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

屠晓丹

[内容摘要]

历史和现实表明,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遭遇到很多瓶颈。本文尝试从高中学生社团的功能和支持系统等角度探讨高中学生社团在新时期的存在意义,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指导社团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 研究意义 功能 支持系统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即“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如工会、妇女联合会、学生会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高中学生社团,顾名思义,是高中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的业余群众性学生组织。

一、研究意义

1.当前高中学生社团的生存状态

曾几何时,社团只出现在大学的校园中,数目也是少的可怜。而今,社团的数目越来越多,不仅在各所大专院校,就连在学业重压之下的高中,也是渐显欣欣向荣。高中里的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个数从少到多,越来越受人注目,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因此,社团在成为中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的同时,逐步发展为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助手和阵地。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因素还制约着高中社团的健康发展。

(1)学业压力大,学生没有充裕的活动时间。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的高压下,学生社团活动正在被逐渐挤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2)社团物质条件不够。很多学校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社团活动场地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3)缺少专门的指导教师,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4)社团活动缺少与班级考核的挂钩,难以得到班主

任的支持。(5)社团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种种因素制约着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被家长、老师、学生寄予厚望的社团在学校中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有统计数据表明,杭州某高中95.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社团在高中学生的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作用,而79.6%学生认为该校社团发展不理想,原因最主要的前4项依次是:“升学压力”、“没时间”、“没兴趣”和“家长不支持”。

为什么这么理想的素质教育载体会在高中校园遭受冷遇,这是我们的一个困惑。

2.从我国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来看高中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1)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20世纪前叶的中国。 20世纪初,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战争双方对中国的烧杀抢掠激起了京师大学堂学生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强烈义愤,抗俄铁血会因此于1904年成立。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掀起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

北大百年校史中最光辉的篇章就是北大社团史,北大历史上的许多进步团体都曾为国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校园内出现了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李大钊、陈

独秀、高君宇等468名师生成为进德会的第一批会员。毛泽东1918年到北大以后曾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还获得了该会“半年研究期满证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培养了邓中夏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就是北大的社团之一,她的首批成员几乎全是北大师生。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校社团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社团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时俱进、承载着中国进步进程的历史,而那时候的大学生就其年龄来看和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相仿。由此可见,社团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促使其更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更早成熟。

(2)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一方面,大学社团仍旧在学校社团中起着主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社团也异军突起,开始成为学校社团发展的生力军。

这段时期,大学社团逐渐从和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走出来,朝着多元、多兴趣方向发展。文体类、 休闲类、知识类、论辩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社团大量涌现,这也符合经济、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在这些社团中,如北大的山鹰社、爱心社、自行车协会,北师大的白鸽协会、教育学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飞来峰文学社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中小学社团在素质教育的呼喊声中大步向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学校社团,尤其是中小学学校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决定》说到:“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团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严重欠缺问题,但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有其独特作用的有效办法,于是,学校社团开始在校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我们感到仅开设这些课程(指必修、选修课)仍不能满足学生

自主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科技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个。科技俱乐部为有才华并有志于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学生创造了大量的亲历科学研究过程的机会。它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几年来,北京四中选送了上百名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中科院的实验室,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学习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综上,正是因为目前社团不容乐观的现状和社团在学生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二者间的巨大反差促使我们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功能

中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对发展空间和丰富的精神需求,而社团正是提供了这个空间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

1.从“我去参加一个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一个活动”

——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沃土

通常,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各项活动他始终是个参与者,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等等,都是老师预先设置好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及评价体系,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学生总是说“我去参加××活动”,因此,学生的活动态度比较被动,更不可能去关心,思考活动的意义、成效、价值。

而社团活动大不相同,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是学生从自己选择的对象中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对学生来说,社团活动并非是现有一个组织去参加,而是需要自己跑到前台组织,从以往的“我去参加××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活动”,从社团的管理、运行到活动的内容、形式、成效,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体意识来策划与组织,发挥出热情和创造力。社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学生

自主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在以往的活动形态中所缺少的。

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社团应怎样活动,如何体现活动意义,社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因为只有将社团建设好,学生自身的活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活动理想才能得以实现。社团就像是一艘承载着学生期盼和理想的船,所有的水手都会竭力使它前行,不会让它轻易沉没。

2.“社团活动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 —

—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能动性

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进行社团活动的权力,每个社员对这个社团有一份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扬,责任感得到增强。每一个社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和感染,包括精神上、思想上、能力上,而这种相互间的关照最终形成了社团整体的发展,因而学生是在社团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团队的合作中爆发出自主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并且愿意自觉去维护团队的利益。

4.“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产生精品”

——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

学生社团与一般的兴趣小组有很大区别,兴趣小组一般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由学校组织,教师统筹安排。所以,兴趣小组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特长、才能,更难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社团活动的主旨就是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改变自我,注重自我,展示自我,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

许多学生社团都有这样的成功事例,一个原本只是在某方面有一点兴趣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社团活动获取到学科学习以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尤其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社团的磨练,学生有了同龄人不能企及的技能、素质甚至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电视台的同学考进了北广、浙广,文学社团的同学到大学成为大学文学社的创立者,更多曾经是中学社团一员的同学在大学里成为各种才能展示的主角。当他们回想起中学社团活动,他们说“那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

3.“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 —

—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当校园中的社团日益丰富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个相同类型的社团。相同的社团出现并没有让他们恐慌、难受、嫉妒,他们愉快而大方地进行竞争。这种心理状态在学生活动中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同时,这样的良性竞争与促动,不仅带来信息的开放,更使学生从只会关注自身转向学会关注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竞争的姿态出现,使校园的社团生活更添纯净的空气和进取的力量。学生社团间的这种竞争意识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

5.“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

——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渐渐地,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有时会成为一种信念、理想的寄托。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公益性的社团,比如中策职高“绿之翼”环保社团,杭师院附高“紫熊星”心理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和策划的各种活动,为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伸出自己的援手,在别人受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并不是在老师要求下成立的,而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需要而自发成立的。“紫熊星”的成员们说:“有些同学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说说心理话,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虽然只是简单的通信,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地为同学们排忧解困。”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成熟,感受到学生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而学生社团正是让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得

社团活动的开展强调集体性,一个好的社团并不在于有几个优秀的社员,而在于所有的社员都有机会成为社团的主人,共同决定着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只有平等的角色磨合才能形成一支默契并有思想有水准的乐队,而“社长——社员”这种单向指令式的活动方式会令社团丧失生机。如果想要找他们的头头商量事情,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这正折射出学生在社团中找到了群体交往的融合状态,

以体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满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世界,更关注他人,更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这反映了社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提升是一种自觉的提升。

三、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

学生社团的成长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我们深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期望能够好好地培育社团的支持系统。

(1)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让学校成为学生社团发展的坚强后盾。学校是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中流砥柱,学校健康有力的指导、财力物力支持和评价制度支持对社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社团发展,校内的全体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帮着家长要孩子退出社团,对社团的概念只停留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团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困扰社团向深层次发展的难题之一。其实我们应该想到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本校教师对学生最为了解,如果能够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势必使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紧密,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而且从侧面更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较高全面综合的素质,因此客观上也促动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多学习,多积累。

再次,学校也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升学率,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和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力所能及地为社团活动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和经费。此外,长期以来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义务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时间也很宝贵,如果所做的工作不能被肯定,积极性肯定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在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也应该视工作量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最后,可以尝试把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这无疑又给中学生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支撑点。如果有了这些坚强有力的保证,孩子们在开展活动时,才不至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2)加强制度建设,让学生社团形成自行运作的完整体系。

现阶段,中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活动不能持久、正常,社团自行运作能力欠缺等问题。不可否认,社团成员本身的主动性、责任心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是其中的因素,但是,社团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否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社团自我管理机制系统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很多时候,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像大家在一起玩一个游戏,社团的规章制度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进入这个游戏,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不遵守或故意违反游戏规则,那么将会被请出局。

由于学校学生社团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校社团负责部门应该精心研究中学学生社团的普遍特点,再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同时随着社团的发展,加以必要的修订,以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还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开展社团评优活动,建立一批重点社团或精品社团。

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重大活动的安排等均应规定进行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以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正常的开展。

此外要培训骨干,抓好队伍,以人为本,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在社团拥有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社团人力资源战略,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中,鼓励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不断增强社团群体内聚力,使社团保持旺盛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形成良性机制,促进社团健康、有

序地发展。对于社团负责人,要以激励为主,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克服缺点、完善自我。要建立新时期“全员管理”的社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科学地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人才

(3)营造氛围,让家庭的支持成为社团活动的促进因素。

家庭的支持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举足轻重,那如何来获得家庭的支持呢?中学生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样,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与否会受到学校中各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也容易受到社会大小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学校对社团活动非常重视,经常举办此类活动或比赛,孩子也经常获得奖励,或者班主任在期中期末的评语对孩子在社团活动方面的成绩作了应有的肯定,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家长产生影响,让家长从思想上慢慢地对孩子参加社团表示肯定甚至是支持。此外,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还受到社区这个小社会氛围的影响。同在一个社区孩子一般都会分布在不同的学校里,其父母免不了会相互询问对方孩子

的学习情况,以从侧面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时候,家长对社团活动的态度也会得到一个交流或慢慢地达成一个共识。也许他们现在还不够理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社团活动还不够了解,所以不管是哪个因素,不论是学校整体也好,任课或班主任老师也好,还是学生自己也好都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说清楚社团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学生,让这些因素来作用于家庭,从而使得家庭反作用于社团,再加上家长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知道社团活动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区、孩子、社会的肯定氛围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锻炼自己,而家庭这个要素就会成为社团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学校、家庭、学生社团自身管理制度、社会等要素构成了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通过对支持系统的培育,能够实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杭州市第二届德育论文三等奖)

小议歧义句的“功”与“过”

张国英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姑娘因嘴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媒婆有意把他们捏合到一起。

媒婆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说:“嘴不好没关系,不算什么毛病,慢慢地就会改好!”媒婆又对姑娘说:“这个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什么。”姑娘听后笑着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到了新婚之夜,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媒婆说:“我不是一开

