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6/2015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
梁永贤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网络成为网民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渠
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必然现象。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交流互动过程 的工具和媒介,它直接体现着网民的心情心态与自我意识,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表达着当今的社会心理、热点话题和舆情现状, 展现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走势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趋向。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类型与影响,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 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型;成因 ;趋势
作者简介:梁永贤,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邮政编码 250099)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5)06-0067-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中国互联网网民数 量与日俱增。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互联 网在中国发展近21年间中国网民人数翻了1019倍,现在已经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网民数量的剧增和网络新媒介 的发达必然带来新的语言变革,促使网络语言蓬勃兴起。网 络语言有着独特的轻松、幽默、简洁、生动、反讽等特征。 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有些表达短时间内在网络内迅 速流传,成为热门词句。近几年几乎每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
件的发生都会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从“躲猫猫”、“楼 脆脆”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 云”等等,迅速走红于互联网和现实社会。语言是思想的凭 借和文化的载体,要认识网络语言的现状问题,建设文明 先进的网络文化,需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 本文拟就网络流行语的概念与类型进行界定和归类,在此基 础上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及未来趋势进行简要探 讨。
和文化影响。
网络流行语即在信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 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眼里是便捷、幽默的沟 通语言,是在网络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带 有很强的媒介性。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 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与网络通用语、网络语言是三个 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加以区分”。基于 网络流行语的特定内涵、形式和机制的把握,可以将网络流 行语大致定义为是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背景支持 下,在一定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空间 的网络语言,它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同 时因为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而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 特点,是网民约定俗成的沟通形式与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虚拟的网 络空间中,许多网民挖空心思,尽最大可能创造新的词语, 或针对时事热点与热门新闻事件注入个人观点,或追求新颖 时尚标新立异启用各种字母,或力求简单便捷简化语言,等
[2]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与类型概括
斯大林曾说过:“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
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 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 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 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要研究网络流行语和归纳其概念, 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特征,因为网络流行语的诞生 和流行从根本上可以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反映 和描述着主体的社会关系和诉求,还建构着社会主体的地位
[1]
等。在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中,网民们充分发挥 各自的创新能力,摒除没有声音、图像等交流的不足,以各 种形式的网络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态度与意思。根据网上搜集 的资料与文献整理,可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一个大致的分 类,其中每一大类下又存在多种形式。
(一)谐音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通过对数字、汉语发音的不同解 读,赋予了数字、汉语新的表达含义与功能,主要有以下几 种形式:
1. 汉语谐音
67
普通话谐音: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利用语音同普通话
类似的字、词重新造词。不过为了形成幽默的效果,很多字都是错别字,这种网络谐音流行语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儿童、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影响很大。
方言谐音: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网民根据各自家乡的方言发音结合类似发音的汉字“拼接”而成,在网络上因为独特的发音与亲切的传播效果而流行。
2. 数字谐音。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简单、 快捷的聊天习惯。从最初的“88”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甚至一串数字都有独特的汉语意义,网络的作用不可小视,其中,大多数字都是通过谐音的方式与汉字挂上联系从而被赋予意义。
3. 混合谐音。 混合谐音是指汉语、外语还有数字三种
语言、符号之间根据发音对三者进行的重新排列组合。主要形式有汉语谐音外语,外语谐音汉语,数字与英文组合谐音。
(二)符号型
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利用符号外形的直观性来表达涵义,可以算是最早的网络流行语言,与数字谐音一样,大大的节省了打字时间又传神的表达了交谈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缩写型
汉语缩词:这类网络流行语分为两大类。一种通常是保留
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另外一种是词义发生了转换, 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 可以归属于旧词新解。
英语缩词:此种网络流行语是指英文短语或句子中省略字母的英文词语。其一是短语中首字母的缩略, 其二是句子中个别单词利用语音相似的简化。
(四)混搭型
混搭型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将汉语与英语结合起来表达个人态度的词语。此类网络流行语在表述时通过在汉语中加入英语单词,时尚新颖的代替原本仅仅只用汉语表达的意思,在
年轻网民中非常受喜爱。如:
