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二、阅读讲析

阅读并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一)第一部分诵读讲析

1、文章前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年月日”是一种省略具体时间的写法,古人在拟草稿时经常如此,一般待誊抄正文时补上。

2、孤苦相依,身负重任

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从嫂——与汝——未尝一日相离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3、三会、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4、思考并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二)第二部分诵读讲析

1、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2、对噩耗的疑惑

3、“我”不久于人世,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4、思考并讨论: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反问、质疑的语气。

三个“也”字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五个“矣”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三)第三部分诵读讲析

1、后事安排

2

3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亡灵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余年之愿

(四)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情感分析(思考并讨论):

1、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4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

4、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四、知识点巩固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

(1)丧之七日 sàng .

(2)终丧而取 sāng .

2、虚词辨析

(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3)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

(4)汝殁以六月二日 .

(5)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

(6)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

(7)其信然邪?其梦邪? ..

(8)其能久存乎? .

(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3、文言句式辨析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五、拓展: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六、作业

1、完成《祭十二郎文》评测练习。

2、自读《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诗中的情意。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二、阅读讲析

阅读并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一)第一部分诵读讲析

1、文章前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年月日”是一种省略具体时间的写法,古人在拟草稿时经常如此,一般待誊抄正文时补上。

2、孤苦相依,身负重任

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从嫂——与汝——未尝一日相离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3、三会、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4、思考并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二)第二部分诵读讲析

1、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2、对噩耗的疑惑

3、“我”不久于人世,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4、思考并讨论: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反问、质疑的语气。

三个“也”字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五个“矣”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三)第三部分诵读讲析

1、后事安排

2

3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亡灵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余年之愿

(四)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情感分析(思考并讨论):

1、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4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

4、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四、知识点巩固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

(1)丧之七日 sàng .

(2)终丧而取 sāng .

2、虚词辨析

(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3)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

(4)汝殁以六月二日 .

(5)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

(6)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

(7)其信然邪?其梦邪? ..

(8)其能久存乎? .

(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3、文言句式辨析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五、拓展: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六、作业

1、完成《祭十二郎文》评测练习。

2、自读《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诗中的情意。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相关文章

  •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
  • 反思一: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教学反思 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溢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 ...查看


  •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1
  •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一. 导语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 ...查看


  • 祭十二郎文教案
  •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查看


  • 北京老规矩(六)
  •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 ...查看


  • 重拾声音的记忆_起风了_声音设计研究
  • 重拾声音的记忆 --<起风了>声音设计研究 赵娴/Text/Zhao Xian 提要:在当今崇尚杜比环绕声系统等高音质环境的电影时代,<起风了>采用了非立体声的视听环境.这不仅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也更凸显了其异于 ...查看


  • 18祭十二郎文
  • 18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 ...查看


  • 起风了:好好活着读后感
  • <起风了>观后感:好好活着 <起风了>观后感 看过很多宫崎骏老先生的动画作品,起风了是在课上老师放的,是宫崎骏老先生的封山之作,看了这部影片 以后感觉这部作品和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像宫崎骏先生其他代表作那样,看 ...查看


  • 30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 30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甥.刃.擎.厢.拽.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 ...查看


  • 中国最难开凿隧道:每天耗1吨炸药,作业进度4米凿通需5年
  •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雅康高速上一座最难开凿的隧道-二郎山特长隧道.千里川藏线,天堑二郎山,征服二郎山,征服天堑变通途一直是当地人的梦想,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二郎山公路隧道就是318国道上一条征服天堑的隧道.15年过后,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又一次向 ...查看


热门内容