始就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吗? 怎么能说我骗人呢? ”上述故事中的媒婆真可谓巧舌如簧。

仔细推敲,媒婆的话妙在巧用了语言中的多义现象。“嘴不好”,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嘴巴有生理上的缺陷,然而人们用得较多的却是它的比喻义——不善言谈或说话缺口德。小伙子当然是从习惯语义上去理解,并相信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因此说没关系。“眼下没什么”,是一种指代说法,“什么”的内涵需要借具体的

语境来推断,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什么”乃是指生理方面的。但是同样有一种习惯意思,即“什么都没有”,指的是缺财物。姑娘的心地善良,当然不会在意小伙子的财物。

当然这只是故事,现实生活未必真有其事。但是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巧用歧义会使语言更活泼、幽默,表意更丰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浙江省特级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有不少别出心裁的举措。高一新学期伊始,他在教室里赫然写下九个大字:“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乍看起来平平常常,细心品味,不禁为之拍案叫好。原来这正是巧用歧义结构所致。

“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一句的歧义现象体现在“读好书”三个字上。可以作这样两种理解:一是“读(好)的书”,“好”作“书”的限制性定语;二是“把书读〈好〉”,“好”充当“读”的结果补语。因此,这句话既给学生从内容上指明了要读什么样的书,又从学习目标上告诉学生读书要读到何种程度。

巧用歧义,在书面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口语中却经常运用,只是不能离开特定场合、具体对象等条件。巧用歧义,不仅含义隽永深刻、文字简洁,而且形式灵活新颖、生动风趣。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本是指一个语言结构可以同时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歧义句”而又冠以“巧用”两字,必然离不开说话人的匠心独运,因此,我以为从效果和作用及造成原因来看,应把歧义句分成两类:一类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的歧义句,这类歧义句不妨定名为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

义句。反之说话人无意识的,造成表达混乱、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的歧义句,可定名为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

被动歧义句虽然不等同于一般的病句,但由于表意令人莫衷一是,其实质跟病句无异。

平时看到不少学生订有《中学生化学报》,偶然一次随手翻翻,方知是专登有关化学知识的报纸。然仔细推敲所取报名的结构,又不觉纳闷起来:明明报名是“生化学报”,怎会没生物方面的文章?

原来这报名是一例典型的歧义结构。这份报纸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化学报,按取名者的宗旨,本报名应读成《中学生/化学报》,然而不同的读者在没有了解本报宗旨的情况下,完全可能理解成另一种意义,读成《中学/生化学报》。由于停顿位置不同,语言结构就有别,使这个报名出现两种不同的意义。按办报的宗旨,如把报名改为《中学化学报》,就可以避免歧义了。

被动歧义或消极歧义造成的原因很多,上例是句间停顿不同造成的。此外,修饰语使用不当,逻辑重音不同,词的兼类现象,短语的不同层次关系,指代、省略不明,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表意不严密、不准确,应当避免为是。而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义句则闪烁着说话者智慧的火花,只要运用得当,生活需要这种耐人寻味的语言。

(本文发表于《高中生之友》2004年第1期)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翁 悦

一、引言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较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并与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联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开拓出一当代语文教学的“语感”新热点。

二、语感的概念

“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夏丏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些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综合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实际上语文学科所

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语感的特征 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的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当然,直觉不是感觉,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包括了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语感以对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通过各种途径深化,达到语言的里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的过程,在言语主体内部积淀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感受到某一表层意义,立刻反应到与之对应的里层意义上,使最终的感觉粘连上理性的认识内容。可见语感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瞬间内实现感性到理性,继而又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这里感性内容成为直觉的形式性因素,而理性内容成了直觉的内容性因素,也就是说语感直觉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积淀着理智的基础。所以语感是心灵的直觉,直觉思维构成了语感的核心因素。

2、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此言语信息包含内容宽泛,可以是言语意义、意境、情感等。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逻辑化过程。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成出现。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

3、整体性。

直接思维强调整体感知,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一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如夏丏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里的感受和意味,都不是具体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而是对意境和意义的整体把握。语感的整体性有时还表现在模糊上,即不清晰、不确定,它不同于含糊,人们在感知言语时往往只有正误、好坏的直觉结果,却说不清语感判断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语感整体性特性一方面与直觉思维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与汉语独特文化传统相关,汉语是“人治”语言(王力),汉字字形耐人寻味,语法以语序和虚词为手段,“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固定在语言结构中注重心物感应、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些特点促进了汉人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

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汉民族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语感的整体性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但又短于分析,难以透彻。可见,语感是在瞬间内对言语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4、联想性。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在语感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着,是用形象来显现的。语感的联想是瞬间完成的,侧重在语义的领悟,实现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如人们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境界。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当然,这种想象、联想是否丰富,领悟是否深刻,体验是否真切,是与个人的语文修养和交际范围等因素有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联想性中孕育着创造性。联想、想象是积极参与语感的认识过程,发展语感的重要因素。

5、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作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成的美丑作出判断。人们在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次境界。如,我们在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话,透过断断续续,罗罗嗦嗦的文句,

就能体验作者当时极度悲痛的心境,睹物激情,引起无限的缅怀和激愤。语感就是这样通过表象与情感的联系,借助表象意义来表现相应的情感涵义。

四、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鉴于语感的五个特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语感能力应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和“会学”的问题。

1、人格塑造策略。

语感的情感性决定了人格塑造策略。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人们在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次境界。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

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2、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语感的同化性和联想性决定了促进个性发展策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联想性中孕育着创造性。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的五个特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学生的能动参与,语感的培养是一句空话。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主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4、实践感受策略

语感的五个特征都在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语感实践感受策略。新课标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也在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我们力求使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

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5、整体感和策略。

语感的整体性决定了培养语感的整体感知策略。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6、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的直觉性和联想性则启示语感教学的形象思维策略。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五、高中生语感培养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说木叶》 (一)导语

1、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的一段话 2、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 3、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意象。

(二)研读课文,品味作者所引的诗文,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形象和概念中潜在的意味,分析“木叶”的内蕴,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分析“木叶”的内蕴。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2)木叶就是树叶吗?为什么?

2、品味文中诗句,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和概念带来的暗示性。

(三)实战演练:

2002全国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四)作业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新课标的第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第二个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感的特征和培养策略也要求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鉴于如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在回忆、复习旧知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语言,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拓展了思维,为下面诗歌理论的阐述作了积极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是全文的关键,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培养语感能力,即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体把握文章主体内容,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等。这篇文章,要害就是“木叶”二字,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全文。所以我设计了这样题目: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2、木叶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回答这个题目,不仔细研读课文是绝对出不来的,读懂了它,就读懂了文章所阐述的理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还有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看书、划出要点、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愿望。

第二个步骤意在具体的诗歌环境中进一步品味上一步骤研读课文得出的理论。同时也是鉴于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所设计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是高中新课标中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这也是语感能力所要求的。

第三环节就是运用、拓展,也体现了高三新课的目标之一:新课也是复习课,在新课中融入考点的分析。

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也是语感应用。最后一个环节既符合了这个要求,也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的要求,整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为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做知识的积累。

案例(二):《再别康桥》 1、导语:古人抒写别离情。 2、诗人小档案

3、康桥情结——精神依恋之乡

4、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分析意象领悟诗情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5、从借鉴诗意的角度与李白《别友人》作比较阅读

6、学生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7、总结 语近而情遥

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培养语感的六个策略。比如导语的设计和配乐朗诵的Flash 的制作,目的只有一个:是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产生语言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这是语感的特征决定的,也是整体感知和形象思维策略的体现。对诗情美和音乐美的体验和分析更是能动参与和实践感受的策略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他几个培养策略的集中体现。

六、思考和体会

语感所包含的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的两个侧面,事实上是融汇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既涉及到语文知识,也涉及到语文能力;即涉及到语言学习,也涉及到语言运用:既涉及到语言的科学性,也涉及到语言的情感性,既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规范和创新问题,也涉及到文学、文化层面的熏陶和教育问题,既涉及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涉及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把握住语感培养的线索,实际上就是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轴;开展语感的训练,实际上就是

进行语文能力全方位的训练。甚至可以认为,语感问题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命脉问题。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语感的重要作用,大至一篇文章的诵读,或惊喜,或抑闷,或悲愤,小至一个字词的斟酌、比较,无不与语感有密切联系。一个句子读得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吕叔湘先生认为,人们在分析写作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到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合适;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其中靠的就是语感。

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结束语

本文就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及语感教学实践等问题谈了一些极粗浅的认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探讨,例如语感的属性问题,语感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定位问题,语感和语文教学各个分支的关系问题,语感教学的功能、评估和考查问题,语感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效率性问题等等,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内容也日渐深透。这些研究和语文教学领域的其他分支研究一起,已经蔚成一

股强力,冲击着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固守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释放才气和灵气,焕发朝气和活力,激发探求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高耗低效的局面,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有利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②叶圣陶《论教育》

③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 ④张人骏 编《台湾心理学》 ⑤《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 ⑥《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

⑦《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育》 ⑧《语法教学必须与培养语感想结合》 ⑨《语感的心理机制初探》,潘纪平 ⑩《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王尚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

施永忠

内容提要:在新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哪些形式?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式、层递式、课程式、课

题式、综合式几种,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 学习形式

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和课外的课题研究3.思维合作。如填字、猜迷、对对联、写诗词等,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很通过合作游戏过程中的想像、联想,训练想象能力和好的做法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收获。在此,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我想介绍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4.创造合作。比如以小组形式表演反映周围生活考,并供大家批评指教。 的各种人、物、事或直接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做一些课

一、 小组合作式 题,从而体验他们所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具体实例: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课 域,丰富知识。 中心内容:学会合作,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二)训练示例: 目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地把知识寓于合作学1.情感类 习之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提选题一:我们 是好朋友(空格处数字由各组自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既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己填) ; 个性,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方式:自由组合式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操作:任选一到二课时,地点放在图书馆学生阅

(一)学习系列: 览室或自修室,让学生自由组合,团团围住,推选一1.情感合作,如相互介绍、讨论心得等。通过合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主讲,然后不拘小节,不拘作过程中的交谈、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集形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评选最佳体协作精神。 小组。