“今天Happy(开心) 一
下
”,“你女儿长得太Q (cute ,表示很可爱)了”,“今 天玩得太 high(兴奋) 了”等。
(五)词义转换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出现了旧词新义的现象,词义转
移类中的句子大多是借助原成语本身或句子中某词或字在特定的语境中让人联想出新的指代意思。
(六)时效语句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大多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字面上的
意思非常好理解,但是却并不是表述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爸是李刚”等等,这类语句往往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经过大众传媒曝光之后,网民在传播的过程中总结大意并进行创意加工而来,且多含贬义,并且要想了解其实际的意义,就必须得了解与此相联系的现实案例,但
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与网民的再次
“诠
释”,这些词句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超过原始事件。类似的语句型网络用语还有很多,这类用语的现实意义最强,因为它
们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无奈。
68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和条件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曾指出,“表意的姿势或符号要有意义,必须永远依赖于产生它的经验和行为的社会过程。”
[3]
客或者说发表BBS 、新闻评论时实际上是没有明确交流对象的,他们仅仅是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心中的
语言之所以能被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即有意义,原因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指代性。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大量产生和广泛传播有着深刻而多方面的具体原因和条件。
(一)网络技术是网民社会互动的物质基础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的文字性沟通(非语音类),这
一沟通得以实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平台的实体建构,失去了网络技术平台支撑,网络流行语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网络平台的技术性、虚拟性甚至欺骗性都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二)舆论民主和文化开放是网络流行语持续“创新”的社会保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同样,网络语言的发展
也离不开网民们的“脑洞大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借助新媒体的迅速传播,每一个网民每天接触的信息千千万万,而他们对信息做出的反应也各有不同。这些“不
同”经过网络公开的输送,如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会风靡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对语言符号的加工再创新。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 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 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特点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并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上述网络流行语, 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 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 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不管是开放的文化氛围,还是开放的网络环境,都为网络流行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文化开放和舆论民主才能使语言的“头脑风暴”不受约束地在网络中畅行。
(三)网民的心理诉求与态度表达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
精神动力和思想条件
现在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情感:“茶叶蛋都吃
不起了,元芳,你怎么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云”。简单的话却可以表达出人们无奈、嘲讽的心情。这样一种通过网络流行语来传递自己内心诉求的行为,其实就像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创始人布鲁默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其实是经过一种“自我对话”的
过程来把握和交流意义的。例如一个倾诉个人忧虑、苦衷的人其实是正在向他或她自身解释是什么东西给他或她带来烦扰。正是在这一“自我表白”的过程中某人达到了陈述的目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透明”性(非视频类沟通),让个人在写博
感情,拥有隐晦性的网络语言自然成为最为便捷和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与渠道。
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在众多的网络流行语中,既具有类似于“给力”这种带着积极向上的词汇,也有许多粗俗的、处于意识形态边缘的网络流行语,如“你妹”、“TMD”等等。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晕”(目前正流行)——“我勒个去”。这其实是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终究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传播,在于它被认同,反映某种现
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但是流行在当下网络上的这些词能存活多久,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并且跟随社会的发展的脚步而不断发展的。近几年来,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逐渐增多,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思想与技术的
“混
合体”代表,人们渐渐发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网民的交流语言,也同样是网民的自我意识表达和社会的
“反光镜”。网络流行语在近几年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甚至突破了网络世界走向传统媒体,这深刻反映了当今人们思想活跃和求新求异心态,也是国家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和文化发展相
互作用的结果。
网民是网络的主体,网络用语发展要靠广大网民共同努
力。从价值层面看,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暴力可能仅仅就是一
“词”之隔、一“句”之差,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完全不一样 的。我们不必过多的干涉网络流行语的自由发展,但是网络规范与网络监督还是必要的,科学有效的网络文明规范与宣传是营造网络安全环境的重要保证。可以预期,网络流行语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民规模的扩大而日益兴盛,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负面问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叶蜚声 , 徐通铿 . 语言学纲要 [ M ] . 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173.
[2]孙洁, 樊启迪, 操乃鹏.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 [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 3 ] 米德 ( 霍桂桓译 ) . 心灵、自我与社会 [ M ] . 华夏出版
社,1999.90.
