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利率法 1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编辑本段实际利率法的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

一、摊余成本的概念

(一)摊余成本概念的准则界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以数量计算的方式给出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负债))定义。金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用于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金额上等于其账面价值。实际上,在金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面值计入“面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此时,计算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即实际利率。在持有投资期间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假设不考虑本金的收回以及资产减值因素,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计利息调整摊销额,也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余额(贷方余额以“-”列示)+“应计利息”借方余额,即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将“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余额摊销至零。可见,摊余成本的第一项调整是对“成本”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二项

调整是对“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三项调整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调整,摊余成本在数量上等于账面价值。

二、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及简便算法

(一)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

对金融资产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应收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借/贷: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贷款等。分录中的“应收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属于流动资产;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收取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资产,应计入“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

对金融负债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成本费用科目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应付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借/贷:金融负债——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分录中的“应付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付利息,属于流动负债;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支付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负债,应计入“金融负债——应计利息”科目。

(二)实际利率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的核算,一般采用列表计算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上述分录模型中的金额。在确认后,计算实际利率时,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表上金额进行会计处理。按照以上的分析,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那么,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不通过列表形式计算分录模型的金额,而直接按照摊销前该项金融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认各期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或应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面值(本金或成本)与票面利率(合同利率)确认各期应收取或支付的利息债权或债务,差额作为利息调整项目。这样,避免了编表以及保管表格供以后各期利用的麻烦。采用账面价值按照分录模型摊销,发生金融资产减值,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后,按照账面价值与新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本期的投资收益即可,不必重新编制摊销表,简化了核算工作。

(三)一个简化核算的实例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进行说明。例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23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例23-3改编。 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 000万元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

4.7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甲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计算实际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时不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

1. 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250,贷:银行存款1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1 250-250=1 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1.5,贷:投资收益1 000 ×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 25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方余额=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方余额=250-31.5=218.5,因此,其账面价值=1 250+59-218.5=1 090.5,

实际上账面价值可以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余额得到,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9.69,贷:投资收益1 090.5×9.05%=98.69;以后各期以此类推。

三、摊余成本概念的再思考

(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联系

摊余成本的概念应用于金融资产(负债),在金额上等于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或账面价值均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5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区别在于:摊余成本运用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

续计量,体现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动态过程,表示在每期摊销后的余额;账面价值注重各资产或负债相关账户与备抵账户在某一时点的数量关系。

(二)摊余成本概念的扩展

若将摊余成本的概念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扩展到其他资产(负债)的计量过程,那么上述分录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分期付款购买资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无形资产以及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核算。例如,在分期付款购买资产业务中,“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累计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经过“未确认融资费用”费用账户余额调整后的金额,即长期应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分期付款信用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折现率。

实际利率与插值法

发行债券,债券上面印有利率,这个就是票面利率。但是由于从印刷到发行,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的利率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债券不按票面金额发行出售。例如,一张债券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10%,五年到期,每年年末计息一次。但是假设这张债券实际发行的售价为950元,则在年末债券持有者同样获得1000*10%=100元的利息,实际利率就是100/950=10.53% “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其原理是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然后,解方程计算得出所要求的数据,

例如:假设与A1对应的数据是B1,与A2对应的数据是B2,现在已知与A对应的数据是B,A介于A1和A2之间,即下对应关系:

A1 B1

A(?) B

A2 B2

则可以按照(A1-A)/( A1- A2)=( B1-B)/( B1-B2)计算得出A的数值,其中A1、A2、B1、B2、B都是已知数据。根本不必记忆教材中的公式,也没有任何规定必须B1>B2

验证如下:

根据:(A1-A)/( A1-A2)=( B1-B)/( B1-B2)可知:

(A1-A)=(B1-B)/( B1-B2)×(A1-A2)

A=A1-(B1-B)/( B1- B2)×(A1- A2)

=A1+(B1-B)/( B1- B2)×(A2- A1)

考生需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计算。

例如:某人向银行存入5000元,在利率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在未来10年中每年末收到750元?