2.智力合作。如背诗、诵词等,通过合作过程中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介绍完整,有真情实感,的记忆、联想,训练其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如生动幽默则更好。 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说明:此内容最好安排在高一年级开学初或文理文化品味。 分班后的头一个月内完成。

选题二:组建文学社系列应用文写作 方式:自由组合式(至少五人)

操作:设想为了培养全校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交际能力,陶冶文学情操,在征得 校长室的同意后,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故本班学生首倡在全校组织一个文学社,请以筹备小组的身份筹划一下工作安排。

要求:应包括文学社章程、活动计划、海报或启事、成立大会讲话稿、校广播或电视台发布 的新闻消息,聘请文学社指导师的聘请书,写信给兄弟文学社请教„„等,注意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说明:此项活动宜安排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后的课外。

2.智力类

选题一:现代文阅读出题训练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以高一册(试验修订本)P54页《托尔斯泰的影响》(法国马了·杜·伽等) 为对象,请四人小组进行阅读、讨论,然后参照199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及其他一些规范的阅读题,进行出题。

要求:明确自己所出阅读题的训练目的、训练时间,并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故可安排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的课外进行,时间适当放宽。

选题二:古诗文常识竞赛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安排在图书馆阅览室或学生自修室,时间为一至二节课,如课时允许,第一节课,由各小组出题;第二节课小组间互相出题计分竞赛。没有时间,则出题安排在课外。

要求:题目主要从所学过或读过的课文中出,与之有关的也可以,应是常识性的,不出偏题怪题;题目可分必答题、抢答题。

说明:此项活动可安排在期末复习课时间内,一般在六月上旬。

3.思维类

选题一:托物言志联想训练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地点可以在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也可安排在校园内(事先在教室集中介绍托物言志 并举例,如竹、松、烛、荷、桥、塔等事物) ;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寻找、观察实体的花草树木,选其中的一至二种,并思考该事物有何好处(此项活动也可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然后回教室,分小组讨论,统一本组对某一事

物好处的看法,并在全班交流。

要求:介绍托物言志手法及举例,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运用多媒体手法加以解说,学 生的另举事物不局限在一种,多多益善,也应在课前完成。

说明:此题宜彻底打开思路,越广越好,时间在秋冬之际为好,可与学校秋游结合。

选题二:成语翻新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要求学生课前先翻阅成语词典,从成语中找出新意来,每人不少于四个;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至少确定较好的四个;再在全班交流。

要求:事先教师先教会学生创立新意的方法: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言之成理。

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何时安排,可随意。

4.创造式

选题一:课文改编表演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以中学所学课文为素材,改编成课本剧(也可以以课本中戏剧单元文章为范本) ;然后分角色进行排练,准备简单的道具;最后在班级演出——一般利用两节课连排的时间进行,选出最佳的参加学校艺术节演出。

要求:至少要有编剧、导演、角色、道具、服装、灯光的分工及各自的演出设计方案,可以不化妆。

说明: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听、说、读、写、演等能力。

选题二:期中考试作文命题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先用一课时对以前一些作文命题题目进行分析评议,评出喜欢的题目并说明道理,明确出题规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题,小组中每人都明确职责:一人出题,写出题说明;一人评题,文字不少于500字;一人写范文;一人评范文(要求有眉批、总评) 。最后上交老师。

要求:小组间保密,不要交流。在一节课内完成,或者就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说明:入选期中考试试题的小组,该小组成员以年级最高分计。此项活动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进行为宜。

(三)学习评价:

1.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基础评分大致相同,占60%。

2.自由组合中获得的分数,作为加分,占20%。

3.个人作品在班、校及以上评为最佳或获奖,则另外加分,占20%。

二、层递式阅读

具体实例:课内主导式阅读能力训练

中心内容:从“知识、能力、审美”三个维度进行阅读训练

目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探求者。

(一)训练流程: 1.捕获信息

课前选择性浏览→课间针对性阅读→课后兴趣性扩读

2.把握内容 (1)以内容主题画面为背景叠加文字的认读默读(借助多媒体手段) 。

(2)课文朗读录音背景下的范读、听读、朗读、默读。

(3)背景音乐下自读。 3.品味语言 (1)在多媒体手段逞现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及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视野影像资料环境中,进行两相对照、视听结合的语感训练。

(2)对重点文段,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形式,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交互性的练习(最好设计相应软件,由计算机给予应答) 。

4.揣摩意蕴

(1)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情感氛围,引起阅读的情感。

(2)透过作品,走入作者的生活,让作者的情感振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感情和趣味。

5.反馈质疑

(1)测试式,如问答、填充、选择、拖放等。 (2)娱乐式:词语游乐园、语法邀请书、成语接龙、诗文常识抢答赛等。

(3)即兴式:即兴作文、即兴演讲、口头作文等。

6.扩展求知

(1)联想思维训练:如扩展阅读原文,内容、结构、语言、思考题的扩展训练。

(2)发散思维训练:以课文某一点展开想象,进行思维发散。

(3)求异思维训练:针对课文原有结论,进行逆向、横向等思维训练。

(二)学习评价:

1.提供或自选一作品,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重现或讲解,80%。

2.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作品评价在各年级段征文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20%。

三、课程式

具体实例:拓展式阅读课。 中心内容:走近西湖,走进杭州

目的要求: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阅读材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 筛选、搜集、使用信息,学会学习,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一)学习流程:

1.温故——复习关于西湖、杭州有关的诗文或相关课文;

2.导入——分几个子课题或专题,师生一起在图书馆及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可以设这样一些课题 :①故都杭州;②名胜古迹;③艺术瑰室;④园林文化;⑤典故诗文;⑥杭州名人等。

3.交流——交流制作的专题课件,进行合作研究、学习。

4.知新——交流中对杭州及西湖历史文化形象有什么新的了解。

5.感悟——在体验或感悟杭州西湖文化中,升华人文素养。

6.拓展——阅读关于杭州西湖的佳作名篇,并选题立意进行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题材及选题 :①故都新貌—今日杭州一瞥;② 诗韵,可选杭州西湖名胜古迹,如宝石山、雷锋塔、断桥、白堤、苏堤、孤山、三潭印月、岳庙、灵隐、六和塔等为内容填入) 。

(二)学习评价: 1.上课情况10%。

2.搜集信息情况10%。 3.交流发言情况10%。 4.课件制作情况20%。 5.研究体验及心得20%。 6.课题论文情况30%。 (三)经费设施:

1.可上网电脑一台(附彩色打印机) 。 2.便携式摄像机一台及摄像带二盒。 3.杭州各公园门票费用。

4.杭州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借书证各一张。

(四)形式评价:

这种学习形式以课题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拓展阅读有中心,学习研究有主题;在阅读、研究过程中,师生成为伙伴式互助合作学习关系,学生在交流感悟、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自学能力,学习既有宽度也有深度,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式

具体实例:比较式研究性学习

中心内容:苏轼前后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相应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比较,学会利用资料,提高语文自主学习及文学鉴赏能力。

(一)学习流程: 1.朗诵鉴赏: (1)举行朗诵会,朗诵苏轼前期和后期的诗词作品,特别是《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及《赤壁怀古》。

(2)初步讨论、分析、鉴赏苏轼前后期诗词的艺术风格。

(3)交流朗诵诗词的体会。 2.考察研究:

(1)到杭州西湖边、苏堤及湖北黄冈赤壁(也可借助录像或照片) 进行实地考察,体味苏轼即景抒情时的心境及创作意图。

(2)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事迹及诗作,了解其艺术思想、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写出研究心得和体会。 3.讨论交流: (1)比较苏轼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及其生活背景。

(2)集体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研究心得。

(3)也可进行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立意辩论。

4.选题研究: (1)根据讨论交流情况,确定自己的选题或研究方向(如:一脉相通的真情、从婉约到豪放,即景生情的高手等) 。

(2)搜集材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写出研究论文。

(二)学习评价:

1.诗词朗诵及鉴赏发言情况20%。

2.资料收集情况(文摘卡、照片等)30%。3.讨论交流情况20%。

4.专题研究论文情况30%。 (三)形式评价:

以课题作为一项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一种点上深入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使学生既深刻地认识某一方面知识,又可以通过辨析,学会辨证思维。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从中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好形式。

五、综合式

具体实例: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中心内容:自觉维护西湖水体

目的要求:整合课程式与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课上学得的学科知识与课题式实践 活动有机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性的能力。

(一)运作流程: 1.知识准备:学生熟悉了历史学科中关于西湖的有关知识及其历史作用,以及生化学科和地理学科中关于“水体”及其保护的知识。

2.了解情况:

①引导学生采访西湖区政府及杭州市园文局有关人员,了解大运河的历史、现状、规划及改造计划。

②启发学生组织“小小市民西湖巡访团”深入西湖沿岸各地段及社区,特别是环湖相应单位和社区,运用拍照、摄像、检测与采访调查等手段,调查、了解、采集西湖水体的现状,特别是在保护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讨论分析:

①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西湖水体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②分析水体保护存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因素,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保护对策。

③确定具体的“水体保护”行动方案,然后将巡访团分为各种行动小组,明确任务、职责、行动步骤等。

4.实施行动:以“巡访团”形式,走进西湖沿岸社区,从自己和自己家庭做起,并向广大市民进行西湖水体保护的宣传动员,设立水体监测点、保护监督岗及卫生清理等工作。

5.感悟提升:

①对自己的整个行动进行总结、思考、写出具体

的心得体会。

②根据自己所参与的专题,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具体的选题,并开展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选题:西湖水体与沿岸居民生活的相关性、西湖水体与杭州旅游的关系、西湖水体保护的可行性、水体保护与学科知识学习、西湖水体的观测与保护等) 。

(二)学习鉴定:

1.水体状况及保护情况调查报告10%。 2.水体保护方案制定及交流20%。 3.保护水体行动情况20%。 4.研究心得体会20%。 5.课题论文情况30%。

(三)形式评价:

这是一种学科课、社会课与实践课相整合的交叉综合式课程,把小课题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使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收到了实效。这是大课程、大课堂的产物,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发表于2004

