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1,男,18 岁。枕部持续性胀痛 1 个月。MRI 检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脑皮层变薄。脑沟脑池缩小,周围脑间质 T2 加权高密度改变,第四脑室形态基本正常(图 1)。提示中脑导水管堵塞。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腹腔分流术,术中测脑室压力 >200cmH2O。放置可调式分流管(强生,分流阀门压力 130cmH2O)。术后 4 d 头颅 CT 提示右侧脑室引流管在位,脑室形态改善,无继发脑出血(图 2)。腹部平片提示分流管末端位于盆腔,位置良好。术后 83 d 头颅 CT 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积血(图 3),将可调压分流管分流阀门压力调整到 160 cmH2O。术后 122d 头颅 CT 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 243 d 头颅 CT 显示血肿缓解(图 4)。随访中患者无不适主诉。
例 2,男,21 岁。反复头部胀痛半个月,加重 1 周。头围较正常为大(59cm)。眼底镜检提示:动静脉直径比约为 2:3。血管交叉有压迹,视乳头有轻度水肿;MRI 和 CT 检查提示中脑导水管堵塞,梗阻性脑积水。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腹腔分流术,术中测脑室压力在 200cmH20,放置可调式分流(强生,分流阀门压力 130 cmH20)。术后 3 d 头颅 CT 提示右侧脑室引流管在位。脑室形态改善,脑组织萎陷,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腹部平片提示分流管末端位于盆腔,位置良好。术后 7 d 头颅 CT 提示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较前没有加重。术后 47d 头颅 CT 提示右侧额部硬膜下血肿,将可调压分流管分流阀门压力调整到 l60cmH20,术后 252 d 头颅 CT 提示血肿缓解。随访中患者无主观不适。
讨论 脑积水分流术后出现慢性颅内血肿少见,但往往比较严重。普遍认为,脑积水分流后脑室显著缩小,脑内容物萎陷。脑组织不能同步膨胀,从而导致硬膜下积液或积血,这一现象多见于巨大脑室型积水的过度分流,但也不能排除手术中脑室分流管对脑组织的推移作用,硬膜切口出血等原因。对于慢性硬膜外(下)积血的治疗,多主张钻孔引流,防止血肿钙化和长期的压迫,也有报道对于没有症状的病例给予随访。本文 2 例采用提高分流阀压力后随访的保守治疗,达到治愈,提示此类并发症保守治疗的可行,关键是没有颅内高压的症状和神经损害体征,可调式分流管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编辑: 清平
例 1,男,18 岁。枕部持续性胀痛 1 个月。MRI 检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脑皮层变薄。脑沟脑池缩小,周围脑间质 T2 加权高密度改变,第四脑室形态基本正常(图 1)。提示中脑导水管堵塞。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腹腔分流术,术中测脑室压力 >200cmH2O。放置可调式分流管(强生,分流阀门压力 130cmH2O)。术后 4 d 头颅 CT 提示右侧脑室引流管在位,脑室形态改善,无继发脑出血(图 2)。腹部平片提示分流管末端位于盆腔,位置良好。术后 83 d 头颅 CT 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积血(图 3),将可调压分流管分流阀门压力调整到 160 cmH2O。术后 122d 头颅 CT 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 243 d 头颅 CT 显示血肿缓解(图 4)。随访中患者无不适主诉。
例 2,男,21 岁。反复头部胀痛半个月,加重 1 周。头围较正常为大(59cm)。眼底镜检提示:动静脉直径比约为 2:3。血管交叉有压迹,视乳头有轻度水肿;MRI 和 CT 检查提示中脑导水管堵塞,梗阻性脑积水。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腹腔分流术,术中测脑室压力在 200cmH20,放置可调式分流(强生,分流阀门压力 130 cmH20)。术后 3 d 头颅 CT 提示右侧脑室引流管在位。脑室形态改善,脑组织萎陷,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腹部平片提示分流管末端位于盆腔,位置良好。术后 7 d 头颅 CT 提示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较前没有加重。术后 47d 头颅 CT 提示右侧额部硬膜下血肿,将可调压分流管分流阀门压力调整到 l60cmH20,术后 252 d 头颅 CT 提示血肿缓解。随访中患者无主观不适。
讨论 脑积水分流术后出现慢性颅内血肿少见,但往往比较严重。普遍认为,脑积水分流后脑室显著缩小,脑内容物萎陷。脑组织不能同步膨胀,从而导致硬膜下积液或积血,这一现象多见于巨大脑室型积水的过度分流,但也不能排除手术中脑室分流管对脑组织的推移作用,硬膜切口出血等原因。对于慢性硬膜外(下)积血的治疗,多主张钻孔引流,防止血肿钙化和长期的压迫,也有报道对于没有症状的病例给予随访。本文 2 例采用提高分流阀压力后随访的保守治疗,达到治愈,提示此类并发症保守治疗的可行,关键是没有颅内高压的症状和神经损害体征,可调式分流管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编辑: 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