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绥靖政策

第18卷第10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No.102009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0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10-0038-02 20世纪 30年代英国的绥靖政策李 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国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窘迫的经济状况使高傲的英国人几乎普遍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破坏现有的秩序,确保世界霸权,执意坚持避战求和,面对法西斯的步步逼近,张伯伦政府幻想以绥靖求和平,祸水东引,其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键词:英国;张伯伦;绥靖政策中图分类号: K152文献标识码: A 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增长了战争危险,使得纳粹德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使人类遭受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它是纵容侵略和促进战争的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之一,凭此见解,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点粗略探讨,希望得到指正。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新的实力对比,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历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评价战后英国是“赢得了战争,输掉了优势” [1]。的确,战争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削弱了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战后英国的经济虽获短暂的繁荣,但 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如生铁、钢和电子设备生产减产一半,造船业缩减 88%,对外贸易下降60%,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收支逆差,英镑在1932年贬值 1/3。在煤炭、冶金和造船等工业部门,失业率达 61%,威尔士、曼彻斯特以及英国的其他许多工业中心,都变成了萧条区。[2] (p14)普遍的厌战、惧战情绪,使得英国广大民众反对政府采取任何可能引起战争的对外政策,即使英国海军丧收稿日期: 2009-04-17失了海上霸权后,国内的舆论还一致要求进一步缩减其已经缩减过的武装力量。1935年纳粹德军重整军备,公开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欧洲的战争威胁日益增长,而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也达到了高潮。1934年 11月,英国 39个和平团体提出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还要求用非军事性和经济制裁等方法维护和平。1935年底,英国政府制定的重整军备、增加军力的措施提案也因议会中和平主义者的反对而迟迟未能通过。所以,绥靖政策的产生在英国绝非是张伯伦政府的偶然为之,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实质上是千万英国民众的意愿反映。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复兴经济。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凡尔赛和约》使他上升到世界权利的顶峰,就其能力来说达到了利益的饱和点,因此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中,英国人很清楚,就实力而言,“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切或者更多一些,如果发生重新瓜分世界的武力争斗,英国只会有所失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同时,英国是依赖国际贸易为主的国家,一旦战争爆发,贸易通道就会中断,世界市场就会崩溃,财政来源就会枯竭。[3](p172)所以,英国资产阶级打算利用德国的金融和工业资本,使它在经济上对抗自己在欧洲的劲敌法国资本。[4](p334)而重振自身军备,则意味着增加税收,举借贷款,这自然会影响经济复苏,大规模的军火生产也势必挤掉外贸商品的生作者简介:李贞( 1985—),女,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38产,这必然会损害垄断资本的当前利益。所以,极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杂志在评价 1935年的政府预算时就明确表示:“限制军备是最好的政策”[5](p184)。 二 对于英国政府外交政策逐步向绥靖政策转变的过程,我们从以下几条线索来阐明:第一,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英国人认定它紧紧地束缚住了德国的手脚,从此天下太平,这突出地表现在英国战时内阁早在 1919年就作出过规定,各军事部门按假定“十年无大战”编制预算。即使到了1933年后,英国政府又提出了一个裁军公约草案。可见它仍然相信只要通过外交手段竭力鼓吹并认真实现裁军,以满足希特勒的军备平等和其它要求,就可使他不至于铤而走险去发动大战。历史事实证明:外交不能弥补实力,只能实力支持外交。诚如艾登所说:“没有重整军备比较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剑拔弩张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7](p240)第二,英国在麦克唐纳执政时期,很重视发挥国联的效能,但事实上,国联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在处理裁军、国际纠纷方面既拿不出切实的办法,也不能采取有力措施。1933年德国继日本宣布有意退出国联后半年多,正式退出了国联和裁军会议。1934年至 1935年在英国举行了和平投票,其目的无非是要制造一种拥护集体安全体系和支持国联盟约的舆论。1936年 5月,意大利宣布兼并阿比西尼亚,并且过了一年半后,意大利也像德国和日本一样退出国联。英国对于侵略者用暴力造成的“既成事实”最终给予了承认,这不是证明英国依靠国联来奠定均势基础的对外政策完全失败了吗?第三,英国实行的传统均势政策和绥靖政策究竟如何分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说,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 1937年 5月底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执行的,在这之前,无论是麦克唐纳还是鲍尔温政府,只能说是在传统均势政策中添加了一点绥靖政策的成分。随着英国政府推行的传统均势政策的日渐失灵,英国对外政策便一步一步走向绥靖政策的邪路。法国由于怕得罪英国,消极地旁观德国进行重新武装。而达拉第于 1933年草签了麦克唐纳和墨索里尼起草的《四国公约》。这个公约,甚至雷诺也称之为“第一个绥靖文书”。