万户。
6.4 局所规划
根据《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本次规划区远期电信、邮政业务主要由区内新增的1#综合通信机楼以及1#邮政支局提供,为满足规划区用户近期对通信业务的需求,近期通信业务主要由规划区北侧的现状县城通信场站设施提供。
通信机楼指提供固定通信、移动通信、有线电视和数据处理等通信业务的大型专用建筑。设置应向全业务、大容量和少局址方向发展。由多家通信运营企业共建共享。其设置宜独立占地,用地宜控制为3000~5000平方米,地块形状应满足功能布局的要求;以数据处理业务为主的通信机楼宜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进行选址,用地面积应根据机楼设计容量确定;用地紧张地区应考虑建设附建式通信机楼,建筑面积宜为6000~15000平方米。为集约土地,整合土地资源,邮政支局设置为附建,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规划期内将开放话音应用平台和数据应用平台,受话付费业务,信用卡业务,虚拟专用网业务,广域集中小交换机业务和综合数字网业务,提供可视图文,电子数据交换等服务项目,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电信业务的新要求。规划区同时配套建设公用电话亭、报刊零售点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水平,以保证服务质量。新建建筑物和道路均应预留电信线
路管道或通道。
6.5 管网规划
规划区内的通信网及对外网将向“三网合一”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方向发展,建立一个高质量、高速度、多业务、高度自动化的网络。把语音、数据、图像等各种业务在同一网中实现。普及光缆线路,中继线全部采用光缆,用户配线在条件许可时也应分阶段向光缆过渡。建成区内的信号传输通道统一规划,新建路由设置于道路西侧或北侧,与电力线路分侧布置。线路应隐蔽敷设,干线全部采用埋地管道形式。
新建通信管群系统为综合管群,包含电信业务、有线电视、交通信号、通信专网、局间中继、数据用户等多种信息传输功能。所有信息传输业务所需管孔应全部纳入综合管群,同期设计施工。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合理开发、共同使用管群资源,避免各运营商自建管道及重复建设。近期通信管网随近期新增道路建设而建设。管网容量从8孔到32孔不等。
7 燃气工程规划
7.1 燃气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燃气工程现状
1)气源及供气方式现状情况
调查显示,液化石油气作为规划区生活燃料,即清洁又方便,居民接受程度较好,生活生产中基本都使用液化石油气或电能,较少使用燃煤或木材。
2) 燃气设施现状情况
规划区近期燃气气源一方面为液化石油气,来自富平县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可采用瓶装供应方式,一方面来自紧邻规划区西侧的东部产业示范园合建站(规划门站、汽车加气站)。
3) 管网系统现状情况 规划区目前无现状燃气管道。 (2)存在问题
1)规划区无现状燃气管道,对于未来的片区发展存在制约因素。 2)居民用户用气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且规划区区内的部分瓶装供应站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得不到保障,给城市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7.2 现状分析与规划对策
(1)分析与评价 1)现状评价
① 供气方式以瓶装供应为主,对城市存在着安全隐患; ② 管道气化率低,甚至无燃气管道供气,应亟待提高。 2)上层次规划评价
上层次规划要求本地区的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并提高本地区内的燃气管道气化率。
(2)规划对策
1) 完善燃气管网,加快管网改造,提高供气安全性;
2) 积极推广管道天然气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7.3 规划原则
(1)近远期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2)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 (3)积极发展管道燃气,逐步减少瓶装气的供应。 (4)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
7.4 气源规划
根据《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管道气气源来自规划区外的东部产业示范园合建站(规划门站、汽车加气站),瓶装气气源来自规划区外的富平县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
7.5 供气规模
(1)燃气热力参数
1)居民耗热定额指标确定:本片区居民耗热定额取2717MJ/人·a; 2)液化石油气热值:
低热值:气态108.38MJ/Nm3;液态46.11MJ/kg。 密 度:气态2.36kg/Nm3;液态557kg/Nm3。 3)天然气 (进口天然气) 低热值:39.67MJ/Nm3;
密 度:液态456.5kg/m3;气态1247Nm3/t。 4)气化率
本规划区近期燃气气化率为100%,其中管道气为65%,瓶装气为35%;
远期气化率为100%,其中管道气为85%,瓶装气为15%。 5)用气高峰系数
月高峰系数K1=1.20 日高峰系数 K2=1.15 时高峰系数 K3=2.80 2)供气规模
规划区居住用地规模较少,工业比重大,应严格按照地块属性确定用气量:居住用地取3.5万立方米/公顷·每年;商业用地取2万立方米/公顷·每年;工业用地取0.6万立方米/公顷·每年等。未预见量按总用气量的10%考虑。
规划区近期年天然气耗气量为335.9万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为0.46万吨;
规划区远期年管道天然气耗气量为464.33万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0.16万吨;
规划区近期天然气管道高峰小时耗气量为1481.62立方米/小时;远期天然气管道高峰小时耗气量:2048.12立方米/小时。
3)场站系统
规划区新设规划1#瓶装站,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4)输配系统 ① 管网压力级制
燃气管道为中压(A)一级管网,管网设计压力为0.3Mpa。 ② 管网布置
中压管道材料采用焊接钢管,低压及庭院管道采用焊接钢管与PE管相结合,户内管道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聚四氟乙烯等密封,对钢管防腐采用加强级外防腐。