5000/750=6.667 或 750*m=5000

查年金现值表,期数为10,利率i=8%时,系数为6.710;i=9%,系数为6.418。说明利率在8-9%之间,设为x%

8% 6.710

x% 6.667

9% 6.418

(x%-8%)/(9%-8%)=(6.667-6.71)/(6.418-6.71) 计算得出 x=8.147。

提问: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会出现误差怎么办?

在插值的时候,所设的r不同,就算出来的值就会不同。

以Y=10/(1+r)+10/(1+r)^2+110/(1+r)^3=106为例,计算r.

① 设r=8% Y=10/(1+8%)+10/(1+8%)^2+110/(1+8%)^3=105.1542

设r=7% Y=10/(1+7%)+10/(1+7%)^2+110/(1+7%)^3=107.873

所以(r-8%)/(7%-8%)=(106-105.1542)/(107.873-105.1542) r=7.6889%

②当r=10%

Y=100 r=5% Y=113.62

(r-0.1)/(0.05-0.1)=(106-100)/(113.62-100) r=7.8%

以第一种插值和第二种插值来计算得到的r是不同的。书上又说用插值法来计算实际利率,那么误差怎么办?

解答: 使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内含报酬率)出现误差是肯定的,因为它是用直线函数取代曲线函数,问题在于如何减少误差,减少误差的关键在于尽量缩小这个直线段的长度。本题第一种插值法,直线段长度仅为1%,第二种插值法的直线段长度为5%,显然应以第一种方法为准。严格按插值法的要求来做,与通过解十分复杂的方程求得准确数值相比,误差是非常小的,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中的实际利率,是指使某项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

实际利率法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法是采用实际利率来摊销溢折价,其实溢折价的摊销额是倒挤出来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实际利率

2、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面值 * 票面利率

3、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溢价的摊销额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4、在折价发行的情况下,当期折价的摊销额 = 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 按照面值计算的利息

注意: 期初债券的账面价值 = 面值 + 尚未摊销的溢价或 - 未摊销的折价。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计提的利息会增加债券的帐面价值,在计算的时候是要减去的。

编辑本段实际利率法的特点

1、每期实际利息收入随长期债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动而变动;每期溢价摊销数逐期增加。这是因为,在溢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的分摊而减少,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减少,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大于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溢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溢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2、在折价购入债券的情况下,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折价的分摊而增加,因此所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随之逐期增加,债券投资的每期应计利息收入大于每期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其差额即为每期债券折价摊销数,所以每期折价摊销数随之逐期增加。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哪一个国家的实际利率更高,热钱向那里走的机会就更高。比如说,美元的实际利率在提高,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在继续,那么国际热钱向美国投资流向就比较明显。投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债券,股票,地产,古董,外汇„„。其中,债券市场是对这些利率和实际利率最敏感的市场。可以说,美元的汇率是基本上跟着实际利率趋势来走的。

一、摊余成本的概念

(一)摊余成本概念的准则界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最先提出了“摊余成本”的概念,并以数量计算的方式给出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负债))定义。金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其中,第二项调整金额累计摊销额利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得到。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二)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的概念适用于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中,与实际利率法对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相联系。将摊余成本的概念延伸到对摊销金融资产(负债)的计量中,根据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的定义,即在定义“当前”时点上,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在金额上等于其账面价值。实际上,在金融资产(负债)的存续期间,其摊余成本也等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是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账面价值就是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取得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但不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投资面值计入“面值”明细账户,初始确认金额与面值的差额,计入“利息调整”明细账户。此时,计算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到当前账面价值的折现率,即实际利率。在持有投资期间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假设不考虑本金的收回以及资产减值因素,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累计利息调整摊销额,也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余额(贷方余额以“-”列示)+“应计利息”借方余额,即账面价值,在持有期间将“利息调整”明细账户余额摊销至零。可见,摊余成本的第一项调整是对“成本”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二项