年第一期《中华百年教育》)

高三进入后阶段,已经进行第一轮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复习和第二轮专题的复习,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那么进入第三轮之后,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双基”的返扣与强化。知识返扣,旨在进一步巩固“双基”,方法通知,旨在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多题一解,通解通法。强化重点、弱点,强化常考题型的总结,强化规律和定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等)、函数的图象变换、抽象函数等等。

方法返扣,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通解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例如: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有关题目中,我们经常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判别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根的讨论等来解决。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注意突出重点、弱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回避以前考过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查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及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对此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如有同学对数列题目的解决有困难,可以从各模拟试题中找出一系列有关数列的题目进行强化练习,归纳解决数列题目的规律。

二、模拟训练。考前模拟训练,使学生尽早熟悉高考题型,纠正答题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技巧等。一般情况下,综合卷2-3

天一份。选择题和

模,强化迅速提取自如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返扣,弄清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清楚的几条线;更要注意在理解上下功夫,决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例如函数概念的复习,根据《考试说明》要求“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那么我们特别要重视函数的三要素之一“对应法则f ”的理解。在对应法则f 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解析式、

填空题的答题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解答题大约75分钟。当然,考生的基础不同,时间分配也应该不同,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最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以保证基础题的得分率。如果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较大的话,则另作处理。从答题技巧上,一般选择题灵活做,首先考虑间接法,如排除法、特殊值法等,无奈之下用直接法;填空题细心做,做填空题,因为“一步失误,全题零分”,应该把“准确、迅速”这四个字放在首位;解答题认真做,对于解答题要用的解法尽量常见的通法,少用或不用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同时,模拟训练中提高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如2003年高考题题有难点的情况,是不耐、怨天、尤人、一触即溃?还是沉着冷静,敢于面对挑战,有克服困难解决难点的成功体验,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及情绪调整,应试技巧的好坏反映在解题中,结果是显然有异的。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整理自己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不但要把正确解法写出来,还要把

纳,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目的在于利用错例,吸取教训,防止重犯,训练自我纠错能力、提高思维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特别对一些题目的陷井要有条件反射。如:式子ax 2+bx +c =0有没有考虑二次项系数a =0的情况;等比数列求和有没有考虑到公比q=1的情况等等。

(发表于《中学理科》2004年第5期)

错误原因写出来。因为产生错误斩原因多种多样,有

知识性错误,概念不清、审题不细;有逻辑性错误、算理不明、推理不当;有策略性错误,思考不周,计

算不对;还有心理性错误,作图不准,思路不佳,表达不善、意志不坚等。把平时的常见错误进行进行归

2004年高考临战在即,新一轮高考的热身赛已开

谈谈英语阅读的突破

沈咏梅

始升温。 高三学生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以阅读为切入口,谈谈英语阅读的突破。

2003年试题的阅读理解共有5

篇,从难度上看,

与前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三点值得关注:1、生词的词汇量又有所增加。2、所出的理解题题目较深。有不少学生反映,一篇文章通篇都能读懂,但之后仍不能将题目做正确。这说明考生只停留在对文章表面的理解上,而没有深入到更深的层次,更透彻地来理解全文。3、文章题材较新,其中涉及到电脑的运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生活贴得较近。以此来推断2004年的高考阅读,其难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文章题材的广度以及理解题的灵活度将有所增加。学生要想突破阅读关,首先要做的事是解决" 三量" ,即词汇量、阅读量、阅读质量。

一、词汇量

要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非常重要,打个比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英语阅读的砖瓦材料,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英语阅读是无法进行的。

1、现在备战高考,学生普遍感到的主要难点是词汇量的问题,无论从听力、单选、完形、阅读和作文都对词汇量有一定的要求,没有词汇就没有一切。所以,必须要在词汇量的扩大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2、从每年高考的阅读来看,生词是阅读的一个特点,况且高考题里面允许每篇阅读材料里有3%的生词,一篇300个单词阅读文章可以有八九个生词。目前看来生词量还有增长的趋势,不但不给你注释中文,反而要考你生词的词义。所以阅读还要学会猜词。

3、目前高三毕业生的词汇量大约为2900,真正掌握并能运用的可能更少,然而目前新课程英语教学对词汇要求为3,500词左右(含派生、转化及合成)。以不足3,000词的拥有量去读3500词为底线的文章,自然读不深吃不透,更无准确可言了。

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我们就得学会积累词语。平时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文章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把这些生字查好词典,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就拿出这小本子背诵记忆,这样做不费时,效果却很好,因不时接触,反复记忆,词汇量增加得很快。

二、阅读量

我们的英语知识主要来自教材。故不能撇开教材另起炉灶,而要立足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但仅此而已又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历年英语高考中关注社会、

贴近生活这一特点,要有选择地增加一定量的补充材料 ,来弥补现行教材时效上的不足。同学们也许会问读什么样的文章好?

1、每周补充一份诸如21世纪报和21世纪报中学生版,China Daily,Shanghai Students’Post等英文报刊,这些报刊上至天文地理、国家大政,下至风土人情、俚语掌故,认真读并做些笔记加以整理消化,就能开阔视野,扩大词汇量,增加知识;这既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学习活的语言,学习与时俱进的语言的需要。

2、阅读有理解题的文章。这种文章能检测你理解的程度,提高你高考时做阅读理解题的分值。如果从高一开始,每天至少能读一篇,高中三年积累起来就很可观了。如果到高三的第二学期才动手,那就建议将把阅读量加大到3---4篇,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三、阅读质量 1、阅读要有速度

两年来高考阅读的总词汇量稳定在2000字(含短文和题干,选题) 。按考试说明中35分钟的建议答题时间计算,读速应达60WPM 左右。平时训练时把握好时间。看好时间开始阅读,看自己能否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

2、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时先看提出的问题及其备选答案,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利于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也会快一些。做完一篇阅读后,自己再看一看答案,错了要搞清楚为什么,是信息没捕捉到,还是某些词汇或短语理解错了,并且适当地做一些记录,这样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很快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得高分。

3、注意深层次的理解

在进行阅读复习时,要注意文内的隐含意思,学会将文章、题干、选项统一起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会考查内容,不能忽略细节,要利用细节对文意进行推理和判断,看各选项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切勿忽视做题的第一印象。

4、注意文章理解的整体性

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这就牵涉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阅读时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

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在阅读题中经常有这样的题1)What is the main idea(subject)of this passage? 2)Which is the best tile of the passage? 3)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n writing the passage? 这时我们可将注意力放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因为作者提出看法或问题一般在开头而结论一般在结尾,阅读文章时要学会了解作者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技巧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阅读文章时最重要的 。

5、阅读材料的使用要恰当,不要盲目。 临近高考,大家手中的资料很多。注意选用不同的题材,使自己能够适应各种题材的文章。今年命题

题材和内容仍有可能侧重于社会热点问题、政治、天文等,如果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读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 通过自己的阅读,再由老师讲评分析,收益会更好。

根据2003年高考的特点及变化,2004年高三复习应以新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复习方向,控制好复习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特别要强化阅读,加大阅读的输入量,注重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限时阅读与非限时阅读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培养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所提供的材料,从而全面提高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发表于《教育信息报》2004年招生专刊4期)

新时期高中学生社团研究

屠晓丹

[内容摘要]

历史和现实表明,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遭遇到很多瓶颈。本文尝试从高中学生社团的功能和支持系统等角度探讨高中学生社团在新时期的存在意义,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指导社团更好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

高中学生社团 研究意义 功能 支持系统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即“各种群众性的组织的总称,如工会、妇女联合会、学生会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高中学生社团,顾名思义,是高中在校学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的业余群众性学生组织。

一、研究意义

1.当前高中学生社团的生存状态

曾几何时,社团只出现在大学的校园中,数目也是少的可怜。而今,社团的数目越来越多,不仅在各所大专院校,就连在学业重压之下的高中,也是渐显欣欣向荣。高中里的学生社团从无到有,个数从少到多,越来越受人注目,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群众性、民主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因此,社团在成为中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的同时,逐步发展为组织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助手和阵地。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因素还制约着高中社团的健康发展。

(1)学业压力大,学生没有充裕的活动时间。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的高压下,学生社团活动正在被逐渐挤出学生的作息时间表。(2)社团物质条件不够。很多学校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社团活动场地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3)缺少专门的指导教师,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4)社团活动缺少与班级考核的挂钩,难以得到班主

任的支持。(5)社团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种种因素制约着高中学生社团的发展,被家长、老师、学生寄予厚望的社团在学校中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有统计数据表明,杭州某高中95.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社团在高中学生的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作用,而79.6%学生认为该校社团发展不理想,原因最主要的前4项依次是:“升学压力”、“没时间”、“没兴趣”和“家长不支持”。

为什么这么理想的素质教育载体会在高中校园遭受冷遇,这是我们的一个困惑。

2.从我国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来看高中学生社团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1)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20世纪前叶的中国。 20世纪初,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战争双方对中国的烧杀抢掠激起了京师大学堂学生空前的爱国激情和强烈义愤,抗俄铁血会因此于1904年成立。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当时,协会成员以集会、演讲、办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掀起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

北大百年校史中最光辉的篇章就是北大社团史,北大历史上的许多进步团体都曾为国家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期间,北大校园内出现了进德会、新闻研究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雄辩会、画法研究会等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李大钊、陈

独秀、高君宇等468名师生成为进德会的第一批会员。毛泽东1918年到北大以后曾积极参加新闻研究会的活动,还获得了该会“半年研究期满证书”。社会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培养了邓中夏等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前身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就是北大的社团之一,她的首批成员几乎全是北大师生。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校社团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社团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激情、与时俱进、承载着中国进步进程的历史,而那时候的大学生就其年龄来看和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相仿。由此可见,社团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促使其更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更早成熟。

(2)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在新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学生社团发展的春天也到来了。一方面,大学社团仍旧在学校社团中起着主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学学校社团也异军突起,开始成为学校社团发展的生力军。

