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总结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定义:指具有一定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主体 (2)特征:自然性 社会性 意识性

(3)形式 个体主体 集体主体 类主体

(1)定义: 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性

2、客体 (2)特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自然客体:动植物等自然的物质

(3)形式 社会客体:社会中的人和关系

思维客体:精神客体:人类的精神

3、中介(工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分类:物质工具:人们用的计算机,显微镜

精神工具:观念工具(书籍,语言工具(文字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1)关系 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2)相互作用 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2)实施实践方案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目标

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示意图

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 客体

改造者-----被改造者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

提出了可能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鲁迅:“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过,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儒效》)

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提出了课题

创造了工具

提高了能力

农耕—牛耕—机械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含义: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先天就有

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人间,附到人的身体并被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实践-----客体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菲尔巴赫: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不可知论:庄子,休谟,康德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表象 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反映的方式不同

反映的深度层次不同

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教条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前提):马克思资本论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书

(2)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作用(途径)第谷 开普勒 开普勒定律

(3)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培根认为:经验论者是蚂蚁,只是收集材料;

唯理论者是蜘蛛,只是往外吐丝。

(二)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比萨斜塔重力实验: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什么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 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

2、认识过程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从认识的对象看,事物的各方面及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

(2)从认识的主体看,其能力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3)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人们去认识, 原有事物也需要在新的

水平上再认识

亚里士多德写的书不下170种,现留下来的有47种。由于时代局限,他只能依靠观察和想象探讨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原因,因此发生谬误难免,如“地心说”、“心脏是智慧的器官”等。但他说过:“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所以我是渺小的,我希望读者诸君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未成就的。”

爱因斯坦对于请其出任以色列总统表示拒绝,他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毛泽东: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2)统一是具体的,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3)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真理

----扭曲反映---- ----谬误

(一) 真理的客观性

1. 何谓真理的客观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 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内容

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3、坚持客观真理论:(1)反对主观真理论

(2)反对真理多元论

(3)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含义有二:

其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含义:

其一,真理所反映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二者各有不同的规定性

(1)相互区别: 2)反映认识对象的正确程度存在差异

(2)相互渗透 1)相对之中有绝对

相互包含 2)绝对之中有相对

(3)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于有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

真理——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确定性和无条件性—绝对性——同一真理两种属性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近似性和有条件性—相对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2)是反对和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5、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按人类的思维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

(2)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

(3)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权威标准:孔子 亚里士多德

上帝为标准:圣经

众人意见标准:三人成虎

实用标准:胡适: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 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1)主观、客观相符合

(2)实践是主客观联系的桥梁

2、从实践的特点看(1)普遍性

(2)直接现实性

主观意识与实践相符——真理

客观效果与实践不符——谬误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如:自相矛盾的故事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至今还未确定的宇宙,外星人

3、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辩证法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1、所谓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 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2、二者之间的关系(1)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基础

(2)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定义:指具有一定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主体 (2)特征:自然性 社会性 意识性

(3)形式 个体主体 集体主体 类主体

(1)定义: 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性

2、客体 (2)特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自然客体:动植物等自然的物质

(3)形式 社会客体:社会中的人和关系

思维客体:精神客体:人类的精神

3、中介(工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分类:物质工具:人们用的计算机,显微镜

精神工具:观念工具(书籍,语言工具(文字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1)关系 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2)相互作用 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

2)实施实践方案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目标

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示意图

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 客体

改造者-----被改造者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

提出了可能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鲁迅:“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过,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儒效》)

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提出了课题

创造了工具

提高了能力

农耕—牛耕—机械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含义: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先天就有

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人间,附到人的身体并被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因此学习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实践-----客体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菲尔巴赫: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不可知论:庄子,休谟,康德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

表象 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 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判断 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

反映的方式不同

反映的深度层次不同

相互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教条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前提):马克思资本论书 李时珍本草纲目书

(2)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作用(途径)第谷 开普勒 开普勒定律

(3)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培根认为:经验论者是蚂蚁,只是收集材料;

唯理论者是蜘蛛,只是往外吐丝。

(二)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比萨斜塔重力实验: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什么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 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 升运动