[4](p386)1935年 3月德国单方面全面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四月中旬英国同法国、意大利结成“斯特莱沙阵线”,这件事刚刚过去两个月,英国鲍尔温政府上台后就突然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表明英国公然支持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为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开放了绿灯。 ”[8](p65)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德海军协定实质上就是英国从传统均势政策到绥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而后,1936年 3月希特勒派遣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破坏德国当年自愿签订的洛迦诺公约。5月,墨索里尼悍然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蛮横地对抗代表集体安全体系的国际联盟和决议,使得张伯伦等人认识到“国联未能制止阿比西尼亚战争或保护受害者从而证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集体安全已经失败了。”[9](p80)英国对这些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条约的冒险分子却没有采取坚定的立场和行动,这说明传统均势政策更加弱化,绥靖主义色彩越来越浓了。1937年 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从此,绥靖政策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国策,得以全面推行。他一上台立即抛弃鲍尔温那种不想多管外交的做法,直接过问甚至主持外交事务,他声称:“请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都受到同样的感情、爱好、忧虑和愿望的支配。只要我们能够去找得话,在我们当中必然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9](p87)其结果呢?是希特勒看清楚了英国的弱点,作出判断“英帝国的内部困难以及将来介入另一次长期的、毁灭性的欧洲冲突的可能性,就足以使它不会对德作战。没有英国的援助,法国的进攻简直是不可能,……俄国对捷克的支持似乎可以考虑在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干涉将被我们军事行动的速度所抵消。 ”[10](p12)这一次可以算是张伯伦彻底绥靖政策的开场。3月中旬,希特勒悍然兼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没有作出反应。英国政府在绥靖道路上越走越远。第四,张伯伦政府对侵略者实行安抚的绥靖政策,主要原因还是避战求和。当张伯伦任财政部长时,就竭力主张限制英国军备,以致英国军事实力越来越弱,德国首先在空军方面占取优势后,英德的军备差距更加拉大。张伯伦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急起直追积极重整军备,而是避开现实,竭力主张同两个独裁者和解妥协,因为“英国对和平时期在军备上徒然花很多钱一贯持否定态度。”[11](p23)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事实上张伯伦政府固然不得不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但他仍然不愿放手去做,并相信“只要外交部加把劲,重整军备和与德国及意大利建立更良好关系这一双重政策,就会使我们和平地度过危险时期。 ”[9](p97) 1939年 3月,希特勒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不惜撕毁自己签了字的条约,派军队占领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吞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尽管张伯伦政府仍然只不过向德国提出了一个软弱无力的抗议,但不能不说希特勒的又一次暴行,使得张伯伦之流看清这个侵略者惯于背信弃义的本性,意识到希特勒的放肆开始威胁到英国,再加上国内舆论、保守党内部、议会及内阁的重重压力,迫使英国意识到转变政策的重要性。1939年 3月 31日,德军占领布拉格不久,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此举震惊了世界,张伯伦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警告、吓唬希特勒,继续他的绥靖政策吗?并非如此,从英国随后的一系列(下转45页)论与我们道德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是一致的。我们之所以要开展道德建设,目的就在于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和谐社会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礼让等行为原则进行交往和相处,这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而这些行为规范所反映和体现的正是人的性善的本质。所以,提倡性善论与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性一致。其次,性善论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可能性基础。我们所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就是人人都有接受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可能,即有接受教化而向善的可能性,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善性。这种善的本质实质是人类的社会性、族类性的类本质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由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传给人的。因为“人性不是抽象的规定性,而是历史中生成和发展的东西,它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人性也不仅仅是流动的,而是一个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的过程。 ” [4]所以承认和提倡人的这种善性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同时,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伦理思想,用它来滋润、培养我们的善性,更是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考察和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和“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道德主体的价值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良道德资源,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促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平等、公平、效率、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的生成,和谐社会的建构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冯达文 ,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 [M].