这段时期,大学社团逐渐从和政治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走出来,朝着多元、多兴趣方向发展。文体类、 休闲类、知识类、论辩类、艺术类等方面的社团大量涌现,这也符合经济、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在这些社团中,如北大的山鹰社、爱心社、自行车协会,北师大的白鸽协会、教育学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飞来峰文学社等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中小学社团在素质教育的呼喊声中大步向前。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为学校社团,尤其是中小学学校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注入了活力。《决定》说到:“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团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严重欠缺问题,但却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有其独特作用的有效办法,于是,学校社团开始在校园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我们感到仅开设这些课程(指必修、选修课)仍不能满足学生

自主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还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科技俱乐部就是其中的一个。科技俱乐部为有才华并有志于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学生创造了大量的亲历科学研究过程的机会。它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几年来,北京四中选送了上百名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或中科院的实验室,在科学家的指导下学习做科学研究工作,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社团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综上,正是因为目前社团不容乐观的现状和社团在学生发展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二者间的巨大反差促使我们去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功能

中学生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折射出他们对发展空间和丰富的精神需求,而社团正是提供了这个空间并尽可能地满足这些需求。

1.从“我去参加一个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一个活动”

——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沃土

通常,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各项活动他始终是个参与者,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等等,都是老师预先设置好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及评价体系,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学生总是说“我去参加××活动”,因此,学生的活动态度比较被动,更不可能去关心,思考活动的意义、成效、价值。

而社团活动大不相同,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社团活动是学生从自己选择的对象中探索人生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所以,对学生来说,社团活动并非是现有一个组织去参加,而是需要自己跑到前台组织,从以往的“我去参加××活动”转变为“我去组织××活动”,从社团的管理、运行到活动的内容、形式、成效,每个层面、每个细节都需要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体意识来策划与组织,发挥出热情和创造力。社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了学生

自主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在以往的活动形态中所缺少的。

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想到社团应怎样活动,如何体现活动意义,社团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因为只有将社团建设好,学生自身的活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活动理想才能得以实现。社团就像是一艘承载着学生期盼和理想的船,所有的水手都会竭力使它前行,不会让它轻易沉没。

2.“社团活动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 —

—社团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能动性

同时,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进行社团活动的权力,每个社员对这个社团有一份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扬,责任感得到增强。每一个社员都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和感染,包括精神上、思想上、能力上,而这种相互间的关照最终形成了社团整体的发展,因而学生是在社团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团队的合作中爆发出自主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能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并且愿意自觉去维护团队的利益。

4.“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产生精品”

——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

学生社团与一般的兴趣小组有很大区别,兴趣小组一般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由学校组织,教师统筹安排。所以,兴趣小组虽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特长、才能,更难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社团活动的主旨就是学生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可以从中尝试改变自我,注重自我,展示自我,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

许多学生社团都有这样的成功事例,一个原本只是在某方面有一点兴趣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社团活动获取到学科学习以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尤其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社团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社团的磨练,学生有了同龄人不能企及的技能、素质甚至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校园电视台的同学考进了北广、浙广,文学社团的同学到大学成为大学文学社的创立者,更多曾经是中学社团一员的同学在大学里成为各种才能展示的主角。当他们回想起中学社团活动,他们说“那是中学阶段最美丽的印记”。

3.“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 —

—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当校园中的社团日益丰富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几个相同类型的社团。相同的社团出现并没有让他们恐慌、难受、嫉妒,他们愉快而大方地进行竞争。这种心理状态在学生活动中是难能可贵的,这说明社团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成就需求。同时,这样的良性竞争与促动,不仅带来信息的开放,更使学生从只会关注自身转向学会关注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一种竞争的姿态出现,使校园的社团生活更添纯净的空气和进取的力量。学生社团间的这种竞争意识正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表现。

5.“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

——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渐渐地,社团不仅是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有时会成为一种信念、理想的寄托。许多学校都出现了公益性的社团,比如中策职高“绿之翼”环保社团,杭师院附高“紫熊星”心理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组织、设计和策划的各种活动,为周围的人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伸出自己的援手,在别人受益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公益性的学生社团并不是在老师要求下成立的,而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需要而自发成立的。“紫熊星”的成员们说:“有些同学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说说心理话,我们愿意和心理辅导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虽然只是简单的通信,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地为同学们排忧解困。”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成长与成熟,感受到学生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而学生社团正是让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得

社团活动的开展强调集体性,一个好的社团并不在于有几个优秀的社员,而在于所有的社员都有机会成为社团的主人,共同决定着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只有平等的角色磨合才能形成一支默契并有思想有水准的乐队,而“社长——社员”这种单向指令式的活动方式会令社团丧失生机。如果想要找他们的头头商量事情,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负责人,有什么事一起商量”。这正折射出学生在社团中找到了群体交往的融合状态,

以体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感受到服务于人的精神满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关注现实世界,更关注他人,更关注需要帮助的群体。这反映了社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提升是一种自觉的提升。

三、新时期中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

学生社团的成长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我们深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期望能够好好地培育社团的支持系统。

(1)把握方向,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让学校成为学生社团发展的坚强后盾。学校是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中流砥柱,学校健康有力的指导、财力物力支持和评价制度支持对社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社团发展,校内的全体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帮着家长要孩子退出社团,对社团的概念只停留在“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团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困扰社团向深层次发展的难题之一。其实我们应该想到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本校教师对学生最为了解,如果能够担任某一社团的指导教师,势必使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紧密,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而且从侧面更了解现在的学生,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自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担当社团的指导教师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有较高全面综合的素质,因此客观上也促动教师自身与时俱进,多学习,多积累。

再次,学校也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升学率,而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社团活动,拓展和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力所能及地为社团活动提供时间、场地、设备和经费。此外,长期以来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并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基本上都是义务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时间也很宝贵,如果所做的工作不能被肯定,积极性肯定不高,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因此在对于社团指导教师,学校也应该视工作量而给予一定的补偿。

最后,可以尝试把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这无疑又给中学生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支撑点。如果有了这些坚强有力的保证,孩子们在开展活动时,才不至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2)加强制度建设,让学生社团形成自行运作的完整体系。

现阶段,中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活动不能持久、正常,社团自行运作能力欠缺等问题。不可否认,社团成员本身的主动性、责任心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是其中的因素,但是,社团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否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社团自我管理机制系统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很多时候,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像大家在一起玩一个游戏,社团的规章制度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进入这个游戏,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不遵守或故意违反游戏规则,那么将会被请出局。

由于学校学生社团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校社团负责部门应该精心研究中学学生社团的普遍特点,再结合本校实际,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同时随着社团的发展,加以必要的修订,以保持其鲜活的生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还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注册管理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开展社团评优活动,建立一批重点社团或精品社团。

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重大活动的安排等均应规定进行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以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正常的开展。

此外要培训骨干,抓好队伍,以人为本,实施社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在社团拥有的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社团人力资源战略,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将学生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中,鼓励社团骨干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不断增强社团群体内聚力,使社团保持旺盛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形成良性机制,促进社团健康、有

序地发展。对于社团负责人,要以激励为主,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克服缺点、完善自我。要建立新时期“全员管理”的社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发全体社团成员的活力,科学地吸引、发现、使用和留住社团人才

(3)营造氛围,让家庭的支持成为社团活动的促进因素。

家庭的支持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举足轻重,那如何来获得家庭的支持呢?中学生社团发展支持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样,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与否会受到学校中各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也容易受到社会大小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学校对社团活动非常重视,经常举办此类活动或比赛,孩子也经常获得奖励,或者班主任在期中期末的评语对孩子在社团活动方面的成绩作了应有的肯定,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家长产生影响,让家长从思想上慢慢地对孩子参加社团表示肯定甚至是支持。此外,家庭对社团活动的支持还受到社区这个小社会氛围的影响。同在一个社区孩子一般都会分布在不同的学校里,其父母免不了会相互询问对方孩子

的学习情况,以从侧面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时候,家长对社团活动的态度也会得到一个交流或慢慢地达成一个共识。也许他们现在还不够理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社团活动还不够了解,所以不管是哪个因素,不论是学校整体也好,任课或班主任老师也好,还是学生自己也好都应该有意识地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说清楚社团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学生,让这些因素来作用于家庭,从而使得家庭反作用于社团,再加上家长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素质,知道社团活动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区、孩子、社会的肯定氛围中,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多锻炼自己,而家庭这个要素就会成为社团发展的有力支持者。

学校、家庭、学生社团自身管理制度、社会等要素构成了学生社团的支持系统,通过对支持系统的培育,能够实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杭州市第二届德育论文三等奖)

小议歧义句的“功”与“过”

张国英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有个姑娘因嘴上缺了一块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子因没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媒婆有意把他们捏合到一起。

媒婆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说:“嘴不好没关系,不算什么毛病,慢慢地就会改好!”媒婆又对姑娘说:“这个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什么。”姑娘听后笑着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到了新婚之夜,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媒婆说:“我不是一开

始就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吗? 怎么能说我骗人呢? ”上述故事中的媒婆真可谓巧舌如簧。

仔细推敲,媒婆的话妙在巧用了语言中的多义现象。“嘴不好”,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嘴巴有生理上的缺陷,然而人们用得较多的却是它的比喻义——不善言谈或说话缺口德。小伙子当然是从习惯语义上去理解,并相信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因此说没关系。“眼下没什么”,是一种指代说法,“什么”的内涵需要借具体的

语境来推断,故事的开头已经告诉我们,“什么”乃是指生理方面的。但是同样有一种习惯意思,即“什么都没有”,指的是缺财物。姑娘的心地善良,当然不会在意小伙子的财物。

当然这只是故事,现实生活未必真有其事。但是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巧用歧义会使语言更活泼、幽默,表意更丰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浙江省特级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有不少别出心裁的举措。高一新学期伊始,他在教室里赫然写下九个大字:“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乍看起来平平常常,细心品味,不禁为之拍案叫好。原来这正是巧用歧义结构所致。

“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一句的歧义现象体现在“读好书”三个字上。可以作这样两种理解:一是“读(好)的书”,“好”作“书”的限制性定语;二是“把书读〈好〉”,“好”充当“读”的结果补语。因此,这句话既给学生从内容上指明了要读什么样的书,又从学习目标上告诉学生读书要读到何种程度。

巧用歧义,在书面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口语中却经常运用,只是不能离开特定场合、具体对象等条件。巧用歧义,不仅含义隽永深刻、文字简洁,而且形式灵活新颖、生动风趣。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本是指一个语言结构可以同时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歧义句”而又冠以“巧用”两字,必然离不开说话人的匠心独运,因此,我以为从效果和作用及造成原因来看,应把歧义句分成两类:一类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的歧义句,这类歧义句不妨定名为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

义句。反之说话人无意识的,造成表达混乱、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的歧义句,可定名为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

被动歧义句虽然不等同于一般的病句,但由于表意令人莫衷一是,其实质跟病句无异。

平时看到不少学生订有《中学生化学报》,偶然一次随手翻翻,方知是专登有关化学知识的报纸。然仔细推敲所取报名的结构,又不觉纳闷起来:明明报名是“生化学报”,怎会没生物方面的文章?