2、认识过程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从认识的对象看,事物的各方面及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

(2)从认识的主体看,其能力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3)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人们去认识, 原有事物也需要在新的

水平上再认识

亚里士多德写的书不下170种,现留下来的有47种。由于时代局限,他只能依靠观察和想象探讨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原因,因此发生谬误难免,如“地心说”、“心脏是智慧的器官”等。但他说过:“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所以我是渺小的,我希望读者诸君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未成就的。”

爱因斯坦对于请其出任以色列总统表示拒绝,他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毛泽东: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2)统一是具体的,是说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3)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真理

----扭曲反映---- ----谬误

(一) 真理的客观性

1. 何谓真理的客观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 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内容

2、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证明: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3、坚持客观真理论:(1)反对主观真理论

(2)反对真理多元论

(3)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含义有二:

其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其含义:

其一,真理所反映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二者各有不同的规定性

(1)相互区别: 2)反映认识对象的正确程度存在差异

(2)相互渗透 1)相对之中有绝对

相互包含 2)绝对之中有相对

(3)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于有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

真理——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确定性和无条件性—绝对性——同一真理两种属性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近似性和有条件性—相对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1)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2)是反对和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5、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1)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即按人类的思维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

(2)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

(3)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权威标准:孔子 亚里士多德

上帝为标准:圣经

众人意见标准:三人成虎

实用标准:胡适: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 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1)主观、客观相符合

(2)实践是主客观联系的桥梁

2、从实践的特点看(1)普遍性

(2)直接现实性

主观意识与实践相符——真理

客观效果与实践不符——谬误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如:自相矛盾的故事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至今还未确定的宇宙,外星人

3、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辩证法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1、所谓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 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2、二者之间的关系(1)实践检验是逻辑证明的基础

(2)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相关文章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背诵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学习提示] 准备工作:在听串讲之前要先进行基础班的学习 串讲思路:第一抓思路,第二抓考点 学习工具:回忆基础班的思维导图,利用串讲班的表格总结. 调整心态,决胜2012! ...查看


  • 二年级书法教案
  • 教学内容: 1.认识回米格. 2.掌握"胜"等生字的书写. 教学目标: 掌握用回米格书写汉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回米格各部分名称. 1.外框线.内框线.横中线.竖中线.左对角线.右对角线. 2.五种基本形块:正方形. ...查看


  • 这是五种题型一定自己总结熟记(三步走)
  • 一 人际关系类:严格按照三步走 1. 如何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分歧? 第一,尊重和理解对方.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领导者是代表组织或单位进行领导工作的,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组织. 许多时候,双方的分歧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查看


  • 水边小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08
  • 水边小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2008-2009学年) 2008-2009学年,在学校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坚持以面向同学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目的明确.生动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了校园文化 ...查看


  • 学生会例会会议记录
  • 学生会例会会议记录 2008--2009年第一学期例会会议记录 第二学生分会全体会议会议记录 主题第二学生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 时间2008年10月1日 地点教学楼1208 会议记录人XX 参加人员XX 会议内容 一. XX书记发表讲话 ...查看


  • 第二届系列学术讲座总结
  • 学习部关于第二届系列学术讲座的总结 吉首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本着"建设优良学风,提升专业素质"的工作宗旨,以培养国交学子的学习兴趣,端正国交学子严谨的学术态度为目的,特于2010年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开展了国 ...查看


  • 第二课堂总结
  • 体育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王民超 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得很顺利.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弥补课时少的缺憾,而且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下面 ...查看


  • 体育第二课堂活动总结2
  • 若羌县第三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体育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得很顺利.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弥补课时少的缺憾,而且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 ...查看


  • 体育第二课堂活动总结2 1
  • 岳普湖县二小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体育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开展得很顺利.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弥补课时少的缺憾,而且能更好的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 ...查看


  • 初三英语备课组第二周活动计划及总结表
  • 简阳通材实验学校备课组活动计划及总结表 备课组 总结标题 初三英语 组长 周春霞 周次 第二周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第二单元学案 总结内容 1. 落实了新课标高效教学模式.简阳市正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抓住 机遇和挑战,积极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