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说:“人类,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当大地本身失去诗意的时候,人类还能诗意地栖居吗? 作为现实,诗意正在失去,正在从大地上的城市失去。即使不搞摄影的人,想必也都知晓金乌西坠时分的夕晖是一天中最富诗意的。金色的夕晖从镶着金边的晚霞中泼洒下来,如祖母慈祥的目光,如少女娇柔的秋波,如婴儿寻找母亲的视线。在她的感召和抚摸下,纵使刚刚厮杀过的战场,也会显得温情脉脉仪态万方。更不消说远山、田野、村落和路旁的野花了。可是我们城里人还能看到夕晖和夕晖下泛着迷人光彩的景物吗? 也许你说别那么“酸”好不好?没有诗意又怎么了?我活蹦乱跳有吃有喝,活得蛮好嘛!是啊,谁都承认你活得蛮好,但好中又有不好——你可能失去了缥缈而幽邃的情思,失去了广袤而辽远的心灵,失去了感受远古精神遗韵的能力,失去了同悠悠上苍对话的契机。你可能感时见花而不溅泪,恨别闻鸟而不惊心。窃以为,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如果人人都来个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个世界怕也乱套了——但不应该没有诗意,不懂诗意。已故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和唐诗专家林庚先生退休后还讲过一次课,为了告诉学生什么是诗:“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反言之,倘若失去了诗、失去了诗意情怀,就意味着失去了观察和发现新的美的眼睛,成为对世界的新的美无动于衷的失明者,而那样的人生算是怎样的人生呢?可以断言,那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的诗意,有的时候恰恰是你此生最为宝贵的财富,甚至是在前方等待你的本身。 朱自强,我国知名儿童文学专家、我的大学同事和友人,一次他对我说他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始于他的儿童体验——小时候他常在家乡的小河里玩耍。那光脚踩过的滑溜溜的鹅卵石,那擦着踝骨腿肚游动的小鱼小虾,那河边葳蕤的水草和水草上方盘旋的红脑袋蜻蜓……如果没有那条小河,就没有之于他的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创作也罢研究也罢——需要儿童、婴儿的眼睛,婴儿的眼睛即是诗,是感受和捕捉“新的美”的最敏感的镜头。 其实我也应该感谢家乡的小河,感谢小河里无数逗号般的小蝌蚪,感谢河边舒展的田野和白丝手帕般飘浮的雾霭,感谢小河下游山冈上那绚丽的晚霞和金灿灿的夕晖。记得傍晚集体务农收工路上,我时不时独自坐在山岗上久久望着西方天际的夕晖发呆,隐约觉得那里面有什么东西在呼唤我激励我,让我卷起打补丁的裤管,扛起锄头回家把夕晖写成诗,写进日记……可以说,是家乡的小河和夕晖给了我对未来朦胧的憧憬,给了我文学之梦,给了诗意和美。而诗意和美无疑是对苦难和现实的一种超度与救赎。我猜想,任何一位有心的读者,大概都可以从我今日文字中依稀发现那条小河、那缕夕晖的淡影。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它们才是我的珍藏,我因之比许多人富有,因之有了傲视权贵的自尊和勇气。 在这点上,我觉得如今城里的孩子们反倒是贫穷和不幸的。没有摸鱼的小河,没有打滚的山坡,没有捉迷藏的干草垛,没有爬树摘的山核桃,没有镰刀样的新月,没有爆豆般的星星,没有黄瓜架下的萤火虫……那么有的是什么呢?有遥控的电动玩具,有幼儿园墙上的长颈鹿,有红衣服白胡子圣诞老人,有虚拟的唐老鸭和喜羊羊,有触摸式ABCD学习机,有背不动的书包和做不完的习题……这些或许关乎智力,但不关乎诗意。 但这能怪孩子们吗?君不见,诗意正在从我们栖居的城市失去。 (摘自《南方都市报》)