原来这报名是一例典型的歧义结构。这份报纸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化学报,按取名者的宗旨,本报名应读成《中学生/化学报》,然而不同的读者在没有了解本报宗旨的情况下,完全可能理解成另一种意义,读成《中学/生化学报》。由于停顿位置不同,语言结构就有别,使这个报名出现两种不同的意义。按办报的宗旨,如把报名改为《中学化学报》,就可以避免歧义了。

被动歧义或消极歧义造成的原因很多,上例是句间停顿不同造成的。此外,修饰语使用不当,逻辑重音不同,词的兼类现象,短语的不同层次关系,指代、省略不明,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被动歧义句或消极歧义句表意不严密、不准确,应当避免为是。而主动歧义句或积极歧义句则闪烁着说话者智慧的火花,只要运用得当,生活需要这种耐人寻味的语言。

(本文发表于《高中生之友》2004年第1期)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和实践

翁 悦

一、引言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较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创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同。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教学”这一新话题,并与现代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联姻,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开拓出一当代语文教学的“语感”新热点。

二、语感的概念

“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夏丏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些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综合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

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实际上语文学科所

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语感的特征 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的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当然,直觉不是感觉,它包括了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包括了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语感以对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的感受为起点,通过各种途径深化,达到语言的里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经过强化的过程,在言语主体内部积淀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语言习惯和心理习惯,感受到某一表层意义,立刻反应到与之对应的里层意义上,使最终的感觉粘连上理性的认识内容。可见语感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瞬间内实现感性到理性,继而又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理性内容,这里感性内容成为直觉的形式性因素,而理性内容成了直觉的内容性因素,也就是说语感直觉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积淀着理智的基础。所以语感是心灵的直觉,直觉思维构成了语感的核心因素。

2、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此言语信息包含内容宽泛,可以是言语意义、意境、情感等。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逻辑化过程。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成出现。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

3、整体性。

直接思维强调整体感知,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一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如夏丏尊先生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里的感受和意味,都不是具体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而是对意境和意义的整体把握。语感的整体性有时还表现在模糊上,即不清晰、不确定,它不同于含糊,人们在感知言语时往往只有正误、好坏的直觉结果,却说不清语感判断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领悟。语感整体性特性一方面与直觉思维相关,另一方面也是与汉语独特文化传统相关,汉语是“人治”语言(王力),汉字字形耐人寻味,语法以语序和虚词为手段,“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固定在语言结构中注重心物感应、直觉体悟、整体综合,思维结构偏于笼统模糊。这些特点促进了汉人形象思维、经验思维、直观思维和类比推理能力的

发展,使整体把握、笼统感受、模糊思维成了汉民族感受言语对象的主要的和擅长的方式方法。语感的整体性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但又短于分析,难以透彻。可见,语感是在瞬间内对言语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4、联想性。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在语感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着,是用形象来显现的。语感的联想是瞬间完成的,侧重在语义的领悟,实现意象,引起情趣上的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如人们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境界。这一感受是基于生活经验吸收言语符号,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正因为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就越显具体、生动、真切。当然,这种想象、联想是否丰富,领悟是否深刻,体验是否真切,是与个人的语文修养和交际范围等因素有关,“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联想性中孕育着创造性。联想、想象是积极参与语感的认识过程,发展语感的重要因素。

5、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语感不仅能对言语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作出正误判断,而且能对内容的是非真伪与形成的美丑作出判断。人们在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次境界。如,我们在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话,透过断断续续,罗罗嗦嗦的文句,

就能体验作者当时极度悲痛的心境,睹物激情,引起无限的缅怀和激愤。语感就是这样通过表象与情感的联系,借助表象意义来表现相应的情感涵义。

四、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语文知识而在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鉴于语感的五个特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培养语感能力应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真正解决“学”和“会学”的问题。

1、人格塑造策略。

语感的情感性决定了人格塑造策略。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人们在对言语感受判断的同时,能在内心深处生动体味语言信息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并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使语感深入高层次境界。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人为地割裂“心”、“言”而大谈什么语感培养。学诗的功夫在诗

外,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得塑造优秀的人格。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2、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语感的同化性和联想性决定了促进个性发展策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联想性中孕育着创造性。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的五个特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学生的能动参与,语感的培养是一句空话。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主体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4、实践感受策略

语感的五个特征都在反复强调一点,那就是语感实践感受策略。新课标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也在告诉我们,唯有实践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我们力求使教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

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反复能动的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的实际操作训练中,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言环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5、整体感和策略。

语感的整体性决定了培养语感的整体感知策略。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6、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的直觉性和联想性则启示语感教学的形象思维策略。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五、高中生语感培养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说木叶》 (一)导语

1、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的一段话 2、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 3、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意象。

(二)研读课文,品味作者所引的诗文,准确体察诗歌语言形象和概念中潜在的意味,分析“木叶”的内蕴,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1、分析“木叶”的内蕴。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 (2)木叶就是树叶吗?为什么?

2、品味文中诗句,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和概念带来的暗示性。

(三)实战演练:

2002全国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四)作业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新课标的第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第二个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感的特征和培养策略也要求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鉴于如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学生在回忆、复习旧知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语言,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拓展了思维,为下面诗歌理论的阐述作了积极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是全文的关键,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培养语感能力,即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总体把握文章主体内容,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等。这篇文章,要害就是“木叶”二字,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全文。所以我设计了这样题目: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2、木叶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回答这个题目,不仔细研读课文是绝对出不来的,读懂了它,就读懂了文章所阐述的理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还有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看书、划出要点、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体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愿望。

第二个步骤意在具体的诗歌环境中进一步品味上一步骤研读课文得出的理论。同时也是鉴于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所设计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也是高中新课标中的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这也是语感能力所要求的。

第三环节就是运用、拓展,也体现了高三新课的目标之一:新课也是复习课,在新课中融入考点的分析。

新课程的目标之一: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也是语感应用。最后一个环节既符合了这个要求,也体现了高三复习课的要求,整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为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做知识的积累。

案例(二):《再别康桥》 1、导语:古人抒写别离情。 2、诗人小档案

3、康桥情结——精神依恋之乡

4、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分析意象领悟诗情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5、从借鉴诗意的角度与李白《别友人》作比较阅读

6、学生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7、总结 语近而情遥

这个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培养语感的六个策略。比如导语的设计和配乐朗诵的Flash 的制作,目的只有一个:是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从而产生语言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这是语感的特征决定的,也是整体感知和形象思维策略的体现。对诗情美和音乐美的体验和分析更是能动参与和实践感受的策略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他几个培养策略的集中体现。

六、思考和体会

语感所包含的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的两个侧面,事实上是融汇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既涉及到语文知识,也涉及到语文能力;即涉及到语言学习,也涉及到语言运用:既涉及到语言的科学性,也涉及到语言的情感性,既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规范和创新问题,也涉及到文学、文化层面的熏陶和教育问题,既涉及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涉及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把握住语感培养的线索,实际上就是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主轴;开展语感的训练,实际上就是

进行语文能力全方位的训练。甚至可以认为,语感问题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命脉问题。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语感的重要作用,大至一篇文章的诵读,或惊喜,或抑闷,或悲愤,小至一个字词的斟酌、比较,无不与语感有密切联系。一个句子读得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吕叔湘先生认为,人们在分析写作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到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合适;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其中靠的就是语感。

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结束语

本文就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及语感教学实践等问题谈了一些极粗浅的认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探讨,例如语感的属性问题,语感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定位问题,语感和语文教学各个分支的关系问题,语感教学的功能、评估和考查问题,语感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效率性问题等等,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现在关于语感和语感教学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内容也日渐深透。这些研究和语文教学领域的其他分支研究一起,已经蔚成一

股强力,冲击着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固守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释放才气和灵气,焕发朝气和活力,激发探求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高耗低效的局面,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有利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建设。

【参考文献】

①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②叶圣陶《论教育》

③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 ④张人骏 编《台湾心理学》 ⑤《语感训练的思考和做法》 ⑥《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

⑦《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育》 ⑧《语法教学必须与培养语感想结合》 ⑨《语感的心理机制初探》,潘纪平 ⑩《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王尚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式例选

施永忠

内容提要:在新兴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哪些形式?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式、层递式、课程式、课

题式、综合式几种,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 研究性 学习形式

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和课外的课题研究3.思维合作。如填字、猜迷、对对联、写诗词等,中,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很通过合作游戏过程中的想像、联想,训练想象能力和好的做法和形式,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收获。在此,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我想介绍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供同行们参4.创造合作。比如以小组形式表演反映周围生活考,并供大家批评指教。 的各种人、物、事或直接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做一些课

一、 小组合作式 题,从而体验他们所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具体实例: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课 域,丰富知识。 中心内容:学会合作,启迪智慧,提高能力 (二)训练示例: 目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地把知识寓于合作学1.情感类 习之中,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提选题一:我们 是好朋友(空格处数字由各组自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既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己填) ; 个性,同时提高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方式:自由组合式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操作:任选一到二课时,地点放在图书馆学生阅

