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致病病机与治疗

2012年第1期87

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

熊炳成*

摘要:本文提出心神对情志的控制和调节,认为情志疾病的发生受物质基础、心神素质、体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把情志疾病分为三个阶段,强调用心理方法治疗情志疾病,并提出七种治疗方法,对当前情志致病的探讨有一定意义。关键词:心神;情志;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祖国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到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即可导致疾病发生。并将它列为致病的内因,成为三因学说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重视情志因素致病,也成为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为了继承和发掘祖国医学中这一宝贵遗产,本文试就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作一初步探讨。1

情志与内脏的关系

1.1情志的分类:情志是人接受内外环境信息刺激而作出的一种精神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肯定的、

积极的情志如满意、愉快、喜爱;一类是否定的、消极的情志如不满意、痛苦、忧愁、妒忌、愤怒、恐惧、仇恨等等。积极的情志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精力、体力,驱使人去进行活动,消极的情志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体力。人类的情志尽管纷繁复杂,祖国医学归纳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却大体概括了情志的基本形式。

1.2情志与五脏的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故情志活动的产生是以五脏及气、血、精、津作为物质基础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说明了情志是五脏功能活动在外的表现,五脏之间是个互相生克的生理系统,各种情志作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之一,也相应的成为相互生克的生理系统。若情志活动过激超越了这种协调和代偿的能力,可直接形响五脏功能而致病。反之,五脏功能失调也可导致情志的异常。然而,五脏之中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志变化以心为主宰。

1.3情志与心神的关系:情志作为一种活动,必然受到意识、思维也即心神的控制和调节。心神可以直接调、控情志的发生,这种调、控作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主动调节控制,这种形式需要较高的心神素质,如现代的保尔、张海迪即是运用高尚的思想产生肯定积极的情志来控制和调节由伤残代来的否定的消极的情志而顽强生活的典型。二是被动调节控制,这种形式是在旁人(包括医生) 的诱导下发生的,如在愤怒或悲伤之中经过旁人的劝解、

安慰,逐渐用理智战胜感情的过程。这时的理智即指心神。由此可见,情志直接受到心里的控制和调节,而了解心神对情志的这种控制调节作用,对情志疾病的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2

情志致病的倾向性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相同的情志刺激,有的人易致病,有的人不致病。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情志有不同的耐受性和易伤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姑且叫做情志致病的

*成都市新都区卫校(610500)

2011年10月29日收稿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87-03

倾向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致病的倾向性呢? 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3方面的因素。

2.1物质基础的影响:我们知道人体五脏以及五脏所藏的气血精津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如果劳累过度、疾病状态、年迈体衰、

月经妊娠等因素影响了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精津的代谢,出现了脏腑偏盛偏衰时,则可使某种情志活动易于产生,或机体对某种情志刺激的耐受度降低,进而导致某种情志疾病的发生。2.2心神素质的影响:控制调节机体对情志刺激耐受程度的是心神。但人类心神对情志刺激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心神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所谓心神素质是由人的社会存在、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较合理的社会存在地位,较高的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人,心神素质较高。具有妥当处理情志刺激的心理技巧,较少受到情志伤害而致病。反之,心神素质较差之人,缺乏妥当处理情志刺激的心理技巧,则易受情志伤害而导致情志疾病的发生。

2.3体质因素的影晌: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

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差异直接影响着情志,在其反应的速度和强度以及某种情志的易动易伤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征来。

如“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灵枢·行针篇》) 。素体肾虚者易恐,肝阳偏旺者易怒,心气盛者易喜,脾气易郁者多思,肺气虚者多悲(忧) ,胆气虚者善惊,肝气虚、肝血不足者善恐,心气不足者善悲。3

情志致病的特点及病证

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生成,甚至导致脏腑形质的损伤而发生疾病。从疾病病机特点上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

3.1气机逆乱期:情志的异常变化,开始主要是影响内赃的气机,使其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里不仅指出情志致病皆伤人身之气,而且说明不同的情志致病对内脏气机的破坏形式也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病理呢? 因为怒则肝气暴涨,

木失条达,冲逆于上,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于情志变化而打乱了气机的升降之常,出入之序而后产生一系列病变。人体五脏之中,肝主疏泄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此期病变以肝气失调为主要表现。临床

““

2012年第1期87

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初探

熊炳成*

摘要:本文提出心神对情志的控制和调节,认为情志疾病的发生受物质基础、心神素质、体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把情志疾病分为三个阶段,强调用心理方法治疗情志疾病,并提出七种治疗方法,对当前情志致病的探讨有一定意义。关键词:心神;情志;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祖国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到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即可导致疾病发生。并将它列为致病的内因,成为三因学说的一项主要内容。同时重视情志因素致病,也成为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为了继承和发掘祖国医学中这一宝贵遗产,本文试就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疗作一初步探讨。1