调整是对“利息调整”和“应计利息”明细账户的调整,第三项调整是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调整,摊余成本在数量上等于账面价值。

二、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及简便算法

(一)实际利率法核算模型

对金融资产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应收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借/贷: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贷款等。分录中的“应收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收利息,属于流动资产;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收取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资产,应计入“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

对金融负债来说,在持有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分录模型为: 借:成本费用科目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应付利息面值(本金)×票面利率

借/贷:金融负债——利息调整差额

该分录模型适用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分录中的“应付利息”是指分期付息债券的应付利息,属于流动负债;若为到期一次付息债券,应支付的利息属于非流动负债,应计入“金融负债——应计利息”科目。

(二)实际利率法的简便算法

对于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的核算,一般采用列表计算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上述分录模型中的金额。在确认后,计算实际利率时,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表上金额进行会计处理。按照以上的分析,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那么,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不通过列表形式计算分录模型的金额,而直接按照摊销前该项金融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认各期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或应分摊的成本费用,按照面值(本金或成本)与票面利率(合同利率)确认各期应收取或支付的利息债权或债务,差额作为利息调整项目。这样,避免了编表以及保管表格供以后各期利用的麻烦。采用账面价值按照分录模型摊销,发生金融资产减值,重新计算实际利率后,按照账面价值与新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本期的投资收益即可,不必重新编制摊销表,简化了核算工作。

(三)一个简化核算的实例

下面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为例进行说明。例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23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例23-3改编。 甲公司属于工业企业,20×0年1月1日,支付价款1 000万元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万元,票面年利率

4.7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且利息不是以复利计算。甲公司将购入的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首先计算实际利率,(59×5+1 250)×(1+R)-5=1 000,得出R=9.05%,此时不编制“实际利率法摊销表”。

1. 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 250,贷:银行存款1 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

2. 20×0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1 250-250=1 000,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1.5,贷:投资收益1 000 ×9.05%=90.5;

3. 20×1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此时,“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余额=1 25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方余额=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贷方余额=250-31.5=218.5,因此,其账面价值=1 250+59-218.5=1 090.5,

实际上账面价值可以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总账余额得到,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1 250×4.72%=59,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借贷差额=39.69,贷:投资收益1 090.5×9.05%=98.69;以后各期以此类推。

三、摊余成本概念的再思考

(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联系

摊余成本的概念应用于金融资产(负债),在金额上等于账面价值,摊余成本或账面价值均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范的5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一。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的区别在于:摊余成本运用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

续计量,体现按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动态过程,表示在每期摊销后的余额;账面价值注重各资产或负债相关账户与备抵账户在某一时点的数量关系。

(二)摊余成本概念的扩展

若将摊余成本的概念从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扩展到其他资产(负债)的计量过程,那么上述分录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分期付款购买资产、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无形资产以及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核算。例如,在分期付款购买资产业务中,“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累计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经过“未确认融资费用”费用账户余额调整后的金额,即长期应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分期付款信用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折现率。

实际利率与插值法

发行债券,债券上面印有利率,这个就是票面利率。但是由于从印刷到发行,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市场的利率有可能发生变化,使得债券不按票面金额发行出售。例如,一张债券面值1000元,票面利率10%,五年到期,每年年末计息一次。但是假设这张债券实际发行的售价为950元,则在年末债券持有者同样获得1000*10%=100元的利息,实际利率就是100/950=10.53% “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其原理是根据比例关系建立一个方程,然后,解方程计算得出所要求的数据,

例如:假设与A1对应的数据是B1,与A2对应的数据是B2,现在已知与A对应的数据是B,A介于A1和A2之间,即下对应关系:

A1 B1

A(?) B

A2 B2

则可以按照(A1-A)/( A1- A2)=( B1-B)/( B1-B2)计算得出A的数值,其中A1、A2、B1、B2、B都是已知数据。根本不必记忆教材中的公式,也没有任何规定必须B1>B2

验证如下:

根据:(A1-A)/( A1-A2)=( B1-B)/( B1-B2)可知:

(A1-A)=(B1-B)/( B1-B2)×(A1-A2)

A=A1-(B1-B)/( B1- B2)×(A1- A2)

=A1+(B1-B)/( B1- B2)×(A2- A1)

考生需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计算。

例如:某人向银行存入5000元,在利率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在未来10年中每年末收到750元?