(一)学习系列: 览室或自修室,让学生自由组合,团团围住,推选一1.情感合作,如相互介绍、讨论心得等。通过合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主讲,然后不拘小节,不拘作过程中的交谈、交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集形式,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评选最佳体协作精神。 小组。

2.智力合作。如背诗、诵词等,通过合作过程中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介绍完整,有真情实感,的记忆、联想,训练其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如生动幽默则更好。 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说明:此内容最好安排在高一年级开学初或文理文化品味。 分班后的头一个月内完成。

选题二:组建文学社系列应用文写作 方式:自由组合式(至少五人)

操作:设想为了培养全校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交际能力,陶冶文学情操,在征得 校长室的同意后,争取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故本班学生首倡在全校组织一个文学社,请以筹备小组的身份筹划一下工作安排。

要求:应包括文学社章程、活动计划、海报或启事、成立大会讲话稿、校广播或电视台发布 的新闻消息,聘请文学社指导师的聘请书,写信给兄弟文学社请教„„等,注意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说明:此项活动宜安排在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后的课外。

2.智力类

选题一:现代文阅读出题训练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以高一册(试验修订本)P54页《托尔斯泰的影响》(法国马了·杜·伽等) 为对象,请四人小组进行阅读、讨论,然后参照199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及其他一些规范的阅读题,进行出题。

要求:明确自己所出阅读题的训练目的、训练时间,并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故可安排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的课外进行,时间适当放宽。

选题二:古诗文常识竞赛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安排在图书馆阅览室或学生自修室,时间为一至二节课,如课时允许,第一节课,由各小组出题;第二节课小组间互相出题计分竞赛。没有时间,则出题安排在课外。

要求:题目主要从所学过或读过的课文中出,与之有关的也可以,应是常识性的,不出偏题怪题;题目可分必答题、抢答题。

说明:此项活动可安排在期末复习课时间内,一般在六月上旬。

3.思维类

选题一:托物言志联想训练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地点可以在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也可安排在校园内(事先在教室集中介绍托物言志 并举例,如竹、松、烛、荷、桥、塔等事物) ;再以自由组合的小组寻找、观察实体的花草树木,选其中的一至二种,并思考该事物有何好处(此项活动也可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然后回教室,分小组讨论,统一本组对某一事

物好处的看法,并在全班交流。

要求:介绍托物言志手法及举例,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运用多媒体手法加以解说,学 生的另举事物不局限在一种,多多益善,也应在课前完成。

说明:此题宜彻底打开思路,越广越好,时间在秋冬之际为好,可与学校秋游结合。

选题二:成语翻新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要求学生课前先翻阅成语词典,从成语中找出新意来,每人不少于四个;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至少确定较好的四个;再在全班交流。

要求:事先教师先教会学生创立新意的方法: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言之成理。

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何时安排,可随意。

4.创造式

选题一:课文改编表演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以中学所学课文为素材,改编成课本剧(也可以以课本中戏剧单元文章为范本) ;然后分角色进行排练,准备简单的道具;最后在班级演出——一般利用两节课连排的时间进行,选出最佳的参加学校艺术节演出。

要求:至少要有编剧、导演、角色、道具、服装、灯光的分工及各自的演出设计方案,可以不化妆。

说明: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听、说、读、写、演等能力。

选题二:期中考试作文命题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先用一课时对以前一些作文命题题目进行分析评议,评出喜欢的题目并说明道理,明确出题规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题,小组中每人都明确职责:一人出题,写出题说明;一人评题,文字不少于500字;一人写范文;一人评范文(要求有眉批、总评) 。最后上交老师。

要求:小组间保密,不要交流。在一节课内完成,或者就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说明:入选期中考试试题的小组,该小组成员以年级最高分计。此项活动在期中考试前一个月进行为宜。

(三)学习评价:

1.以四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基础评分大致相同,占60%。

2.自由组合中获得的分数,作为加分,占20%。

3.个人作品在班、校及以上评为最佳或获奖,则另外加分,占20%。

二、层递式阅读

具体实例:课内主导式阅读能力训练

中心内容:从“知识、能力、审美”三个维度进行阅读训练

目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探求者。

(一)训练流程: 1.捕获信息

课前选择性浏览→课间针对性阅读→课后兴趣性扩读

2.把握内容 (1)以内容主题画面为背景叠加文字的认读默读(借助多媒体手段) 。

(2)课文朗读录音背景下的范读、听读、朗读、默读。

(3)背景音乐下自读。 3.品味语言 (1)在多媒体手段逞现的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料及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视野影像资料环境中,进行两相对照、视听结合的语感训练。

(2)对重点文段,设计不同类型的训练形式,不同层次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选择交互性的练习(最好设计相应软件,由计算机给予应答) 。

4.揣摩意蕴

(1)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引入文章的情感氛围,引起阅读的情感。

(2)透过作品,走入作者的生活,让作者的情感振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感情和趣味。

5.反馈质疑

(1)测试式,如问答、填充、选择、拖放等。 (2)娱乐式:词语游乐园、语法邀请书、成语接龙、诗文常识抢答赛等。

(3)即兴式:即兴作文、即兴演讲、口头作文等。

6.扩展求知

(1)联想思维训练:如扩展阅读原文,内容、结构、语言、思考题的扩展训练。

(2)发散思维训练:以课文某一点展开想象,进行思维发散。

(3)求异思维训练:针对课文原有结论,进行逆向、横向等思维训练。

(二)学习评价:

1.提供或自选一作品,然后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重现或讲解,80%。

2.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作品评价在各年级段征文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20%。

三、课程式

具体实例:拓展式阅读课。 中心内容:走近西湖,走进杭州

目的要求: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阅读材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 筛选、搜集、使用信息,学会学习,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一)学习流程:

1.温故——复习关于西湖、杭州有关的诗文或相关课文;

2.导入——分几个子课题或专题,师生一起在图书馆及网上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可以设这样一些课题 :①故都杭州;②名胜古迹;③艺术瑰室;④园林文化;⑤典故诗文;⑥杭州名人等。

3.交流——交流制作的专题课件,进行合作研究、学习。

4.知新——交流中对杭州及西湖历史文化形象有什么新的了解。

5.感悟——在体验或感悟杭州西湖文化中,升华人文素养。

6.拓展——阅读关于杭州西湖的佳作名篇,并选题立意进行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题材及选题 :①故都新貌—今日杭州一瞥;② 诗韵,可选杭州西湖名胜古迹,如宝石山、雷锋塔、断桥、白堤、苏堤、孤山、三潭印月、岳庙、灵隐、六和塔等为内容填入) 。

(二)学习评价: 1.上课情况10%。

2.搜集信息情况10%。 3.交流发言情况10%。 4.课件制作情况20%。 5.研究体验及心得20%。 6.课题论文情况30%。 (三)经费设施:

1.可上网电脑一台(附彩色打印机) 。 2.便携式摄像机一台及摄像带二盒。 3.杭州各公园门票费用。

4.杭州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借书证各一张。

(四)形式评价:

这种学习形式以课题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态度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拓展阅读有中心,学习研究有主题;在阅读、研究过程中,师生成为伙伴式互助合作学习关系,学生在交流感悟、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自学能力,学习既有宽度也有深度,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四、课题式

具体实例:比较式研究性学习

中心内容:苏轼前后期艺术风格的演变

目的要求: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图书馆中查找相应资料,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学会比较,学会利用资料,提高语文自主学习及文学鉴赏能力。

(一)学习流程: 1.朗诵鉴赏: (1)举行朗诵会,朗诵苏轼前期和后期的诗词作品,特别是《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及《赤壁怀古》。

(2)初步讨论、分析、鉴赏苏轼前后期诗词的艺术风格。

(3)交流朗诵诗词的体会。 2.考察研究:

(1)到杭州西湖边、苏堤及湖北黄冈赤壁(也可借助录像或照片) 进行实地考察,体味苏轼即景抒情时的心境及创作意图。

(2)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事迹及诗作,了解其艺术思想、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写出研究心得和体会。 3.讨论交流: (1)比较苏轼前后期词作的不同创作风格及其生活背景。

(2)集体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研究心得。

(3)也可进行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立意辩论。

4.选题研究: (1)根据讨论交流情况,确定自己的选题或研究方向(如:一脉相通的真情、从婉约到豪放,即景生情的高手等) 。

(2)搜集材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写出研究论文。

(二)学习评价:

1.诗词朗诵及鉴赏发言情况20%。

2.资料收集情况(文摘卡、照片等)30%。3.讨论交流情况20%。

4.专题研究论文情况30%。 (三)形式评价:

以课题作为一项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是一种点上深入的学习,特别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使学生既深刻地认识某一方面知识,又可以通过辨析,学会辨证思维。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从中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好形式。

五、综合式

具体实例:交叉综合式研究性学习活动 中心内容:自觉维护西湖水体

目的要求:整合课程式与课题式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课上学得的学科知识与课题式实践 活动有机结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创新性的能力。

(一)运作流程: 1.知识准备:学生熟悉了历史学科中关于西湖的有关知识及其历史作用,以及生化学科和地理学科中关于“水体”及其保护的知识。

2.了解情况:

①引导学生采访西湖区政府及杭州市园文局有关人员,了解大运河的历史、现状、规划及改造计划。

②启发学生组织“小小市民西湖巡访团”深入西湖沿岸各地段及社区,特别是环湖相应单位和社区,运用拍照、摄像、检测与采访调查等手段,调查、了解、采集西湖水体的现状,特别是在保护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讨论分析:

①在课堂上集体交流、讨论西湖水体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②分析水体保护存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因素,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保护对策。

③确定具体的“水体保护”行动方案,然后将巡访团分为各种行动小组,明确任务、职责、行动步骤等。

4.实施行动:以“巡访团”形式,走进西湖沿岸社区,从自己和自己家庭做起,并向广大市民进行西湖水体保护的宣传动员,设立水体监测点、保护监督岗及卫生清理等工作。

5.感悟提升:

①对自己的整个行动进行总结、思考、写出具体

的心得体会。

②根据自己所参与的专题,并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具体的选题,并开展课题论文写作(参考选题:西湖水体与沿岸居民生活的相关性、西湖水体与杭州旅游的关系、西湖水体保护的可行性、水体保护与学科知识学习、西湖水体的观测与保护等) 。