(责任编辑 胡爱敏)
69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6/2015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
梁永贤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网络成为网民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渠
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必然现象。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交流互动过程 的工具和媒介,它直接体现着网民的心情心态与自我意识,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表达着当今的社会心理、热点话题和舆情现状, 展现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走势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趋向。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类型与影响,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 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型;成因 ;趋势
作者简介:梁永贤,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邮政编码 250099)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5)06-0067-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中国互联网网民数 量与日俱增。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互联 网在中国发展近21年间中国网民人数翻了1019倍,现在已经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网民数量的剧增和网络新媒介 的发达必然带来新的语言变革,促使网络语言蓬勃兴起。网 络语言有着独特的轻松、幽默、简洁、生动、反讽等特征。 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有些表达短时间内在网络内迅 速流传,成为热门词句。近几年几乎每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
件的发生都会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从“躲猫猫”、“楼 脆脆”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 云”等等,迅速走红于互联网和现实社会。语言是思想的凭 借和文化的载体,要认识网络语言的现状问题,建设文明 先进的网络文化,需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 本文拟就网络流行语的概念与类型进行界定和归类,在此基 础上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及未来趋势进行简要探 讨。
和文化影响。
网络流行语即在信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 俗成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眼里是便捷、幽默的沟 通语言,是在网络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带 有很强的媒介性。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 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与网络通用语、网络语言是三个 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加以区分”。基于 网络流行语的特定内涵、形式和机制的把握,可以将网络流 行语大致定义为是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背景支持 下,在一定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空间 的网络语言,它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同 时因为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而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 特点,是网民约定俗成的沟通形式与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虚拟的网 络空间中,许多网民挖空心思,尽最大可能创造新的词语, 或针对时事热点与热门新闻事件注入个人观点,或追求新颖 时尚标新立异启用各种字母,或力求简单便捷简化语言,等
[2]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与类型概括
斯大林曾说过:“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
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 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 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 联系起来研究。”我们要研究网络流行语和归纳其概念, 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特征,因为网络流行语的诞生 和流行从根本上可以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反映 和描述着主体的社会关系和诉求,还建构着社会主体的地位
[1]
等。在不能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中,网民们充分发挥 各自的创新能力,摒除没有声音、图像等交流的不足,以各 种形式的网络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态度与意思。根据网上搜集 的资料与文献整理,可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一个大致的分 类,其中每一大类下又存在多种形式。
(一)谐音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通过对数字、汉语发音的不同解 读,赋予了数字、汉语新的表达含义与功能,主要有以下几 种形式:
1. 汉语谐音
67
普通话谐音: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利用语音同普通话
类似的字、词重新造词。不过为了形成幽默的效果,很多字都是错别字,这种网络谐音流行语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儿童、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影响很大。
方言谐音: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网民根据各自家乡的方言发音结合类似发音的汉字“拼接”而成,在网络上因为独特的发音与亲切的传播效果而流行。
2. 数字谐音。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简单、 快捷的聊天习惯。从最初的“88”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甚至一串数字都有独特的汉语意义,网络的作用不可小视,其中,大多数字都是通过谐音的方式与汉字挂上联系从而被赋予意义。
3. 混合谐音。 混合谐音是指汉语、外语还有数字三种
语言、符号之间根据发音对三者进行的重新排列组合。主要形式有汉语谐音外语,外语谐音汉语,数字与英文组合谐音。
(二)符号型
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利用符号外形的直观性来表达涵义,可以算是最早的网络流行语言,与数字谐音一样,大大的节省了打字时间又传神的表达了交谈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缩写型
汉语缩词:这类网络流行语分为两大类。一种通常是保留
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另外一种是词义发生了转换, 具有了语义的特指性, 可以归属于旧词新解。
英语缩词:此种网络流行语是指英文短语或句子中省略字母的英文词语。其一是短语中首字母的缩略, 其二是句子中个别单词利用语音相似的简化。
(四)混搭型
混搭型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将汉语与英语结合起来表达个人态度的词语。此类网络流行语在表述时通过在汉语中加入英语单词,时尚新颖的代替原本仅仅只用汉语表达的意思,在
年轻网民中非常受喜爱。如:
“今天Happy(开心) 一
下
”,“你女儿长得太Q (cute ,表示很可爱)了”,“今 天玩得太 high(兴奋) 了”等。