管网布置见燃气规划图。燃气管道建设应与道路建设同步进行,若不能同步,应预留燃气管管位。
8 供热工程规划
8.1供热原则
(1)结合区域总体规划,确定启动区的供热需求、热源形式和管网路由。 (2)采用“集中热源+一级热源管网+换热站+二级供热管网”的方式,力求供热管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近远结合,兼顾今后发展。
(4)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的各项要求。
8.2热负荷估算
(1)设计基础资料
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应取18℃; 冬季采暖计算换气次数应取0.5h-1;
HDD18=5291天,属于严寒地区I(B)区(5000~6000天); 室外平均温度-9.1℃; 计算采暖期=179天; 采暖期太阳辐射强度
计算采暖期的太阳总辐射强度(W/㎡)
(2)供热需求量
启动区的供热用户分为居民、公建、工业及仓储建筑,根据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区的居住用地面积为81.50ha,公建用地面积为52.82ha,工业用地面积为262.85ha,仓储用地面积为7.59ha。根据CJJ34-2010(按采取节能措施)和总体规划,居住建筑的采暖供热指标取40 W/平方米,公建建筑取50 W/平方米,工业建筑:85 W/平方米,仓储建筑:50 W/平方米,热化率:0.70。
启动区的总供热负荷为202.58MW。
热负荷计算表
8.3热源规划
(1)集中热源
启动区的总供热面积达到404.76公顷,热源由神华神东富平热电厂提供。 (2)换热站
一至数个街坊设一处换热站,单座换热站规模控制在25MW以下,暂定为3MW、5MW、10MW和15MW(从节约用地角度,部分地块考虑共用换热站),推荐采用板式换热机组,若单个街坊供热面积较大,也可在上述换热站规模基础上合并建站,如5+5=10MW,以节约用地,但单站规模不超过15MW。
换热站所需的建筑对应表
8.4管网规划
本区域供热管网系统采用一二级供热方式。
其中,一级管网为高压高温热水,设计压力为1.6~2.5MPa,设计供水温度为115~130℃,不超过150℃,回水温度宜不超过70℃。一次水由集中热源即区域锅炉房接出,接至区域内的各座换热站,并与周边供热分区的一级管网事故连通(平时采用闸阀断开)。
二级管网为普通高温热水,设计压力为0.4~1.0MPa,设计供水温度为80~95℃,不超过98℃,回水温度宜不超过70℃。二次水由换热站后接出,接至本地块各幢居民和公建建筑,就近且供热负荷较小的地块也可采用二级管网供热。
热水管道均采用预制保温管,管材为Q235B型钢,外包覆硬质聚氨酯,供回水管道双线布置,并应敷设于冻土层以下(冻土深度为2.2~2.5m)。
8.5规划建议
落实各地块换热站的用地(换热站可在民用建筑内合建,含地下室)。 区域开发初期,尽量根据集中供热的原则进行管网配套,以免造成区域内重复建设其他的小型锅炉房,以节省用地和重复投资成本,也有利于节能减排。
9 环卫工程规划
9.1规划原则
(1)建设部对垃圾处理要求坚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产业化”原则。 (2)城市垃圾收运实现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3)注重环保、美观、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充分考虑中、远期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2规划目标
以现代化城市展为方向,以创建省级卫生为目标,促进环卫设施建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化、密闭化;粪便排放管道化;清运作业机械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规划至2030年,垃圾处理前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9.3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远期启动区规划人口为8万人,参照《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人均垃圾量为1.3千克/日。
则根据远期的人口控制规模,预测模型为:
Q RCA1A2
式中:Q—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D) R—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数量(人)
C—预测的人均日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人•D) A1—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匀系数A1=1.1~1.5 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A2=1.02~1.05
则可预测龙岗区不同时期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和规划区年度生活垃圾产生总量如表1所示。
表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表
注:考虑到启动区常暂比因素,A1=1.3:A2=1.05。 (2)环卫基础设施
1)生活垃圾转运站:一般设置在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方便的地方。外型应美观,操作应封闭,设备先进。城镇垃圾以集中收运为主,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中转站服务半径宜为0.4-1公里;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公里;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范围。
规划区以设置垃圾压缩装置为止,至规划期末,规划区需逐步配置垃圾转运站1座,规模为200吨/日。
2)环卫车辆停车场
规划区垃圾转运站逐步配置垃圾压缩装置,垃圾收运车逐步采用大型车辆进行垃圾运输。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设置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的规定,停车场设置在服务区范围内,按2.5辆每万人规划设置,规划区共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1座,占地面积均为2500平方米,与垃圾转运站合建。