人民出版社, 2004. [2]蔡陈聪 .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贺韧.试论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 [4]韩震.生成的存在 ——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上接 39页)政策可知它是决心接受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英国决心赴战,“不只是为了保持均势,更是为了防卫她自身,以抵抗德国一旦成功地控制了全欧洲看来就将不可避免的对英入侵。 ”[7](pp239-247)三 很多文章评及张伯伦政府对外政策时都归为彻底的绥靖,把张伯伦之流描写的卑躬屈膝、害怕战争,一心幻想着用绥靖主义外交避免战争,稳坐世界霸主宝座,才延误了备军战机,使得希特勒发动进攻时无力招架。这种观点未免偏颇,列宁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是世界上“最老练的”资产阶级,“很有头脑,很有经验”[12](卷 39p79),“很狡猾、机灵、阴险”[12](卷 42p93)。在争取和平和“讨好”希特勒这个一般愿望的背后,如果不是在张伯伦先生本人心里,那至少在他的某些顾问心里,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打算:如果能把德国的扩张引向东方,那么他迟早会同敌对的苏联极权帝国主义相撞。斯大林也指出:“英法帝国主义把捷克斯洛伐克各区奉送给德国人,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战的代价” [13](p667)综上所述,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一种既损人又不利己的政策。从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前前后后来考察,不难看出,世界是一个整体,和平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仅仅想维护自己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安全、和平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两大永恒主题。在和平的主流面前,还有战争的阴云,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应以二战的历史教训为镜,既要切实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自身利益,又要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高度上放眼世界风云,不能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和一己的私利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充满野心的大国更加猖狂,甚至于引发新一轮世界性的灾难。参考文献: [1]岳澎.从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看其绥靖政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2]刘波.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 [Z].江苏无锡市北高中理解教材 . [3]王斯德 .论二次大战前夕英国的对外政策 [A].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苏)Γ.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倪培华 .论二次大战前美国的军备政策 [A].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6]褚乐平.从均势到绥靖 -三十年代英国对德外交述评 [J].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6). [7]陶樾.两次大战期间英国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 [A].英国史论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 1982. [8]王斯德,周尚人,钱洪.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人物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9](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0]约翰·惠勒-贝内特 .慕尼黑 -悲剧的序幕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11](联邦德国) K·蒂佩尔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5. [12]列宁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13]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第18卷第10期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No.102009年10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Oct. 2009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10-0038-02 20世纪 30年代英国的绥靖政策李 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英国陷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窘迫的经济状况使高傲的英国人几乎普遍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兴起了和平主义运动。英国统治阶级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破坏现有的秩序,确保世界霸权,执意坚持避战求和,面对法西斯的步步逼近,张伯伦政府幻想以绥靖求和平,祸水东引,其结果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扩张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关键词:英国;张伯伦;绥靖政策中图分类号: K152文献标识码: A 绥靖政策是用弱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去满足侵略者的贪欲,以求暂时缓和同侵略者的对抗,并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的一种政策。三十年代的西方民主国家,尤其是英国推行这种政策,并没有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而是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增长了战争危险,使得纳粹德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了使人类遭受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它是纵容侵略和促进战争的政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之一,凭此见解,本文拟就有关问题,作点粗略探讨,希望得到指正。