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圣哲:你知道怎样做一个自私的人吗?

表面上看谁都懂得自私。但是要做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起自私,就要谈到自利。如何时时刻刻注意到事情是否对自己自利,做个合格的自私自利的人,这就要谈到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瞬间亲情论。

提出并研究“瞬间请亲论”,这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我在北大百年讲堂开始讲课。到了2:30左右,发现听课的人开始躁动和不安。2:50课间休息时,有人告诉我:“聂老师,刚刚发生地震了,还不太清楚震心在哪里……”

后来才知道地震在四川,再后来知道地震在汶川,再再后来,就是CCTV的滚轴播报,主要是介绍政府组织的救援如何及时、得当……当然,主持人赵普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悲悯情怀。

这次地震,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平时遇到意外,谁是你的第一救命的人。突然,有一个词汇在我脑中闪现:first aid——我们中文都翻译为急救。其实,懂点英语的人都能明白,这个英语词组里有“第一个协助”,或,“最早帮助”的意思。后来我又在思考,虽然每个人都有父母,或儿女,或配偶,或者都有,但是,这些所谓的亲人都能每时每刻都陪伴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说上班,比如说出差,比如说……不需要太多的比如说,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不是和家人在一起,而是和“旁人”相伴。人生有一半以上的许多瞬间,就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旁人”在你身边呆着。

于是我提出了“瞬间请亲论”,一直在思考、研究。

所谓“瞬间亲情论”,就是你要把每一时刻在你身边的人都要当着自己的临时亲人,因为此时如果发生意外,只有身旁的人能帮助你。

比如说,10个人在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如果突然地震,这个会议室下沉到地下10米。这时候,这10个人能相互吵架吗?唯一的出路就是,女的负责后勤,把会议室里的水、能找到的食品统管起来。以便能维持到最长的时间。男的,体力好的,负责挖掘;体力稍微差一点的,就负责想办法对外发求救信号……这时候大家都是亲人。你会说,这哪需要“瞬间亲情论”?团队意识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我问你,你在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团队意识有用吗?只有你的邻座,才能祝你一臂之力。

如果“瞬间亲情论”这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在全社会普及。南京彭宇案在审判中,也有伦理支持,不管是不是老奶奶自己摔倒的,彭宇作为你老奶奶的“瞬间”亲人已经把你送到医院,这,就足够了。

“瞬间亲情论”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希望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过得好。因为身边的人都是你熟悉的人,也是经常瞬间成为你临时亲人的人。如果他们都过得很好、很宽裕,一旦你遇到了困难,他们帮助你就是小事一桩。您一旦没吃没喝了,到这些瞬间临时亲人家去,也能混个很好的伙食。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个捉襟见肘,您落魄的时候只能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即使就算其中有个品德很高的人,咬咬牙盛情请你一顿来安慰你,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也只能是一顿;如果到Ta家吃的是随菜便饭,你可能都吃不上口,何况Ta的经济条件有限,也不能支持你很久……

“瞬间亲情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的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才平安,才能持久。

讲两个故事结束本文。

第一个故事是,有不少MBA的同学,听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后,就自愿去实践,做实验。他们每次出差时,无论在飞机上,或在高铁上,入座以后,总对周围的人很友好,打完招呼,寒暄后总要说我要求说得的一句话:我对你们友好是愿意的,我目前没有事情麻烦你们,但是一旦我身体不适,请你们要帮助我……几年来,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大部分不仅收获了帮助,有的还收获了合作机会,还有个别的,收获了爱情。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我前些年心脏不太好,总要把救心丸带在身上。有一次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美女,我先很有好地向她问好,然后告诉她:“我有心脏病,一旦我头一歪,麻烦你先把我裤子左边口袋里的救心丸拿出来,可以“野蛮”地把我嘴撬开,塞5粒进去,然后再告诉机组。后来我睡着了,貌似有个影子经常在我脸前晃一下。我醒来后,她告诉我她不断用手指探探我鼻子里有没有气息,深怕我断气,误了喂药……

显然这个女孩子太认真了一点(当然她后来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但她却给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很大的实践支持。她现在澳洲定居了,但我们却一直保持联系,她还是老问我心脏怎么样了。

