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谁都懂得自私。但是要做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起自私,就要谈到自利。如何时时刻刻注意到事情是否对自己自利,做个合格的自私自利的人,这就要谈到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瞬间亲情论。
提出并研究“瞬间请亲论”,这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我在北大百年讲堂开始讲课。到了2:30左右,发现听课的人开始躁动和不安。2:50课间休息时,有人告诉我:“聂老师,刚刚发生地震了,还不太清楚震心在哪里……”
后来才知道地震在四川,再后来知道地震在汶川,再再后来,就是CCTV的滚轴播报,主要是介绍政府组织的救援如何及时、得当……当然,主持人赵普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悲悯情怀。
这次地震,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平时遇到意外,谁是你的第一救命的人。突然,有一个词汇在我脑中闪现:first aid——我们中文都翻译为急救。其实,懂点英语的人都能明白,这个英语词组里有“第一个协助”,或,“最早帮助”的意思。后来我又在思考,虽然每个人都有父母,或儿女,或配偶,或者都有,但是,这些所谓的亲人都能每时每刻都陪伴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说上班,比如说出差,比如说……不需要太多的比如说,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不是和家人在一起,而是和“旁人”相伴。人生有一半以上的许多瞬间,就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旁人”在你身边呆着。
于是我提出了“瞬间请亲论”,一直在思考、研究。
所谓“瞬间亲情论”,就是你要把每一时刻在你身边的人都要当着自己的临时亲人,因为此时如果发生意外,只有身旁的人能帮助你。
比如说,10个人在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如果突然地震,这个会议室下沉到地下10米。这时候,这10个人能相互吵架吗?唯一的出路就是,女的负责后勤,把会议室里的水、能找到的食品统管起来。以便能维持到最长的时间。男的,体力好的,负责挖掘;体力稍微差一点的,就负责想办法对外发求救信号……这时候大家都是亲人。你会说,这哪需要“瞬间亲情论”?团队意识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我问你,你在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团队意识有用吗?只有你的邻座,才能祝你一臂之力。
如果“瞬间亲情论”这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在全社会普及。南京彭宇案在审判中,也有伦理支持,不管是不是老奶奶自己摔倒的,彭宇作为你老奶奶的“瞬间”亲人已经把你送到医院,这,就足够了。
“瞬间亲情论”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希望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过得好。因为身边的人都是你熟悉的人,也是经常瞬间成为你临时亲人的人。如果他们都过得很好、很宽裕,一旦你遇到了困难,他们帮助你就是小事一桩。您一旦没吃没喝了,到这些瞬间临时亲人家去,也能混个很好的伙食。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个捉襟见肘,您落魄的时候只能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即使就算其中有个品德很高的人,咬咬牙盛情请你一顿来安慰你,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也只能是一顿;如果到Ta家吃的是随菜便饭,你可能都吃不上口,何况Ta的经济条件有限,也不能支持你很久……
“瞬间亲情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的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才平安,才能持久。
讲两个故事结束本文。
第一个故事是,有不少MBA的同学,听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后,就自愿去实践,做实验。他们每次出差时,无论在飞机上,或在高铁上,入座以后,总对周围的人很友好,打完招呼,寒暄后总要说我要求说得的一句话:我对你们友好是愿意的,我目前没有事情麻烦你们,但是一旦我身体不适,请你们要帮助我……几年来,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大部分不仅收获了帮助,有的还收获了合作机会,还有个别的,收获了爱情。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我前些年心脏不太好,总要把救心丸带在身上。有一次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美女,我先很有好地向她问好,然后告诉她:“我有心脏病,一旦我头一歪,麻烦你先把我裤子左边口袋里的救心丸拿出来,可以“野蛮”地把我嘴撬开,塞5粒进去,然后再告诉机组。后来我睡着了,貌似有个影子经常在我脸前晃一下。我醒来后,她告诉我她不断用手指探探我鼻子里有没有气息,深怕我断气,误了喂药……
显然这个女孩子太认真了一点(当然她后来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但她却给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很大的实践支持。她现在澳洲定居了,但我们却一直保持联系,她还是老问我心脏怎么样了。
目前,“瞬间亲情论”在善理论体系阶段,然后会向全社会推广、普及。
“瞬间亲情论”弄明白了,你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利己主义者。
有个比利时的著名教授,已经是我的“瞬间亲情论”的追随者,现在是我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你不相信“瞬间亲情论”的效力?那你从今天就可以开始试验。
注1:每篇文章的留言只有五十条可以公布。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几百条留言,只能轮流公布,有时候不够及时,敬请原谅;
注2.希望大家把实验的体会放在留言里,以便广大读着共享;
注3.请大家留意,此文我会不断滚动公布留言,因为留言里会有参与试验者的实验体会。