情志与内脏的关系

1.1情志的分类:情志是人接受内外环境信息刺激而作出的一种精神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肯定的、

积极的情志如满意、愉快、喜爱;一类是否定的、消极的情志如不满意、痛苦、忧愁、妒忌、愤怒、恐惧、仇恨等等。积极的情志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精力、体力,驱使人去进行活动,消极的情志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体力。人类的情志尽管纷繁复杂,祖国医学归纳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却大体概括了情志的基本形式。

1.2情志与五脏的关系: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故情志活动的产生是以五脏及气、血、精、津作为物质基础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说明了情志是五脏功能活动在外的表现,五脏之间是个互相生克的生理系统,各种情志作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之一,也相应的成为相互生克的生理系统。若情志活动过激超越了这种协调和代偿的能力,可直接形响五脏功能而致病。反之,五脏功能失调也可导致情志的异常。然而,五脏之中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情志变化以心为主宰。

1.3情志与心神的关系:情志作为一种活动,必然受到意识、思维也即心神的控制和调节。心神可以直接调、控情志的发生,这种调、控作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主动调节控制,这种形式需要较高的心神素质,如现代的保尔、张海迪即是运用高尚的思想产生肯定积极的情志来控制和调节由伤残代来的否定的消极的情志而顽强生活的典型。二是被动调节控制,这种形式是在旁人(包括医生) 的诱导下发生的,如在愤怒或悲伤之中经过旁人的劝解、

安慰,逐渐用理智战胜感情的过程。这时的理智即指心神。由此可见,情志直接受到心里的控制和调节,而了解心神对情志的这种控制调节作用,对情志疾病的治疗是有重要意义的。2

情志致病的倾向性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相同的情志刺激,有的人易致病,有的人不致病。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情志有不同的耐受性和易伤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姑且叫做情志致病的

*成都市新都区卫校(610500)

2011年10月29日收稿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87-03

倾向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致病的倾向性呢? 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3方面的因素。

2.1物质基础的影响:我们知道人体五脏以及五脏所藏的气血精津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如果劳累过度、疾病状态、年迈体衰、

月经妊娠等因素影响了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精津的代谢,出现了脏腑偏盛偏衰时,则可使某种情志活动易于产生,或机体对某种情志刺激的耐受度降低,进而导致某种情志疾病的发生。2.2心神素质的影响:控制调节机体对情志刺激耐受程度的是心神。但人类心神对情志刺激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却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心神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所谓心神素质是由人的社会存在、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生活经验、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具有较合理的社会存在地位,较高的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人,心神素质较高。具有妥当处理情志刺激的心理技巧,较少受到情志伤害而致病。反之,心神素质较差之人,缺乏妥当处理情志刺激的心理技巧,则易受情志伤害而导致情志疾病的发生。

2.3体质因素的影晌: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

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他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差异直接影响着情志,在其反应的速度和强度以及某种情志的易动易伤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征来。

如“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灵枢·行针篇》) 。素体肾虚者易恐,肝阳偏旺者易怒,心气盛者易喜,脾气易郁者多思,肺气虚者多悲(忧) ,胆气虚者善惊,肝气虚、肝血不足者善恐,心气不足者善悲。3

情志致病的特点及病证

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调,病理产物生成,甚至导致脏腑形质的损伤而发生疾病。从疾病病机特点上可分为如下3个阶段:

3.1气机逆乱期:情志的异常变化,开始主要是影响内赃的气机,使其功能活动紊乱而发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里不仅指出情志致病皆伤人身之气,而且说明不同的情志致病对内脏气机的破坏形式也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病理呢? 因为怒则肝气暴涨,

木失条达,冲逆于上,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由于情志变化而打乱了气机的升降之常,出入之序而后产生一系列病变。人体五脏之中,肝主疏泄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此期病变以肝气失调为主要表现。临床

““


相关文章

  • 中医心理学复习
  • 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 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整体 ...查看


  • [中医心理学:情志相胜治疗法]
  • 情志相胜法,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1
  •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 第一章 绪 论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笔记
  • 第一章 绪 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 ...查看


  •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 [摘要]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 治疗 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 ...查看


  •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 ...查看


  • 怫郁致病论
  • 关键词 怫郁致病 病因病机 朱丹溪 中医学术发掘�� "怫郁致病"的理论,是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的,他在<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从 ...查看


  • 关于中医火热论之:七情致病论初识
  • 中医言疾病,是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是外部环境与机体,及机体内部失调的结果.疾病产生三条件中,外因主要有六淫邪气所触:内因主要有五脏情志所伤:不内外因主要有饮食.房室等.情欲过浓则伤肾,肾为先天之本. 七情致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