(二)学习鉴定:

1.水体状况及保护情况调查报告10%。 2.水体保护方案制定及交流20%。 3.保护水体行动情况20%。 4.研究心得体会20%。 5.课题论文情况30%。

(三)形式评价:

这是一种学科课、社会课与实践课相整合的交叉综合式课程,把小课题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升华,使环境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收到了实效。这是大课程、大课堂的产物,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发表于2004

年第一期《中华百年教育》)

高三进入后阶段,已经进行第一轮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复习和第二轮专题的复习,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题,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那么进入第三轮之后,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双基”的返扣与强化。知识返扣,旨在进一步巩固“双基”,方法通知,旨在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多题一解,通解通法。强化重点、弱点,强化常考题型的总结,强化规律和定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等)、函数的图象变换、抽象函数等等。

方法返扣,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通解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例如: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有关题目中,我们经常将直线方程代入圆锥曲线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判别式、韦达定理、两点间距离公式、根的讨论等来解决。

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注意突出重点、弱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回避以前考过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查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不等式、数列、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及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对此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如有同学对数列题目的解决有困难,可以从各模拟试题中找出一系列有关数列的题目进行强化练习,归纳解决数列题目的规律。

二、模拟训练。考前模拟训练,使学生尽早熟悉高考题型,纠正答题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技巧等。一般情况下,综合卷2-3

天一份。选择题和

模,强化迅速提取自如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返扣,弄清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清楚的几条线;更要注意在理解上下功夫,决不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例如函数概念的复习,根据《考试说明》要求“了解映射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函数及其有关的概念”。那么我们特别要重视函数的三要素之一“对应法则f ”的理解。在对应法则f 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解析式、

填空题的答题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解答题大约75分钟。当然,考生的基础不同,时间分配也应该不同,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最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以保证基础题的得分率。如果选择题或填空题难度较大的话,则另作处理。从答题技巧上,一般选择题灵活做,首先考虑间接法,如排除法、特殊值法等,无奈之下用直接法;填空题细心做,做填空题,因为“一步失误,全题零分”,应该把“准确、迅速”这四个字放在首位;解答题认真做,对于解答题要用的解法尽量常见的通法,少用或不用难以被别人理解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同时,模拟训练中提高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尤其是面对如2003年高考题题有难点的情况,是不耐、怨天、尤人、一触即溃?还是沉着冷静,敢于面对挑战,有克服困难解决难点的成功体验,有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及情绪调整,应试技巧的好坏反映在解题中,结果是显然有异的。

三、以“错”纠错,查漏补缺。整理自己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不但要把正确解法写出来,还要把

纳,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目的在于利用错例,吸取教训,防止重犯,训练自我纠错能力、提高思维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特别对一些题目的陷井要有条件反射。如:式子ax 2+bx +c =0有没有考虑二次项系数a =0的情况;等比数列求和有没有考虑到公比q=1的情况等等。

(发表于《中学理科》2004年第5期)

错误原因写出来。因为产生错误斩原因多种多样,有

知识性错误,概念不清、审题不细;有逻辑性错误、算理不明、推理不当;有策略性错误,思考不周,计

算不对;还有心理性错误,作图不准,思路不佳,表达不善、意志不坚等。把平时的常见错误进行进行归

2004年高考临战在即,新一轮高考的热身赛已开

谈谈英语阅读的突破

沈咏梅

始升温。 高三学生该如何应对呢? 本文以阅读为切入口,谈谈英语阅读的突破。

2003年试题的阅读理解共有5

篇,从难度上看,

与前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有三点值得关注:1、生词的词汇量又有所增加。2、所出的理解题题目较深。有不少学生反映,一篇文章通篇都能读懂,但之后仍不能将题目做正确。这说明考生只停留在对文章表面的理解上,而没有深入到更深的层次,更透彻地来理解全文。3、文章题材较新,其中涉及到电脑的运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与生活贴得较近。以此来推断2004年的高考阅读,其难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文章题材的广度以及理解题的灵活度将有所增加。学生要想突破阅读关,首先要做的事是解决" 三量" ,即词汇量、阅读量、阅读质量。

一、词汇量

要提高阅读水平,词汇量非常重要,打个比方:造房子要砖瓦材料,词汇就是英语阅读的砖瓦材料,没有相当量的英语词汇,英语阅读是无法进行的。

1、现在备战高考,学生普遍感到的主要难点是词汇量的问题,无论从听力、单选、完形、阅读和作文都对词汇量有一定的要求,没有词汇就没有一切。所以,必须要在词汇量的扩大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2、从每年高考的阅读来看,生词是阅读的一个特点,况且高考题里面允许每篇阅读材料里有3%的生词,一篇300个单词阅读文章可以有八九个生词。目前看来生词量还有增长的趋势,不但不给你注释中文,反而要考你生词的词义。所以阅读还要学会猜词。

3、目前高三毕业生的词汇量大约为2900,真正掌握并能运用的可能更少,然而目前新课程英语教学对词汇要求为3,500词左右(含派生、转化及合成)。以不足3,000词的拥有量去读3500词为底线的文章,自然读不深吃不透,更无准确可言了。

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我们就得学会积累词语。平时我们不妨这么做:在通读文章后看第二遍,遇到生词尽可能根据上下文来猜,仍猜不出意思的,就把这些生字查好词典,然后抄写在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每天有空时,就拿出这小本子背诵记忆,这样做不费时,效果却很好,因不时接触,反复记忆,词汇量增加得很快。

二、阅读量

我们的英语知识主要来自教材。故不能撇开教材另起炉灶,而要立足课本,以不变应万变。 但仅此而已又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历年英语高考中关注社会、

贴近生活这一特点,要有选择地增加一定量的补充材料 ,来弥补现行教材时效上的不足。同学们也许会问读什么样的文章好?

1、每周补充一份诸如21世纪报和21世纪报中学生版,China Daily,Shanghai Students’Post等英文报刊,这些报刊上至天文地理、国家大政,下至风土人情、俚语掌故,认真读并做些笔记加以整理消化,就能开阔视野,扩大词汇量,增加知识;这既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学习活的语言,学习与时俱进的语言的需要。

2、阅读有理解题的文章。这种文章能检测你理解的程度,提高你高考时做阅读理解题的分值。如果从高一开始,每天至少能读一篇,高中三年积累起来就很可观了。如果到高三的第二学期才动手,那就建议将把阅读量加大到3---4篇,这样才能有所收效。

三、阅读质量 1、阅读要有速度

两年来高考阅读的总词汇量稳定在2000字(含短文和题干,选题) 。按考试说明中35分钟的建议答题时间计算,读速应达60WPM 左右。平时训练时把握好时间。看好时间开始阅读,看自己能否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

2、要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时先看提出的问题及其备选答案,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利于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也会快一些。做完一篇阅读后,自己再看一看答案,错了要搞清楚为什么,是信息没捕捉到,还是某些词汇或短语理解错了,并且适当地做一些记录,这样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很快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才会得高分。

3、注意深层次的理解

在进行阅读复习时,要注意文内的隐含意思,学会将文章、题干、选项统一起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领会考查内容,不能忽略细节,要利用细节对文意进行推理和判断,看各选项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切勿忽视做题的第一印象。

4、注意文章理解的整体性

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这就牵涉到对文章框架结构的整体理解。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阅读时特别注意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

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在阅读题中经常有这样的题1)What is the main idea(subject)of this passage? 2)Which is the best tile of the passage? 3)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n writing the passage? 这时我们可将注意力放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因为作者提出看法或问题一般在开头而结论一般在结尾,阅读文章时要学会了解作者的逻辑推理的方法技巧及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这是阅读文章时最重要的 。

5、阅读材料的使用要恰当,不要盲目。 临近高考,大家手中的资料很多。注意选用不同的题材,使自己能够适应各种题材的文章。今年命题

题材和内容仍有可能侧重于社会热点问题、政治、天文等,如果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读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 通过自己的阅读,再由老师讲评分析,收益会更好。

根据2003年高考的特点及变化,2004年高三复习应以新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复习方向,控制好复习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特别要强化阅读,加大阅读的输入量,注重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限时阅读与非限时阅读相结合,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培养快速、准确地阅读理解所提供的材料,从而全面提高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发表于《教育信息报》2004年招生专刊4期)


相关文章

  • 高中生环境认知的特点研究
  • 高中生环境认知的特点研究 一.前言 环境认知是心理学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环境心理学研究指了,人的意识.行为同外界环境存在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人的环境意识和与之相应的行为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因此,研究环境认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查看


  • 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水平差异研究
  • 2011年12月 第24卷第12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 Dec.,2011Vol.24No. ...查看


  • 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浅析
  • 摘要:作者针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并对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创新 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求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 ...查看


  • [高中生成长规划]课题简介
  • 尊重主体 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高中生成长规划>开题报告 宝安中学高一年级课题组 高一是高中三年学习的起点,也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转折点.学生在身体.心理和学习上都处于重大的变革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挑战,学生表现出了各种不适应, ...查看


  • 高中数学研究报告
  • 式研究> 研究报告 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 自2005年6月起,我校作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承担了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内容和方式研究>的研究工作 ...查看


  • 高中体育教学初探
  • 教学管理 高中体育教学初探 韩三闯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第一中学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 ...查看


  • [转]余映潮: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余映潮 一.中学教学论文的写作要紧扣"新时期"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写作教学科研论文,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 ...查看


  • 高中学习计划书范文
  • 篇一: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我, 我现在是高一的新生,班主任要求我们每个人写一篇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书,我可花了些功夫,找资料,结合自 高中学习计划范文 .不过终于写成了,写完后,感觉挺好,对高中有了些了解,蛮充实的,下面就给大 ...查看


  • 沈阳市高中生身体自我的性别差异分析
  • 沈阳市高中生身体自我的性别差异分析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命中一段躁动的时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和体格的逐渐成熟所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是造成学生对自身身体认识上的矛盾与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阶段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面临着生理成 ...查看


  • 高中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高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通常称之为青年初期,它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 这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宝贵,最有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