5000/750=6.667 或 750*m=5000

查年金现值表,期数为10,利率i=8%时,系数为6.710;i=9%,系数为6.418。说明利率在8-9%之间,设为x%

8% 6.710

x% 6.667

9% 6.418

(x%-8%)/(9%-8%)=(6.667-6.71)/(6.418-6.71) 计算得出 x=8.147。

提问: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会出现误差怎么办?

在插值的时候,所设的r不同,就算出来的值就会不同。

以Y=10/(1+r)+10/(1+r)^2+110/(1+r)^3=106为例,计算r.

① 设r=8% Y=10/(1+8%)+10/(1+8%)^2+110/(1+8%)^3=105.1542

设r=7% Y=10/(1+7%)+10/(1+7%)^2+110/(1+7%)^3=107.873

所以(r-8%)/(7%-8%)=(106-105.1542)/(107.873-105.1542) r=7.6889%

②当r=10%

Y=100 r=5% Y=113.62

(r-0.1)/(0.05-0.1)=(106-100)/(113.62-100) r=7.8%

以第一种插值和第二种插值来计算得到的r是不同的。书上又说用插值法来计算实际利率,那么误差怎么办?

解答: 使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内含报酬率)出现误差是肯定的,因为它是用直线函数取代曲线函数,问题在于如何减少误差,减少误差的关键在于尽量缩小这个直线段的长度。本题第一种插值法,直线段长度仅为1%,第二种插值法的直线段长度为5%,显然应以第一种方法为准。严格按插值法的要求来做,与通过解十分复杂的方程求得准确数值相比,误差是非常小的,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相关文章

  •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转换
  • 一.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定义争论 1.会计学的角度: <财务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实际利率是指在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率不变的情况下的利率,或是在物价有变化时,扣除通货膨胀补偿以后的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包含通货膨胀在内的利率. ...查看


  • 什么是实际利率法
  • 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又称"实际利息法",是指每期的利息费用按实际利率乘以期初债券 帐面价值计算,按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与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的差额,即为本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 于当前公允价值的折现率.是指按照金融 ...查看


  • 第五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 第五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 重要术语: 利率指一定借贷期限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 无风险利率通常指国库券的利率.因为政府债券的偿还有税收作为保障,因而本息偿还能力极强,违约风险极低,尤其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违约风险就更低. 收益的资本化:即 ...查看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摘 要: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且对于优化资金资源配置,促进金融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同时,前期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演进 ...查看


  • 近年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 请交电子版,发到我邮箱:[1**********]@163.com 近年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关系 (2007年以后的数据开始分析) 2011秋季班 赵思怡 关于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认识一直是货币政策选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最关心 ...查看


  • 摊余成本究竟怎么理解? |
  • [支颖的回答(39票)]: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润收入-现金流入 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通常理解为账面价值,这也是张志凤(会计第一人)说过的话.下面是一个举例,比较通俗易懂,希望对你有帮助. 拿"持有至到期投资&quo ...查看


  • 存贷款计息规则公告
  • 泰安市商业银行 关于人民币存贷款业务计结息规则的公告 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切实保障银行.客户的基本权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12 ...查看


  • 实际利率.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关系研究
  • ・经济理论・<新疆财经>2003年第3期 实际利率.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关系研究 申树斌 夏少刚(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系)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实际利率.自然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关系, 揭示了传统利率关系式所蕴含 的矛盾性, 并指出利 ...查看


  •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实证研究_苏昌蕾
  • 货币市场 <上海金融>2011年第2期 苏昌蕾 (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 关键词: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 摘要: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最重要的子市场之一, 市场化的同业拆借利率能及时灵敏地反映货币市场资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