3)生活垃圾收集点:收集点的垃圾容器应密闭、美观,设于小街小巷不影响市容处,各单位内部要自设垃圾收集点。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规划按1.5公顷居住用地设一个垃圾收集点。
4)公共厕所布局 ① 设置数量
按镇域面积确定,每平方公里不得小于3座,或按2500-3000人设置一座。则共需设置7座。
② 建筑面积规划指标
广场、街道:50-100平方米/座 居住小区内:30-60平方米/座 商业大街购物中心:60-120平方米/座 仓储用地:30平方米/座
每座建筑面积一般为30-120平方米/座 (3)垃圾收集与运输
垃圾经转运站收集,清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目前,规划区垃圾收集方式为混合收集,规划期内垃圾实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回收物将加大,可创办废弃物
综合利用工厂。
垃圾清运路线的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尽量不占用城镇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清运路线顺畅。
9.4垃圾处理
(1)垃圾处理方式
规划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包括三大类项目工程,分别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综合处理以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2)垃圾处理场
规划区生活垃圾集中运至富平县吕村垃圾处理场处理。 (3)建筑垃圾处理
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必须采用密闭化运输,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收集外运。建筑垃圾、余泥土方的处理应在专门的建筑垃圾、余泥土方受纳场所消纳处理,禁止乱堆乱放,或根据相关部门指示作其他工程回填土。
(4)危险废物与医疗垃圾处理
根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遵从区域统筹协调、高技术、高起点的建设原则,规划区医疗垃圾应与危险废物同址处理,送至渭南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10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10.1消防规划
(1)消防分区
依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规定,结合《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总体规划(2012-2030)》的要求,将本规划区重点消防地区进行合理划分:
A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B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C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地下空间和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
本规划区城市规划建成区内除城市重点消防地区、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以外的地区,可确定为城市一般消防地区。
(2)消防站等级
依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998]207号)中有关规定,将消防站划分为普通消防站和特勤消防站二类。其中普通消防站分为标准普通消防站和普通消防站二类,特勤消防站分为陆上、水上、和直升机消防站等。
依据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本片区的消防站等级规划为普通消防站。
(3)消防站规划
依据《城市消防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正常行车速度下5分钟内可以到达其辖区边缘为原则,一般普通消防站辖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
《城市消防规划规范》规定消防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在辖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主、次干道的临街地段;
2)其主体建筑距医院、学校、幼儿园、影剧院、商场等容纳人员较多的公共建筑的主要疏散出口或人员集散地不宜小于50m;
3)辖区内有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单位的,消防站应设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处,其边界距上述部位一般不应小于200m;
4)消防站车库门应朝向城市道路,至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应小于15m。
本片区规划设置一级消防站一座,面积为5000㎡,位于友谊大街和泰安路东南角;
消防站应根据其辖区内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灭火和抢险救援的具体要求,配置各类消防装备和器材,具体配置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建标
[2006]42号)的有关规定。
10.2防洪规划
1)防洪工程现状
规划区内温泉河属季节性河流,近年来已无长流水,汛期多发洪水。
2)规划原则
①科学原则。规划要在保护现状水系格局的基础,遵循水文、水资源科学规律,了解社会经济及自然发展对水系的需求,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合理定位水系生态服务功能,提出水系综合利用的策略,使水系规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生态原则。规划要突出水系的自然性、生态性,同时兼顾开发需要,注重水系与供水、排水、环境、景观之间的关系,使水系与其它规划相互协调。
③系统原则。规划以水系主体,考虑影响水系的相关因素,对影响水系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兼顾防洪、水资源、水环境、
水生态与水景观的建设,妥善处理好水系保护与开发、整体与局部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水系规划过程中就水论水的片面性。