(五)词义转换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的词义出现了旧词新义的现象,词义转
移类中的句子大多是借助原成语本身或句子中某词或字在特定的语境中让人联想出新的指代意思。
(六)时效语句型
这类网络流行语大多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字面上的
意思非常好理解,但是却并不是表述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爸是李刚”等等,这类语句往往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经过大众传媒曝光之后,网民在传播的过程中总结大意并进行创意加工而来,且多含贬义,并且要想了解其实际的意义,就必须得了解与此相联系的现实案例,但
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与网民的再次
“诠
释”,这些词句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超过原始事件。类似的语句型网络用语还有很多,这类用语的现实意义最强,因为它
们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无奈。
68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和条件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曾指出,“表意的姿势或符号要有意义,必须永远依赖于产生它的经验和行为的社会过程。”
[3]
客或者说发表BBS 、新闻评论时实际上是没有明确交流对象的,他们仅仅是想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心中的
语言之所以能被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即有意义,原因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指代性。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大量产生和广泛传播有着深刻而多方面的具体原因和条件。
(一)网络技术是网民社会互动的物质基础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的文字性沟通(非语音类),这
一沟通得以实现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平台的实体建构,失去了网络技术平台支撑,网络流行语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网络平台的技术性、虚拟性甚至欺骗性都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二)舆论民主和文化开放是网络流行语持续“创新”的社会保证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创新,同样,网络语言的发展
也离不开网民们的“脑洞大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借助新媒体的迅速传播,每一个网民每天接触的信息千千万万,而他们对信息做出的反应也各有不同。这些“不
同”经过网络公开的输送,如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会风靡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可以说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对语言符号的加工再创新。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 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 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特点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并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上述网络流行语, 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 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 从而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不管是开放的文化氛围,还是开放的网络环境,都为网络流行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文化开放和舆论民主才能使语言的“头脑风暴”不受约束地在网络中畅行。
(三)网民的心理诉求与态度表达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
精神动力和思想条件
现在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表达情感:“茶叶蛋都吃
不起了,元芳,你怎么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云”。简单的话却可以表达出人们无奈、嘲讽的心情。这样一种通过网络流行语来传递自己内心诉求的行为,其实就像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创始人布鲁默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其实是经过一种“自我对话”的
过程来把握和交流意义的。例如一个倾诉个人忧虑、苦衷的人其实是正在向他或她自身解释是什么东西给他或她带来烦扰。正是在这一“自我表白”的过程中某人达到了陈述的目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透明”性(非视频类沟通),让个人在写博
感情,拥有隐晦性的网络语言自然成为最为便捷和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与渠道。
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在众多的网络流行语中,既具有类似于“给力”这种带着积极向上的词汇,也有许多粗俗的、处于意识形态边缘的网络流行语,如“你妹”、“TMD”等等。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晕”(目前正流行)——“我勒个去”。这其实是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终究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传播,在于它被认同,反映某种现
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但是流行在当下网络上的这些词能存活多久,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并且跟随社会的发展的脚步而不断发展的。近几年来,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逐渐增多,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思想与技术的
“混
合体”代表,人们渐渐发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网民的交流语言,也同样是网民的自我意识表达和社会的
“反光镜”。网络流行语在近几年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甚至突破了网络世界走向传统媒体,这深刻反映了当今人们思想活跃和求新求异心态,也是国家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和文化发展相
互作用的结果。
网民是网络的主体,网络用语发展要靠广大网民共同努
力。从价值层面看,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暴力可能仅仅就是一
“词”之隔、一“句”之差,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完全不一样 的。我们不必过多的干涉网络流行语的自由发展,但是网络规范与网络监督还是必要的,科学有效的网络文明规范与宣传是营造网络安全环境的重要保证。可以预期,网络流行语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民规模的扩大而日益兴盛,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负面问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叶蜚声 , 徐通铿 . 语言学纲要 [ M ] . 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173.
[2]孙洁, 樊启迪, 操乃鹏.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过程 [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 3 ] 米德 ( 霍桂桓译 ) . 心灵、自我与社会 [ M ] . 华夏出版
社,1999.90.
(责任编辑 胡爱敏)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