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上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新的实力对比,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历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评价战后英国是“赢得了战争,输掉了优势” [1]。的确,战争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削弱了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战后英国的经济虽获短暂的繁荣,但 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几个重要工业部门如生铁、钢和电子设备生产减产一半,造船业缩减 88%,对外贸易下降60%,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收支逆差,英镑在1932年贬值 1/3。在煤炭、冶金和造船等工业部门,失业率达 61%,威尔士、曼彻斯特以及英国的其他许多工业中心,都变成了萧条区。[2] (p14)普遍的厌战、惧战情绪,使得英国广大民众反对政府采取任何可能引起战争的对外政策,即使英国海军丧收稿日期: 2009-04-17失了海上霸权后,国内的舆论还一致要求进一步缩减其已经缩减过的武装力量。1935年纳粹德军重整军备,公开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欧洲的战争威胁日益增长,而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也达到了高潮。1934年 11月,英国 39个和平团体提出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还要求用非军事性和经济制裁等方法维护和平。1935年底,英国政府制定的重整军备、增加军力的措施提案也因议会中和平主义者的反对而迟迟未能通过。所以,绥靖政策的产生在英国绝非是张伯伦政府的偶然为之,而是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实质上是千万英国民众的意愿反映。从英国统治阶级来说,他们也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复兴经济。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凡尔赛和约》使他上升到世界权利的顶峰,就其能力来说达到了利益的饱和点,因此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中,英国人很清楚,就实力而言,“我们已经得到了一切或者更多一些,如果发生重新瓜分世界的武力争斗,英国只会有所失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同时,英国是依赖国际贸易为主的国家,一旦战争爆发,贸易通道就会中断,世界市场就会崩溃,财政来源就会枯竭。[3](p172)所以,英国资产阶级打算利用德国的金融和工业资本,使它在经济上对抗自己在欧洲的劲敌法国资本。[4](p334)而重振自身军备,则意味着增加税收,举借贷款,这自然会影响经济复苏,大规模的军火生产也势必挤掉外贸商品的生作者简介:李贞( 1985—),女,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38产,这必然会损害垄断资本的当前利益。所以,极有影响的《经济学家》杂志在评价 1935年的政府预算时就明确表示:“限制军备是最好的政策”[5](p184)。 二 对于英国政府外交政策逐步向绥靖政策转变的过程,我们从以下几条线索来阐明:第一,一战结束以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英国人认定它紧紧地束缚住了德国的手脚,从此天下太平,这突出地表现在英国战时内阁早在 1919年就作出过规定,各军事部门按假定“十年无大战”编制预算。即使到了1933年后,英国政府又提出了一个裁军公约草案。可见它仍然相信只要通过外交手段竭力鼓吹并认真实现裁军,以满足希特勒的军备平等和其它要求,就可使他不至于铤而走险去发动大战。历史事实证明:外交不能弥补实力,只能实力支持外交。诚如艾登所说:“没有重整军备比较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剑拔弩张的世界上,任何外交政策也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7](p240)第二,英国在麦克唐纳执政时期,很重视发挥国联的效能,但事实上,国联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它在处理裁军、国际纠纷方面既拿不出切实的办法,也不能采取有力措施。1933年德国继日本宣布有意退出国联后半年多,正式退出了国联和裁军会议。1934年至 1935年在英国举行了和平投票,其目的无非是要制造一种拥护集体安全体系和支持国联盟约的舆论。1936年 5月,意大利宣布兼并阿比西尼亚,并且过了一年半后,意大利也像德国和日本一样退出国联。英国对于侵略者用暴力造成的“既成事实”最终给予了承认,这不是证明英国依靠国联来奠定均势基础的对外政策完全失败了吗?第三,英国实行的传统均势政策和绥靖政策究竟如何分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该说,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 1937年 5月底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执行的,在这之前,无论是麦克唐纳还是鲍尔温政府,只能说是在传统均势政策中添加了一点绥靖政策的成分。随着英国政府推行的传统均势政策的日渐失灵,英国对外政策便一步一步走向绥靖政策的邪路。法国由于怕得罪英国,消极地旁观德国进行重新武装。而达拉第于 1933年草签了麦克唐纳和墨索里尼起草的《四国公约》。这个公约,甚至雷诺也称之为“第一个绥靖文书”。[4](p386)1935年 3月德国单方面全面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四月中旬英国同法国、意大利结成“斯特莱沙阵线”,这件事刚刚过去两个月,英国鲍尔温政府上台后就突然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表明英国公然支持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为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开放了绿灯。 ”[8](p65)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德海军协定实质上就是英国从传统均势政策到绥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而后,1936年 3月希特勒派遣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破坏德国当年自愿签订的洛迦诺公约。5月,墨索里尼悍然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蛮横地对抗代表集体安全体系的国际联盟和决议,使得张伯伦等人认识到“国联未能制止阿比西尼亚战争或保护受害者从而证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集体安全已经失败了。”[9](p80)英国对这些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条约的冒险分子却没有采取坚定的立场和行动,这说明传统均势政策更加弱化,绥靖主义色彩越来越浓了。