④法治原则。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河流健康理论为指导,通过规划水系蓝线、水系开发利用强度,建立健全的水系管理体系,使水系开发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行政管理,确保相关规划措施落实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
3)规划对策
①按照规划防洪标准开展河道的综合整治,保障地区内的防洪安全,实现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②按要求划定石川河、温泉河蓝线,控制河道保护用地,保障排洪畅通; ③采用“雨洪分流”规划理念,开展雨洪综合利用,构建城市截洪沟系统,改善水环境并缓解防洪压力。
4)防洪标准
根据《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相关规划确定:温泉河及石川河均采用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5)防洪排涝工程措施
①加高加固现有堤防,治理病险河段,清理河道,对影响泄洪的局部河段和桥涵水闸进行拓宽改造,改善和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②提高城市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特别对河流上游地段,彻底杜绝毁林开荒的行为,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6)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
①城市规划建设应尽量保留天然水面,保持必要的调蓄洪能力。
②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选择,应考虑防洪排涝因素,尽量避开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③协调好防洪排涝和其它工程建设可能出现的矛盾。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桥梁、码头等工程建设均应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尽量避免负面影响。
④严格河道管理,拆除河道行洪断面内阻碍行洪的所有建(构)筑物。 ⑤根据暴雨洪水预测、预报、优化调度,合理利用赤石河洪峰间隙进行水库蓄洪调洪;同时合理地进行预排,以降低洪、涝水位。
⑥逐步推广防洪、排涝、灌溉等保险;利用保险的自我发展和积累,减轻防洪区、内涝区、灌溉区不可预料的风险损失。
⑦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水、管水的宣传工作,提高防洪意识和防洪管理水平。
10.3防震减灾规划
(1)防震减灾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990)》富平县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规划区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对学校、医院、商场、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8度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工程按此标准设计。规划严格按照消防要求控制建筑间距,尽快按照规划建设城市支路,以保证消防要求。
(2)避震疏散场地
避震疏散场地分为就地疏散和异地疏散两种,就地疏散场地有中学操场、小学操场、体育设施露天场地、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等空地,所有疏散场地服
务半径为500~1000米,人均疏散场地面积为4.5平方米。
避震疏散场地要满足远离火灾、爆炸、热辐射源、核辐射源,地势较高,不易积水;内有供水设施或易于临时供水设施、无塌崩、地裂与滑坡危险,易于敷设临时供电和通讯设施等要求。尽量利用规划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中学操场等作为临时避难场地。
(3)避震疏散通道
主要疏散道路两侧建筑红线退让距离以规划管理部门要求为依据,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堆积后仍有7米以上的宽度,次要疏散通道有5米以上的宽度。位于疏散道路上交通节点和交叉点,平时避免修建过街天桥,应采取地下过街通道。位于疏散道路上的桥梁,应尽量在其周围设置较大的开敞空间,建设一定的迂回道路,保证在桥梁中断后主要干道的畅通。规划市区内疏散干道为:频山大道、友谊大街、富辰七路、贺兰大街。
10.4人防规划
(1)人防工程布局原则
1)指挥工程布局原则:指挥工程应尽量远离重要目标;出入口应设置在安全隐蔽且易伪装的位置。
2)医疗救护工程布局原则:医疗救护工程的建设应结合地面医疗设施新建、改扩建工程同步建设,急救医院应结合区级综合性医院建设,急救医院应避开重要目标,其出入口应设置在安全隐蔽易伪装的位置,救护站应按其保障的地区或保障的目标设置,应结合地面卫生院等区域性医疗设施建设,或建在卫生院等区域性医疗设施附近。
3)防空专业队工程,组建治安、消防、通信、抢险抢修、防化、医疗、交通运输等七种专业队伍。防空专业队工程位置应在其所保障的区域或重点保障的目标附近,且交通方便,防空专业队人员掩蔽部和车辆掩蔽部宜建在一起,或互相毗连。
4)人员掩蔽工程布局原则:人员掩蔽工程应与住宅建筑和城市公共建筑布局基本一致,其主要形式是防空地下室,建设重点是人口密集区。其出入口设置应按所掩蔽人员听到警报后十分钟内步行进入工程为标准,其分布密度应与该区域城市居民的分布密度相一致。
5)配套工程,以各防护片区自成防护体系为原则:物资库主要与人员掩蔽工程、交通运输专业队等相配套。疏散干道主要根据地面交通干道建设,地下过街道主要利用城市地下动态交通系统兼顾人防进行建设。供水站、区域电站等配套工程应与指挥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等相配套。
(2)人防工程规划
1)按人防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二等工程掩体面积为1.5平方米/人,规划区战时留城人口按40~50%计算,约3.8~4.75万人,人防掩蔽面积约为4.8~5.2万平方米。
2)低、多层民用建筑按照总建筑面积3%设置人防工程,或者落实异地建设;凡十层以上或者基础埋深3米以上民用建筑要求按照首层面积建设防空地下室。
3)规划区主干道与对外交通干线,为战时人防物资运输和居民疏散的交通线,规划其他道路为主要人防疏散和运输线路。
4)划完善人防通讯报警系统,提高报警系统的覆盖率及可靠性。
5)结合区政府建立县级人防管理机构,设立人民防空办公室,组织实施区内人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