目前,“瞬间亲情论”在善理论体系阶段,然后会向全社会推广、普及。

“瞬间亲情论”弄明白了,你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利己主义者。

有个比利时的著名教授,已经是我的“瞬间亲情论”的追随者,现在是我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你不相信“瞬间亲情论”的效力?那你从今天就可以开始试验。

注1:每篇文章的留言只有五十条可以公布。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几百条留言,只能轮流公布,有时候不够及时,敬请原谅;

注2.希望大家把实验的体会放在留言里,以便广大读着共享;

注3.请大家留意,此文我会不断滚动公布留言,因为留言里会有参与试验者的实验体会。

表面上看谁都懂得自私。但是要做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起自私,就要谈到自利。如何时时刻刻注意到事情是否对自己自利,做个合格的自私自利的人,这就要谈到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瞬间亲情论。

提出并研究“瞬间请亲论”,这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我在北大百年讲堂开始讲课。到了2:30左右,发现听课的人开始躁动和不安。2:50课间休息时,有人告诉我:“聂老师,刚刚发生地震了,还不太清楚震心在哪里……”

后来才知道地震在四川,再后来知道地震在汶川,再再后来,就是CCTV的滚轴播报,主要是介绍政府组织的救援如何及时、得当……当然,主持人赵普也表达了他个人的悲悯情怀。

这次地震,给我的震动很大。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平时遇到意外,谁是你的第一救命的人。突然,有一个词汇在我脑中闪现:first aid——我们中文都翻译为急救。其实,懂点英语的人都能明白,这个英语词组里有“第一个协助”,或,“最早帮助”的意思。后来我又在思考,虽然每个人都有父母,或儿女,或配偶,或者都有,但是,这些所谓的亲人都能每时每刻都陪伴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比如说上班,比如说出差,比如说……不需要太多的比如说,每个人在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不是和家人在一起,而是和“旁人”相伴。人生有一半以上的许多瞬间,就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旁人”在你身边呆着。

于是我提出了“瞬间请亲论”,一直在思考、研究。

所谓“瞬间亲情论”,就是你要把每一时刻在你身边的人都要当着自己的临时亲人,因为此时如果发生意外,只有身旁的人能帮助你。

比如说,10个人在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如果突然地震,这个会议室下沉到地下10米。这时候,这10个人能相互吵架吗?唯一的出路就是,女的负责后勤,把会议室里的水、能找到的食品统管起来。以便能维持到最长的时间。男的,体力好的,负责挖掘;体力稍微差一点的,就负责想办法对外发求救信号……这时候大家都是亲人。你会说,这哪需要“瞬间亲情论”?团队意识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我问你,你在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团队意识有用吗?只有你的邻座,才能祝你一臂之力。

如果“瞬间亲情论”这一个理论体系能够在全社会普及。南京彭宇案在审判中,也有伦理支持,不管是不是老奶奶自己摔倒的,彭宇作为你老奶奶的“瞬间”亲人已经把你送到医院,这,就足够了。

“瞬间亲情论”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希望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过得好。因为身边的人都是你熟悉的人,也是经常瞬间成为你临时亲人的人。如果他们都过得很好、很宽裕,一旦你遇到了困难,他们帮助你就是小事一桩。您一旦没吃没喝了,到这些瞬间临时亲人家去,也能混个很好的伙食。如果你身边的人个个捉襟见肘,您落魄的时候只能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即使就算其中有个品德很高的人,咬咬牙盛情请你一顿来安慰你,因为经济条件所限,也只能是一顿;如果到Ta家吃的是随菜便饭,你可能都吃不上口,何况Ta的经济条件有限,也不能支持你很久……

“瞬间亲情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好了,你才能够真正的好——因为你不仅自己过的好,你还有一个过得很好的一群人组成的“亲人后援团”。这样的好才不累,才平安,才能持久。