1937年 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从此,绥靖政策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国策,得以全面推行。他一上台立即抛弃鲍尔温那种不想多管外交的做法,直接过问甚至主持外交事务,他声称:“请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都受到同样的感情、爱好、忧虑和愿望的支配。只要我们能够去找得话,在我们当中必然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9](p87)其结果呢?是希特勒看清楚了英国的弱点,作出判断“英帝国的内部困难以及将来介入另一次长期的、毁灭性的欧洲冲突的可能性,就足以使它不会对德作战。没有英国的援助,法国的进攻简直是不可能,……俄国对捷克的支持似乎可以考虑在内,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干涉将被我们军事行动的速度所抵消。 ”[10](p12)这一次可以算是张伯伦彻底绥靖政策的开场。3月中旬,希特勒悍然兼并奥地利,张伯伦政府没有作出反应。英国政府在绥靖道路上越走越远。第四,张伯伦政府对侵略者实行安抚的绥靖政策,主要原因还是避战求和。当张伯伦任财政部长时,就竭力主张限制英国军备,以致英国军事实力越来越弱,德国首先在空军方面占取优势后,英德的军备差距更加拉大。张伯伦政府采取的办法,不是急起直追积极重整军备,而是避开现实,竭力主张同两个独裁者和解妥协,因为“英国对和平时期在军备上徒然花很多钱一贯持否定态度。”[11](p23)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事实上张伯伦政府固然不得不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但他仍然不愿放手去做,并相信“只要外交部加把劲,重整军备和与德国及意大利建立更良好关系这一双重政策,就会使我们和平地度过危险时期。 ”[9](p97) 1939年 3月,希特勒果然不出人们所料,不惜撕毁自己签了字的条约,派军队占领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吞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尽管张伯伦政府仍然只不过向德国提出了一个软弱无力的抗议,但不能不说希特勒的又一次暴行,使得张伯伦之流看清这个侵略者惯于背信弃义的本性,意识到希特勒的放肆开始威胁到英国,再加上国内舆论、保守党内部、议会及内阁的重重压力,迫使英国意识到转变政策的重要性。1939年 3月 31日,德军占领布拉格不久,张伯伦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并保证波兰的独立。此举震惊了世界,张伯伦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警告、吓唬希特勒,继续他的绥靖政策吗?并非如此,从英国随后的一系列(下转45页)论与我们道德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是一致的。我们之所以要开展道德建设,目的就在于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的和谐社会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团结、友爱、合作、互助、礼让等行为原则进行交往和相处,这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而这些行为规范所反映和体现的正是人的性善的本质。所以,提倡性善论与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性一致。其次,性善论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可能性基础。我们所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就是人人都有接受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可能,即有接受教化而向善的可能性,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善性。这种善的本质实质是人类的社会性、族类性的类本质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由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传给人的。因为“人性不是抽象的规定性,而是历史中生成和发展的东西,它处于永恒的流动之中,人性也不仅仅是流动的,而是一个不断迈向未来的开放性生成的过程。 ” [4]所以承认和提倡人的这种善性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同时,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伦理思想,用它来滋润、培养我们的善性,更是我们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考察和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和“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对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培养道德主体的价值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良道德资源,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促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平等、公平、效率、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的生成,和谐社会的建构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冯达文 ,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 [M].人民出版社, 2004. [2]蔡陈聪 .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贺韧.试论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 [4]韩震.生成的存在 ——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上接 39页)政策可知它是决心接受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英国决心赴战,“不只是为了保持均势,更是为了防卫她自身,以抵抗德国一旦成功地控制了全欧洲看来就将不可避免的对英入侵。 ”[7](pp239-247)三 很多文章评及张伯伦政府对外政策时都归为彻底的绥靖,把张伯伦之流描写的卑躬屈膝、害怕战争,一心幻想着用绥靖主义外交避免战争,稳坐世界霸主宝座,才延误了备军战机,使得希特勒发动进攻时无力招架。这种观点未免偏颇,列宁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是世界上“最老练的”资产阶级,“很有头脑,很有经验”[12](卷 39p79),“很狡猾、机灵、阴险”[12](卷 42p93)。在争取和平和“讨好”希特勒这个一般愿望的背后,如果不是在张伯伦先生本人心里,那至少在他的某些顾问心里,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打算:如果能把德国的扩张引向东方,那么他迟早会同敌对的苏联极权帝国主义相撞。