海德格尔说:“人类,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当大地本身失去诗意的时候,人类还能诗意地栖居吗? 作为现实,诗意正在失去,正在从大地上的城市失去。即使不搞摄影的人,想必也都知晓金乌西坠时分的夕晖是一天中最富诗意的。金色的夕晖从镶着金边的晚霞中泼洒下来,如祖母慈祥的目光,如少女娇柔的秋波,如婴儿寻找母亲的视线。在她的感召和抚摸下,纵使刚刚厮杀过的战场,也会显得温情脉脉仪态万方。更不消说远山、田野、村落和路旁的野花了。可是我们城里人还能看到夕晖和夕晖下泛着迷人光彩的景物吗? 也许你说别那么“酸”好不好?没有诗意又怎么了?我活蹦乱跳有吃有喝,活得蛮好嘛!是啊,谁都承认你活得蛮好,但好中又有不好——你可能失去了缥缈而幽邃的情思,失去了广袤而辽远的心灵,失去了感受远古精神遗韵的能力,失去了同悠悠上苍对话的契机。你可能感时见花而不溅泪,恨别闻鸟而不惊心。窃以为,一个人可以不会写诗——如果人人都来个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个世界怕也乱套了——但不应该没有诗意,不懂诗意。已故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和唐诗专家林庚先生退休后还讲过一次课,为了告诉学生什么是诗:“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反言之,倘若失去了诗、失去了诗意情怀,就意味着失去了观察和发现新的美的眼睛,成为对世界的新的美无动于衷的失明者,而那样的人生算是怎样的人生呢?可以断言,那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的诗意,有的时候恰恰是你此生最为宝贵的财富,甚至是在前方等待你的本身。 朱自强,我国知名儿童文学专家、我的大学同事和友人,一次他对我说他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始于他的儿童体验——小时候他常在家乡的小河里玩耍。那光脚踩过的滑溜溜的鹅卵石,那擦着踝骨腿肚游动的小鱼小虾,那河边葳蕤的水草和水草上方盘旋的红脑袋蜻蜓……如果没有那条小河,就没有之于他的儿童文学。因为,儿童文学——创作也罢研究也罢——需要儿童、婴儿的眼睛,婴儿的眼睛即是诗,是感受和捕捉“新的美”的最敏感的镜头。 其实我也应该感谢家乡的小河,感谢小河里无数逗号般的小蝌蚪,感谢河边舒展的田野和白丝手帕般飘浮的雾霭,感谢小河下游山冈上那绚丽的晚霞和金灿灿的夕晖。记得傍晚集体务农收工路上,我时不时独自坐在山岗上久久望着西方天际的夕晖发呆,隐约觉得那里面有什么东西在呼唤我激励我,让我卷起打补丁的裤管,扛起锄头回家把夕晖写成诗,写进日记……可以说,是家乡的小河和夕晖给了我对未来朦胧的憧憬,给了我文学之梦,给了诗意和美。而诗意和美无疑是对苦难和现实的一种超度与救赎。我猜想,任何一位有心的读者,大概都可以从我今日文字中依稀发现那条小河、那缕夕晖的淡影。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它们才是我的珍藏,我因之比许多人富有,因之有了傲视权贵的自尊和勇气。 在这点上,我觉得如今城里的孩子们反倒是贫穷和不幸的。没有摸鱼的小河,没有打滚的山坡,没有捉迷藏的干草垛,没有爬树摘的山核桃,没有镰刀样的新月,没有爆豆般的星星,没有黄瓜架下的萤火虫……那么有的是什么呢?有遥控的电动玩具,有幼儿园墙上的长颈鹿,有红衣服白胡子圣诞老人,有虚拟的唐老鸭和喜羊羊,有触摸式ABCD学习机,有背不动的书包和做不完的习题……这些或许关乎智力,但不关乎诗意。 但这能怪孩子们吗?君不见,诗意正在从我们栖居的城市失去。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