讲两个故事结束本文。

第一个故事是,有不少MBA的同学,听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后,就自愿去实践,做实验。他们每次出差时,无论在飞机上,或在高铁上,入座以后,总对周围的人很友好,打完招呼,寒暄后总要说我要求说得的一句话:我对你们友好是愿意的,我目前没有事情麻烦你们,但是一旦我身体不适,请你们要帮助我……几年来,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大部分不仅收获了帮助,有的还收获了合作机会,还有个别的,收获了爱情。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我前些年心脏不太好,总要把救心丸带在身上。有一次在飞机上,我邻座是个美女,我先很有好地向她问好,然后告诉她:“我有心脏病,一旦我头一歪,麻烦你先把我裤子左边口袋里的救心丸拿出来,可以“野蛮”地把我嘴撬开,塞5粒进去,然后再告诉机组。后来我睡着了,貌似有个影子经常在我脸前晃一下。我醒来后,她告诉我她不断用手指探探我鼻子里有没有气息,深怕我断气,误了喂药……

显然这个女孩子太认真了一点(当然她后来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但她却给了我的“瞬间亲情论”以很大的实践支持。她现在澳洲定居了,但我们却一直保持联系,她还是老问我心脏怎么样了。

目前,“瞬间亲情论”在善理论体系阶段,然后会向全社会推广、普及。

“瞬间亲情论”弄明白了,你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自私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利己主义者。

有个比利时的著名教授,已经是我的“瞬间亲情论”的追随者,现在是我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

你不相信“瞬间亲情论”的效力?那你从今天就可以开始试验。

注1:每篇文章的留言只有五十条可以公布。我的每篇文章都有几百条留言,只能轮流公布,有时候不够及时,敬请原谅;

注2.希望大家把实验的体会放在留言里,以便广大读着共享;

注3.请大家留意,此文我会不断滚动公布留言,因为留言里会有参与试验者的实验体会。


相关文章

  • 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 [关键词]企业管理;价值观;方法途径 初次阅读<德胜员工守则>时,就被其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所有德胜的新入职人员,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首先都必须在物业中心接受三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从事打扫.帮厨以及园林护理工作,其中房间的保 ...查看


  • [小狗包弟]课例.doc
  • 以"有效作业"导引和巩固课堂教学 --<小狗包弟>教学课例 长春市第一中学 尹凤艳 课堂教学犹如一个由许多环节组成的链条,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作业.作业是帮 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查看


  • 信仰者的意境
  • 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宁静.真的,一切心灵都因记忆安拉而宁静.--<古兰经>13∶28 要理解这段经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你根本就不认识你的养主,你怎么能从思念.记忆他中得到莫大的安慰和心灵的宁静呢?如果你对他的认识 ...查看


  • 我的孝亲尊师演讲稿
  • 孝亲尊师定当如此培养 天地间有一朵奇葩,春天倚着她幻想:夏天倚着她繁茂:秋天倚着她成熟:冬天倚着她沉思:然这株奇葩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恩师.从小到大,我们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太多太多的阳光和雨露,虽说大恩不言谢,然对于这没齿之恩,我还是想由 ...查看


  • 君子成人之美
  • 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资料来源:中艺网 作者: 胡晓明 时间: 2012-09-25 汉语中这个叫"成全"的词语,正如其它活的语言化石一样,其中含有中国文化至为重要的一个精神特点. 这个词语,来自孔子< ...查看


  • 陈老师给孙子的一封信
  • 陈老师给孙子的一封信 ---奶奶对孙子的期望 仲浩.圣哲孙儿: 奶奶特别选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的早晨写这封信给你们,是期许未来你们也可以成为世界顶尖的成功人物. 浩浩,你是家里的长孙,还记得你刚出产房的那一刻,我冲过去抱你的时候 ...查看


  • [自私的基因] 读书笔记
  •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从初中开始,就知道这本书,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更是听老师推荐过这本书,加上本身对生物较感兴趣,一直都想读读这本书,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有机会读这本书.直到这学期,学习生物的进化时才找到机会读这本书. 一. ...查看


  • 圣哲智慧书
  • 作者:王德有著 出版日期:2008 页数:333 分类: 哲学宗教 >人生观.人生哲学 在线阅读圣哲智慧书电子书 内容提要 人类要发展自己,就要追求智慧:个人要提高自己,也要追求智慧.人生在世不能离开具体智慧,否则就无法创造财富,无法 ...查看


  • 聂圣哲:中国科大的实践证明,没被教育部主管多么重要!
  • 习近平视察中科大(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醒:阅读本文文字需要2分钟左右.]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 上午,在研究院结合实物展示,详细了解在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材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