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稿时间:2015-09-08 13:17:00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季羡林(1911-)语言学教育家和梵文学者。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亚东南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南亚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及吐火罗语的研究。著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还有《大唐西域记》等。
解读季羡林 (上)
今年10月15日,在学界名流为季羡林先生举行的90寿诞茶话会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镜头一:金秋,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聚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教授给新生看行李,好像并不难,许多名人达官不也是常上街头搞义务为灾区贫困地区献真情吗?可是刻意为之与本能为之,却有雕琢与率性之别。《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镜头二:刹那间,季老的小波斯猫毛毛蹿上了他的肩上和头上,正在拜访季老的摄影家魏德运捕捉住这一刹那,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小猫的突然攻击,按理说似乎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会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显然这次突然袭击带给他的是莫大的欢愉。面对这一刹那留下的永恒,季老曾经感到疑惑:这就是自己吗?但猝然临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联想到对融贯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认为,这种思想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笃行之”。这张照片算是一个意外的证明吧。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老的面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老有一个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师辈、故友相继故去,他在写悼念文章时,总是充满着悲哀,以至经常“泪眼模糊”,“泪如泉涌”,心灵颤抖。感情的丰富并非是因为年纪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有一位“母亲般的女房东”和两位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一度尝试回国。其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离开德国,“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现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场。”后来二战爆发,季老终于没走成。战争期间物资缺乏,季老几年都是饿肚子的感觉,做梦都梦见家乡的花生米,因此他发愿要给西克老人增加点营养。他省下一两个月的奶油,又不知从哪里弄到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当他像捧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时,教授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连声“谢谢”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这给他自己腹中的饥饿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季羡林6岁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因为过早失去母爱而抱恨终天;但是,“乡间的坟墓里埋有莎士比亚”,也正是因为6岁离开家乡到济南,他才有可能开始读书识字,中国今日的学术文化也才有季羡林。
1930年高中毕业,季羡林来到北平,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在清华时,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回济南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员之后,由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清华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立即写信报考,结果被录取。
在德国柏林,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来到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二学期,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于是季老选修了梵文,几乎是他一个学生“垄断”课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并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老,要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6年从德国归来,经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按当时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可是过了大概个把礼拜,季老就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导师。
即使在受到打击和摧残的时候,这种打击和摧残也往往转为“幸运”的契机,成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文革”时,季老最初是逍遥过一阵子的,后来由于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眠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不是红卫兵把他拉去批斗,现在哪有季老?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命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来反对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爷”,如果当时没有成为“不可接触者”,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或许,将来人们可以仿太史公《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话,续上一句:季老看门,《罗摩衍那》。“这就是人生。”
发稿时间:2015-09-08 13:17:00中国青年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季羡林(1911-)语言学教育家和梵文学者。山东清平(今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亚东南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南亚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及吐火罗语的研究。著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还有《大唐西域记》等。
解读季羡林 (上)
今年10月15日,在学界名流为季羡林先生举行的90寿诞茶话会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这座学术文化高峰。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镜头一:金秋,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聚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教授给新生看行李,好像并不难,许多名人达官不也是常上街头搞义务为灾区贫困地区献真情吗?可是刻意为之与本能为之,却有雕琢与率性之别。《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
镜头二:刹那间,季老的小波斯猫毛毛蹿上了他的肩上和头上,正在拜访季老的摄影家魏德运捕捉住这一刹那,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小猫的突然攻击,按理说似乎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者会大火一番,然而照片上的季老却安详慈祥,一副含笑不露的表情,显然这次突然袭击带给他的是莫大的欢愉。面对这一刹那留下的永恒,季老曾经感到疑惑:这就是自己吗?但猝然临之,露出的才是真面目啊。联想到对融贯于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深信不疑,季老认为,这种思想最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他不但深信之,而且“笃行之”。这张照片算是一个意外的证明吧。
季老喜爱动物,跟怀有各种各样动机去爱宠物的一些人不同,他关心身边这些“伙伴”的命运,甚至为它们背着沉重的感情十字架,为一些孤苦、弱小生灵的命运伤感、悲苦。他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为一些小猫小狗流泪叹气。有一次,燕园中他平常最爱走的幽径上一棵古藤无故被人砍断,他看到藤萝上初绽的淡紫的一串串的花还没来得及知道厄运信息,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忍不住为它们伤感:“它们仿佛成了失掉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都没有地方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季老的面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老有一个永久的悔,就是儿时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近些年,季老有一些师辈、故友相继故去,他在写悼念文章时,总是充满着悲哀,以至经常“泪眼模糊”,“泪如泉涌”,心灵颤抖。感情的丰富并非是因为年纪大了。1935至1945年,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有一位“母亲般的女房东”和两位导师: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西克教授。1941年季老获得博士学位后,曾一度尝试回国。其时,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只剩下西克教授,想到一离开德国,“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现更抑制不住了,很想哭上一场。”后来二战爆发,季老终于没走成。战争期间物资缺乏,季老几年都是饿肚子的感觉,做梦都梦见家乡的花生米,因此他发愿要给西克老人增加点营养。他省下一两个月的奶油,又不知从哪里弄到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最有名的糕点店烤了一个蛋糕。当他像捧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时,教授双手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过去,连声“谢谢”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这给他自己腹中的饥饿之火又加了一把火,但却成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季羡林6岁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因为过早失去母爱而抱恨终天;但是,“乡间的坟墓里埋有莎士比亚”,也正是因为6岁离开家乡到济南,他才有可能开始读书识字,中国今日的学术文化也才有季羡林。
1930年高中毕业,季羡林来到北平,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在清华时,由于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
从清华毕业回济南当了一年的中学教员之后,由于“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清华和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立即写信报考,结果被录取。
在德国柏林,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来到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的第二学期,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于是季老选修了梵文,几乎是他一个学生“垄断”课堂。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被征从军后,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他一个中国学生。并且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诉季老,要把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1946年从德国归来,经陈寅恪推荐,到北京大学。按当时规定,得学位回国的学人最高只能给予副教授职称,可是过了大概个把礼拜,季老就被定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导师。
即使在受到打击和摧残的时候,这种打击和摧残也往往转为“幸运”的契机,成了命运对他的“垂青”——
“文革”时,季老最初是逍遥过一阵子的,后来由于看不惯北大“老佛爷”的倒行逆施,于是发了牛脾气,“自已跳出来”,反对“老佛爷”,结果被抄家、批斗,被打得头破血流……当他把积攒多时的安眠药片和药水都装到口袋里,最后看一眼共患难的婶母和老伴,准备越墙而出到圆明园去的时候,红卫兵突然来敲门了。他被押去挨了一场十分激烈、十分野蛮的批斗,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痛苦中他一下子得到“顿悟”:“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不死了!我要活下去!”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如果不是红卫兵把他拉去批斗,现在哪有季老?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命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如果自己不跳出来反对那臭名昭著的“老佛爷”,如果当时没有成为“不可接触者”,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或许,将来人们可以仿太史公《报任安书》那段著名的话,续上一句:季老看门,《罗摩衍那》。“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