表面上看谁都懂得自私。但是要做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起自私,就要谈到自利。如何时时刻刻注意到事情是否对自己自利,做个合格的自私自利的人,这就要谈到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瞬间亲情论。
提出并研究“瞬间请亲论”,这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我在北大百年讲堂开始讲课。到了2:30左右,发现听课的人开始躁动和不安。2:50课间休息时,有人告诉我:“聂老师,刚刚发生地震了,还不太清楚震心在哪里……”
后来才知道地震在四川,再后来知道地震在汶川,再再后来,就是CCTV的滚轴播报,主要是介绍政府组织的救援如何及时、得当……当然,主持人赵普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悲悯情怀。
这次地震,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平时遇到意外,谁是你的第一救命的人。突然,有一个词汇在我脑中闪现:first aid——我们中文都翻译为急救。其实,懂点英语的人都能明白,这个英语词组里有“第一个协助”,或,“最早帮助”的意思。后来我又在思考,虽然每个人都有父母,或儿女,或配偶,或者都有,但是,这些所谓的亲人都能每时每刻都陪伴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说上班,比如说出差,比如说……不需要太多的比如说,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不是和家人在一起,而是和“旁人”相伴。人生有一半以上的许多瞬间,就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旁人”在你身边呆着。
于是我提出了“瞬间请亲论”,一直在思考、研究。
所谓“瞬间亲情论”,就是你要把每一时刻在你身边的人都要当着自己的临时亲人,因为此时如果发生意外,只有身旁的人能帮助你。
比如说,10个人在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如果突然地震,这个会议室下沉到地下10米。这时候,这10个人能相互吵架吗?唯一的出路就是,女的负责后勤,把会议室里的水、能找到的食品统管起来。以便能维持到最长的时间。男的,体力好的,负责挖掘;体力稍微差一点的,就负责想办法对外发求救信号……这时候大家都是亲人。你会说,这哪需要“瞬间亲情论”?团队意识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我问你,你在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团队意识有用吗?只有你的邻座,才能祝你一臂之力。
如果“瞬间亲情论”这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在全社会普及。南京彭宇案在审判中,也有伦理支持,不管是不是老奶奶自己摔倒的,彭宇作为你老奶奶的“瞬间”亲人已经把你送到医院,这,就足够了。
“瞬间亲情论”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希望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过得好。因为身边的人都是你熟悉的人,也是经常瞬间成为你临时亲人的人。如果他们都过得很好、很宽裕,一旦你遇到了困难,他们帮助你就是小事一桩。您一旦没吃没喝了,到这些瞬间临时亲人家去,也能混个很好的伙食。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个捉襟见肘,您落魄的时候只能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即使就算其中有个品德很高的人,咬咬牙盛情请你一顿来安慰你,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也只能是一顿;如果到Ta家吃的是随菜便饭,你可能都吃不上口,何况Ta的经济条件有限,也不能支持你很久……
“瞬间亲情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的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才平安,才能持久。
讲两个故事结束本文。
第一个故事是,有不少MBA的同学,听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后,就自愿去实践,做实验。他们每次出差时,无论在飞机上,或在高铁上,入座以后,总对周围的人很友好,打完招呼,寒暄后总要说我要求说得的一句话:我对你们友好是愿意的,我目前没有事情麻烦你们,但是一旦我身体不适,请你们要帮助我……几年来,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大部分不仅收获了帮助,有的还收获了合作机会,还有个别的,收获了爱情。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我前些年心脏不太好,总要把救心丸带在身上。有一次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美女,我先很有好地向她问好,然后告诉她:“我有心脏病,一旦我头一歪,麻烦你先把我裤子左边口袋里的救心丸拿出来,可以“野蛮”地把我嘴撬开,塞5粒进去,然后再告诉机组。后来我睡着了,貌似有个影子经常在我脸前晃一下。我醒来后,她告诉我她不断用手指探探我鼻子里有没有气息,深怕我断气,误了喂药……
显然这个女孩子太认真了一点(当然她后来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但她却给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很大的实践支持。她现在澳洲定居了,但我们却一直保持联系,她还是老问我心脏怎么样了。
目前,“瞬间亲情论”在善理论体系阶段,然后会向全社会推广、普及。
“瞬间亲情论”弄明白了,你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利己主义者。
有个比利时的著名教授,已经是我的“瞬间亲情论”的追随者,现在是我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你不相信“瞬间亲情论”的效力?那你从今天就可以开始试验。
注1:每篇文章的留言只有五十条可以公布。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几百条留言,只能轮流公布,有时候不够及时,敬请原谅;
注2.希望大家把实验的体会放在留言里,以便广大读着共享;
注3.请大家留意,此文我会不断滚动公布留言,因为留言里会有参与试验者的实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