斯大林也指出:“英法帝国主义把捷克斯洛伐克各区奉送给德国人,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战的代价” [13](p667)综上所述,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一种既损人又不利己的政策。从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前前后后来考察,不难看出,世界是一个整体,和平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仅仅想维护自己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安全、和平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两大永恒主题。在和平的主流面前,还有战争的阴云,恐怖活动有增无减。在这种形势下,各国应以二战的历史教训为镜,既要切实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自身利益,又要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高度上放眼世界风云,不能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和一己的私利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充满野心的大国更加猖狂,甚至于引发新一轮世界性的灾难。参考文献: [1]岳澎.从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看其绥靖政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2]刘波.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内在原因 [Z].江苏无锡市北高中理解教材 . [3]王斯德 .论二次大战前夕英国的对外政策 [A].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苏)Γ.A.德波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倪培华 .论二次大战前美国的军备政策 [A].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 [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6]褚乐平.从均势到绥靖 -三十年代英国对德外交述评 [J].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6). [7]陶樾.两次大战期间英国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 [A].英国史论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 1982. [8]王斯德,周尚人,钱洪.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人物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9](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10]约翰·惠勒-贝内特 .慕尼黑 -悲剧的序幕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11](联邦德国) K·蒂佩尔斯基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5. [12]列宁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13]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相关文章

  • 世界现代史2
  • 世界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黄色方案:1939年10月纳粹德国进攻西欧的军事计划,即"曼施坦因计划",也称修正的"黄色方案".这个计划主攻方向为中段的阿登山区,抓住了英法设防漏洞,出奇制胜,为希特勒所采 ...查看


  • 二战前夕的法国为什么会奉行绥靖政策
  • 1939年,本是值得法国人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1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将迎来攻陷巴士底狱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个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废墟里建立起来的共和国,不再像法国的前两个共和政权那样没几年就走向覆灭,而是撑过了十九世纪的政治动 ...查看


  • 2017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 24.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创度 ...查看


  • 世界近代史阶段分析特征1917-1945
  •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分析 第四阶段 "一战"后到"二战"的东西方世界(1917-1945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查看


  • 九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九下)
  • 九年级下册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 1."安东诺夫拿着手枪站在(临时政府)部长面前说:'我以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了.'"这一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大革命 B.巴黎公社 C.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查看


  •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1
  •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即十月革命. 3.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查看


  • 九下知识点
  • 课标要求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第3课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1三巨头.巴黎和会时间性质(实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1919 年操纵国英法美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地点巴黎 与中国有关的规定签订的条约<凡尔赛和约 ...查看


  •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教版)3
  •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掌握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掌握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北欧国家 ...查看


  •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